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古代宫廷电子书 > 公主千千岁 >

第34部分

公主千千岁-第34部分

小说: 公主千千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懂什么?!”李昔语气微厉,从怀中掏出银子扔到桌上,“小二哥,这是饭钱,剩下的你也不用找了。只管帮我牵匹马过来,还有斗笠、蓑衣。”
  “好,好,我马上就下去准备。”店小二不敢误事,收好银子转身下了楼。
  “昔儿,你要做什么?”孟飞察觉出李昔的不对劲。
  李昔紧锁眉心,凝重道:“师兄,只怕这是一场天灾。我此时便要出城看看具体情况。”
  孟飞猛地将她的嘴捂住,沉声道:“你疯了吗?妄言天灾,可是大罪!”
  李昔拨开他的手,“是不是天灾,去京郊看看便知。”
  孟飞看到她眼听坚定,只得叹气道:“走吧,我与你一道去。”
  楼下,店小二已备好了马匹。
  李昔望着高大的马匹有些发呆,刚才只道要马,却忘记自己是不会骑马的。
  “愣着做甚?还不快上马?”孟飞已穿戴好跃上马背。
  想来,之前那个李昔是会骑马的,自己又练了功夫在身,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吧。她硬着头皮翻身上马,马儿小跑了一段路后,李昔发现自己的担心都是徒劳的。她的灵魂占了李昔的身子,这具身子却是骑马的好手。紧甩马鞭,两人出了延兴门一路向东奔去。
  *****
  亲们,我尽量码字。还有两个情节第一卷上半部就结束。写了这么多,就是为了给李昔当上公主做些铺垫。顺便召唤一下收藏与推荐票,谢谢!

【第058章】你愿不愿意下注
更新时间2011…7…24 8:02:05  字数:2193

 长安城郊笼罩在滂沱大雨之中。偶见一、两个人跑寻着避雨的地方,并不见什么异常,再往东行约十里地时,李昔便察觉到虽然下着雨,但天气仍旧闷热,似是气压极低的情形。
  路面上出现一群跳跃而过青蛙,马儿被吓得嘶鸣一声,李昔收摄心神勒缰下马,快步走到近处的一湾池塘边,俯身看去。只见水面波动异常,塘中不时有鱼跳跃,显得极为躁动不安。再往前连看几塘皆有此兆,湿泥之中尚见大量蚯蚓钻出,虫蚁等物更是随处可见。
  孟飞跟在李昔身后,颇有些摸不着头脑,只见她走了几处,直奔村镇边上的一家农舍而去。
  开门的是一位老者,以为两人是来避雨的,很热情地将两人迎进屋子里。
  “看两位的穿戴是京城人士吧。”老人给他们各倒了一碗水。
  李昔起身接过;忧心道:“老伯可知这个村子的村长住在哪里,我有要事要与他谈。”
  老人道:“敝姓王名青阳,便是村长,小公子找我何事啊?”
  李昔放下碗,“王老伯只怕京郊不日将有地动,还望您能速速安排,使百姓预防避难,以备不测。”
  王老伯显然愣了一下,一时间似乎没弄清楚李昔话中之意,问道:“您两位是在传圣上的旨意?”
  李昔摇头:“皇上还不知此事,没有旨意。”
  王青阳自然知道其中利害关系,迁动一村及邻村近千百姓本就不是易事,何况又是无旨行事,弄不好杀头的罪都有。他道:“贞观七年京师曾有地动,之前并无人出言示警。今天这位公子所出示警之言,是真是假,实难辨别。不知以何为据啊?”
  就她所知的征兆,这场地震已有七成,该如何说服于他呢。她的目光落到了桌上的那碗水突然皱起了眉头,端起碗来细看着水。孟飞见她神情有异小心地将碗中之水抿了一小口,只觉又苦又涩味道怪异,噗地一口吐出,道:“这水怎么如此难喝?”
  王老伯尴尬道:“这几日井里的水都如今日这样,我也是沉虑了许久才用的。”
  “王老伯。”李昔对王青阳道:“井水翻扬污浊,这便是地动的一个前兆。天气异常,池塘涌动不安,虫蚁出土纷乱,虽不敢说十成把握,却有个七八成。天灾无常,不知何时便会发动,只怕等不到皇上的旨意,百姓的性命如今便握在老伯手中。”
  王青阳将信将疑,这几日的天气的确沉闷的异常,回想起贞观七年的那场地动,确实可见李昔所说的那些前兆。
  李昔见他沉吟不语,知他顾虑,道:“若有偏误,我愿一力承担,绝不连累村长半分。”
  王青阳抬头,见她眸底锐光,一股浩然正气竟叫人一时不敢逼视。在她坚定清明的目光下心中微动,想到方圆近千的百姓,他一扬眉:“在下便陪你赌这一局。不过,你是谁?”
  李昔眉目一敛,唇角勾起浅笑,深深拜下:“在下,江夏郡王之子李昔。”
  王青阳恍然出神,捋须暗赞她小小年纪却是气度非凡。
  简单商议了预防之事,李昔拜别出了王青阳。
  人刚上马,却见早已暗沉的天空一半明亮一半阴沉。阳光异常,四象皆异。她心中一沉,怕是难逃这场天灾了。
  “昔儿,我们现在去哪儿?”孟飞上马问道。
  李昔亦飞身上马,甩了一马鞭,扬声道:“去魏王府!”
  ****
  “殿下,李昔求见。”
  李泰放下手中的书卷,略一蹙眉,沉默半晌,方道:“请他到这儿。”
  侍卫微怔,向来访客都是在前厅的,怎么今天改在书房了。而且这书房不是一般人能进得来的。
  他碰触到李泰的微锐目光,身子一凛,忙退了下去。
  雨已停,李泰推开窗子,看到天上阴晴各占一半的气候,抚着下巴沉思。
  李昔举步踏入他的书房,白衣翩飞在身后撒开飘逸弧影,浑身上下带着股风尘仆仆的飒爽之气,清利肃然。
  冒雨赶回京城,李昔一路忧虑尽数掩在凤目微微清凛之中,从容拜道:“李昔见魏王殿下。”
  李泰皱了皱头,一抬手,“自家人,不必多礼。今天找我何事?”
  李昔也不客套,“四哥,我中午出了城,发现京郊以东数十里的村子气候异常,池井之水翻涌沸腾,虫蚁蛇鼠躁动不安,天际出现明显地异光,此都是地动之兆,望四哥能速速进宫请旨,让百姓避灾。”
  李泰沉吟,若他进宫将此事禀报给父皇,他会相信自己吗?更何况,他自己对李昔的话也是有些疑问的。明日便是中秋,逢此佳节向来报喜不报忧的。天灾乃是天家失德失政的警示,万人有人借此生事,岂不惹祸上身……
  李昔见他犹疑不定,决然道:“我愿以身家性命做保,请四哥进宫求旨避灾!”
  李泰目视李昔,见她神情极为坚定,眼中那抹淡然隐露的自信,叫人觉得不容置疑,“你有几成把握?”
  李昔目中微光一闪,说道:“七至八成。”
  “剩下两成呢?若非天灾,你可知后果如何?”李泰的神情淡漠,却是看不出喜怒。
  “若是子虚乌有倒叫人宽心,无非我一人受罚而已,然京郊方圆便少了一场祸事,不知有多少人活得性命。”李昔听他相问,便知他所想,谁愿意担起这不知祸福的使命,这简直便是一场赌注。“四哥,人生如棋,黑与白的交错,生与死的交融。道之生,无常之变。道之灭,无妄之灾。前路漫漫,确实令人难免举棋不定。每走一步都有对有错的时候,人生有时真的是一场赌注。就看你愿不愿意下注,下了便有一半的胜算。若是败了,自有我李昔一人承担。”
  李泰目光深沉一如瀚海,滴滴不露,思索片刻,“你一人承担?你以为还能跑得掉我这个进宫请旨的人吗?走吧,你与我一起进宫。”
  李昔微喜,“好,我让师兄先回府报信。”
  李泰瞥了她一眼,疑道:“师兄?”
  李昔这才意识到自己说漏了嘴,忙道:“是我父亲给我请武师,是师父,不是师兄。我一时欢喜,叫错了。他现在等在门外,我这就叫他回府去。”
  李泰望着她如孩童般的奔跑出门,与之前那个肃然而立侃侃而谈的人大相径庭,却不知哪个才是真正的她。
  *****
  亲们,今天中午要赶火车出门,明晚之前能赶回来。所以,今天只有一更了。

【第059章】逼旨
更新时间2011…7…25 23:19:09  字数:1452

 紫宸殿。
  “啪”地一声,杯子碎裂声骤然响起。
  房玄龄止步在殿门。
  守在紫宸殿前的内侍悄悄临近他的身边,低声道:“天子动怒,您还是先不要进去的好。”
  “谁在里面?”他不由低问道。
  内侍左右看了看,将声音压得更低:“是魏王殿下及江夏郡王之子李昔。”
  说完,他退回到原地。
  房玄龄默立了一会儿,便提步到了内侍面前,请他传报。
  不一会儿,就听内侍通传进殿。
  李泰与李昔低垂着头跪在大殿中央,面前是碎裂的杯片及水渍。李世民看起来气得不轻,还未及收回凌厉的目光,“这个时辰觐见,房爱卿有什么事吗?”
  房玄龄已听出李世民语气中的不善,拱手道:“皇上,臣获悉京郊气候异动,家畜飞禽躁动不安,与贞观七年地动之象极为相似。臣惶恐不安,便急着求见皇上,求万全之策!”
  李世民将唇抿得更紧,目光灼灼:“怎么?连你也这么说?你们一个一个都安得什么心?”
  房玄龄心中一动。原来跪在地上这两位也是为此事而来,看来这场天灾真的是不可避免了。
  他一撩衣袍,亦跪在地上,“皇上,虽传天灾乃天子失德之征兆。但臣以为这仅是自然之害,与天子政绩并不相关。还望皇上以百姓为重及早做定夺。”
  天灾地动,从未在之前做为重要的事情地呈上朝堂。没想到此时竟然有三人为此事来求自己。而这三人,一个是他器重的臣子,一个是他极为宠爱的儿子,另一个是让他倍感兴趣的侄女。李世民不禁有些头痛。
  李泰忍不住看了李昔一眼,却见她十分淡定。那双深邃明澈的眼眸淡笼着一丝忧色。
  李世民不冷不热地道:“若属子虚乌有的事情。你们都想想怎么交待?”
  声音虽小,但近旁几人也听到清楚。
  不待身边的两人说话,李昔清朗的嗓音已响起:“皇上,请容小人说几句。夏商周三代以及汉代,历经年代多则八百年,少则四百年,这是因为上古帝王以恩惠凝聚人心,人们不能忘怀的缘故。汉以后历代王朝,多则六十年,少则仅二十多年,均因对百姓不施恩惠,根基不牢的缘故。贞观初年,全国欠收闹饥荒,一斗米值一匹绢,而老百姓这等事却毫无怨言,是因为知道皇上忧国忧民的缘故。自古以来,国家的兴亡,不在于积蓄的多少,而在于百姓苦乐。而这次天灾,若皇上肯下旨命百姓避祸,即便是子虚乌有的事情,百姓也会心怀感激之情,盛赞皇上体恤之恩。若有人因此而非议皇上,小人愿承担全部责任,小人这颗项上人头,便是您的了。”
  李泰一震,深深看着李昔,心中无端泛起一丝疼惜。跪行几步,道:“儿臣也愿以身家性命相保。请父皇下旨!”
  李昔幽澈的目光望向李世民,静静俯身:“请皇上怜惜百姓,速速下旨!”
  房玄龄还沉浸在李昔之前的一番慷慨激扬说辞当中,放眼朝堂,能直言劝谏的除了魏征外,也就只有眼前这个小儿了。再听到李昔说的最后一句话,他已是吓得一身冷汗,这小儿分明是在逼皇上下旨。
  李世民心中惊叹李昔的劝谏之勇,敢逼他下旨的人,她还是第一个。可他偏偏对她生不起气来,冷哼道:“你们要朕下旨?那你们说说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