郭子仪:史上第一"圆满将军"-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郭子仪经过武举比试得以高中,对郭子仪来说非常幸运,但对武举制度来说更是意义重大。唐代始创武举,除中间停办了10年外,实施了还有约200年,但只是出了郭子仪这么一位著名人物。
200年的武举虽然只成就一人,但这已经足矣。
………
郭子仪中举后,开始担任军职,从小兵成为一名军队干部。相当于现在的军校优等毕业后,被提干了。从此后,一步步走向辉煌。
郭子仪的第一个军队干部职务,是补左卫长史,即候补左卫参谋长,那么这个左卫是个什么军队呢?
当时管理各地军府的部门称为十二卫,左卫是其中之一。左卫和右卫并列,主要是管理京城宿卫,为首的是从二品的上将军、正三品的大将军。
左卫长史属从六品上的品阶,在左卫中算是个职责较琐碎的官员,掌管着所辖军府的俸禄发放,军队、器械、车马的多少,有事起个上传下达的作用,在每年的秋天,还要帮助大将军考课。
想想吧,未来的一代名将,就这样蜗居在左卫衙门,整天算计着京城来了多少兵、走了多少将,该发多少银子,整个一帐房先生。
大好年华如流水一样,郭子仪的黄金年龄就在这平庸的生活中度过。
是英雄就能耐得住寂寞,郭子仪默默地履行自己的责任,在平静中等待着爆发的时机。有时他也扪心自问,自己的雄心壮志、济世安民的理想,禁得起如此的等待吗?
唐朝的官员变动比较大,郭子仪的官职也是历经变迁。在当了几年左卫长史后,由于成绩优秀,官位开始提升。但郭子仪的提升是如此的繁琐,正史中对郭子仪的记载一下子跳到了天宝八年。
从郭子仪当上左卫长史到天宝八年,他当官的地方包括了河南府、城皋府、同州兴德府、汝州鲁阳府、桂州都督府、北庭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单于都护府等地,但他的官位一直是副手。
是龙总会翱翔于天,是虎总能笑傲山林。
在一次次的升迁中,郭子仪没有迷失自我,他还怀揣着梦想。梦想有一天,自己能带领一队虎贲之师,剑指疆场,令风云变色,令敌人胆寒。
“巨人眼里乾坤小,英雄心中天地阔。”
总有一天,他会领天下精兵,建不世功勋。
他,郭子仪,有这个能力,现在他只等待一个机会。 。 想看书来
第十五章 将军未战鬓先衰(2)
天宝八载(公元749年),三月的塞外寒意正浓。 “北风卷地百草折”,在狂风之下,朔方节度使张齐丘在中受降城西北五百余里的木剌山筑横塞城,并任命振远军使郭子仪为横塞军使。
受降城,这城名叫得很有特点吧,其意是为接受敌人受降成筑的城池,也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汉唐两朝的特产。,
横塞军所邻近的中受降城是唐代所建,景龙二年(公元708年)大将张仁愿,带领朔方军,从突厥手中夺得黄河以北、阴山以南大片土地,并在该地修筑起左、中、右三座受降城,作为屯兵驻守军事据点,阻断突厥南下通道,防御突厥侵扰。
唐代的李益曾站在受降城头,写下千古绝唱《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在担任横塞军、振远军使的同时,郭子仪还任朔方节度下的单于大都护府的副都护(官居正四品上)。张齐丘选中木剌山作为横塞军的驻地,全是战略需要。战略目的是达到了,但其他问题出现了,最主要的是木剌山附近的地,土质太差,无法进行耕种,即使费尽力气种了,也收不了多少粮食。
守边固然重要,但眼前的生活更重要。于是在753年,横塞军徙筑到了永清,改名为天德军。郭子仪任天德军使的同时,还担任了九原太守,这一年,他已经57岁了。
郭子仪虽然官职一路升迁,但和他未来的敌人和著名战将来说,升职速度并不算快,咱们来比较一下。
安禄山,40岁已经官封平庐节度使,49岁的时候,已是身兼三镇节度使。
李光弼,38岁已经是河西节度使兵马使,41岁封节度副使、蓟郡公。
王忠嗣,26岁任河西节度使兵马使,42岁时已经兼任河西、陇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
高仙芝,在20多岁时就是将军了。
并且李光弼、高仙芝、歌舒翰等人,在担任重要军队领导节度使之前的战功,都进行了介绍。但在对安史之乱前的郭子仪却只字未提,郭子仪作为朔方军的重要将领之一,如果说没打过仗是绝对不可能的。这或许说明他一直未有大功、无过失,只能按部就班的进行着官职的变动。
30余年的军旅生涯,郭子仪已经从少年儿郎已经变成两鬓霜白的将军,他还有机会实现他儿时“济世安民”的梦想吗?
在歌舞升平、久享太平的盛唐,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乱搅乱了大唐这一池春水,一时风云动荡、一时血雨腥风。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在战乱中,无数人无所适从,无数人折腰降节,也有一些豪杰在乱世中挺身而起,他们要剑指江山、平定天下、解危机于倒悬。在这些热血豪杰之中,出现了一位身材伟岸的英雄,他就是郭子仪。
第一卷结束了,对于郭子仪成长初期,史书没有过多的记载,我也不敢展开情节。只是介绍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郭子仪少年的一些情况,下一卷“决战千里”才是本书的重点,内容是安史之乱中郭子仪等人可歌可泣的战事经历,为您展开一幅波澜壮阔的大唐画卷。。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十六章 奸相(1)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15万士兵,号称20万,在范阳起兵,杀奔洛阳,一时天下震动。
由于河北胡化严重,并未对安禄山造成太大的抵抗,唐军望风瓦解。只半年的时间,安禄山的大军就攻占长安、洛阳两都,反军的气焰一时高涨。
玄宗仓促逃离,一路远遁。半路之上黯然回首,“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不禁潸然泪下。这时的玄宗,不知是否后悔自己的过错,后悔自己不听忠言、只顾贪图安乐,终成今日之大祸。
………
大唐如同一个巨人,坚定而努力地爬上了万仞之巅。他站在绝顶,举目四顾,“一览众山小”,心中不由得意万分,正在踌躇满志之时,山峰骤然崩塌,把巨人猛然摔下了云端。
有许多人因为大唐由极盛陡然间转入极衰感到匪夷所思。其实在巨人爬到巅峰之时,脚下的大石已悄然出现裂缝。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玄宗皇位的稳固,是通过血腥厮杀得来,当时的玄宗行事小心谨慎。大唐的兴盛,从根本上讲是臣人利用的好,玄宗没有把武后执政时的旧臣一并刷下,而是择人而用。
武则天是历代皇帝中的另类,这不仅仅是因为她的性别,还在于她识人善任方面。
武后的臣子,可以简单地分成两大类,一类为宠臣,如武承嗣、武三思等武家子弟,薛怀义、张氏兄弟等男侍诸人,以及围绕在这些人身边的诸以阿谀奉承为职业的小人。还有一类是贤臣,如狄仁杰、张说、姚崇等人。
至于志大才疏的庸人,基本不存在,不得不令人佩服武后堪比太宗(不愧曾在一张床上睡过)的识人之能。
一般来说,宠臣和贤臣这两类人是对立的两个阶层,水火不相融,时不时的相互掐架。但武则天在这方面处理得非常到位。她宠信那些宠臣,但对他们对一些大臣的攻击、恶意中伤也置若罔闻。如果武后能一心治理天下,大唐的盛世肯定会提前到来。
在她给后来的皇位继承人留下诸多麻烦的同时,也留下了一班能干的臣子。玄宗就是充分利用奶奶留下的老班底,再加上他本身的慧眼识珠,加以妥善的管理,创下的万世留名的“开元盛世”。
在姚崇、张说等人相继老去后,玄宗作出了用人上他最大的败笔,用李林甫为相。
李林甫此人,其实很有才能,曾制定《唐六典》明确当时的官场制度,尤其是在人事管理上很有一套,比如当时嚣张一时的安禄山,依仗皇帝恩宠,连太子也不放在眼里,但独独最怕李林甫。可惜李林甫此人心术不太正,总是贪恋权势,怕别人抢下他的相位,考虑事情往往只从保住权势出发。
用李林甫为相,造成的不利局面很多。首先是人才选用方面,玄宗自认为天下大定,就把大权尽数下放,李林甫控制着文武百官增补和铨选。在他的建议下,玄宗先后以牛仙客和陈希烈为左相,这两位虽然名义上贵为左相,实则衣服架子一般,严格遵循着“凡是李林甫说的都是对的,凡是李林甫的指示我们必须坚决执行。”的“两个凡是”原则行事,其实就是李林甫的听声虫。
天宝六年,玄宗不知怎么突发奇想,要广求天下贤士,“凡有一技之长者,皆可进京考试。”并且要皇帝要亲自参与评审。
李林甫平生最忌不受控制的贤才,于是出主意,向皇帝进言:“这来京考试的有很多人出身卑贱,见到皇上难免有俚言污浊圣听。不如先由县,再到尚书省进行一级级的选拔,把能力超群的再报给皇上面试。”
经过一年多考试,李林甫下指示,一个都不能录取。一众官员大眼瞪小眼,不知所措,好歹折腾了一年,总不能劳费无功吧。李林甫不但不慌忙,还向玄宗贺喜说一名没录取,并不是官员不努力,更是凡是有能力的全都在朝为官,现在“野无遗贤。”
玄宗听奉承话已经习惯成自然,甚至想当然了,这么明显的鬼话,竟然相信了,还大为高兴,自以为当真是自己治理得当、已是完美世界了。
曾经的果敢、睿智的唐明皇,竟然昏庸至此。
第十六章 奸相(2)
李林甫被当时称为“口有蜜,腹有剑”,是成语“口蜜腹剑”的始作俑者,而他的行为也不愧于这一成语。
言论比较自由是大唐的特点,唐太宗、武则天更是能听忠言、善于纳谏的典范,玄宗也曾是从谏如流,但在后期变得贪图享乐、玩物丧志,已经感觉忠言逆耳了。
正是由于玄宗的好大喜功,“善刺上意”的李林甫才能把持言路。
李大宰相曾对朝中群臣发表过关于仪仗马的名言:“现在大唐明主在上,群臣和睦,不要没事找事瞎议论。你们没见那些仪仗马吗?一言不发的享受三品的马料,而叫一声就被废斥不用,到那时候,后悔都来不及了。”
于是,众大臣都如李林甫所意愿一样,甘愿当个不管事的仪仗马,居高位但不发表不同意见,于是“谏诤路绝”。
李林甫为保住高位,对他认为有可能危及自己权力的人大力打击,最为典型的就是王忠嗣事件。
王忠嗣,可以说是当时的军事奇才,25岁就已经任陇右节度使,连年征战,先后打败吐蕃、契丹、突厥等敌,可以说当时边境安宁与王忠嗣功不可没。由于功高,深受玄宗信任,在他42岁那年,被任命为河西、陇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