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包)当雍正穿成包拯-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来,当初真是自己看错人了。就德妃竟然会因为老四一出生就被佟佳氏抢走一事,而心生怨恨来看,就足够死上一万次了!
于是,此时康熙对着雍正真可谓是关怀备至,事无巨细的一一问了下来,纵然是雍正也被问得有些手足无措起来。
索性,胤礽也看不得雍正为难,忙为其解围:“皇阿玛,此时已是午时了,想必老四也饿了,你便是有事也之后再问吧。”
康熙这才恍然大悟,忙把守在外面的奴才们都叫了进来侍候着,三人方才出了大佛堂。期间,雍正抽空给了胤礽一个感激的眼神。
胤礽欣然笑纳!
皇上有了吩咐,何人敢不尽心尽力,力求尽善尽美的。当康熙三人来到大殿时,皇上用膳时专用的桌子已经是收拾好了,饭菜也是一一验过毒,盖着盖子放在桌上。
见皇帝领着胤礽和雍正坐定,便挥了手表示开膳。一旁侍候的小太监们纷纷把盖子掀开,然后侍立在一旁。康熙身份尊贵,自然是该由他用第一筷的。侍候康熙的宫女早已拿着筷子,准备随时听候皇帝的吩咐了。
不过,康熙所言的话却让她为之一愣。不过,毕竟是久居深宫的,这名宫女很会察言观色,她机灵的马上从呆愣的状态中回转过来,依言行事!
原来刚才康熙指着一道御菜示意侍候自己肯膳的宫女夹上一筷子,却是看起来极其简单的烧鸡。然后,康熙便对着雍正说道:“老四,我记得你最爱吃这个菜的,你且尝尝看这御厨的手艺如何啊?”
宫女很快便把那一筷子菜送到了雍正面前的小瓷碗里。雍正见状,忙站起身来谢恩:“谢皇上赏赐!”
康熙含笑道:“罢了,且坐下吧!不过是用个膳而已,不用如此多礼。要是吃顿饭就要如此谢恩的话,那还哪能吃的顺心啊。所以,你便不必拘礼了!”
“谢皇上!”雍正本就是个知礼的性子。当年康熙熙攘攘曾经斥责他‘喜怒不定’!又赐他御笔所书‘戒急用忍’之后,雍正更是行事规矩,一板一眼的,且不敢再轻易动怒了!
此时,皇阿玛虽然还是皇帝,可雍正却是一介平民了。而且他们之间的关系又不足外人道,便不敢在外人面前放肆。如今得了康熙的口谕,雍正便依言坐下,吃了那一筷子的烧鸡,细细的品了一番后,方道:“御厨所做,自是好的!”
可康熙一听,就知不合雍正的口味了。自家这个四儿子,康熙还是了解的。雍正向来喜素,这道烧鸡是雍正为数不多喜欢的的荤菜之一了。
康熙以前也曾如此赏过雍正御菜,问其菜色如何时,雍正吃着觉得好的,自是会从口感到味道,及香气等都通通夸上一遍。若是不喜的……雍正向来谨慎,怕落了皇阿玛的面子,便会打起了官腔,难得滑溜的说道:“宫中御厨所做,自是好的!”
此时听雍正如此一说,康熙哪里会不知道这道菜不合雍正味口的。于是,康熙也不再让那宫女再夹了,再加上食不言,三人皆很是安静的用完了这午膳。
不过,一旁侍候的太监宫女们却是暗自纳罕,对着雍正另眼相看起来。甫一进宫,就得官家宠爱,与其在佛堂内密谈不说,还留了他共用御膳。第一筷子还夹给了这位包公子,让他对御菜点评一番!见其言语略带敷衍,皇上却丝毫不生气!
何人有过如此殊荣,这可是独一份的宠爱啊!当即,宫人们都打定了主意,对着这位包公子是万不可轻慢的。
三人用罢午膳,便又随着康熙移步进了皇帝办公的御书房,这回却不再是聊过往了,而是要商议如何安排雍正为官,好扶佐康熙。
不过,雍正还是婉拒了康熙以他查出杀害高丽太子的凶手一事,以为朝庭立功的名义,对其论功行赏,封自己为官的提议,只是说道:“皇阿玛,儿臣知道您是心疼儿臣。可高丽太子被杀一案得以告破,儿臣虽也算是为功,却不足以做大。再加上儿臣是以科举的名义进的京,因此倒不如让儿臣考了科举,得了个好成绩时,再行为官也不迟。而且也名正言顺许多!”
康熙闻言,沉吟半晌。康熙也觉得这个提议不错,他自是对自家儿子有几斤几两很是了解的,对这个四子的才识很是信任。更何况又有自己这个皇帝在一旁照看着,必不会差!可是康熙又不想把话说死,便只温言道:“既然你心意已决,朕也不好再说什么。你也大了,自也该有主见的。所以,朕且看你科举的名次吧!”
“谢皇阿玛成全!”雍正拱手礼道。
于是,三人又是闲话一阵之后,胤礽和雍正方才告辞而出,连袂而回。
★☆★☆★☆★☆★☆偶是时间飞逝的分割线★☆★☆★☆★☆★☆
时间过得很快,仿佛转眼间就快到了科举的日子。各地的考生几乎齐聚汴京城,为了这个对他们来说盛大的日子而准备着。
这些时日,雍正对自己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为了在这个众多优秀的考生中脱颖而出,考到一个好的名次,雍正可谓过了几个月废寝忘食,手不离卷的日子。胤礽在一旁看得着实心疼,可又太了解雍正的性子,知道其倔,便只是吩咐厨房日日备上一些滋养身子的菜色,给雍正补补身子。
不过,凡事都会有例外的时候。
前些时日,雍正便收到公孙策的书信,说是已经离开庐州,进京赶考了。沿途又寄了好几封的书信,让雍正得以用这几封信送到的时间,以及寄信的地点,略微推断了一下,公孙策到达的时间。
这天,雍正难得的放下书本,领着自己从庐州带来的小厮观棋到了城门。因为如果没有算错日子的话,公孙策便会在今日到达汴京城。
雍正自是不会傻傻的就在城门口等。他稍微观察了一下周围,正好有一座酒楼就建在城门旁。
因着此时不是正午,更不是晚上,因此倒也还算清静。雍正领着小厮让小二在二楼寻了个可以看见城门的雅间,点上一些酒菜,边吃边候着了。
难得出来也一次,雍正也不让观棋在旁边伺候着了,只赏了几道菜,又让小二另备了一张小桌子,让观棋在那张小桌边吃菜。观棋也知道自家主子的性子,既然发了话,自己便谢恩就是了。
雍正自斟自饮,偶尔看看窗外人来人往的景色,倒也别有一番趣味。更何况他还忙里偷闲,出来了一本话本出来解解闷,倒也算是难得的松快松快了。
雍正正看到着迷处时,突然听见城门口便是一阵喧哗。雍正抬头一看窗外,竟然是有一辆囚车经过。囚车上关着两名年轻的男子,皆是一副垂头丧气状。仔阵一听,楼下还隐约传来‘劫囚’,‘侮辱女子’,‘抢走珍珠’之类的字眼传来。
雍正百无聊赖的正欲收回视线,却正好看到在囚车身后的一个清俊的身影,正是公孙策。雍正马上让观棋下来迎了公孙策上来。
32
32、第三十二章 。。。
作者有话要说: 雍正在楼上看着,观棋走近公孙策。虽听不到他们在说些什么,但看其二人的面部表情,倒也能猜了个八九不离十的
随即又见观棋一指酒楼,公孙策也随之抬头一看,就见那个面色略黑的青年正端着酒杯向自己看来。公孙策不由得会心一笑,朝雍正点了点头。
公孙策又转过身与在站在自己一旁的一名少年似乎说了些什么,然后两人才随着观棋一起上了酒楼。
公孙策进了雅间,毫不客气的上前占了一个座。雍正向来喜欢这个后辈,对这个被自己宠出来的失礼行为丝毫不以为意,只是一口喝尽杯中的酒水,方又执起酒壶。给自己,以及公孙策斟上一杯满满的酒。
两人默契的碰杯,然后一饮而尽。
叙旧完毕,公孙策便拉过一直跟在自己身后的小小少年,意欲介绍给雍正。
少年大概十一、二岁的年纪,头发有些短,似乎是曾经剃过,怕是留长尚不足一年,是以还不能束发,只能用一概发带将头发扎成马尾状,随意的披在身后。虽然年龄尚青,微量不足,可看其清秀的样貌,却也可以预见其将来必是个能迷住众多芳闺的英俊青年了。
而且少年手中握着一根棍子,不是木的,也不像是铁的,雍正好歹也算是见多识广的了,好一会儿方才分辨出那应该就是千年玄铁的材料所炼制的。索性以前雍正为皇,很是看过这种东西,方能认得出来。不过,没想到一个小小的少年竟然能拥有千年玄铁……
公孙策指着这个安静温和的少年,向雍正介绍道:“包拯,这位是展昭,就是我之前在信上跟你提过的,展俊的弟弟。”
公孙策本来早该在科举前三个月之前就进京的。因为科举并不是只要到时候进了考场,写了题便完了的事。
考生们常常需要提前进京,住进客栈。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各地的考生太多了,迟了的话,怕是连个柴房都混不上来住。即使能住进柴房,这么个环境又如何能让人读得进书呢。
进京安顿焉之后,便要去交际了。读书因然重要,但是若是能在京城里打点一番自己的名声,也是极有益处的一件事情。虽然考生考完之后,名字部分都要封印起来,免得主考官认识某一考生,或收了某些考生的钱,给予那些考生高分。
可是,若是能考到殿试,那么这个名声就很重要了。
一个好名声,能传进朝中官员们的耳朵,若是一个饶幸能由这些个官员的口中传到皇帝的耳朵,那一个好名次也是可以期待的。
就算是到时名落孙山,无幸进入殿试也没关系。一个好名声,能得到一些权贵大臣们看重,入其徽下,做个幕幂的话,只要小心经营一番,由这些官员们举荐做官,也不是不可能的。因为权贵官员们也是需要在朝中培养自己人的。
读书,不就是为了做官嘛!
只是,要在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毕竟大宋的子民众多,读书人也多,能在各地叫得上名的才子也是不少的。是以,众多考生们常常都是早早就准备上了的。
而公孙策之所以没能早些进京,就是因为这个展昭。
因为展昭的哥哥展俊,在三个月前死在了天鸿书院的房间里。
展昭那时正好来探望自家哥哥,没想到的是见到的竟然是自己哥哥的尸体。展昭当时不可谓是不难过的,毕竟那是自己相依为命的哥哥。展昭父母早逝,从小就是这个哥哥将他抚养长大,甚至还求着相国寺的方丈收其为俗家弟子的,兄弟之间的感情极其深厚。
不过,展昭虽然当时很是难过,却也是个深明大义的,并未盲目的因为别人说展俊死前的一天,跟公孙策发生过争执,便怀疑公孙策是凶手。
展昭极其有担当,听着众人说公孙策应该是最后一个见到展俊的人,却没办法指认公孙策是凶手时,竟然说:“若没有证据,又如何能说这位公孙公子是凶手?虽然我很伤心哥哥的死,我也不能为了泄恨,而虽然指认一个人成为杀害我哥哥的凶手。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