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武侠之黄粱梦-第5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世杰不知道的是忽必烈出兵两路,一路由他亲自督军走的是襄樊之路,也如同张世杰所想的那般,正准备顺水而下直逼临安。但另一路走的是钓鱼城那边来的,准备从西北方直下去拦截南宋的军队,将宋朝一分为二,难以互救!
可惜的是因为各路官员的离去,朝廷的情报来源已经极其的退化,所以另一路到得现在却也只知道钓鱼城大战,根本不知道钓鱼城之后还发生了什么事情。便是张世杰等人也因为心急的关系,只是注重于先做了防守,根本没有注意到走着上所写的钓鱼城大战。毕竟奏折上写了大战,就一定还在战斗中,不然的话就写沦陷不就得了?是以他们并不知道蒙古的另一路大军已经从西北方开来了,纵使他们真的在江州挡住了忽必烈,临安那边也甚是危险!这却不能责怪张世杰,他仅仅依靠着这片面的情报便已经做出了最准确的判断,如果能够从空空门等处在收到详细的战报,必定能够统筹安排好。
皇帝想了想便道:“若是前往江州,朕又当许何人为帅?”
张世杰听到这不由得一愣,旋即看了看四下,这事情可不是什么好差事,虽然能够统兵为帅,但是领着三万人马前去抵挡蒙古势如破竹的百万雄兵。这可是件天大的难事,弄不好小命就交代了,而且站在朝堂上的这些人哪个不是狡猾机灵之辈,此时一听见皇帝问话立刻深深的低下了头,心中还暗自祈祷不要挑上自己。
张世杰看了一圈心中一叹,现在的朝堂上便是像样一点的统帅都找不出一个来了。心中长叹的时候,他却有心自荐,但是想到皇帝的脾气,这无疑是更加让皇帝见疑自己。自己倒是无所谓,但是万一因此事而弄得军心不稳,那上了战场便糟了。又看了看身边的陆秀夫,此人倒是可以,不过他会不会是赵括之流?咳,若是履善在此便好了,他正气凛然,文武双全倒是个大帅之才。
他虽然和陆秀夫认识,但毕竟不熟,知晓对方有胆气、善谋略,但这次可是要打硬战的!是以张世杰才没有去推荐陆秀夫,在他心中文臣领兵,自开国以来只有两人能有这般本事带得出好兵,打得出水平。其一便是那岳武穆之后带兵出战的丞相,虞允文,其二便是那字履善的文天祥了!
皇帝等了半晌,心中的不渝浮现于表,暗自忖道:难不成我满朝文武,你居然一个都挑不出来吗?
却在这时,陆秀夫忽然说道:“启禀皇上,若是要统兵应敌,微臣以为非张世杰大人莫属!”
张世杰一愣,随即叹了一声,他倒是无所谓自己能不能领兵出战,只是不忍国土、百姓惨遭凌辱,但是顾忌到宋朝皇帝的忌讳,是以始终没有自荐,却哪里会想到陆秀夫却忽然起来推荐了他。
皇帝抬起头眼中闪烁着道道精光,心中踌躇不定,张世杰的能力他自然清楚,而且还不是武馆那一方面的人,但是要将自己训练出来的精兵教给他却又有些不放心,毕竟这三万一去,城中便只有两万禁军了,万一对方起了什么心思怎办?
却在这时,堂外有司理太监乘着这时候朝中无人说话高声唱诺道:“边关急报……”
众人闻言一愣,又有急报?难道又出了什么变故?
皇帝心中一凛急道:“速速呈上!”
那司理太监立刻传话,让侯在殿门外的探马快步的入内,又有皇帝身旁的太监上去接过了递折,双手交给了皇帝。
皇帝边看边问:“战事如何,与朕详细道来。”
“回皇上,蒙军虽然攻势猛烈,不过现在却被堵截在长江沿岸。又各地义军纷纷袭扰,他们搜集到的船只根本无法渡河,又怕在渡河只是被半渡劫之,是以现在蒙军被困在了淮南西路,鄂州一带。”
皇帝看罢了奏折心中大喜,这可是听闻了对方连破襄樊长驱直入之后听到的第一个好消息,当下不由得便问道:“义军由何人领头?朕要好好的封赏与他!”
“回皇上,是文天祥文大人组织的各路义军,又连同了那外号‘铁军’的义军才将元蒙的攻势挡住。”
皇帝一愣,双眼微微的眯起,文天祥!铁军!这两方他都调查的很是清楚,一个祖父的时候就曾在丁一的学堂当过先生,后来那文天祥的父亲文仪在他十岁的时候也曾带他去了无锡,这样的人他又怎敢放心的施用?何况那铁军更是和丁一联系甚多,这两方都是丁一的那一派,难道是想告诉朕,这天下没了他武馆的帮助,朕就无法抵挡蒙军了吗?
可恶!暗自唾骂一声,不再去想这书信上的请求援兵一事,反而道:“既如此,你先退下吧!”
那探马心中急切,他可是记得文大人跟自己说过,一定要求的援军的,毕竟此时元蒙势大,虽然靠着地势勉强的阻拦住了他们前进的脚步,但毕竟不是长久之法!却哪里想到这话还未曾说出口,皇帝就要赶他走了,这刚才不是还和颜悦色的吗?怎的忽然就变了?难怪老人常言,伴君如伴虎,当真是说变就变啊,可是文大人的嘱托我又如何办呢?
“皇上,臣虽然不才,但此时国难当头,却也当尽全力为国家、为天下、为皇上分忧,微臣推荐一员大将前去援助义军抵挡元蒙。”左手的一名文臣忽然站了出来,却是叫做陈宜中的刑部侍郎!
皇帝看了他一眼心中一动,道:“荐何人?”
陈宜中道:“属下知晓一人曾任武学尉,文武双全,乃是不可多得的将才,唤作‘孙虎臣’!”
孙虎臣?没听过,皇帝心中暗想,自己的手下精兵不缺,缺的就是一个统帅,只要这人当真有本事,那便交给了他也好过交给了张世杰这些人。若是当真得胜归来,日后朕许以好处,自然又得一助力!此时心中猜想了一番,边关之危似乎已解,是以他不仅又有些想当然了。
………【第三七四章 国殇】………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这是每一个心有抱负的能人志士都想要做到的一件事情,但天下又有多少人当真能够视死如归呢?
咸淳年间,元蒙大举攻宋,兵分两路,一路南下犹如无人之境一般,那坚城襄樊两地,更早就有内应骗开城门。两淮地区情况更加紧急,此时的南宋局势更是无比恶化。
那时,元军在宋朝叛将吕文焕的引导下顺江而下。沿江诸将多吕氏部曲,随即望风降附。如江州知州钱真孙,安庆知府范文虎纷纷以城投降。一直不敢出征的贾似道更是仓皇逃回了临安,那鄂州的守将心中暗恨却又有些惧怕,但迫于形势却不得不率兵出征。所幸的是那些因为皇帝的一些做法而离开朝堂的人士听闻了此事,纷纷放下了心中的成见,组建了义军赶来。
其中又以文天祥和铁军最为势大,众人凭借着团结一心、悍不畏死,堪堪将元军困在了鄂州一地,令他进退两难。若是这时候再有大军援助,在众人的合力之下,定能够将元军赶回草原。
只可惜,皇帝再次下了一步臭棋,那奸臣贾似道再次取了兵权,亲自率后军安营芜湖西南的鲁港。可是双方一交战,那陈宜中等人推荐的孙虎臣由于资历较浅,威望不足以服众,所以对元军的攻击根本没有还击之力,不久就阵脚大乱、溃不成军。
贾似道见此当即惊惶失措,他本以为有了义军在此,他此来不过是赚取一些功劳的,是以才会努力的争取到了这个位置,却哪里想到他的军队居然如此无能,一战之间就变得这样。他又哪里知道那些禁军虽然被皇帝训练的极好,但就是因为皇帝亲自训练,心中极为的骄傲,若是换了名将来指挥倒还可以,但是那孙虎臣,在领军之前不过是个九品芝麻官,他们哪里会服他?而丁一所书写的练兵手册之中,那最重要的“军令如山”,可是在皇帝训练的时候又根本就没有着重的去注意过,如此兵不知命,将令不达,又怎会不败?
宋军首尾难顾,元军立刻乘胜追击,宋军被杀死、溺死者不可胜计,水都被鲜血染红,一应军资器械,尽为元军所获。丁家州、鲁港之战的惨败,使宋军主力丧失殆尽。连带着义军也因此损失良多,眼见着鄂州将要失守,闻讯从桃花岛赶来的郭靖一家立刻召集江湖好汉奋力抵抗。
郭靖黄蓉在襄阳力据蒙古数十年,威名显赫,纵是禁军之中也有不少人知晓。在他的号令下,原本兵败如山的军队,居然渐渐的收拢了起来,团结在了一起勉强退去。
这时候那和元蒙暗中有消息来往的贾似道还幻想求和,求和不成,只得侥幸一战。这一次,郭靖为主帅,文天祥和项凡为大将,虽然仅有五万余人,却个个勇猛如虎、悍不畏死,居然仿佛利剑一般直插元蒙背后,将正要趁夜渡河的元军杀了个血漫长江!
至此,元蒙主帅忽必烈不敢再有异动,两军僵持在那。不过元蒙有了襄樊为依,进可攻、退可守。而义军方面却宿在野外,更是粮草全无!那孙虎臣派的运粮队伍早就被元蒙探得虚实给劫去了!
所幸那畏战逃回临安的夏贵带着战船一千多艘横列江面,在那次大战之后,朝廷调来的两千五百艘战船已经尽数被灭,此时的战船大都是各地义军敢造出来的,其中或许箭矢都不足,但是只要不主动攻击,拦在江上也是一种威慑,让元蒙不敢轻易的动作。
就在这时,咸淳十五年七月,度宗皇帝忽然病死,外界传言是被人刺杀了,但毕竟无有证据也无从寻找。
贾似道跑回临安抑长立幼,扶4岁的赵显即位,是为宋恭帝。
十月底,另一路元军二十万人由元丞相伯颜统领进攻南宋。已经被贾似道升调的淮西制置使夏贵不战而逃。
粮草无多,无处可依,在这般情况下面对着两面夹攻,便是义军之中有猛将、谋士却也无能为力了。
十二月,鄂州失守,都统程鹏飞投降。连带着义军的行踪也被程鹏飞出卖,暴露在了元军的眼下,历经三日苦战损失惨重,已经聚集了八万的义军逃出生天的只有两万不到!
而后,各地宋军将官在大兵压境时纷纷叛变,黄州、蕲州、江州、德安、六安等地相继失陷,南宋王朝兵败如山倒。
宋恭帝即位后,元军陷鄂州,京师震动,理宗的妻子,皇太后谢道清下了一道《哀痛诏》,述说继君年幼,自己年迈,民生疾苦,国家艰危,希望各地文臣武将、豪杰义士,急王室之所急,同仇敌忾,共赴国难,朝廷将不吝赏功赐爵。这些东西实际上是为了什么而颁布的,不知道内里的自然不甚清楚,但是太后知晓有心人必定能看出其中的意思。但宋朝的丧钟已经敲响,各地将官大都观望不前,武馆不少的弟子早就迁徙到了天山,等到接到了消息,赶了出来天下只有寥寥数支义军还在苦苦的挣扎了!
元朝兵马合二为一大举进攻南宋,那朝堂之上全由贾似道的党羽王熵、陈宜中等所把持。陆秀夫虽多次上书,慷慨陈词,请求到前方去组织抗元,但都被拒绝。可叹陆秀夫空有一腔报国志,却受奸人阻挠,无法施展。
又一年三月,元蒙大将伯颜率元军直入建康,威逼临安。当他听说陆秀夫等忠义之士的其人其事时,不由赞叹道:“宋朝有这样的忠臣,却不知重用,如果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