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度心术 >

第6部分

度心术-第6部分

小说: 度心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德怼7训t的子女起初抱怨说:
    “官无官威,何以治民呢?我们和百姓无差,百姓就会说朝廷的好吗?恐怕他们会由此轻视朝廷了。”
    费祎在耐心劝教之时,丝毫不为所动。此事传到诸葛亮耳里,他高兴异常,说:
    “费祎深知我心,亲历亲为,他有如此见识和胸襟,国家无忧了。”
    大将姜维、老将军邓芝也是不置私产、资财无余,更无声乐之娱,诸葛亮对他们不仅赞誉不止,更放心大胆地予以重用。
    诸葛亮对子女的教育也是从廉洁入手,细心引导。诸葛亮在率军出征的百忙中,还抽出时间,给兄长过继给自己的儿子诸葛乔写了一封信,信中说: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诸葛亮晚年得次子诸葛瞻和三子诸葛怀,他高兴之余,并没有溺爱他们。一待他们年纪稍长,他便经常对他们说;
    “你们身为男儿,当要立志为国办事,为民出力。若让民敬畏,首先要戒除贪念,如此才是惟一的依靠。”
    有了诸葛亮的教导,他的三个儿子后来都让人敬服。诸葛乔25岁时以身殉职;诸葛瞻和其子诸葛尚战死沙场;诸葛怀不受晋王朝的爵禄。
    史载,诸葛亮去世后,当他的灵柩运到成都时,刘禅亲率百官披麻戴孝山城20里去迎接。文武百官簇拥着刘禅,刘禅当众放声大哭,百官亦是哀声不绝。万千百姓自发前来,哭声惊天动地,山林为之变色。
    【原文】
    众怨不积,惩恶勿纵。
    【译文】
    民众的怨恨不能让它积累,惩治恶人不要姑息放纵。
    【释评】
    高明的统治者总是想方设法不让众怒高涨,从而危及自己的统治。水能栽舟,亦能覆舟,不能驾驭百姓,大难就在眼前。尽管百乱的祸根是封建专制和封建统治者,但每杀一个统治者抛出的替罪羔羊,百姓的怨恨终是有所消减的。如此缘故,历史上被诛杀的恶官恶吏虽然不少,却不能彰显统治者的公正和无私。
    【事典】身陷危难的唐玄宗
    杨国忠是唐玄宗时臭名远扬的奸佞,安禄山造反,便是打着讨伐杨国忠的旗号。为此,朝中大臣多人上书给唐玄宗,劝他顺应民心,先诛杨国忠,进而剿灭安禄山,上书中有人便沉痛地写道:
    “民有怨恨,贼有借口,实罪在杨国忠—人。陛下纵不念及天下百姓,也该为保社稷杀他以绝贼念。时下形势危急,杀杨国忠一人可收人心,陛下何疑之有?”
    唐玄宗宠信杨氏一族,已非一日,他此时仍不开悟,反斥责众臣说:
    “杨丞相与那安禄山势不两立,多次提醒朕严防安禄山反叛,只怪朕为贼所欺,终有今日之患,于此观之,杨丞相乃忠心可嘉,竭诚为国,自绝非奸佞之徒了。”
    唐玄宗非但不责罚杨国忠,反授之以重权,人皆更加气愤。
    杨国忠心惊胆战,他不以国事为重,反而趁机报复反对他的人。大将哥舒翰领二十万大军把守潼关,杨国忠认为对己构成了致命的威胁,于是他对唐玄宗进谗说:
    “哥舒翰据关不战,恐有异心,陛下当催其出关进攻。”
    唐玄宗不识其奸,便下令命哥舒翰出击。哥舒翰回奏说:
    “安禄山久习用兵,不可轻敌,贼兵远来,利在速战:我军据险而守,日久必胜。一旦贸然进攻,就中了贼人的诡计了。”
    唐玄宗在杨国忠的鼓噪下,拒不纳谏,仍严命哥舒翰进击,结果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潼关失守,唐玄宗只得弃京南逃了。
    逃亡途中,杨国忠乌纱端戴,仍是一副气势凌人之态,他还责骂士兵,怪他们行进太慢。士兵更加恨他,杨国忠竞丝毫个觉。
    大将军陈玄礼亦恨杨国忠,他见士兵激愤之状,于是对他们说:
    “如今天下崩离,社稷遭难,都是这个杨国忠所致,若不诛此元凶,何消此恨呢?他现在还作威作福,无有一点悔改,我们冒死也要除此大害!”
    陈玄礼话未说完,士兵已是齐声叫好。他们不仅乱刀砍死杨国忠,还杀了他的儿子杨喧,及韩国夫人、秦国夫人。
    士兵们气犹未消,他们接着包围了唐玄宗休息的驿舍,逼迫玄宗下诏杀死杨贵妃。唐玄宗大惊失色,险些跌倒。
    杨贵妃入宫已经十七年了,唐玄宗对她宠爱无双,言听计从。眼下危难,他也不忍杀她。宰相韦见素的儿子韦谔见唐玄宗不肯下诏,便心急火燎地上奏说:
    “天下怨恨不消,陛下更无收拾山河之幸。臣见士兵刀枪相逼,箭拔弩张,如陛下不答应他们所请,真不知他们会干出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来。为了陛下的安危,恳请陛下杀贵妃而平众怨。”
    唐玄宗自知情势不妙,可他还是为杨贵妃开脱说:
    “贵妃常居宫中,本无罪过,朕岂能加害于她?”
    太监高力士在旁忙劝说道:
    “贵妃虽无罪过,可不杀她就不足以让陛下自安。将士激愤难制,陛下只能从大局着想,忍痛割爱了。”
    唐玄宗至此泪下,泣道:
    “朕误用奸人,以致让贵妃枉死,朕不舍得又有何用?”
    为了保命,唐玄宗命杨贵妃自缢。将士一见贵妃已死,这才向唐玄宗请罪,不再生事。
    度过此劫的唐玄宗从此心灰意冷,精神倍受打击。太子李亨趁此摆脱了唐玄宗的控制,不久在灵武即皇帝位,尊唐玄宗为太上皇。
    【原文】
    不礼于士,国之害也,治国固厚士焉。
    【译文】
    对读书人不尊敬,是国家的灾害,治理国家  定要优待读书人。
    【释评】
    读书人作为民众中的精英人物,他们的态度和立场对民众有很大的影响力。一旦征服了他们,让他们俯首帖耳,统治者御民的阻力就消减了许多,也消除了御民中的最大难题。读书人向来是难以驾驭的,礼待他们作为一种手段,在历朝历代都被证明颇有功效。读书人虽不怕社会的不公和环境的残酷,但他们脆弱的感恩心理却往往会使自己陷入“知遇”的迷团,面对突如其来的好处而不知所措了。
    【事典】高抬读书人的乾隆
    清朝的乾隆皇帝表面上对读书人十分尊重和厚待,他曾规定见了大学士一类的“高级知识分子”,皇族的老老少少们要行半跪礼,称“老先生”;如果这老先生还兼着“师傅”,就称之为“老师”,自称“门生”或“晚生”。
    如此礼遇,皇族中人起初大惑不解,心有怨言,有人就对乾隆皇帝说;
    “陛下这样高抬读书人,无形中却计皇族中人威严有损,此事关系国之命脉,陛下当慎思之。”
    乾隆早料皇族必有不解,他也不加训斥,只耐心解释说:
    “我朝为了长治久安,永保天下,就不能愚昧固执。读书人是国之栋梁,对待他们有所礼遇,不仅可以换来他们的感恩图报,更可计天下百姓知我大清敬士礼贤,如此方能让他们诚心归服,不生异念。”
    皇族元老并不认可乾隆的言词,他们有的便阳奉阴违,对大学士颇有责难。乾隆皇帝知晓后,他又耐心对他们说:
    “统治天下万民,只要把读书人首先制服,他人便不难驾驭。读书人有头脑有名望,他们在百姓中若振臂一呼,极善言词的他们定能让许多人信而盲从。不把读书人笼络住,朕就无法治国,亦难御民了。”
    乾隆皇帝为了自己的皇权永固,不仅广开科举,让读书人入朝为官,还不断特开博学鸿词科,使那些自命遗老或隐居个仕的读书人由地方官员荐举上来,由他直接面试。
    博学鸿词科的开设也曾让一些大臣颇为紧张,有的便上奏指出说:
    “自命隐士的读书人,多是对朝廷不满之徒,他们虽不敢公开和朝廷对抗,却也牢骚满腹,这样的人一旦入朝为官,当是朝廷的隐患,望陛下明察。”
    乾隆皇帝见此奏不少,心中暗笑,他为此义公开告谕群臣说:
    “朝廷选拔贤良,厚待他们,百姓方觉朝廷的仁德。如果任其在野,鼓噪生事,那才是朝廷的失策呢。皇恩浩荡,如他们有人真的不识抬举,却也与朝廷无关,反显他们存心闹事,不识大体了。”
    博学鸿词科一共搞了二次,录用24人。录用者感激涕零,未录用者也无面目再讽刺朝政了。
    有一个叫顾栋高的读书人被乾隆皇帝面试录用,因为他对答得体,乾隆皇帝当即就授予他国子监司业的官职。顾栋高不想皇上如此厚爱,马上惶恐说:
    “罪臣无尺寸之功,自不敢坐享禄位,陛下不治罪臣先前言过之失,亦是罪臣万幸了,恳请陛下收回成命。”
    乾隆皇帝一笑,开口说:
    “你不知朝廷恩义,非议之罪情可免之。为朝廷建功,自可享有名分,惟望你今后勤于政事,不要让朕失望。”
    顾栋高从此一改前非,为政勤勉异常,再无一句牢骚。有人说他大志全无,他却放怀一笑道:
    “读书人贵在明礼知节,如今皇上英明,皇恩逾海,倘若不思报效,岂不枉读圣贤诗书吗?”
    顾栋高年老辞官时,乾隆皇帝竟亲自书写了两首七言诗赐给他,以示褒美。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又亲赐御书,特封他为国子监的祭酒官。乾隆皇帝还告谕史官说:
    “儒林不可不记,像顾栋高这样的读书人,不能让他们淹没无闰。”
    于是,史馆中便特设了《儒林传》这一名目,专门编写读书人的学术生平。
    对读书人的轻视,各级官员部十分严重。为此,乾隆皇帝总是告诫他们,不可短视误国。官员上奏的奏章,如有对读书人不屑的议论,乾隆皇帝便会马上批驳,他甚至说:
    “朕天天读书论道,因此,朕也不过是个书生罢了,书生当真无用吗?”
    乾隆皇帝的“文治”,实有大成,这与他的厚待读书人的策略是分不开的。
    【原文】
    士子骄纵,非民之福,有国者患之。
    【译文】
    读书人的骄傲和放荡,对老百姓没有好处,治理国家的人对这些人应该警惕。
    【释评】
    读书人有许多缺点,骄傲和放荡不羁,虽不是他们的致命伤,但在一味让人顺从的君主眼里,就是大毛病了。百姓往往出于愚昧无知,所以极好愚弄哄骗,而读书人知书明理,统治者要欺骗他们就不是件易事。对此,统治者在无法利用收买读书人的时候,对他们的戒备自是无疑:一旦恼羞成怒,读书人的霉运就避无可避了,,
    【事典】解缙的天真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解缙高中进士,授宫中书庶吉士。解缙博学多才,机智善辩,明太祖朱元璋十分看重他。
    解缙受朱元璋礼遇,感恩万分,他总是对人说:
    “侍奉明主,乃读书人之幸也,我恰逢其时,敢不竭心用力?”
    一天,朱元璋和解缙谈得高兴,禁不住开口说:
    “朕与你明为君臣,却情同父子,望你尽可直言。”
    解缙热泪盈眶,百般谢恩之后,便于当天呈递了万言书,对时政多有直谏。
    在万言书中,解缙有这样的话:
    “陛下进用官员不分贤与不贤,授给职务也不分轻重。建立不为君主所用之法令,所谓取之锱铢必尽,又置朋党为奸之法律,所谓的用之如泥土。监生进士,明白儒家经典又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