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蒋经国密码 >

第80部分

蒋经国密码-第80部分

小说: 蒋经国密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不愿意离开赣南,不愿意放弃他在赣南正在推行的新政,不甘心他在赣南6年的艰苦努力因他的离去而付之流水。
  守城的国民党军政当局,立即爆破机场黄金机场跑道,这是他们预先部署的城防第一步。次日,又将水东浮桥解缆,彻底火焚。凡是城廓与近郊之间的通过要隘,一律设置障碍,并破坏桥梁和公路路面。从蒋经国走后,预定的城防措施并未按计划进行。刘多荃军长承担布防任务之后,也东返宁都去了,赣南警备司令部也就自然流产。那位被指定守城的团长不见踪影,也没有看到地方保安团队的一兵一卒和上街值勤的宪警。那时赣州己成了一座不设防的“真空城”。当时城内至少有两万以上居民未及疏散。
  2月5日晨,日军自五云桥分二路进攻赣州城,一路从西门入城,另一路从南门入城,赣州城已是十室九空。日军几乎不费一枪一弹,就占领了赣州城,轻而易举地达到了其打通赣粤两省交通运输线的目的。
  1945年6月初,蒋经国向国民党政府辞去了赣南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的职务。遗缺由他保荐的信丰县长杨明(曾任蒋的秘书)继任,从此,结束了蒋经国在赣州的任职。
  “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在人治为主的旧社会,这是不可避免循环往复的悲剧。蒋专员也难逃这种命运。1944年底,小蒋的屁股就主要坐在重庆了,他兼了一段专员,便推荐自己的部属和亲信、信丰县长杨明接任专员兼保安司令,嘱托他把他留下的的事业继续办下去。可杨明没法办下去,身份声望能力都差得太远。杨明是浙江临安人,原在临安经商,当过临安商会会长,到赣州后,先当交易公店经理,搞得不错,取得小蒋信任,便官运亨通,一路升官成了蒋专员的接班人。但他毕竟是商人,非政治人才,当了官后专以做官为能事,干不了事也干不成事,蒋经国留下的主要事业——土地改革、儿童新村、正气中学、正气日报、新人学校,他都一一荒芜和停办了;三年计划、五年计划,他更是无法“计划”,一概束之高阁,“五有目标”连讲都没人讲了。蒋专员的新政,到了杨专员手里,一概完蛋,统统寿终正寝。
  于是,古城赣州的墙壁上,赫然的“五有”标语上,有好事者加了注释:
  “人人有工做-修路,人人有饭吃-吃粥,人人有衣穿-军衣,人人有屋住-茅屋,人人有书读-《中国之命运》。”
  这讽刺有点儿以偏概全,不太公平。蒋经国的赣南新政改革虽因日军入侵未能贯彻到底,他挑选的接班人也不得力,但他本人的思想和行为还是有许多可取之处,他的良苦用心,他的亲民作风,他的可观治绩,赣南老百姓还是给予客观评价的。他离开之后,赣南地方的关帝庙、岳王庙这些祭祀由清官成神的庙宇,有人为他树立神像,以表示对他的怀念和尊敬。这在历代为官赣南的官吏中,享受这种特殊待遇的角色为数不多。
  

千秋功罪任人评说
青春年华风流倜傥的蒋经国,在赣南这块小天地里如鱼得水,如蛟入海,雄心勃勃大干了一场,施展了他的青春抱负,度过了他一生最灿烂的日子。
  纵观小蒋在赣南专员任内全部为政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收拾“烂局”,打通政令阶段。这个阶段从他1939年3月就职,到1940年3月第一次###大逮捕,大约用了一年的时间。
  二、建设“新赣南”阶段。从1940年春,召开“第四区扩大行政会议”正式制订“新赣南三年建设计划”起,他公开提出建设新赣南的“五有”目标,以后改为“五年计划”。这个阶段大约用了三年时间。
  三、官职挂名阶段。从1944年至1945年止,1945年初,赣州沦陷,1945年6月,他正式辞职。
  客观地说,小蒋在赣南为政取得的成绩仍是可观的,而且是有客观评价的。当时的区区赣南吸引了许多中外记者和知名人士来参观访问。访客对于原本十分穷困落后的赣南,与中国其他地方的情况相对照,印象格外深刻。
  《纽约时报》记者艾特金森报导,蒋经国的改革计划使得赣南地区面貌一新。抗战之前,赣州只有3家工厂,现在已有44家工厂,包括1家酒厂、1家面粉厂、1家火柴厂,若干纺纱厂。赣南虽是农业区,可原本粮食严重短缺,现在的产量却足可供应10个月的消费,预期到1944年就可完全自给自足。在艾特金森眼里,赣州是中国最现代化、最干净的城市。
  当时国内的舆论说他推行的赣南新政是“中国战时政治的一项奇迹”,为“地方建设创下了一个成功的范例”。甚至有人说:“抗战时期,中国有两个半天下:重庆是一个,延安是一个,赣南可算半个。”这未免言过其实,评价太高。他走了以后又有些刻意贬低他的评论,也失之偏颇。
  风云散尽,风光不再,风流已被雨打风吹去。褒也好贬也罢,都是一时之议。扣除掉宣传和意识形态需要的部分,沉淀后客观地说,蒋经国在赣南的治绩按照当时的环境条件说来,殊为不易。他最可观的一项成绩是推动治安,又不失地方民心。解决“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人人有屋住,人人有工做,人人有书读”方面也做了一些努力,取得一点实效。上级交付的征兵员额,他可以如命完成,但是和中国绝大多数地区不同的是,在赣南农村征兵,并没有造成百姓害怕、仇恨当局的情绪。他个人清廉正直的官声,真正与百姓同甘苦,因此得到百姓信任的故事,至今还在赣南百姓中流传,这就不容易。铁打的赣州流水的专员,赣州走马灯似的换了多少专员,留下的名声最好故事最多的恐怕还是蒋专员。
  综观蒋经国的赣南新政,可说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这个特定历史条件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日本帝国主义已把侵略的魔爪伸进大半个中国,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险关头;另一是蒋经国时正29岁,刚刚从苏联回来,他经历了磨练,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他“很有前进的思想,需要有机会去求证”。而且希望在“最坏的条件下去试试”。由于两者的相互作用,使得蒋经国赣南新政的推行出现了一些与其他人物在其他地区(如蒋介石在四川,何应钦之弟在云南)推行新政不同的特点。由于这样的特点,“新政”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新政的本质决定了新政的推行不能彻底,新政的最终效果也是有限的。
  赣南时期作为蒋经国的从政实习期,意义重大。他在赣南确立起自己的为政风格,树起自己的为政旗帜,成为他个人政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成功多于失败,才干多于平庸,从而确立起他在国民党官场的青年才俊地位,为以后的仕途打下坚实的基础。他到江西和赣南任职后,涉及党政军经团等方面,通过这些任职,蒋经国对国民党政权的中下层有所了解,对国民党的现状有所了解,可以说掌握了国民党中下层工作的经验。所以说,蒋经国与其他的军政要员相比,多了一个中下层工作的经验;而与中下层官员相比,又有一个他人所没有的、权势熏天的父亲。更为重要的是,蒋介石从儿子在赣南的表现中看到了儿子的潜力。有此两条,最后完整地从其父手中接下国民党政军的大权,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