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中华民国史(下)-第18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末民初江苏省的人口发展》是一篇详细研究该省人口发展的论文。傅筑夫著
《人口因素对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及周源和
著《清代人口研究》,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人口研究上的成果。皮埃尔-
艾蒂安?维尔著《18 世纪的中国官吏与饥荒》;《亚洲研究杂志》第 41 卷
第 4 期(1982 年 8 月)所载《粮食、饥荒与中国国家——专题论丛》中的全
部论文;以及詹姆斯?李、皮埃尔-艾蒂安?维尔和王国斌编《清代的国家仓
廪与粮食供应,1650—1850 年》,在粮食供应、政府政策及人口的研究上开
拓出新领域。
在美国,上等阶级研究大多集中在名流而不在中国传统的商绅划分或民
国时期更不完全的上层阶级划分上。代表作有:肖邦齐著《四川地方名流的
构成和作用》和玛丽?巴克斯?兰金著《城乡连续性:浙江两个集镇的望族》。
肖邦齐著《中国名流与政治变革》分析核心和周边地带内浙江省名流的组织
发展。名流制度的研究除亲属方面外尚落后,但是,理查德?J.史密斯著《中
国文化遗产》分析了礼的普遍效用和秩序感。研究行会的基本著作仍然是何
炳棣著《中国会馆史论》和根岸佶著《上海之行会》。加里?G.汉密尔顿著
《区域性的行会与中国城市:比较观点》把中国这类行会同亚洲、非洲及拉
丁美洲发展中社会的行会比较。汪士信著《我国手工业行会的产生、性质及
其作用》是一篇研究清代行会的增长知识的论文。
更为人熟悉的中国阶级划分也已得到了学者的注意。关于资产阶级,见
本书上卷 12 章白吉尔的书目注释。特别是,日本的历史学者继续研究以等级
地位和土地所有来界定的士绅社会。载在《史学杂志》每年五月号上的书目
提要《日本的明清研究》和《日本的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研究》是这方面研
究及日本在社会史其他方面研究的良好指南。正如上面提到的,《史学杂志》
1978—1982 年书目提要已由乔舒亚?福格尔翻译成英文,刊载在《清史问题》
第 4 卷第 3 期、第 4 卷第 6—10 期和第 5 卷第 1 期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史学者所进行的社会阶级之历史研究,按照密切结合
历史发展诸阶段社会经济史的马克思主义模式进行。清代社会史大多联系到
上面提到的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经君健著《论清代社会的等级结构》是一篇
极好的理论综述。在美国史学者所作对上等阶级的详细研究中,弗兰克?洛
耶夫斯基著《苏州租栈:晚清的佃租管理》对村松祐次的仍然具有权威的地
主租栈研究专著提出一些新观点,村松祐次的专著已以英文摘要为《晚清民
初江南地主所有制引证研究》。詹姆斯?波拉切克著《士绅霸权:同治中兴
时期的苏州》考察江南上层士绅社会。张仲礼的著名著作《中国绅士》和《中
国绅士的收入》与何炳棣著《中华帝国晋升的阶梯》,仍然是研究士绅的主
要起点。一篇令人发生兴趣的更近发表的论文是王思治著《宗族制度浅论》。
为深入了解学者阶级中个人关系的错综复杂,见詹姆斯?波拉切克著的等待
出版的书稿《内部的鸦片战争》和邝兆江著《百日维新的拼花图案:人物、
政治及思想》。
尚有更多研究已指向农村社会和农民造反,对这方面研究来说,萧公权
著《农业中国:19 世纪的帝国控制》仍然是重要的基础。日本学者研究土地
关系的大量论著在琳达?格罗夫和周锡瑞《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日本学
者关于中国农村社会变化的学术成果》中得到介绍。黄宗智著《华北农民经
济与社会变迁》是一部研究华北农村社会的大作。魏菲德著《造反与革命:
中国历史中的民众运动研究》和刘广京著《世界观与农民造反:对毛泽东以
后的编史学的看法》,是两部关于农民造反论著的内容广泛的指南。后者集
中介绍 1978 年以后中国学者的历史论著,而詹姆斯?P.哈里森著《共产党与
中国农民造反:重写中国历史的研究》仍然是介绍 20 世纪 50 年代和 60 年代
中国马克思主义编史学的一部标准著作。载于《现代中国》季刊第 9 卷第 3
期(1983 年 7 月)的周锡瑞著《农民造反专题论集:若干介绍性评论》提出
更多的观点。周锡瑞著《论义和拳运动的社会成因》重新解释义和团叛乱。
裴宜理著《社会盗匪活动再探:中国土匪白朗个案》对民国初期白朗起义提
出新观点。
让?谢诺编《中国民众运动与秘密会社:1840—1950 年》所收的论文是
研究农村非法组织这一重要方面的指南。中国的史学者看来似乎对造反比对
秘密会社本身更注意一些,但是秘密会社也已得到应有的注意。蔡少卿著《哥
老会与 1891 年长江流域的反洋教斗争》和胡珠生著《青帮史初探》就是实例。
民间教派已吸引学者更多的注意。欧大年著《民间佛教、传统中国晚期
的反政府教派》、欧大年著《抉择:中国社会中的民间教派》及斯特万?哈
勒尔和裴宜理著《中国社会中的融合教派:导论》,提供了总框架。韩书瑞
著《中国的太平盛世叛乱:1813 年的八卦教起义》是 19 世纪初一次重要的
起义的个案研究。其他教派研究成果的论文发表于《现代中国》季刊第 8 卷
第 3 期(1982 年 7 月)和第 8 卷第 4 期(1982 年 10 月)《中国社会中的融
合教派》专题论集。孔斐力著《太平天国幻想的渊源》,把太平天国的太平
盛世观放在中西理论框架内。鲁道夫?G.瓦格纳著《重新制定天国的美景:
宗教在太平军造反中的作用》是对洪秀全宗教的内容及影响之倾向的革命的
分析。
近来的论著已把农村社会模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突出起来;许多论著已
把研究集中于其社会关系未必与更稳定、繁荣的农业核心内的社会关系一致
的动荡不安地区上。裴宜理著《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1845—1945 年》运
用社会生学态原理和社会战略的人类学概念来分析华北平原的极贫困部分
100 年来的动乱;而哈里?J.拉姆利著《械斗:中国东南部的暴力病态》研
究广东省地方性不稳状态。艾恺著《转变中的乡村名流:中国文化危机与合
法性问题》研究民国时期农村分离派、军阀领袖人物的上层社会。R.G.蒂德
曼著《盗匪活动的持续:华北平原边缘地区的事件》和菲利普?比林斯利著
《土匪、大亨和光棍:在中华民国初期地方控制的表层下》,提供关于民国
时期华北社会动荡不安的更多情况。
戴维?富尔著《中国江苏省的地方政治动乱,1870—1911 年》研究城市
化了的长江下游非常不同环境中的社会动荡不安的原因。罗克珊?普拉兹尼
阿克著《中国农村的社会与抗议:辛亥革命前夕的抗税与县乡政治》研究清
代最后十年出现的新社会紧张状态。阿瑟?罗森鲍姆著《士绅权力与 1910
年长沙米风潮》是一篇详细研究大城市风潮的论文,周锡瑞著《中国的维新
与革命:辛亥革命在湖南和湖北》,也用不同的方法分析这次风潮。
当然,有许多别的不属于上述分类的论著。乔舒亚?A.福格尔和威廉?A.
罗编《关于变化中的中国的若干看法:韦慕庭教授纪念论文集》编入各种各
样研究民国的论著。妇女史也已受到注意。这方面的优秀入门书是马杰里?沃
尔夫和罗克珊?威特克编:《中国社会的妇女》。谢尔曼?科克伦和安德鲁?谢
译《中国一日,1936 年 5 月 21 日》,是 1936 年上海出版的那一天的五花八
门的(确有进步倾向的)个人生活自述文集的删节本。该书丰富多采的内容
是这类 1870 年以来报刊上尚待研究资料的初步发掘。
苏联关于晚清及中华民国的研究
在一个尚告完整的世界,所有国家研究中国的史学者都会出自己应尽的
一份力量来了解中国近代史,即使看法纷纭。在这样一个思想世界市场,全
面一致大概会小于全面争论,但是,撰写出来的历史要坚持做到更充分地掌
握可核实的史实和理论解释。近来,研究中国的史学者的接触和交流已在中
国、日本及大西洋共同体三大中国学区域之间迅速增加,但是,与第四大区
域苏联的接触和交流增加不太迅速。这是由于若干原因。苏联境外研究中国
的专家,能阅读俄文者不多,苏联研究中国的专家派往国外不多,苏联出版
物不易获得。研究主题,和研究者一样,在苏联受到政治标准的鉴定和限制。
尽管如此,越来越多的历史研究学术成果自 1960 年以来已经在苏联出现,其
中很多涉及一些对研究中国的非苏联史学者来说有兴趣的题目。正如普林斯
顿大学吉尔伯特?罗兹曼教授在《苏联对前近代中国的研究:最近研究成果
评估》所说,“苏联作者的中国史及文学研究项目非常众多、范围很广,而
且往往在主题的选择上具有特色或在解释上具有创见”。罗兹曼教授和加利
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贾士杰教授在上述著作中论述了苏联学者的种种晚清
民初研究论著。研究主题包括早期广州人的爱国精神,太平天国、捻军和义
和团运动,帝国主义与 19 世纪 90 年代的维新,孙逸仙,立宪运动与革命思
想,以及辛亥革命。关于社会经济变革,有很多论著论及城市、手工艺行会、
早期资本主义与土地关系;也论及农民造反、1925—1927 年革命、20 世纪
20 年代中国共产党的对农民政策,以及国民党政府统治下的国家资本主义。
目前研究兴趣的广度由讨论中国社会与国家问题年会出版的报告百余种表现
出来,这些报告印数有限,一般编成三卷,由莫斯科东方研究所中国研究部
L.P.杰柳辛编。总之,苏联的中国学家,即使与外国隔绝接触,还是和在其
他国家的研究中国史学者一样,利用同样的史料,研究许多相同的课题。
2.和 10.中国的对外关系,1911—1949 年
近代日本在中国的扩张和侵略由马里乌斯?詹森著《日本与中国:从战
争到和平,1894—1972 年》提供最好的介绍。关于日本在民国初期卷入中国
内政,见同作者所著《日本人与孙逸仙》。更多的情况,主要根据中国史料,
可从入江昭编《中国人与日本人:关于政治和文化相互影响的文集》所收欧
内斯特?P.扬和马德琳?池的论文得到。在用日文撰写的研究论著中,最有
用的是栗原健《对满蒙政策史的一个方面——日俄战后起至大正期止》;臼
井胜美:《日本与中国——大正时代》;角田顺《满洲问题与国防方针——
明治后期国防环境的变化》;以及崛川武夫:《远东国际政治史概论:二十
一条要求研究》。
民国初期也已是研究西方外交的史学者的一个研究课题。例如,可见到
彼得?洛:《英国与日本,1911—1915 年》;和詹姆斯?里德:《传道精神
与美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