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红色管理:向中国共产党学管理 >

第49部分

红色管理:向中国共产党学管理-第49部分

小说: 红色管理:向中国共产党学管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如企业的成败不光取决于品牌战略一样,国共两党的成败也不只取决于其形象塑造。但细细分析,国民党形象的败落着实是它最终失败的最重要原因之一。正因为此,共产党的成功对当代中国企业的中国本土形象塑造应该有非常的借鉴意义。
    思想改造:打造核心竞争力
  思想改造一词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对犯有某种罪行、错误的人的思想转化工作,二是指对人们世界观的改造。在人民内部所说的思想改造,一般都是从改造世界观的意义上讲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人都需要思想改造。人们要逐步破除旧的、落后的、错误的思想意识和思想方法,树立新的、先进的、正确的思想意识和思想方法,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时代的需要。
  毛泽东指出:“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中,人人需要改造,剥削者要改造,劳动者也要改造,谁说工人阶级不要改造?当然,剥削者的改造和劳动者的改造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改造,不能混为一谈。工人阶级要在阶级斗争中和向自然界的斗争中改造整个社会,同时也就改造自己。”在这方面,我们必须摒弃过去曾经出现的“左”的或“右”的作法,坚持和采用正确的方法,引导人们进行积极的思想改造,使人们的思想保持旺盛的斗志和免疫力。
  现代企业管理理论认为,核心竞争力就是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的能力。它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新产品研发、售后服务等一系列营销过程和各种决策中形成的,具有自己独特优势的技术、文化或机制所决定的巨大的资本能量和经营实力。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核心技术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对外影响能力和应变能力等。
  中国共产党认为,一个组织核心竞争力确立的前提是确定组织的愿景和使命。基于组织的愿景和使命而建立起的组织变革能力,是组织的核心竞争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对于核心竞争力的认识着眼于思想层面,而非技术和操作层面。
  许多的企业都在谈企业变革,谈企业改造,中国企业对于打造核心竞争力的认识,虽然已从简单的技术加工上升到技术创新,从战术上升到战略,但大部分企业的着眼点仍然局限于制度、流程方面,而没有看到文化、思想的力量。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共产党是如何通过改造一步步树立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的。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改造一词的分量实在不轻。涉及到如下一些方面:
  1。把普通老百姓和农民改造成革命军人;
  2。将井冈山的土匪改造成同盟军,进而纳入麾下;
  3。把国民党军队改造成共产党的人民军队;
  4。在上海解放后的改造运动中,将一大批妓女改造成新人;
  5。改造我们的学习:文化改造、三反五反、批评与自我批评;
  6。改造我们的思想:时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掘除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腐朽没落思想;
  7。实施土地改造:动摇国民党政府的根基;
  8。把资产阶级民族工商业改造成社会主义经济。
  中国共产党的改造实际上也是强调从思想上建党的表现,创造的是一种核心竞争能力。从现代企业管理的角度讲,无论是“空降兵”,还是对敌对阵营中“投诚”的人员,经过思想的改造,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创造出强大的战斗力来。
  而且这种思想的改造,是从根基上动摇反动统治,也是从根基上将共产党的愿景和核心价值观深深地根植在人们的头脑中,因此这种核心价值理念的创造,确非现代的企业文化所能简单的比拟。这是一种良性的不断循环的复制机制,共产党的理想和信念及其核心价值观因此深入人心,从而为共产党的事业立下了牢固的思想根基。
  现代企业也在谈打造执行力,谈绩效管理,谈严密的组织纪律和流程制度,其执行力并不见得有多好,他们不知道,治人先治心则是更为高明的手法。近些年来,不少的管理书籍也在谈“心本管理”、“人本管理”,但都失之流俗或有炒作之嫌。
  而共产党的这种思想改造的手法则是高屋建翎,是活化执行力,着眼全局的“点睛”之笔。
  

第五章 灵魂工程活化组织战斗力(4)
经过思想改造的“点化”,那些赤脚的农民组成的队伍很快就变成了革命军队;那些“乌合之众”的国民党正规军经过思想改造,立即神奇地成为了战无不胜的“虎狼之师”;那些腐朽没落的封建落后思想,在这种思想改造中“一扫而光”,转变为一种共产主义信仰;对于民族工商业的改造更是神来之笔,共产党以极其微弱的代价,完成了对它们的社会主义改造;还有更令人惊奇的,共产党的这种改造手法运用之于对上海妓女的改造,很快就将他们转化为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
  

第一章 创新是政治路线(1)
  第一章 创新是政治路线,是战略制高点
    创新决定组织的生死存亡
  一个组织的生死存亡,既非决定于其组织制度,也非决定于其组织文化。至于被现在企业吹捧得沸沸扬扬的战略规划,虽然会在一定层次上影响到一个组织的生死,但如果把组织的死亡完全归罪于战略失败,那实在是对战略的一种错怪。
  真正决定企业生死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不要被飘扬于企业上空的战略计划这面大旗挡住了视线,请用力掀开它,继续寻找掩藏于大旗下面的内在原因。让我们继续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是战略的失败导致了组织的死亡,那又是什么导致了战略的失败?
  没有人去回答这个问题。战略的大旗迎风飘扬,挡住了我们的视线,也挡住了我们想要深入下去的思维。我们只看到了战略出现了问题,却没想到战略为什么出现了问题。其实,只要我们再往前走一步,再往下深挖一点就会看到,那个本来应该伴随战略一起迎接外界环境变化的“创新”此时不知躲到了哪儿去,战略的脊梁“创新”缺失了。因为没有了创新,所以当外界环境发生了变化时,战略仍然一如既往,在应该转变方向的地方继续朝前走去,茫然不知正迈向死亡。
  这才是事实。真正关系到组织生死的不是战略,而是我们有没有创新。战略对组织而言,是适合不适合的问题,而不是对与错的问题。
  以企业为例,同样的战略,有的企业可以凭之获得飞跃,有的企业却因之惨遭失败。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主要是因为同样的战略在不同的企业会遇到不同的实际问题,当企业不能根据实际问题采取相应的变化时,战略就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甚至还会起到反作用。
  到目前为止,很多企业仍然认为是战略导致了自己的死亡,而没有看到战略背后的创新。在这一点上,企业需要向中国共产党学习的地方有很多。中国共产党自创立伊始,就把创新提升到政治路线的地位。8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能够战胜无数艰难险阻,能经受住任何的挫折考验,不断成长壮大,不断推动中国历史进步,实质上靠的就是不断创新。
  可以说,创新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基因。共产党的诞生,本身就是创新的结果。
  20世纪初,中国军阀混乱,战争频繁,民不聊生。爱国志士不断寻求各种救国方案,但均以失败告终。现实告诉人们,要救亡图存,就必须寻找新的思路。中国共产党就是适应中国革命这种创新的要求应运而生的。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设计了新的前进方向。可以说,中国产党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就是一个依靠创新来成长的组织。
  事实上,如果共产党没有把创新提升到政治路线的高度,它就不会对创新有足够的重视和认识,也就不会在以后的道路中取得革命的胜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共产党革命的胜利,就是共产党把创新提升到政治路线高度上的胜利。
  8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无论是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建国后的经济建设时期,都有过战略上的错误。可是,共产党不但没有因为战略失误而灭亡,反而在一次次的战略危机中获得了新生,靠的是什么?它靠的就是创新。
  还是让我们从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历史中寻找一点启发。
  1927年,蒋介石反革命政变以后,共产党决定进行反击。可是,由于共产党部分领导人过于相信书本理论,以致出现了判断失误。当时,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理论,是从西欧和俄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情出发的,强调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普遍规律,而这种暴力革命又是以城市为中心的武装起义为特点的,所以一些领导人提出了发动城市武装暴动的战略方案。他们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必须集中精力组建和加强红军,去夺取一个或整个工业中心和行政中心。而且,他们还强调要在较大的和最大的工业中心发动武装起义,建立苏维埃政府。
  由于他们始终坚持俄国十月革命的“城市中心”模式,结果起义遭受残酷镇压,共产党员损失惨重,共产党组织元气大伤。如果继续在城市发动武装暴动,共产党会有灭亡的危险。
  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不局限于既有的经验和书本的理论,理论联系实际地提出了独特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于危急时刻拯救了中国共产党。
  如同我们刚刚所讲,战略只有适合不适合的区别,而没有对与错的区别。同样的城市暴动,在俄国可以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拿到中国来却是“害人不浅”。
  遗憾的是,目前仍有很多企业为战略所迷惑,总以为只要制定了一个完美的战略,企业就会立即腾飞。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是由于认识的误区,二是跟领导者的“偷懒”心理有关。很多人认为,只要制定出完美的战略,以后就可以枕戈酣睡了。孰不知,外界环境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变化,一旦变化超出了制定战略时的预期,战略就变得不再适应组织的发展。这时,战略就需要跟着变化。
  

第一章 创新是政治路线(2)
战略的变化就是创新,战略的成功也依赖于创新。战略是一种计划,而创新是一种能力。每个人,每个企业都可以制定一大堆的战略规划,但是,能不能实现,却要看它们的创新能力。在中国,古代人就已经有了登上月球的愿望,并且研制出了可以飞上天空的鞭炮。可是,古代人也仅仅是能够研制出鞭炮而已,他们无法造出飞船,也就不能够登上月球。真正登上月球是最近几十年才实现的事情,在这之前,是人们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创新的结果。可见,制定了战略并不一定就能实现目标,只有同时具备了创新能力,并且是持续的创新,才能够实现战略。
  所以说,创新是战略制高点,是战略得以实现的前提与根本。战略制定后,创新就要同行,这一点被很多企业所忽视。如果我们关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会发现,中国共产党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先进,有着数不胜数的经验值得企业去学习。
  我们不妨从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