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载人航天的故事-第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它进行跟踪测量,并把各项测量参数汇总到位于北京的指挥控制中心。地面各观测站在飞船飞行期间,还对飞船内部的生命保障、姿态控制系统进行了充分的测试,结果基本达到了设计要求。在绕地球正常飞行了21小时后,地面指挥中心向飞船发出了姿态调整、轨道舱分离、反推发动机启动等一系列指令。21日凌晨3时,神舟1号顺利完成了返回地球的准备工作,进入返回轨道。再入大气层后,神舟1号按预定指令依次打开引导伞、减速伞和主伞,徐徐下落。在接近地面时,主伞自动抛落,着陆缓冲发动机在距地面仅米高时点火,进一步减速,使飞船平稳安全的落地。着陆点在内蒙古中部地区。
至此,中国载人飞船的首次不载人轨道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这一壮举揭开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篇章。虽然神舟1号只是一艘试验飞船,很多技术功能还尚未完善,但是她的完美返回对中国、对全世界的震动是巨大的,她打破了美国和前苏联在载人航天领域的垄断地位。中国的载人航天之门从此被叩开了。
中国发射载人飞船为什么在冬天和晚上
航天发射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飞船上天后,要由航天测控网对飞船实施测控管理和回收。这个测控网是由多个陆基的国内测控站、国外测控站、和四艘远望号远洋航天测量船组成。在对飞船实施测控的过程中,他们同时分布在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的预定海域。除了远望1号,其他三艘测量船的任务海域都在纬度相对较高的南半球。那里的海况在南半球的春夏季节要好一些,秋冬季节則极为恶劣,不要说在海上执行测控任务,就是正常航行都难保安全。为此,“神舟”号飞船的发射时机就选择在与南半球相反的秋冬季节。
神舟飞船的发射之所以选择在夜晚而不是白天,是因为在漆黑的夜空中,火箭所喷射的火焰非常显眼和突出。这样便于飞船发射升空时,地面的光学跟踪测量设备易于捕捉到目标。
神州神舟:第二次飞行
神舟2号飞船于2001年1月10日1时零分发射升空后,进入了距地球表面高度近地点为200千米、远地点为340千米的椭圆轨道。按照预定计划,这时要进行变轨,将飞船调整到距地球表面340千米高的圆形轨道上。变轨能否成功,将影响飞船在轨飞行和准确返回预定着陆区。
地处北京燕山脚下的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内,大型计算机按照技术人员的指令,高效地对各种数据进行综合处理,迅速生成了飞船变轨的实施步骤。当飞船飞行至远地点高度时,地面控制人员下达了变轨的指令。该变轨指令通过相关测控站点的测控设备直接传给了飞船,在信号传输上中国的设计人员采用了一种称为透明传输的技术,由于它的采用,使得指令从发出到飞船接收到时间只花费2秒钟。接到指令后,飞船上的发动机一次点火,在发动机的推力作用下,飞船成功地进入了圆形轨道。
太空飞行的神舟2号飞船,在圆形轨道上飞行了31圈后,由于气流阻力和地球重力等多方面的影响,轨道高度在飞行中逐渐出现衰减。这就需要通过控制飞船上发动机的点火时间和推力,使飞船始终保持在正确的轨道上飞行,即进行轨道维持。
此时在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的统一指挥和调度下,由陆海基航天测控网实施首次轨道维持。控制飞船飞行轨道,需要精确的轨道计算。地面发送的轨道控制数据差之毫厘,对在太空中飞行的飞船来说,调整后的轨道便有可能相差几十甚至上百公里。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首次启用了最新研制建成的测控网网络管理系统,实现了测控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测控设备的远程监控,大大提高了测控网的可靠性和有效性。12日20时24分,进行轨道保持的控制数据指令向飞船发出。不久,从飞船上传回的数据表明,飞船已接收到指令并成功进行了轨道调整。这种轨道维持,在神州2号飞船的飞行全过程中,要进行多次。
中国的载人航天测控网
中国的载人航天测控网包括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陆地测控站、海上测控船以及连接它们的通信网。中国航天测控网已具备国际联网共享测控资源的能力,测控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在神舟2号飞船运行过程中,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启用了最新研制建成的测控网网络管理系统,实现了测控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测控设备的远程监控,大大提高了测控网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中国不仅拥有长春、厦门、闽西、渭南、南宁、喀什等陆上固定测控站和2个活动测控站,而且拥有远望1号、远望2号、远望3号和远望4号4艘航天测控船。在神舟飞船运行期间,它们分别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布阵,执行境外对神舟的测控与通信任务。西安测控中心、各地的测控台站和测控船在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的指挥调度下,保证了神舟在上升段的测控通信覆盖率达到100%,完成了在轨运行和返回阶段重点弧段的测控通信,为飞行试验的圆满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
当神舟2号绕地球第107圈,经过南大西洋上空时,在这里等待的远洋3号测量船会向飞船发出返回指令,16日18时33分,按预定计划,飞船飞临远望3号上空。舰载雷达天线稳稳地跟上了刚从海平面出现的神舟2号飞船。与此同时,船载其它各测量通信设备也按预定方案,准确及时地捕获跟踪目标,获取飞船各种有效数据。通过远望3号的遥控指令,飞船进行了姿态调整、舱体分离,此时从船上的显示屏中可以看到一个亮点,正在向下方运动,这就是分离后的返回舱,他已从飞行姿态转为返回姿态开始返回。
在返回轨道上飞船运行了大约24小时后,飞船进入了距地面80千米的大气层。此时由于返回舱表面与大气层的剧烈摩擦,产生的等离子层,在飞船外围形成了电磁屏障,致使地面与飞船失去联系,但经过严格的轨道计算,技术人员可以估计出飞船的大致降落区域,地面搜寻人员早已等待在内蒙古中部的草原上。返回舱在落地后会发出信号,让搜寻人员确定它的具体落点。此时4架直升机和6辆搜索车会飞快赶向着陆点。
神舟2号是中国第一艘正样无人航天飞船,技术数据表明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按预定计划神舟2号在太空完成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任务。首次在飞船上进行了微重力环境下的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天文和物理等领域的实验,其中包括:进行半导体光电子材料、氧化物晶体、金属合金等多种材料的晶体生长;进行了蛋白质和其他生物大分子的空间晶体生长;开展了植物、动物、水生生物、微生物及离体细胞和细胞组织的空间环境效应实验等。飞船在轨运行期间,各种试验仪器设备性能稳定,工作正常,取得了大量宝贵的飞行试验数据。
至此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次飞行试验获得了圆满成功。
神州神舟:走近神舟四号(图)
神州四号返回
2002年12月30日零时40分,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又燃喜焰,神舟4号无人飞船在发射升空并成功进入预定轨道。它是迄今对载人技术考核最全面的一艘飞船,与真正的载人飞行的技术状态是完全一致的。
神舟4号飞船返回舱内增加了两个座椅,坐着两个“航天员”。虽然不是真人,但是宇宙航天的工作、生活、医护所需物品,包括睡袋、压力服、太空食品,以及着陆后遇到意外情况所需的匕首、枪支、弹药等救生物品全部配齐。
在前面三个型号的基础上,神舟4号获得了进一步的完善。首先,充分考虑到载人的安全性。神舟4号进一步完善了救生功能,当飞船与火箭末级分离后,为避免运载火箭因燃料未燃完,可能撞击飞船造成灾难,将由飞船发动机自动点火,拉开与运载火箭末级的距离,加速逃逸。
增加了自主应急返回功能,当飞船入轨后,万一碰上陨石、流星、太空垃圾撞伤飞船,或航天员生病,临时决定返回,这时,航天员可直接按下按钮,不需要地面支持,在6小时内返回到应急着陆区。
增加返回酒泉副着陆场功能,当主着陆场因地面风大、气候不适等原因使飞船无法返回时,航天员可选择返回副着陆场。此外,还采取了增加备伞舱防撞气囊,改用长寿命电池,增加舱内灭火器等保险措施。
其次,考虑了航天员在飞船内的舒适性,以及便于操作性,如操作设备可用手持遥控器来遥控,研制配备了飞船内可调节亮度的照明灯,增加了着陆通风功能,增加了舱门快速检漏。飞船的所有舷窗玻璃都换成了一种新材料,保证返回再入大气层后,舷窗透光性能良好,使航天员着陆后能可靠地判断着陆地形,决定是否脱掉主伞。另外,对舱内进行了适当装修,为航天员创造美观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
除了人的因素,飞船的姿态、航向控制问题在神舟4号中也都基本得到解决,飞船可以更好的变换轨道,做各种太空机动。另外,神舟4号飞船的实验项目十分繁多,八项科学研究在飞船上展开,共计52件有效载荷设备随神舟四号飞船升入太空,其中33件科研设备是首次上天。
神州神舟:期待中的神舟五号
神舟飞船4次成功的试验已经基本完成了载人前的各项试验内容,中国政府已经确认神舟5号的发射将会是一次真实的载人试验。为了保证这次发射的成功,神舟飞船和运载火箭等各个系统正经受严格的测试。长征2号F运载火箭首次增加了故障自动检测系统和逃逸系统。其中设定了几百种故障模式,一旦发生危险立即自动报警。即使在飞船升空一段时间之后,也能通过逃逸火箭而脱离险境。
神舟4号轨道舱在轨半年的考察,已初步探明飞船运行轨道的空间环境状况,为中国下一步载人飞船的安全出行成功绘制了“安全路况图”。同时为了规避太空中有可能的垃圾碰撞,神舟5号安装了预警系统。目前,人们记录中在空间遗留的空间碎片已多达9000多个,给载人飞船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当飞船有可能与太空垃圾(空间碎片)发生碰撞时,警报系统就会发出警报,航天器采取机动规避措施,避免发生碰撞产生大的损失。
此外,与美苏第一次载人飞行相同的是,神舟5号将尽量减少机舱内的实验项目及仪器,以腾出更多空间来供航天员活动并执行科学观察任务,可以说这一次的任务主要是考察航天员在太空环境中的适应性。
虽然,2003年初哥伦比亚航天飞机的事故,给人类航天蒙上了一层阴影,但这不会影响世界各国航天科技工作者继续工作的热情。中国的航天人也同样不会因此停止脚步,对神舟5号的期盼丝毫不会减弱。可以相信中国人必将进入太空。
展望神州
中国向太空前进的步伐不会停止,2000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国的航天》政府白皮书,做出了21世纪中国航天的发展战略和规划。中国的下一步会继续发展空间卫星系统,将卫星应用到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各个领域。同时在载人航天方面,要建立初步的载人航天工程研制试验体系。逐渐开展对深空领域的探索。
可以看出,21世纪初中国航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