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智囊-第3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招待记者啊。
前线将领对新闻记者的工作是逐渐认识到重要性的,有一次曹聚仁在开封访问孙殿英,他就不懂得新闻记者为何要采访,后来经过他的幕僚解释才和新闻界谈起了战场上的掌故。有一天晚上,他在会场上作朴素的演说。他说道,别人没做过汉奸,不知道汉奸的滋味,“我孙老殿做过汉奸,尝过这味,以后孙子王八蛋才做汉奸”。曹聚仁说这是英雄本色,脱口而出,是很好的新闻材料。
孙殿英这样的人,如果遇到好一些的幕僚为之策划,会少干一些坏事,并可善用其勇,否则只是一味的莽撞。
当时中高级将领中的文化素养较高,但是当时军队的下层和底层就很成问题了,曹先生举例说,有的哨兵检查记者的通行证,倒持着那张证纸,乱看一阵,糊里糊涂就扣住了,糊里糊涂就放行了。中央社记者曾在湘西被扣,真使人哭笑不得。 。 想看书来
抗战烽火的浇铸之一(5)
侍从室的日常幕僚作业
侍从室作为一个幕僚机构,主要是由黄埔人员构成。他们办事,总体而言较有新时代的风气。除了台前第一主角,他们在幕后的军师,也能在青史上留名。1934年因为力行社内部改组,邓文仪要萧赞育在南昌行营政训处副处长及侍从室侍从秘书二者中做一抉择。他选择了后者,一干就是9年。平时蒋先生若有远行,他们就随侍左右,每到一地,辄有军校同学或地方党政官员呈递报告,或要求请见,即由萧氏向蒋先生呈报转达,有些地方,主官尚未到达以前,他们要先行前往联络,如民国二十五年(1936)广东余汉谋取代陈济棠,归顺中央,委座派侍从室钱大钧主任及萧赞育飞往广州,先与余汉谋等取得联络。
侍从室曾颁发侍从人员守则,人手一册,守则中有很多规定,要求大家遵守,守则中的各种要求,各位都不觉得有何困难或办不到的事,因为这些人都是精心点将进来的。至于幕僚作业的性质和日常业务,萧赞育说:
“侍从室改组为第一、第二两处,晏道刚任第一处主任,陈布雷任第二处主任,第一处管总务、参谋、警卫,第二处管文书、速记与研究,原兼任第三组组长邓文仪随即离开侍从室,我专任侍从秘书,编制属第二处,而直接承办委员长指示交办事项及随时提出报告,实际上是独立性质。我手下有一书记、一工友,平时承办业务,举凡军校同学个人或单位负责人、力行社及所属有关同志向委员长报告请示事项,凡由我转呈者即由我请示后答复,如抗战开始后成立国际问题研究所,负责人王芃生,向委座提出的所有情报或分析,都由其自己提纲挈领,亲笔择要写好,随时由我转呈,不少为有价值之数据或意见,极受委员长重视。”(《萧赞育先生访问纪录》)
稳健而工于心计的林蔚
侍从室整体兼有参谋功能,但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事务官,如钱大钧,虽然文章清通,颇谙丹青,古文根基也不错,各种新式兵器均能掌握,但他主要是做好交办的事情,主动的出谋划策则说不上,而且,因不善动脑筋,在西安事变前夕,他负责的蒋介石专列的车头,也被他的朋友张学良以诈术调去“修理”,使蒋先生陷于插翅难逃的绝境,事后曾被严厉责问。
侍从室里的一流幕僚,要数1938年初接替钱大钧,调为一处主任的林蔚(字蔚文)。
林蔚在辛亥革命后考入北洋陆军大学第四期,毕业后曾做过工兵营长,1924年在孙传芳手下的浙军一师(师长陈仪)当参谋长。反正为北伐军后,被征调到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担任南京警备第一师参谋长。陈布雷的助手张令澳说,林蔚出身书香门第,旧学基础牢固,多谋善断但藏而不露。
蒋冯阎之间的中原大战爆发,蒋先生的军政前途危在旦夕。他驻节柳河,亲自督战,林蔚全程跟随,辅佐蒋氏指挥作战,“有条不紊地昼夜谋划,以其细致周全、谨慎稳重的幕僚作风,更为蒋所信任”。1934年他即任军委会铨叙厅中将厅长。
抗战初期,日军攻势凶厉,战场形势瞬息万变。蒋先生为了掌握全局,身边急需高级军事幕僚,林蔚便成了第一人选。他的长处是熟悉军事地理,对各战区战力、人事关系了如指掌,大型作战规划可以迅速草拟完毕。蒋氏往往据其策略,调整战力结构,遏制日军攻势。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抗战烽火的浇铸之一(6)
当时,山东军阀韩复榘拥兵自重,抗命自行撤退,致使日军长驱直入。蒋先生为了防止其他军阀效尤,和军政巨头们紧急商议,欲加严厉制裁,而韩氏决不轻易就范,且出狂言反唇相讥,一时陷入难解之焦虑。此时,林蔚策划一万全之策,即以请君入瓮法将其收拾,蒋先生然之。其法为,蒋介石往开封主持军事会议,召集前线将领与会,并亲自致电韩氏,温语劝诱,韩氏不疑有他,随即前往,甫入会场即被解除武器,其所带一团警卫也被隔离控制,最后束手就擒,押往武汉军法审判,旋即枪决。事件引发社会轰动、军界震悚。林蔚用心深细,于此可见一斑。
另外,1938年夏天徐州会战失利后,花园口决堤事件,也是林蔚一手策划。
当时国军情绪低落。为了阻止日军南下武汉的企图,当局在武汉召开最高军事会议,与会将领莫衷一是,久无良策。正在一筹莫展中,林蔚又设想一个黄河炸堤水阻日军的方案。蒋先生由此看到一线希望,当即提交会议审议通过。任务交给三十二军军长商震下辖的第八师执行。该师经过艰苦作业,在郑州东北的花园口炸决大堤,河水迸涌漫延,致数十县百姓流离失所,成为灾害不断的黄泛区。而日军攻势只是稍受阻碍,仍在当年10月攻陷武汉。总体来看,这是一个看似高明,实为仓皇失措的幕僚作业。
当年12月,林蔚调为委员长桂林行营参谋长(行营主任白崇禧),襄助白氏,协调战区各部队配合作战。其间经昆仑关等多次重要战役,西南战区还算稳定。
太平洋战争爆发,组建远征军赴缅作战,林蔚受命随蒋介石两次飞往腊戍视察防务。随后成立滇缅战区参谋考察团,商震为团长,林蔚副之,参谋团会同史迪威参与机要、商议协调作战部署。抗战末期,美军对国军军政部机构庞杂、效率低下、营私舞弊种种现象提出质疑,建议改组并仿照美国体制,建立国防部,蒋介石然之。遂向此方向过渡,将军政部长何应钦调往昆明担任陆军总司令,由陈诚接管军政部,陈诚亲自点将,将林蔚调为他的次长。抗战胜利后,军委会改组为国防部,陈诚出任参谋总长,又以林蔚作参谋次长。
远征军入缅作战,参谋人员王楚英在腊戍听见杜聿明向林蔚抱怨说道:“美国人只是科学技术比较发达,经济实力比较强大,他们军队的战斗能量、军官的战术素养和指挥艺术,并不比我们高明……”而林蔚不以为然,他向杜聿明剀切说明事情的原委和蒋介石的深远意图后,杜聿明方默然无语,点首认可(王楚英《史迪威同杜聿明在缅甸的一段纠葛》)。
远征军第一期阶段,蒋介石造访缅甸战场,视察担任曼德勒卫戍任务的新三十八师,均由林蔚陪同。此前,已电令驻缅参谋团林蔚和代长官杜聿明要绝对服从史迪威的指挥。在缅甸战场出现了盟军四巨头,即史迪威、亚历山大、林蔚、杜聿明指挥约12万中英联军抗击6万日军的局面。其间,杜聿明和史迪威的关系时好时坏,国民党政府为了抗战大局,改由抗日名将罗卓英上将取代卫立煌担任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统帅驻缅中国军队,受史迪威指挥,并以在缅甸的参谋团团长林蔚作为史迪威的幕僚长,协助史迪威策划缅战。林蔚手下的参谋还向史迪威讲述《将相和》故事,他们能以英文确凿复述廉颇、蔺相如之间弯弯绕的故事,还真令人钦佩。
抗战烽火的浇铸之一(7)
涉外高参
杜建时曾任战区副参谋长、陆军大学教务处处长、国防研究室主任,军委会委员长侍从室高级参谋,天津市市长。
他是天津人,少年时古文基础就很好。1931年,北洋的陆军大学迁移到南京续办,他得以入校深造,教育长杨杰器重他,作为第十期毕业生代表演说总结。1934年,蒋先生派其到美国堪萨斯陆军大学读书,其后又在美国学国际关系专业。1939年回国,一度任第九战区副参谋长。以其学术造诣深厚,兼任中央军校长沙分校主任,轮训地方军政干部,1942年后任陆军大学教务处处长、国防研究室主任,筹建国防研究院,目的在培养三军高级将领和幕僚人员。其间,兼任军委会委员长侍从室中将衔高级参谋,协助蒋先生与美国联络谈判事宜。
1943年,中、美、英三国高级幕僚会于印度加尔各答召开,中方为宋子文、何应钦,杜建时以随员身份参加。其后,杜建时探察到美英只进攻缅北而非全境的计划,及时向蒋先生汇报。
中、美、英、苏的开罗盟国首脑会议,蒋介石命商震、林蔚、杜建时等高级幕僚草拟提案,主要为:反攻缅甸,以美国武器装备训练国军,并要求英国支持国军的反攻。
蒋先生和史迪威矛盾激化时,史迪威托杜建时请蒋先生接见,后者在愤怒中予以拒绝。1943年夏天,罗斯福、丘吉尔会于华盛顿讨论中国战区事宜,宋子文和杜建时前往参加。杜氏在会上支持陈纳德意见,反复说明中国对空军的急需。
在重庆美军司令部,杜建时与史迪威的参谋、助手频繁联系,察知史迪威使用美国援助在中国的去向。1944年9月,赫尔利来华,由杜建时陪同,赫氏电报美国,据实汇报蒋、史性格水火不容,直接点题:有史迪威在,中美不能合作。杜建时在赫尔利处见到电报原文,当即报蒋,蒋先生大喜,嘱咐杜建时照顾好赫尔利,加深私人情谊。罗斯福接报以魏德迈接替史迪威征求蒋的意见,蒋先生与魏德迈友善,当即拍板。魏氏对蒋极为尊重,以蒋先生为统帅,自居参谋,蒋先生喜不自胜。杜建时又和魏德迈为堪萨斯大学同学,于是中美联系,趋于密切。
远征军的第二阶段为中国驻印军,史迪威为总指挥,罗卓英副总指挥,柏特诺为参谋长,温鸣剑为副参谋长。
史迪威性格直率中保有威逼、专横。孙立人、郑洞国、廖耀湘与之时有抵触,发生正面冲突或反驳,“不仅赢得我军官兵的衷心爱戴,且为美国许多正直有识的朋友所赞赏,最后连史迪威对他们也刮目相看,倍加尊重”。
这时发生温鸣剑事件,以美国军官取代中国军官。史迪威将温鸣剑等人撤职,企图用美国军官取代驻印军团以上干部。郑、孙、廖一致反对,史迪威被迫自行纠正(王楚英《我所亲历的印缅抗战》94页)。
不过,驻印军一切武器、弹药、给养、服装、医药等全由美军提供,补给到连,供应到人,种种优势和做法,与其他部队风气全不相同,这也是驻印军对史迪威最终产生好感的原因。史迪威本人,他的士兵化的举止、雷厉风行的作风,他的忠于职守、责任、荣誉感等良好风气,也给国军官兵很大震动。
驻印军反攻战的胡康河谷战役、孟拱河谷战役以及密*围攻战斗极为惨烈。作为高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