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海信突围 >

第19部分

海信突围-第19部分

小说: 海信突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确,创新是一种责任,是任何一家公司都不可回避的历史责任。战后日本是怎么崛起的?为什么那么多日本、韩国公司富有如此强烈的民族精神?在美国,最伟大的技术创新都是由大公司来完成的。如果明白“责任”两字的分量,我们自己的“大公司”也许就会明白,在整个中国工业的发展历史上,甚至是整个中国的历史上,你应该扮演和将扮演怎样的角色了。
  为民族崛起而奋斗,以民族振兴为己任,这才是我们的企业和企业家们思变的根本理由。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他们的大脑(1)
江西路11号,青岛、山东乃至整个长江以北的电视工业心脏。在“家电之都”青岛,这是一个神奇的地方。
  每天,都有一些穿着白大褂、休闲装或西装革履的年轻人在这里进进出出。他们的名字和他们所做的事情在海信集团内外鲜为人知。有时候他们全都不见了踪影——那时候他们肯定在干一些秘密的事情,譬如开发一种新的产品,改进一种工艺或者线路。有时候他们则一股脑地出现在江西路11号的草坪上,喧闹、嬉戏。周厚健每次看到他们开心的样子,心情就会好很多。
  对于周厚健来说,能让他舒心的事情并不多。作为海信集团董事长,他要面临太多的压力,为了坚持3C产业的方向,他还要抵抗涉足各种其他产业的诱惑。江西路11号这群充满活力的年轻人,让他看到了以前的自己。
  1982年,周厚健刚来到江西路11号的时候,作为一名技术员,他干的也是这样的事情。不过,那时候他可没有这么好的条件。
  江西路11号到处弥漫着各种青岛普通市民很难明白的术语和千奇百怪的信息,譬如美国出现了每秒钟记录1500张图像的鼠标,汤姆逊公司为儿童设计了虫形电子信息处理器,夏普的三用笔记本电脑已经上市……
  这些奇怪的信息,如今一一被市场兑现。当它们不再显得奇怪的时候,江西路11号又开始谈论其他奇怪的事情了。
  江西路11号是一个能使头脑产生风暴的地方。在这里,那些充满活力的年轻人关心的东西与普通人不同。他们的大脑每秒钟处理的信息是普通人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几百倍。
  有一套完整的技术创新体系保证他们的大脑可以不受任何干扰地处理信息,这套技术创新体系自1998年开始实施,现在的运行已不仅仅局限于目标和方针,而且开始了前瞻性技术的研究。一些年轻人不再局限于某一领域的研究,转而关注海信未来的产业发展。
  周厚健有一次曾经以水桶和桶帮的关系形象地描述了科技与质量的地位:
  “如果一个企业是一个木桶的话,技术与质量是桶底,其他都是桶帮,那么没有桶底,帮再高也装不住水;没有技术与质量作保证,销售网络再好也没用。”
  在刚刚过去的几年里,海信相信自己在技术与质量等方面已经进行了深度的积累和沉淀,并初步形成了属于海信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海信有一个口号:“做新的,做好的。”其中这里面“做新的”就是科技要领先;“做好的”就是质量要过硬。
  “海信一直坚持在产品技术层次和满足市场需求上做到最好”,周厚健说:“一般企业的产品开发平均需要两年,而海信致力于缩短这个周期。”
  几年来,海信在技术进步上的投入超过了20亿元,现在已经达到两天半出一个新产品、一周出三个新品种的开发速度。“核心技术”成为保证海信长盛不衰的秘密武器,成为海信在市场竞争中持续走高的根本所在。
  如果我们知道,中国第一台智能王电视、第一台图文电视、第一台网络数字机顶盒以及国内最早的纯平电视、立体电视、硬盘电视、数字直流变频空调、一拖多电脑等都是由海信首先推出的;如果我们知道海信凭借技术实力承担了国家863计划项目中的HPC掌中电脑、智能信息家庭的研制开发;如果我们知道海信完全依靠自身研发力量在国内彩电行业第一家批量推出采用了逐行扫描技术的“胶片彩电”,而这一产品同样站在了国内外彩电技术最前沿,我们就会相信海信在追求创新产品战略上的不遗余力。
  江西路11号曾经是海信集团的总部,自从2002年8月海信“三园一厦”落成,这里就变成了技术孵化园。它真正的名字叫做海信集团研究发展中心。
  现在,这里设有信息家电、制冷、移动通讯、IT、网络科技、智能控制、光通信等11个专业研究所,研发大厦内拥有20多个公共检测实验室和15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孵化园被定位为全盘的龙头,“将担当产品结构调整及产业升级的重任”。
  江西路11号曾经专门引进了国际先进技术建立了国内同行业唯一的消声实验室,除此之外还拥有中国最先进的电磁兼容(EMC)实验室、整机实验室等精密的质量检测系统。这些系统,曾经令国家的一些专门研究机构艳羡。
  它们的确该艳羡。
  每当夜色渐深,城市回归平静,街道上只有微弱的路灯灯光时,“海信研究发展中心”的灯箱牌子就显得格外明亮。
  它代表着海信的未来。
  在研发中心里,技术中心、检测中心直接归海信集团管辖,还有一些面向各产业公司的研发机构,做着更为细致的活儿。
  江西路11号是年轻人的舞台,周厚健、夏晓东和研发中心主任郭庆存试图激发每一个员工的潜能。
  

他们的大脑(2)
周厚健有一次说,他希望江西路11号的每个员工都能够拥有自己的创造性工作,都能够对自己手头的工作进行创新。
  他唯一的要求就是:“不是为了改变而改变,而是为了改善而改变。”
  最早改变的是周厚健自己。2002年的一个星期天,他散步到了江西路11号,在那里转悠了老半天后,突然心血来潮,打电话给负责基建的人说,他希望这里有一块大草坪,希望那些年轻人能够有一块休息的绿地,一块自由的空间。
  现在,江西路11号的那块绿地已成为海信研发中心与众不同的地方,成为它的标志性建筑。很难说那块绿地对于激发那些年轻人的大脑到底有什么作用,但至少它激活了周厚健的大脑细胞。
  2002年11月,周厚健在一次会议上说:
  “我们不可能永远依赖引进,而应该永远依靠自主研发,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开发的道路……大家务必有足够的危机感,以十足的热情和魄力投入到该项工作中去。这样才能彻底改变目前这种‘因为落后而被动挨打’的局面。”
  周厚健是这么说的,海信研发中心也正是这么干的。
  对于整个海信集团员工来说,东海西路17号是他们的心脏,而江西路11号是他们的大脑。他们要健康地活下去。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海信模式(1)
自从海信的前身——青岛无线电二厂于1969年诞生以来,技术创新就成为一种不变的传统。在更名为海信前,它们生产出了山东省第一台电视机。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里,那些被称为“臭老九”的人默默地开创整个青岛、甚至是整个山东的电视工业格局。
  1976年9月,青岛无线电二厂成功研制出9英寸全塑晶体管黑白电视机,填补了国内空白。
  1979年随着青岛电视机总厂的成立,技术人员有了自己的部门——研究室,它们设计黑白电视机的线路、工艺流程、描图制表,还进行着技术基础档案管理。
  1982年,研究室更名为设计科,开始致力于彩电国产化和工艺改进。1989年,设计科开始了自主设计之路。在那段时间里,成为海信后来的领导者的人大都曾在研究室和设计科操弄过电路。
  周厚健记得:对于海信来说,1992年是极为关键的一年。那一年,年轻的周厚健成为青岛电视机厂厂长,他大刀阔斧地进行了结构调整,合并了科室。设计科更名为研究所,地位大大提升,成为工厂里工资待遇被倾斜的“特区”。
  第二年,研究所再次更名,变成了技术中心,它拥有10个研究所,开始从事海信3C产业前瞻产品的研究与开发。那时候周厚健正筹划着将青岛电视机厂变成市场化的海信集团。
  1995年,海信技术中心被国家经贸委、税务总局和海关总署联合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第二年海信成立了技术中心北京分中心,主要从事计算机软硬件开发和国家863项目掌上电脑的研制。那一年,海信开始介入计算机领域,以第一家涉足于信息产业的家电制造商的姿态,成为家用PC战场上的一匹黑马。
  1997年9月技术中心西安交通大学分中心成立,主要从事数字电视的研究开发。1998年4月技术中心又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实现产学研结合,吸纳高级人才到海信进行技术项目的研发,工作站规模与进站博士人数居山东省首位。
  1999年,海信技术中心被国家经贸委确定为技术创新试点企业,被团中央确定为中国青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2000年被评为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
  在那一年,上海ASIC设计中心成立,主要从事专用芯片集成电路的设计,    成为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
  2002年,整合整个集团的研发资源,成立海信集团研究发展中心。对于整个海信来说,2002年8月意味着一场大转折。从那一刻开始,海信开始了再造,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事实上,海信技术创新的历史,就是海信产业扩张的历史。1996年成立计算机公司,1998年成立软件公司都是技术创新的结果。
  海信许多的年轻子公司就是这样诞生的——
  前期是技术中心的一个研究所,在有了充足的技术和人才后,借着产业升级换代时机突进,迅速裂变为新公司。事实上,这也是海信人力资源的战略——“因人设事”。
  每涉足一个产业,海信都先在中心设立一个研究所,进行超前研究超前孵化。经过两三年时间,等技术人才成熟后,裂变为新的公司。
  这是海信独有的产业扩张模式,它保证了海信旗下衍生出的企业都具有扎实的“根”。1996年,海信在全国家电行业率先涉足PC产业,行业皆惊,一名叫樊军的工程师带领海信一度成长为中国第四PC品牌。
  事实上,很早以前,海信就已经组建起计算机研究所,研究计算机方面的技术。所以海信才能抓住486机向奔腾机跃进的入市契机,转眼就发展成为国内PC业的名牌,成为中国家电业涉足PC业最为成功的企业,而樊军也一度成为中关村的“知识英雄”。
  海信的产业扩张模式图
  空调公司的建立也同样是如此。一份报纸说:“海信早就成立了空调技术研究所默默地搞跟踪研究,一旦发现技术升级、产业升级的良机,迅即以研究所为主体创办企业,结果迅速占领了市场。”
  在上面图表所示的循环下,江西路11号就像一只鸟,不停孵化出更多的小鸟,直到有一天鸟群遮蔽了天空。
  胡鞍钢大概是中国最爱说别人不爱听的丧气话的经济学家了。1998年他到海信考察后,却说:“从海信发展过程中对技术的投资力度和人才知识的贡献率来看,海信在同行中已率先进入了技术驱动或者说知识拉动的发展阶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