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楚国史--血泣楚天-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暇瑓s克佐之,赵朔将下军,栾书佐之。赵括、赵婴齐(又称屏括、楼婴,皆为赵盾之异母弟)为中军大夫,巩朔(又称士庄伯、巩伯,晋大夫)、赵穿为上军大夫,荀首(林父弟,又称知庄子)、赵同(又称原同)为下军大夫。又见到了久违的晋军主力。应当是得知楚庄王亲自带兵攻郑,兵多将众,因此,晋也悉兵前来。
不过,荀林父在听到楚与郑平后,就不想战了,欲退,打算等楚军退后再伐郑。随会也赞同,他认为,楚庄王具备德、刑、政、事、典、易的政治优势。首先,楚庄王,因郑叛而伐之,又因郑服而赦之,有德有刑,德刑适中。其次,前年入陈,今年又入郑,而楚国人民不疲劳,民对君也没有怨恨,政事有常法;商农工贾依然照常经营,军队又和睦,军事、政事、农事各不相犯、互不冲突。再次,蒍敖(孙叔敖)为令尹,治军有方,前后左右军各司其职各得其所,军中将领依据旗帜能行动,军中不需要统帅号令就能按规则就能有序运行,治军有方,能用善典(稳定的制度、法则)。此外,任用同姓以亲疏论,任用外姓以世族论,选举以德行,赏罚论功劳,不失其序,旅客,行人在途中,国家有赐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服饰加以区别,贵族常得到尊重,贱民能知畏惧。这些表明,楚国礼制不乱。面对德立、刑行、政成、事时、典从、礼顺的楚国和楚军,如何能敌?因此,避强就弱,知难而退,不与楚交兵,是最好的选择。随会的分析是比较全面而透彻的,在关于楚国内政的史料极度缺乏的情况下,这一番分析论述就显得更为珍贵。
然而,主战派先(谷)认为,帅大军前来,知难而退,弃郑而归,军人不武,大臣不力,同时会伤诸侯之心,失诸侯之附,这样怯弱是懦夫行为,不是大丈夫所为。他甚至口出激言,如果晋国因此而失去霸主地位,不如死。他最终决意违令,自个率中军佐帐下的晋军渡河,寻楚作战。
先(谷)渡河后,荀首用易理分析,先(谷)军必败。韩厥私下劝荀林父进军,他认为,如果先(谷)兵败,又失去郑国,手下将佐又不听令,统帅的罪很大。因而不如进军,还有取胜的可能,即便失败了,国君处罚下来,罪过由三军将佐六人承担,总比一个承担要划得来。韩厥,此时并非将佐,应为荀林父亲信,因为,从荀林父个人利害的角度出发劝荀林父进军。于是,晋军就全部渡河了。
我们再看楚国这边,当时,楚军驻扎在郑北的郔,也分为左中右三军,沈尹(楚沈县大夫,虞丘子)将中军,子重(公子婴齐)将左军,子反(公子侧)将右军,注意,楚三军没有像晋军那样有将不佐,只有将,没有佐。庄五本打算是饮马黄河就退军,听到晋师渡河,庄王也将就此退军,不想与晋师正面交锋。可是庄王宠幸的伍参,就是伍奢的祖父,前面聘鲁伍举(椒举)的父亲,坚决主战,他认为,晋军将帅不和,特别先(谷)刚愎自用,残暴不仁,目无尊上,士卒必不肯用命,此外,楚庄王是君,而荀林父只是晋国的执政大臣,如果不战而退,以君避臣,楚王的颜面何在?令尹孙叔敖并不主张与晋师战,还与伍参赌气,说什么,“战而不捷,(伍)参之肉其足食乎?“意思是说,如果战败,杀了伍参,分食其肉都不足以弥补败军之责。伍参回应道:”若事之捷,孙叔为无谋矣,不捷,参之肉将在晋军,可得食乎?” 针锋相对,不甘示弱。但是楚庄王听了伍参的分析,也有些郁闷,也不想被人讥笑。当时,令尹孙叔敖已令楚军兵车向南,军前大前都掉头在南面了。实是准备退军。楚庄王急忙下令,掉转车头,楚军驻于管(今河南荥阳县之北)以待晋军。
晋师渡河之后,驻扎在敖、鄗(两山名,今河南荥阳县之北)之间,这时,郑伯派皇戌来到晋师,劝战,认为楚军骄、老(疲惫),又不设备,希望晋与郑联合起来攻击楚军。先(谷)也再次要求答应郑的请求并与楚军作战。不过下军佐栾武子却持不同看法,反对与楚作战。
“楚自克庸以来,其君无日不讨国人而训之于民生之不易,祸至之无日,戒惧之不可以怠。在军,无日不讨军实而申儆之于胜之不可保,纣之百克,而卒无后。训以若敖、汀埃俾防堵疲云羯搅帧s鹬唬骸裆谇冢谠虿回选!豢晌浇尽O却蠓蜃臃赣醒栽唬骸χ蔽常稀!以虿坏拢柙褂诔仪保豢晌嚼稀F渚郑治悖ǔ碌ノ唬缦衷诘耐拧⒂龋阌幸蛔洌淦剑ㄒ蛔溆辛狡黄辶颈担踩荆S夜愠跫荩叭罩校蛔笤蚴苤灾劣诨琛D诠傩虻逼湟梗源挥荩豢晌轿薇浮W恿迹V家病Jκ澹缫病Jκ迦朊耍恿荚诔⒅G滓印@慈拔艺剑铱嗽蚶矗豢怂焱晕也芬玻2豢纱印!保ā蹲蟠ば辍罚�
五、河上败晋(2…5…3)
五、河上败晋(2…5…3)
栾武子主要讲了几点:一是楚君治国民,时常警戒之,要认识到民生不易、祸至无日,要心怀兢惕戒惧,按现的话说,就是教导国民要有危机意识,要倍加珍异来之不易的社会生活;二是治军,也是常常以商纣的教训、楚先君若敖、汀绑俾防堵频募杩喾芏反忱囱到洌簿褪撬担拥恼喂ぷ髯龅煤茫蝗且灰环丛α酥;市缢盗顺尽⒗稀⒉簧璞傅热钡悖凰氖谴又M馄淞即蠓蜃恿汲鲋视诔氤傻赂咄氐呐藢叮ㄊκ澹┯朊丝梢钥闯隼矗S氤浔舜松跏乔捉苫市缋慈罢剑还浅纸⒊蕉艘苑钋孔员R恢终问址ǎ抢匆晕椅返模谋呤ち酥>透幽谋撸谥1旧砦藓Α�
可是,中军大夫赵括与下军大夫赵同却主战,站到先(谷)一边。
接下来,晋楚两军相对,并没有马上作战,还有一番政治外交活动。楚庄王先派少宰到晋军中去,告诉晋人,其定郑的正当性,晋随季(士会)以平公之命晋文侯“与郑夹辅周室,毋废王命”进行了反驭,不过,这些言语,却被先(谷)视为对楚谄而弱,就让赵括去改了随季的应答之词,口气转为强硬,晋军来的目的就是要赶走楚军,战与不战随楚。目的是想激怒楚庄王,从而能与楚痛痛快快地赶一场。因当,当时,晋军虽然渡河,可是晋、楚两边都有顾虑,都不想战,毕竟是两大国交兵,而都是主力部队,都怕失败了。
虽然如此,楚庄王还是想求和,又派使节到晋军中去,这次,中军帅荀林父就同意了,而且还商定了会盟日期。一场大战似乎就要避免了,然而……
楚先派单车去晋师挑战,这一挑战团队,主将是乐伯,车御是许伯,车右为摄叔。临阵表现是,乐伯替御执辔,许伯下车,排比驷马,摄叔则驰入晋师垒中,杀了晋军取其左耳,又俘虏晋卒,之后,许伯飞快驾车,驶离晋军。晋军鲍癸带一队晋兵来追击他们,乐伯在车上射既射晋人之马,又射追击的晋兵,晋兵不能靠近,但这时,最后只剩一支箭了,乐伯就用这支箭射旁边突然赶来的麋鹿,射在其背上,他这样做的目的是向晋人表明其善射。同时让摄叔下车,奉麋鹿献给追击的晋人,摄叔说道:“以岁之非时,献禽之未至,敢膳诸从者。”本来晋人想上前活捉他们的,但给鲍癸阻止了。他觉得乐伯善射,摄叔又会说话,是值得敬重的君子,就放弃俘虏他们。
这是这次大战中的一个小插曲。其中可见,楚军勇士的风采。印证了前面随武子与栾武子对楚军的分析判断。
反过来,在晋这边呢,居然派魏锜和赵旃先后出使楚师,这两人因没有满足自个私欲而怀恨在心,都强烈主战,魏锜还希望晋师战败,郤献子(克)再看到二人出使后,就提醒先(谷)设备,先(谷)怨中军帅荀林父,战不战,盟不盟,意气用事,不听郤献子的建议。
后来发生的戏剧性的变化,魏锜出使楚师后,激怒了楚人,楚潘党追击,而赵旃出使楚师后,让他的随从侵袭楚师军门。楚庄王亲自带卫兵追逐赵旃,当时楚庄王的卫兵有两广,分左广右广,一广三十辆,庄王先是在右广,许偃为御,养由基为右,后是在左广,彭名为御,屈荡为右。在楚庄王的强力追击下,赵旃退走山林,屈荡下车与之博斗,获得了赵旃的甲裳。晋方面也担心,魏锜和赵旃激怒楚师遭到追击,于是派軘车来接应。这时潘党追魏锜归来,见到軘车驶去的尘土满天。以为是晋师大举来突袭,就奔驰回来报告楚师,楚师也害怕,楚庄王因此陷于晋师。今尹孙叔敖在庄王不在的情况下,果断决策,先发制人,疾进师迎击晋军。结果,导致了楚首先攻击晋军,而晋这边,却没有设备,没想到楚会大举突袭,荀林父见此不知所为,情急中下令退军济河。
这样一退一进,整个战场态势就立刻改变了。包括楚庄王在内的楚军纷纷进逼晋军,工尹齐将右拒(方形陈)追击晋下军,唐惠侯、潘党将左拒(方形陈),追击晋上军,晋三军纷纷济河逃走。到晚上,楚师于邲,不过,在邲这里,并没有发生什么大的战斗,只是因为,这次作战在此地,故名之。
实际上,楚庄王,并没有竭力追杀晋军,晋军晚上渡河,整夜不停,楚师也没有全力去阻击。只要取胜了就行了,并不想乘势扩大战果。这由楚庄王到达邲附近的衡雍(今河南省原武废县)后,与潘党对话可以看出来。
潘党曰:“君盍筑武军,而收晋尸以为京观。臣闻克敌必示子孙,以无忘武功。”
楚子曰:“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武王克商。作《颂》曰:‘载戢干戈,载櫜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又作《武》,其卒章曰‘耆定尔功’。其三曰:‘铺时绎思,我徂求定。’其六曰:‘绥万邦,屡丰年。’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故使子孙无忘其章。今我使二国暴骨,暴矣;观兵以威诸侯,兵不戢矣。暴而不戢,安能保大?犹有晋在,焉得定功?所违民欲犹多,民何安焉?无德而强争诸侯,何以和众?利人之几,而安人之乱,以为己荣,何以丰财?武有七德,我无一焉,何以示子孙?其为先君宫,告成事而已。武非吾功也。古者明王伐不敬,取其鲸鲵而封之,以为大戮,于是乎有京观,以惩淫慝。今罪无所,而民皆尽忠以死君命,又可以为京观乎?”。 最好的txt下载网
五、河上败晋(2…5…4)
五、河上败晋(2…5…4)
大意是,潘党建议楚庄王收集晋人尸体筑为武军(集尸体以土封固之),表木以书之,以示武功于后代。就是整一个功德碑,只不过这碑下面的尸体由敌人组成。楚庄王认为,武本来是止戈的意思,在于,禁暴、戢(藏也)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而这次晋楚之战,死伤众多,暴虐甚,陈兵以威摄诸侯,兵不藏。这样,既暴虐又不能让兵器收藏起来,就谈不上保大。而晋仍然在,怎么能定功,让人民疲劳奔命,更谈不上安民,自个不有德行而又想让诸侯和顺,当然也称不上和众了。而趁人之危,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