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白话楚国史--血泣楚天 >

第18部分

白话楚国史--血泣楚天-第18部分

小说: 白话楚国史--血泣楚天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答应了。最后,解扬登楼车临宋城,在楚人没预料的情况下,把晋君交待他的使命传达给了宋人。楚庄王就派人责让解扬的失信,解扬正色回答道:“臣闻之,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信载义而行之为利。谋不失利,以卫社稷,民之主也。义无二信,信无二命。君之赂臣,不知命也。受命以出,有死无霣,又可赂乎?臣之许君,以成命也。死而成命,臣之禄也。寡君有信臣,下臣获考死,又何求?”大意是说,虽然答应了楚王说反话,但自己承受晋君的赋予的使命在先,信守之,即便死,也死得其所,而答应楚王是为了成就自己的使命。因而不是不信于楚王。楚庄王听了解扬的解释后,就放他回去了。

七、信释宋围(2…7…2)
七、信释宋围(2…7…2)

  宋人因为听到了解扬的假话,也更加坚守了。到夏五月,虽然困难无比,还是没有投降。楚庄王远道进攻,也觉得后继不足。围城则有余,攻城则不足。也想退军了。这时,申舟的儿子申犀就说,他父亲明知会死但依然服从大王的命令,如果退军,是王失信于申舟。楚王无言以答,时为楚庄王御者的申叔时就建议,实行筑室反耕,也就是造临时住所,并开恳屯田,以示不退军,长期围宋。楚庄王就采纳了。这下,宋人见晋师迟迟不到,也知道解扬所说为假了,见楚军打算长期围困,也害怕了。于是,守城的华元,就亲自趁夜奉宋文公(名鲍革)命来到楚主将司马子反的营中,直登其床,把子反拉起来,遂对子反说:“寡君使元以病告,曰:‘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虽然,城下之盟,有以国毙,不能从也。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意思是说,宋城里也达到易子而食,析骸为炊,难以为继了,但不想城下之盟,希望楚退军三十里,再与楚和谈。史书未载华元有没有胁迫子反,但却说子反害怕了。或许华元有胁迫之举,因为,即便宋坚守,楚只不过是退军而已,作为主帅的子反也不至于“惧”。于是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又看到华元异常诚恳,说出了宋的实情,就擅自与华元盟,答应其要求。华元离去后,就告诉了楚庄王,庄王以为华元“君子哉!”于是与宋达成和议,华元入质与楚,楚罢兵而去。《公羊传》的记述与《左传》稍异,兹录于此:

  (传)外平不书,此何以书?大其平乎已也。何大乎其平乎已?庄王围宋,军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于是使司马子反乘堙而堙宋城,宋华元亦乘堙而出见之。司马子反曰:“子之国何如?”华元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司马子反曰:“嘻!甚矣惫!虽然,吾闻之也:围者柑马而秣之,使肥者应客,是何子之情也?”华元曰:“吾闻之: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司马子反曰:“诺,勉之矣!吾军亦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揖而去之,反于庄王。

  (传)庄王曰:“何如?”司马子反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庄王曰:“嘻!甚矣惫!虽然,吾今取此,然后而归尔。”司马子反曰:“不可。臣已告之矣,军有七日之粮尔。”庄王怒曰:“吾使子往视之,子曷为告之?”司马子反曰:“以区区之宋,犹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无乎?是以告之也。”庄王曰:“诺。舍而止。虽然,吾犹取此然后归尔。”司马子反曰:“然则君请处于此,臣请归尔。”庄王曰:“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于此?吾亦从子而归尔。”引师而去之。

  《吕氏春秋·行论篇》记述则大异:楚庄王使文无畏于齐,过于宋,不先假道。还反,华元言于宋昭公曰:‘往不假道,来不假道,是以宋为野鄙也。楚之会田也,故鞭君之仆于孟诸。请诛之。’乃杀文无畏于扬梁之堤。庄王方削袂,闻之曰:‘嘻!’投袂而起,履及诸庭,剑及诸门,车及之蒲疏之市,遂舍于郊,兴师围宋九月。宋人易子而食之,析骨而爨之。宋公肉袒执牺,委服告病,曰:‘大国若宥图之,唯命是听。’庄王曰:‘情矣!宋公之言也。’乃为却四十里,而舍于卢门之阖,所以为成而归也。

  《公羊传》与《左传》大同小异,较《左传》为详,似近之。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八、英雄早逝(2…8…1)
八、英雄早逝(2…8…1)

  相比于楚武王在位五十一年,其祖父楚成王在位四十六年,楚庄王在位二十三年,是比较短的。庄王的生年,史未详载。年龄应在三十五岁至四十五岁之间。因为,《国语·楚语》有这样的记载,“昔莊王方弱,申公子儀父為師,王子燮為傅,使師崇、子孔帥師以伐舒。”而这一年伐舒是在庄王元年(…613),方弱,就是未满二十,加上在位只有二十三年,因而楚庄王应是三四十岁就英年早逝了。这与与晋文公英雄早逝有些类似。都是在一战取得霸权后,不久就去逝了。比秦穆公在位三十九年、齐桓公在位四十三年不幸得多。

  可是,楚庄王的霸业成就是巨大的。

  一是对周边蛮夷的伐灭,三年灭庸(…611),八年(…606)伐陆浑戎,十三年(…601)伐灭舒蓼,十七年(…597)灭萧,春秋时宋的附庸;灭于楚。陆浑在河南嵩县,庸在今湖北省竹山县,地在今安徽省萧县西北;

  二是与晋争夺中原诸侯,伐陈、郑、宋;

  三是在十七年邲之战(…597)中打败晋国,奠定了霸主地位。

  四是十三年与吴越结盟。不过与晋与齐相比,楚庄王并没有举行像样的盟会,辰陵之会也只有陈、郑参加。朝楚的,也只有郑伯与许男。楚的势力范围在南方有所扩大,到达了江淮与吴越一带,在中原同成王、穆王时期差不多。中原的卫、曹、鲁在楚庄王时期,主要还是倾晋的。当然,由于邲之战的巨大胜利,使得庄王的声威比他的祖父辈大多了。

  楚庄王能成功称霸,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励精治楚,为政以德,驭臣以恩。时刻不忘楚国拓展事业。

  晋栾武子的话是庄王励精图治的最好注脚:“楚自克庸以来,其君无日不讨国人而训之于民生之不易,祸至之无日,戒惧之不可以怠。在军,无日不讨军实而申儆之于胜之不可保,纣之百克,而卒无后。训以若敖、汀埃俾防堵疲云羯搅帧s鹬唬骸裆谇冢谠虿回选!薄

  楚庄王是一位儒式色彩浓厚的君主,孙叔敖是儒式色彩浓厚的大臣,两人的治国理念基本一致。无论是庄王的“伐陈复陈”、“重义释郑”、“立信伐宋释宋”、“不追穷寇、不为京观”、“绝缨不究”,还是孙叔敖的“奉职循理,恤人体国”(《史记·循吏列传》),“为政以道,敬授民时”(《孙叔熬墓碑记》)都体现了儒家施政传统,对外关系上,讲霸道,服则封,不服则讨,义行诸侯,适可而止。对内治理上,重德、重农、重民、重教,且恩威并施,驭臣以恩、牧民有术。 txt小说上传分享

八、英雄早逝(2…8…2)
八、英雄早逝(2…8…2)

  二是任贤用能,罢黜肖小。

  庄王求贤若渴之心,常忧贤能之不得。《吴子兵法》载:起进曰:“昔楚庄王尝谋事,群臣莫能及,退朝而有忧色。申公问曰:‘君有忧色,何也?’曰:‘寡人闻之,世不绝圣,国不乏贤,能得其师者王,能得其友者霸。今寡人不才,而群臣莫及者,楚国其殆矣。’”

  主要表现在,

  1)在即位之初,“听政,所诛者数百人,所进者数百人。” (《史记·楚世家》)又“任伍举、苏从以政” (《史记·楚世家》),结果是“国人大悦”(《史记·楚世家》),这涉及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吏。

  2)敢于起用没落贵族孙叔敖。虽然举荐之人众说纷纭,可是,庄王能果敢任用,足显其用人智慧。在其任用的六个令尹中,孙叔敖是最贤明的,楚庄王与他甚得鱼水之欢。楚庄王时期,虽有析公臣(楚大夫)受谮出奔晋的记载,可是当时楚庄王“方弱”,又才即位,在试用期内处置失当是可以理解的。在蔡声子(蔡公孙归生子家,时为楚大夫)论“楚材晋用”王孙启是在楚恭王时,让楚失去了“东夏”(蔡、沈),比较楚成王的王孙启(令尹子元之子)受谮奔晋致城濮之败,楚恭王时的雍子(楚大夫)受谮奔晋致鄢陵之败,申公巫臣因夏姬之故奔晋怨楚而导吴伐楚。以及后来著名的伍子胥、伯嚭奔吴,文种奔越。

  3)诛灭若敖氏,平定了内乱。四是任用贤能的士亹(楚大夫)傅太子箴(楚恭王)。楚庄王失人的情况是很少的。正因为文将武臣都各得其用,肖小乱臣难有作为,因而楚庄王时期,达到了君明臣贤的清明局面。在中国历史上,只要出现这种局面,国家没有不强盛的。就连前秦符坚与王猛的短暂结合,就让前秦统一了北方,并具备了统一中国的实力,更不用说商“少康中兴”、周“成康之治”、汉“光武中兴”、唐“贞观之治”了。

  三是勇于纳谏,勇于采内正确建议。

  1)在即位初期,振作时,纳伍举、苏从之谏;

  2)在伐庸时,纳蒍贾伐庸、师叔骄庸之议,纳申叔时复陈之谏;

  3)降郑与晋遇于河上时,纳伍参与晋战之议。而这些谏言建议每次都悠关政局战局,在关键时刻,没有自高自大,刚愎自用,而且获得了成功。

  南朝范晔的《后汉书·桓谭冯衍列传》载: 

  昔楚庄王问孙叔敖曰:“寡人未得所以为国是也。”

  叔敖曰:“国之有是,众所恶也,恐王不能定也。”

  王曰:“不定独在君,亦在臣乎?”

  对曰:“居骄士,曰士非我无从富贵;士骄君,曰君非士无从安存。人君或至失国而不悟,士或至饥寒而不进。君臣不合,则国是无从定矣。”

  庄王曰:“善。愿相国与诸大夫共定国是也。” 

  这是“共定国是”成语的来源,也体现了楚庄王勇于纳谏的领导作风。

  当然,如果了内部及个人因素外,楚国能称霸还有外部条件。主要是晋国在赵盾执政时期,由于内部政局不稳,致使霸权出现了动摇。秦国当时还较弱小,精力也主要集中西部拓展,于华夏就与晋发生了一些争斗。齐也是政局不稳,君臣更替频繁。

  就个人能力来说,在春秋五霸中(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此说见《*通·号篇》,另一说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hé lǚ),越王勾践。此说见之于王褒的《四子讲德文》),楚庄王是极为突出的。无论是哪一说,楚庄王都是当之无愧的霸主,而且个人能力也仅有晋文公、阖闾与之相比。从功绩上看,也居于前列。而且,在这些霸主中,只有楚庄王称得上儒君,除了即位三年不鸣之外,在二十三年里,他的确做到了“鸣将惊人”。如果说,齐桓公的“义”,多是由于管仲的意见,且是出于称霸考量的话,那么,楚庄王的“义”,则是发自内心的,而且往往是大臣从利的角度去考虑,他从义的角度去处理。如“不追击晋军以免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