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战火中的外交官: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被炸纪实 >

第7部分

战火中的外交官: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被炸纪实-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幕私锌嗔欤追紫蚴构萃端摺>土诙噼Ш由习觳凸莸难钫骄蚋景炀恿粢猜旁饩芫N夜菥痛硕啻瓮纤估蛲饨徊苛焓滤窘簧妫焓滤敬鹩ν谖癫啃鹘饩觯患Ч�
  为了能较快解决问题,我直接拜会南斯拉夫内务部长斯托伊利科维奇。我对内务部长说,当此西方对南斯拉夫进行制裁,南联盟经济困难,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的时候,中国人来到南斯拉夫,带来了资金,带来了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部分满足了居民需求,也增加了南斯拉夫人就业机会,帮助了老百姓渡过难关。应该说,这些中国人对活跃南斯拉夫经济,为其恢复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南方应当对他们表示欢迎,应当给他们延长居留登记并简化手续,而不应当采取排斥的态度。尤其对在南长期从事经营活动的人员应当给予较长的居留期。斯托伊利科维奇对我的说法表示同意,并直接道出了南斯拉夫人的担忧。他说,你们中国是个泱泱大国,有13亿人口,而南斯拉夫就那么大的一块地方,总共1000万人口,他们担心中国人大量涌入,把南斯拉夫淹没了。最后,他还是答应对在南从事经营活动的中国人放宽登记期限,简化手续。我记得那一次还就一个被拘留的中国人进行了交涉。这个人在贝尔格莱德大街上看到迎面来了警察,拔腿就跑。警察把他抓住,投入监狱。此人在南联盟合法居住,那一天他身上没带护照,怕警察找麻烦,想逃之夭夭。这使警方怀疑他是犯罪分子,严拘不放。内务部长答应进行调查,如确是守法逗留,将予释放。后来这位中国公民获释,他的妻子为了表示感谢,在我馆举行国庆招待会时,给使馆献了花篮。
  提起南联盟内务部长斯托伊利科维奇,还有一段故事。可能因为他掌管内务部队,对“科索沃解放军”的清剿由他负责,所以北约宣布他是南联盟的五个战犯之一。我曾请他到位于多瑙河上的中国饭店做客,他应邀前来,戒备甚严。事先他派警察把守通往饭店的路口,河上也派出小艇巡逻。当然,饭店里除了他的同事外,没有其他宾客。席间,我同他谈的仍是华人在南的处境问题。他酒量不错,言谈也挺豪爽。2000年10月,米洛舍维奇总统下台,他自然也被撤换。科索沃战争后,美国和北约向南斯拉夫新政权追索战犯。据美国国务院的一位官员称,2001年5月南联盟总统科什图尼察访美后,曾致信美国总统布什,许诺在议会通过《与海牙法庭合作法》,但这一承诺未能兑现。美国国会穷追不舍,将2002年3月31日定为最后期限,要南方把5名战犯和其他10名嫌犯送交海牙法庭,否则将冻结4000多万美元的援款。在最后期限到来前几小时,塞尔维亚政府对4人(米洛舍维奇此前已引渡到海牙)下达了逮捕令。此后,塞尔维亚议会上下两院先后通过了《与海牙法庭合作法》。根据这项法律,所有在南境内的已受到海牙法庭指控的战犯嫌疑人都在引渡之列。4月11日,就在《与海牙法庭合作法》刚刚在公民院通过之际,斯托伊利科维奇在议会大厦前举枪自杀。当然,这是后话。
  书归正传。在这场战争风暴来临前夕,有的华人采取三十六计走为上的做法,离开南斯拉夫回国,或者到邻国暂避。但这是极少数,绝大部分华人留下来,观察风色。大家开始时认为,这场战争不会延续多长时间,刹那间雨过天晴,大家可以照常做生意。
  在这一非常时期,信息非常重要。绝大部分华人不懂塞尔维亚语,听不懂当地的广播和电视,对时局很不了解。为了让华人了解情况,我馆多次举行吹风会。第一次吹风会由我主讲,第二次由武官和研究室主任主讲,出席的人非常踊跃,大厅和走廊都挤满了人。使馆印发了南斯拉夫相关法律规定以及防空袭知识等材料,领事部还开设了一条热线服务电话,由使馆负责领事工作的张存良负责,24小时开机,随时向华人提供咨询。由于询问电话接连不断,张存良同志睡眠不足,嗓子都嘶哑了。随着形势的不断恶化,战争迫在眉睫,使馆向驻南华人提出了六点可行性建议和准备撤离的具体计划,就有关问题请示国内,并请我国驻南斯拉夫邻国使馆予以协助。
  

华人安全牵动人心(2)
在北约开始空袭的第二天,使馆领事部刚一开门,立即涌进三百多华人。他们急切要求使馆提供撤离到第三国的证明以及其他方面的帮助。平时我馆领事部只有一人主持工作,一名编外协助,此时编外同志已撤离到驻罗马尼亚使馆。办公室主任刘锦荣来找我商量,我决定抽调研究室、办公室、文化处、武官处所有能抽出的人都到领事部协助工作,甚至临时寄居使馆的两位记者夫人也赶去帮忙。大家当天废寝忘食,一天开出五百多份证明。由于西方一些国家已经闭馆,无法取得签证,又重新为他们办理撤往周边国家的证明。在此后一段时间里,来办证和寻求各种帮助的人络绎不绝。
  南斯拉夫形势恶化,人们的脸上布满阴霾,华人的情绪也普遍波动。有的人把压抑的情绪到使馆宣泄,大发脾气,事后又赔礼道歉。个别人造谣说,国内要派飞机接使馆人员撤离,不管华人了,甚至煽动其他华人届时截飞机,占领使馆。领事部及时摸清情况,对造谣煽动者进行批评教育,公开表明态度,我们不会撤馆,也不会丢下华人不管。大多数华人表示,只要使馆在,我们就放心了。
  北约轰炸不断加紧,战争没有穷期,要求离开南斯拉夫的华人越来越多。但是,离开南联盟的通道却不多。北面邻国匈牙利已加入北约,同南塞已是敌对国家,往来虽未断绝,但盘查甚严,一般很难拿到签证。克罗地亚是在激烈的战斗中挣脱了南塞,两国反目成仇,华人由南塞转移到克罗地亚也很困难。阿尔巴尼亚和马其顿已成为这场战争的前线,过境相当困难和危险。这样,只有向东,经保加利亚或罗马尼亚撤离。经请示国内,决定开辟罗马尼亚通道,把华人送出南斯拉夫国境后,由我驻罗马尼亚使馆接应,有的在罗马尼亚暂避,有的经布加勒斯特乘班机回国。
  使馆向旅南华人发出通知,要去罗马尼亚暂避或经罗回国的人到使馆领事部登记。使馆门庭若市,往来登记注册的人摩肩接踵。使馆几乎动员全馆力量接待来馆华人,审查证件,逐一编号,输入电脑,解答问题。使馆人员组成一条工作流水线,快速而有条不紊地做好华人撤离的一系列准备工作。
  我把使馆有关人士多次召集在一起,详细研讨华人撤离方案,抓好每一个关键环节,防止出现任何疏漏。这样大规模地集体撤离,需要解决一系列问题。首先,交通工具。登记离开的约四百余人,使馆没有那么多车辆。办公室主任刘锦荣想出了办法,因为南斯拉夫机场封闭,已无飞机起降,运送乘客的机场大轿车闲置,使馆租了十辆,运输问题迎刃而解。但是,这样大的车队,是很显眼的目标,如果遇到北约轰炸,可能酿成惨剧,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为防万一,我们同比利时驻南斯拉夫使馆交涉,请其通知北约,同时我馆报请国内,也请国内同北约相应部门打招呼,要北约不要轰炸我撤离车队。此外,我旅南公民出境,还会遇到两个问题,一是出境检查;二是携带外币。按照南方的惯例和规定,对我公民出境要逐个检验。三四百人的队伍,通关就需要很长时间。于是我请李银堂参赞去内务部交涉,内务部答应免检放行。按南斯拉夫规定,外国人出境,只能携出500第纳尔,还不到50美元,这不够一个人在罗马尼亚两天的费用,我只得出面同南方交涉。起初我到南斯拉夫财政部、银行交涉,不得要领,未解决问题,后来我找南斯拉夫海关关长交涉。海关关长是米洛舍维奇的朋友,我和他以前未曾谋面。我们一见如故,他爽快地答应,出境华人可随意带出自己的外汇,不限多少,只是不能为他人携带。至此,旅南华人出境的一系列问题都解决了。在北约轰炸南斯拉夫之前,我同海关关长还有过一次未曾谋面的交往。有一次我和同事们到一位南斯拉夫朋友家做客,我乘坐的奔驰300被强盗抢走,司机被打伤。南斯拉夫朋友考虑我暂时无车可乘,送我一辆奥迪A8型车暂用。这次和他见面,才知道是海关送我暂用。我表示感谢,问及何时还车,他说,这辆车我要用多久就用多久。后来,我离开南斯拉夫时,曾去拜会他,向他道别。他送我一支南斯拉夫制造的猎枪,十分精致,还带有持枪证。如同我收到的其他礼品一样,我把这支猎枪交给了使馆。至于那辆车,在北约轰炸使馆时竟然没有受损,在危难时刻成了我及我馆的主要交通工具。在我离任后,我的继任者继续使用。后来驻南斯拉夫使馆的人告诉我,这辆车竟在大使官邸的院里被窃,随后发现在去克罗地亚的公路上被撞毁。这辆车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不得而知,也使这辆车笼罩上神秘的色彩。
  4月3日清晨,使馆院里聚集了很多华人,这是旅南华人出发赴罗马尼亚的日子。他们带着行李,携着家眷,行色匆匆。我和他们一一道别,祝他们一路平安。此刻,我打量着他们的表情,感到他们的内心情感是十分复杂的。在北约高密度的轰炸中离开南斯拉夫国土,会感到某种轻松,但离开后是否有机会重返,这里尚有未了的事宜,没处理完的货物,没有挖掘的商机,仍留下几分思念,几缕眷恋。当天乘车离开的总共是211人,登记的四五百人中,仍有一部分选择留下。使馆参赞、办公室主任、领事部负责人及副武官等人同他们一起乘车,护送他们直到罗马尼亚境内,同前来接洽的我驻罗使馆人员交接,做好相应的安排后,才返回使馆。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华人安全牵动人心(3)
我记得,一位姓张的自费留学生的父亲打电话给使馆,说他的女儿在南自费留学,要使馆关照他的孩子,想办法让她回国。我特地关照领事官员打电话给她,要她来馆登记,届时关照她安全离开。后来她安全回到北京,她母亲到机场接她。我有幸看到记者的相关报道:“亲人重逢,相拥相泣,其情其景,格外感人。”这位女学生对母亲说的第一句话是:“不打仗多好!”
  据了解,转移到罗马尼亚的211人中,120人乘罗航回国,12人买了俄航机票取道莫斯科回国。其余的人因为有大量货物在南斯拉夫未及处理,留在罗马尼亚静观事态发展,期待战争早日结束,以便重返南斯拉夫做生意。
  一些华人回国后,给使馆发来感谢信或感谢电。他们说,使馆人员做了大量工作,周到的安排,将我们安全送回国内,而你们却仍留在生死不测之地,为祖国、为人民忘我地工作着,我们的感激之情难以言表……
  是的,使馆人员在震天的轰炸中,在隆隆的炮火中生活着,工作着,没有畏惧,没有退缩。他们心里装着两个神圣的字眼:祖国。
  我记起我国香港诗人犁青的《初入国门》一诗中的几句:
  祖国的土地
  处处景色新
  一张脸孔
  全都是亲人
  孩子对母亲
  有万句话要说
  但是说不出
  泪在串串落
  txt电子书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