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女从良-第8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样的变动,在朝中为臣的人不难看得出来,这是要变天了,任谁也没有想到平日里温文尔雅的三王爷竟然是狼子野心,
不等从龙之臣想到办法的时候,却传出来皇上病重,隔天就响起了丧钟,京城里一时之间大乱,各勋贵之家却异常的安静。
元喜打开窗子会在榻上,身上裹着斗篷,手里捧着暖炉,想到那个意气风发的李时,不过才登基数月,就香消玉殒,想起上辈子他活的似乎比这个要长久,偏打她从重之后,一切似乎都比上一世来的快。
先皇只有太子李时和三王爷两个儿子,其他的都夭折了,太子李时又没有留下子嗣,继承皇位的自然是三王爷,登基大典没有举行,只说现在举国有难,要节省开支。
其实不过是个借口,只是想快赖的登上皇位置了。
一朝天子一朝臣,李时的从龙之臣整日里提心吊胆,只等着新皇拿他们开刀,可让他们诧异的是新皇并没有对他们下手,而且仍旧是重用,偏这样越让那些些从龙之臣觉得这脖子在刀刃边缘走呢。
风光的几个月的庄府,也没有了先前的笑声,黄氏也知道眼下是什么时候,这一天的晚上,庄丞相叫了家里人及二房到屋里商议事情,让心腹守在门外,屋里只留下二房的几口人和自家的三口人。
“眼下朝中看着安稳,可四下里的蕃王却蠢蠢欲动,皇上继位不正,蕃王自然不会信服,太子当皇上时京城遇灾,蕃王就不管不顾,更不要说三王爷这样继位的,我与陈府和李府商议了一下,若真有一天发生内乱,咱们就举家往西北去投靠和硕亲王,这些年来他一直在西北,虽没有接触过可他的人很和蔼,更是有君子品性,我们去投奔他,也能护一家大小的安全。”
“古府、聂府、易府、陈府、李亲王府,再加上赵府,加上各府的护卫,一路上也会安全,眼下只是做最坏的打算,若真有一日蕃王攻进京城来,也都有个准备,今日之事万不能传出去,回去后也悄悄的收拾东西,不要让人看出什么。”庄丞相说完这些,只觉得身上的担子越发的重了,“别的府不好说,咱们去西北到是有仰仗,赵府的大房在西北手握重兵,两府连了姻,也是亲家,这回你不在有怨言了吧?”
黄氏的脸微微一热,“老爷若早和我说这些,我又哪里会拦着。”
庄丞相冷哼一声,“妇人之见,和你说你又怎么会相信。”
庄启源却心里不好受,以前都是他高高在上,现在却要去扑奔赵府,想到赵元喜眼里的鄙视和嘲弄,怕到时更看不起他了。
各自散了之后,庄启圣一路的不满,“现在那个赵元喜怕是越发的得意了。”
心里却也不是滋味,这被人众星捧月的日子没有过几天,就要去过仰仗别人护着的日子,心里哪里会舒服,又觉得大伯太过担心,蕃王再厉害,还能攻进京城不成?
此时赵府却似翻了身。
赵老太太一脸的笑意,“风水沦流转,如今也是别人 仰仗着咱们过日子了。”
赵老太爷面上没有过多的表情,“仰仗咱们?该是仰仗大房才是吧?只是你莫忘记了,你是怎么对待二丫头的,老大那边岂会与你不离心?”
“离心我也是他娘,他敢不孝就试试看。”赵老太太声音就厉了起来,“我是长辈教训一下孙女难不成还有错?何况老大有今日可不全靠他自己,若不是赵府出去的,他哪里会有今日的风光。”
“哼,老大的一切可是他自己拼来的,这些年来在西北受苦,谁能在西北风吹日晒的吃那个苦?正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老大如今也算是熬出头了。”
哪个想坐稳皇位,都会想着拉拢老大,就像现在,三王爷一登基就派人来请赵老太爷起赋为官,就可以看得出来,如今二房也热闹了起来。
赵老太太一脸的荣辱与共的风吹得意,不过在别人注意不到的时候,眼里却闪过一抹慌乱,晚上自己歇下时,叫了采清过来问话。
第111章 被弃(一)
屋里的人都退下去了,只有赵老太太与采清两人。
“给大房的信你都扣下了吧?”采清听到老太太问这个,不知是何意,还是点点头,赵老太太拧着眉,“当初说是给大房送信,我暗下却让你把信扣下,就是不想大房因为二丫头与咱们有隔阂,二丫头让人送到驿站的信你可还留着?”
采清点点头。
这些事情都是老太太私下交代的,不让人知道,所以这事除了她谁也没有告诉。
赵老太太犯起愁来,“眼下要紧的是把二丫头给哄过来,到底她还年小,这样大房那边就不会知道京城事情。”
在大儿子那里也好交代了。
采清不忍心的提醒老太太,“那钟小将军知道了二姑娘的事情,指怕这事也瞒不住,到是咱们去的信里一点也没有提起,只说二姑娘很好,到时大老爷那边问题来,老太太这边不好答复。不过到底是母子,老太太若跟大老爷服个软,大老爷难不成还能一直为难老太太不成?让奴婢来说,老太太也不必担心,到不如大大方方的给大老爷去封信,把二姑娘的事情简单的写一下,大老爷心里不满也不会说老太太,日后老太太只管对二姑娘好,总能让大老爷忘记了过往。俗话说的好,这母子之间哪有隔夜的仇。”
采荷出了事,赵老太太身边只有采清一个,她向来是看重信任采清的,这番话若是别人说出来,赵老太太必定会恼了,可是采清说出来的,赵老太太到听进去几分,“我也不是没有想过。可你也都看到了,二丫头的这些事情,让我怎么开口和老大说。”
要怪只怪她当时太糊涂。没有留条后路,现在肠子都悔青了。
采清看出来老太太是悔了。“要说这前面的事,是二姑娘纠缠男子,老太太管着也无可厚非,大老爷那里也怪不到老太太身上,后面的事情却是与老太太无关,都是四房做出来的,老太太自然没有责任,这若是有责任也不过是没有管好府中的事。可老太太年岁大了,府内的事情早就交给了二房,论起来又扯不到老太太的错,老太太还有什么担心的。”
采清的话说得赵老太太眼前一亮,“好好好,说的好,我原本也没有做错,还有什么心虚的,那你现在就给大房写封信,把二姑娘的事情前后都写进去。就按你今天说的写,明天找人送到西北去。”
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赵老太太脸上满是喜色。“你跟在我身边也这么些年来了,眼下该给你找户好人家,只是我身边也没有个当用的,又舍不得你,我如今在二房,你看二老爷怎么样?到不如我做主,你给老二做姨娘,日后还可以在我身边服侍,若给老二生下个一子半女的。也有我疼着。这些年来二房只有两个子女,我疼着侄女。也不好多说,可总不能因为这个而误了赵家的子嗣。”
明明是为自己着想。却说的很正义一般。
想到二夫人,采清打了个冷战,“有好太太疼爱着,奴婢一辈子也不嫁,就在老太太身边服侍。”
不是不想嫁,是不敢嫁为姨娘。
赵老太太却把她的回决当成了害羞,也没有多说,只想着寻个机会跟冯氏把这件事说了,这才歇下。
次日,赵老太太的信并没有送出去,京城又发生了暴乱,这次却不如上次,更有人指说是征讨当今皇上嗜兄,要以维护皇室正统为名而起义的大臣,甚至与蕃王联手。
这下子京城大乱,南方的蕃王造反,京城里的难民趁机四处抢砸,禁卫军和郊外大营的人早就去与蕃王的叛军对抗,京城里的难民根本没有人能压得住,各大世家却沉不住气了,纷纷带着家眷出逃,一时之间满街都是往西北出逃的马车,护着马车的护卫更是只要有难民靠上前来就直接挥剑,一进之间京城的街道上血流成河。
各大世家往外出逃,虽早有准备,却还是太冲忙,特别是赵府,根本没有一点准备,又没有多少护卫,眼看着难民就要冲进府里来,正当这个关头,古言带着护卫赶了过来,将难民赶走,更是让二房马上收拾东西出城,冯氏这时才发现古言身后护着的几辆马车里坐着的正是四房。
赵老爷子的腿还没有好,被人抬到了马车上,“让人去叫三房和五房也收拾东西出城,再让人回老宅接了元喜。”
赵老太太跟着一起上了马车,“把家里的粮都带着,那些摆设就不要了,保命要紧。”
难民见人就抢就杀,听说隔壁院里的人都被杀了,一阵阵的哭声传来,只剩下几个七八岁的孩子,冯氏经了先前难民的冲撞,此时也慢慢的冷静下来,让人去收拾东西,一边派了身边的妍秀去曹家,“一定要让大小姐快点,众人约好了在城外的三里坡汇合。”
妍秀郑重的点点头,出府前用包把头发包上,又换了破旧的衣服往曹府而去。
三房那边住的宅子不大,难民到是还没有冲到这里,可四下里的人都在收拾东西外逃,三房自然也没有闲着,高氏让人把值钱的和粮都在了自己坐的马车里,只留下能坐人的地方,把东西收拾好就用了三辆马车,听到外面说舅夫人来了,高氏忙让人进来。
敏氏没有下马车,从帘子探出头来,“都什么时候了,还来这些虚礼,大姑奶奶也快上车咱们出城吧。”
赵玉然正忙着让护卫把马车里的粮遮好了,“是啊,快上马车吧,父亲那边派来人说到城外的三里坡碰面,咱们也快走吧,别耽误了时辰。眼下拖的时间越久,对咱们越不利。”
高氏也没再多说,叫了抱痕过来,“丫头婆子可都办妥当了?”
“愿意留下看宅子的,每人五两银子,等这乱过去了,夫人自会回来,若不愿留下的,每人给了十两银子,都打发走了。”
高氏点点头,这才叫了女儿和儿子上马车,高氏和赵玉然坐一辆,赵元晴带着自己身边的丫头和高氏身边的丫头,赵鹤则与高子腾一辆马车,加上敏氏坐的和高府与三房的东西,六辆马车浩浩荡荡的往城外三里坡驶去。
五房赵玉樊打与包氏合离之后,就整日里在府里喝酒与丫头厮混在一起,赵老太太派了人到五房的时候,赵玉樊醉的不醒人世,一些下人知道京城乱了早就跑了,只留下三个妾氏守在府里,看了这样,直接让人收拾了东西,把钱财和粮食装到马车上,又把赵玉樊抬上去,就往城外走。
只有赵府老宅那里,赵老太太派的人半路遇到难民,被打晕根本没有来得急通知到,等众人一路颠簸赶到三里坡碰头的时候,后面的难民看着这些个马车也跟了上来,各世家简单的打个招呼,留下一些护卫在后面拦着难民,前面的众人则连夜赶路,一直到天亮,算着难民追不上来了,众人这才找地方停下来小歇片刻。
一路只顾着逃命,赵府的人也没有注意到少了赵元喜的马车,京城里,元喜还呆在府中,直到有人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