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经济学-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92年全澳大利亚15岁以下孩子的清醒时间总计为亿个小时,其中只有6%的时间是受薪保
姆照顾的,学校亦只占17%。孩子自己照顾自己的时间约占20%,剩下57%的时间,由家长或其
他家庭成员分担。但如果你想要孩子,别因为将来要受点儿累就打退堂鼓。人类能延续这么
久,证明养孩子的收益大于成本。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个家长都痛苦地知道、可政客们却宁愿不考虑的真实情况:孩子年龄越大
,花在他们身上的钱越多。以下证据引自澳大利亚社会服务理事局(ACOSS)的一项调查,“
贫穷、政策和养育青少年的成本”。青少年很能花钱。首先,他们想拥有一间自己的房间。接
下来是他们所消耗的庞大食品量,以及他们非买不可的漂亮衣服和鞋子。他们的学费成本也
提高了。最后一项少不了的大笔开支是“娱乐费”—每个星期五或星期六的晚上,你捧着本书待
在家里,他们却出门玩闹嬉戏,而你还必须塞给他们一张50块的票子。
1988年,社会福利署进行了一次调查。它估计,照顾一个3岁的孩子,每周开销最低为104澳
元(以今日之币值计算),可照顾一个14岁的孩子,最少也需162澳元—增幅高达56%。堪培拉
大学的研究员们进行过另一项研究,试图推算出家庭的实际支出。它发现,家庭用在十六七
岁孩子身上的支出,达到了每周375澳元,是5岁以下孩子的4倍。我们不知道养育孩子的成本
会随着时间发生怎样的变化。但我们有充分的证据支持另一个家长们早就明白的命题:孩子
们受教育的时间越长,离家时间越靠后。(而且等他们最终飞出了巢,回家的可能性也更大
养儿育女的成本(4)
。)等会我们再仔细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那么,既然所有的证据都证明,孩子年龄越大,成本越高,而且孩子依赖父母的时间可能会
更长,政府是否对家庭补助做了相应的调整呢?没有。1988年,霍克政府引入一项计划,提
高孩子13岁以后的家庭补助金,但也就仅此而已了。而实际上,如我在前一章所述,霍华德
政府的做法恰好相反。霍华德政府所谓“在工作和家庭之间实现更佳平衡”的花言巧语,究其
本质,无非是减少养育孩子的间接成本。说起来,这一考虑当然是冠冕堂皇。
可想想看,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养孩子的直接成本增加,而间接成本却在下降。孩子年龄
大了,当母亲的更容易重返受薪工作岗位,或是从兼职工作转回全职工作。一旦孩子进入青
少年时代,夫妇双方都能在事业上有所进展。这也就是说,对于双收入的中产阶级家庭,他
们经济压力最大的时期,是孩子年纪很小的时候。等孩子长大些、更费钱些,父母挣的钱也
多了。
可反过来说,对于教育水平不高、没工作的家庭,经济压力最大的时期,是孩子年龄最大的
时候。当然,这正是澳大利亚社会服务理事局调查所提出的论点。近年来政府在家庭补助金
方面做出的所有“改进”,其目的几乎都是让整个制度更适合中等收入家庭的需要。家庭补助
金是减少儿童贫困的一种重要手段,这个概念早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我得说句公道话,霍华德先生虽然很偏爱单收入家庭,给了他们种种好处,但他总是把单
亲家庭排除在外。很多单亲家长没有工作,他们的孩子也有不少处于贫困当中。)
一两年前跟人合作《澳大利亚比比看》(How Australia
pares)一书的时候,我沮丧地发现,澳大利亚在儿童贫困方面的记录并不值得我们骄傲
。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00年的一项研究,澳大利亚有的孩子生活在贫困当中,在全
世界18个发达国家中排倒数第六。而按照更近期的一项研究,贫困儿童的比例已经增加到了
15%。不管哪个数据属实,都不是什么值得人吹嘘的事情。
最后,让我们再来看看澳大利亚力争转入知识经济所带来的一个隐性后果。转入知识经济当
然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我敢肯定。我们的孩子能受到更多教育,我们的劳动力会变得比
从前更有技能。女孩与男孩齐头并进,甚至超过男孩。但这里有一项隐性成本:为我们对知
识的渴求买单的,主要是家长们。孩子接受教育的时间越来越长,加入劳动力市场的年纪越
来越推后,也就意味着他们离家独立越来越晚,依靠父母越来越久。
除了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政府的政策也在变。不管你走到哪儿,各种变化因素都像串通
好了似的,增加你的育儿成本。与其说是“谁用谁买单”,倒不如说是“谁用都是家长买单”。
根据官方数据,半数以上20~24岁的年轻人,仍跟父母住在一起。即便到了25~34岁,还有
12%的青年住在父母家。新南威尔士大学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的朱迪?施奈德,就年轻人对家长
依赖性的问题,发表了一份研究论文。她指出,上述变化其实在孩子年纪还小的时候就注定
了。
施奈德博士发现,1982年,15~17岁青少年住在父母家的比例是79%,14年之后,这一比例增
至96%。这主要是因为青少年全职工人的就业市场彻底崩溃,待在学校上完高中的孩子越来越
多。同一时期,15~17岁青少年从事全职工作的比例,从22%跌至8%。
很难相信10多年间的变化会这么大。约有1/3的年轻人进入全日制大学或其他高等教育—比20
世纪80年代初翻了两倍多。在很大程度上(但并非全部原因),这导致18~20岁从事全职工
作的青年比例,从1982年的一半强,跌到了1996年的1/3。当然,大多数大学生要干些兼职工
作。原先许多年轻人可从事的全职工作岗位,也就顺势变成了兼职工作岗位,交给学生们去
干。
可尽管有兼职工作,几乎这个年龄组的所有学生,仍然保持着对父母的依赖。(倘若年轻人
的个人收入不足以令其个人维持贫困线以上的生活,那么,调查就将他们视为依赖父母。)
养儿育女的成本(5)
大学入学率的提高,基本上解释了18~20岁年轻人依赖父母的比例,从1982年的不到40%,提
高到1996年的60%以上。
年龄较大的大学生(21~24岁),情况更为复杂。表面上看,一部分人所做的兼职工作,已
经足以养活自己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该年龄段依赖父母的大学生比例确实下降了—居
然跌到了80%以下!即便如此,由于21~24岁年轻人仍在念大学的比例逐年上升,该年龄段所
有年轻人依赖父母的比例仍然稳定维持在30%左右。
严格地说,住在父母家并不一定意味着生活依赖父母。但两种情况的区别实在很模糊。如今
,挣钱的孩子应该交给父母伙食费的概念,似乎被大家给抛弃了。年轻人仍在接受父母一定
程度的抚养。(出于同样原因,离家生活并不一定意味着完全不依靠来自父母的财务支援。
)
切莫以为(当然我们不少人都会这么想)如今拥有全职工作的少数年轻人能不靠父母满足自
己的需求。还差得远咧!根据施奈德博士的发现,在1982年,从事全职工作的15~17岁青少
年,经济仍然依赖父母的比例是10%,可到了1996年,这一比例已经增至2/3。18~20岁从事
全职工作的青年,经济仍然依赖父母的比例也增至16%。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学徒的工资(小
于21岁的工人都是“学徒”)在1985~1995年间跌了5%~6%。等你下一次听到有人建议降低学
徒工资,以便解决青年人失业问题,请记住这一点。不管这类计划能不能行得通,最终买单
的都是当爹当妈的。
此外还要补充的是,依赖父母的年轻人失业率也提高了—哪怕在20世纪80年代初,这个比例就
高达94%。青年救济金从来不足以让父母们脱身而出。所以,不管年轻人的地位如何—不管他
们是全职学生、全职工人还是失业在家,情况都一样:他们越发依赖父母的经济支持。
一方面,教育和劳动力市场的所有变化都在忙着从家长的口袋里挖钱;另一方面,政府也打
算掺合一脚。随着1998年“青年津贴”取代青年救济和学业援助金,21岁以下青年可申请的所
有福利,都需与父母的收入情况挂钩。
政府毫不掩饰自己这么吝啬的理由:它希望“家庭能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支持孩子,直到孩子
实现经济独立”。接着,它又以无息贷款(HECS)的形式再度引入大学学费。基本上,你可以
把这笔费用理解成放给孩子的一笔债,等他们离家独立能挣钱之后再还。而实际上,很多父
母都面临着提前还贷的压力(提前还贷能打个大折扣,更加剧了这一压力)。
对于境况还不错的人来说,抚养孩子的成本越来越高,只不过是另一件想起来就叨唠叨唠的
事情罢了。毕竟,如果你有钱,花在孩子身上再值不过了,不是吗?可不难看出,对于那些
要么没钱要么不愿意抚养孩子那么久的家庭来说,这会令他们的经济越发困难,家人关系越
发紧张。
倘若说养儿育女是我们所做到最神圣高贵的事情,那么,当今的世界就是在竭力把它弄得比
过去更“高贵”。
接受更多教育的价值(1)
当然,养儿育女是一件美好的事情,甚至可算是一项特权。可说到孩子的教育问题,我们对
孩子日后成功的渴求心,带来了好些痛苦的,甚至代价高昂的抉择。孩子小的时候,我们替
他们做这些抉择;等他们长大了,他们自己做抉择—而我们从旁提建议,多多少少耍点儿外交
手腕,多多少少成功地叫他们改变主意。如今的教育,以及父母对孩子的期待,需要我们提
前投入大笔金钱,以便让下一代获得收入丰厚的成功事业,毫不出奇,经济研究者有些建议
要提。
就比方说是否送孩子去私立学校吧。如果我们寻求社会地位—为自己,也为孩子—那去私立学
校是个不错的选择。当今社会,凡是要花大钱的东西,都能提高我们的社会档次。可倘若我
们真正想要的是让孩子取得良好的成绩呢?私立学校能办到吗?再说现在年轻人进大学的升
学率很高,我们真的有信心这样说吗—成绩好坏对孩子将来的赚钱能力存在显著的影响,上私
立学校费的工夫花的钱都很值?就算你对此毫不怀疑,你的孩子也会起疑心。这就引出了偿
还教育无息贷款的难题。提前还款折扣很高,可到底是该由我们这些当家长的提前还款呢,
还是该等孩子找到工作之后自己还呢?应该让孩子还在上大学的时候就长时间工作还贷吗?
好吧,让我们来看看专家们大概会怎么说。
按我对私立学校的观察,家长和学校之间有个不成文的契约:我们支付高昂费用,而你们则
保证把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