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国家主席刘少奇夫人王光美访谈录-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想反复做工作。经过会上讨论和起草委员会修改,少奇同志的报告又改出了一稿。1月25日晚,少奇同志主持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并基本通过了这个报告稿,决定正式向大会作报告。毛主席又提议,报告已经经过上上下下反复讨论,大家都熟悉了,少奇同志就不要在会上念稿子了,改为书面报告发给大家,同时请少奇同志口头敞开讲讲,对书面报告作补充和说明,加深大家的理解。少奇同志对毛主席的意见历来是很尊重的。本来他没有准备明天在大会上讲话,既然主席说了,他就说:“好,但我必须准备一下。这里的会我就先告退了。〃回到家里,少奇同志连夜准备了一个口头讲话的提纲。第二天,在大会开始前,政治局常委们先到大会主席台旁边的休息室,传阅少奇同志写的讲话提纲。少奇把花了一个通宵写出来的提纲交给毛主席,主席看完一页,就交给其他常委同志,一页一页地传看。好在提纲不长,只有10几页,字又比较大,很快就传看完了。少奇同志在大会上按提纲发挥,作了长篇讲话。讲话中的有些新提法是未见诸书面报告的。还提到不少事例,但这些都曾同毛主席和一些负责同志谈论过。当然,既然是口头讲话,总是要比书面报告随便一些。书面报告是经过反复修改推敲,经过秀才们的字斟句酌,才定稿的。我觉得,少奇同志的这篇讲话是来之不易的。它集中了党内大多数同志的正确意见,也是他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一个结晶。这个讲话正确分析了形势,根据实际情况研究了客观规律,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突出讲的是实事求是与群众路线问题。少奇同志在口头讲话里面,讲了两个“三七开”的观点。一个是说,成绩缺点三七开,就是七分成绩,三分缺点错误;另一个是说,造成这几年严重困难的原因三七开,就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后来听说,这个话,毛主席不太爱听,但当时我们没感觉到。林彪长期养病,好多中央会议都不参加,七千人大会一开始也没通知他参加。后来主席让通知他来参加。林彪到会以后作了个发言。他的讲话比较特别,不讲困难情况,也不分析成绩错误怎么样。他说:之所以造成这几年经济困难“恰恰是由于我们没有照着毛主席的指示、毛主席的警告、毛主席的思想去做。”“我个人几十年来体会到,毛主席最突出的优点是实际。他总比较人家实际一些,总是###不离十的。”“当时和事后都证明,毛主席的思想总是正确的。可是我们有些同志,不能够很好体会毛主席的思想,把问题总是向‘左’边拉,向右边偏。”林彪的讲话受到毛主席的表扬,说这“是一篇很好、很有分量的文章,看了很高兴。”七千人大会后,罗瑞卿同志陪毛主席南下,主席一再向他称赞林彪的讲话。七千人大会后,为了研究和贯彻国民经济调整的政策,又开了两次重要会议:一是2月下旬在中南海西楼召开的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即西楼会议,二是5月上旬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那时毛主席已经南下去了武汉,会议由少奇同志主持。经过这两次会议,全国上下迅速行动起来,调整工作全面展开。党内外许多同志听说中央正在编辑《刘少奇选集》,都很高兴。七千人大会期间,不少同志建议,如果《选集》不能很快出版,可以先发表少奇同志有关党员修养、党性锻炼方面的文章,配合七千人大会精神的传达贯彻。首先选中的一篇就是《论共产党员的修养》。1962年夏的一天,邓力群同志拿着康生写的条子到我们家来,将这篇文稿报送少奇同志审改。《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文是少奇同志1939年在延安马列学院的讲演,经过了20多年,有些提法需要订正,还要适当补充一些内容。少奇同志向编辑小组谈了修改意见,口授了一些内容,还亲自动手写了一些章节。在编辑小组初步整理的基础上,他又对全文作了三次修改。少奇同志定稿后,正式将文章报送中央书记处审查。最后经书记处审定,《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于1962年8月1日在《红旗》杂志、《人民日报》同时发表。
陈云出任中央财经小组组长(1)
黄峥:七千人大会后,毛主席去南方了。少奇同志作为党中央副主席、国家主席主持党和国家的日常领导工作。姚依林同志曾回忆说,少奇同志在西楼会议会上幽默地说:“这时是非常时期,我是‘非常时期大总统’……”(见《姚依林百夕谈》,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西楼会议后,为统一领导国民经济调整工作,中央重新成立了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由陈云同志任组长。请您谈一下有关情况。王光美:陈云同志在西楼会议上作了个很重要的讲话,分析了当前困难的程度,提出了克服困难的若干办法。这些办法切实可行,少奇同志很赞成。这期间中央考虑重新成立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经济工作。陈云同志因为心脏不好,一直是半休息半工作,所以一开始考虑由李富春同志当组长,也有同志提议还是由陈云同志当组长。那段时间有一些经常为中央起草文件的同志,集中在钓鱼台写东西,就是田家英、邓力群、周太和、许立群等同志。有一天,邓力群同志到我们家里来,找少奇同志,说他代表秀才班子,建议由陈云同志担任中央财经小组组长。少奇说,等他提交中央研究决定。后来,在一次中央会议上,少奇同志提出了陈云同志担任中央财经小组组长的问题,得到大家同意。这样,就决定由陈云同志当组长,李富春同志当副组长。但那次会陈云同志没有参加。我记得少奇还特地到陈云同志家面谈,要他出任财经小组组长。陈云同志也为此到我们家同少奇同志面谈,主要说他身体不好,希望让别的同志当。少奇说,大家都同意你当,你就当,我个人全力支持你,支持到底。少奇把中央同志商量的意见报告了毛主席,毛主席也同意。后来,少奇同志还让邓力群同志来我们家,告诉他,中央已经决定由陈云同志担任财经小组组长。邓力群同志当场激动得流泪,说:“众望所归。”国民经济调整工作千头万绪,任务艰巨,中央财经小组组长这副担子是很重的。少奇同志深知这一点。他 确实是全力支持陈云同志的工作。为了宣传陈云同志的主张,少奇同志要邓力群同志组织几个人,把陈云同志几年来关于经济工作的言论编辑整理,在一定范围内印发,让更多的人了解。不多久,邓力群同志把陈云同志关于经济工作的言论编印好了,大约四五万字,总的题目叫《陈云同志几年来对经济工作的意见》。少奇同志给毛主席写了封信,推荐陈云同志的这些言论。这封信现在已经公开了,全文是这样的:主席:最近,我要邓力群同志找陈云同志几年来有关经济工作的一些意见来看,他找来了,并搞了一个摘要。我只看了这个摘要。现特送上,请主席看看。此外,陈云同志在今年三月七日财经小组会议上的讲话,也提出了一些很重要的意见,很值得一看。 以上几个文件,已要办公厅发给中央常委、书记处和中央财经小组各同志。是否还要发给其他同志?请主席阅后酌定。再征求陈云同志意见。刘少奇四月十六日过了三天,4月19日,少奇同志正式签发中共中央通知,向全党公布了陈云同志任中央财经小组组长的决定。陈云同志后来还是因为身体不好,到南方休养去了,中央财经小组的工作由周总理主持。但我觉得,当时由陈云同志出任中央财经小组组长,是整个调整工作中的重要一环。陈云同志在调整初期提出的许多主张和措施,在实际工作中还是实行了,起了很重要的作用。陈云同志关于经济工作的言论报送到毛主席那里,一直没有回音,看没看不清楚。后来,中办机要室通知将这份材料收回。
关于“包产到户”黄峥:在三年困难时期,全国农村好多地方搞了包产到户,对渡过困难起了重要作用。这个事情在“文化大革命”中被作为少奇同志的一条罪状,受到严厉批判。当时包产到户究竟是怎样搞起来的?它和少奇同志是什么关系?王光美:包产到户是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一些地方的农民为了渡过困难,自发地搞起来的。出现包产到户比较早、比较多的是安徽,一开始实际上得到安徽省委的支持。1961年3月广州会议的时候,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同志,向毛主席汇报了安徽农村包产到户的情况和做法。当时毛主席表示可以试验。对包产到户这件事,在领导干部中认识是不一致的。有的同志是积极支持的。如邓子恢同志,当时是国务院主管农业的副总理、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他在两次派人到安徽农村考察之后,充分肯定了包产到户的做法,并且在一些会议上明确地讲了他的观点。田家英同志起先不赞成包产到户。七千人大会以后,他带了调查组到一些农村调查,其中包括毛主席的家乡湖南韶山。经过实地考察,田家英改变了看法,认为包产到户是农村渡过困难的有效办法,主张推广。听说他还征求过陈云同志、小平同志的意见,得到他们的支持。我想少奇同志内心是赞成包产到户的。他一直有一个心情,觉得这几年由于我们工作中的失误,造成群众生活这么困难,应该想出一个办法,让困难尽快过去,包产到户可能是农村克服困难的有效办法。但由于他所处的地位,在公开场合他对包产到户的表态比较谨慎。1961年在湖南农村调查的时候,他对农民说,有些零星生产可以包产到户,如田塍、荒地,但在正式场合他没有讲这个问题。默认也是一种支持,至少是不反对。各地农民见上面没有人来制止,包产到户便愈演愈烈,以很快的速度蔓延。有一个统计,到1962年的年中,包产到户在安徽农村迅速发展到了80%,四川、甘肃、浙江等省农村达70%,全国农村平均起来已经超过20%。形势已经迫使领导同志必须对此作出回答了。大约1962年的六七月份,田家英同志从农村调查回来了。他向少奇同志汇报调查情况,其中讲到建议实行包产到户,甚至分田到户。这时毛主席在外地还没有回来,好像是在河北邯郸。少奇同志要他赶紧去向毛主席汇报,听取主席对这个问题的意见,还要田家英转告,请主席快点回北京。田家英同志打电话同主席联系,说要去汇报农村调查的情况,可能讲了一下包产到户的好处等意见。主席说:“你不用来了,我过几天就回北京,等回北京再谈。”田家英同志和主席处通完电话,马上给少奇同志这里打电话,是我接的,说他已经向毛主席汇报过了,看来主席同意了。我忙追问他,主席是怎么同意的?怎么讲的?田家英说不清楚。我感觉到里面还有问题。我跑去向少奇同志报告田家英来电话的事,同时提醒说,我感到田家英的话可能不准,还是要先听听主席的意见。过了几天,主席回来了,住在中南海游泳池。不多会儿,毛主席那里来电话,要少奇同志马上到游泳池去。少奇同志接到通知,立即赶到游泳池。一见面,毛主席就严厉地批评少奇:你急什么?为什么不顶住?叫我回来,你压不住阵脚了?我死了以后怎么办?……少奇同志这才明白,毛主席是坚决反对包产到户的。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