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纵横之飞龙在天-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威急了,当即赶往相府求见惠施。惠施听完朱威提到税制的事,缓缓说道:“就我所知,这十一税制的确低了点儿!”
“相国有所不知,”朱威急道,“魏国行的虽是十一税制,但另有兵革税、茶税、丝麻税等近十个税种,累加起来,早已超过十抽二这个极限。这还只是陛下征的明税,也叫国税,实际征收时,各地吏员均有附加,据下官所知,附加额至少也在十一上下,再加上向土地领主所缴的地租,种田的隶农原本已经所得无几,今又明码加税,叫他们哪里还有活路?再说,眼下秋收在即,陛下却在此时征民,岂不是雪上加霜?”
惠施闻听此言,方知事态严重,沉思有顷,长叹一声:“唉,在下本想从长计议,这才提议迁都,不想——不想却是这样!”
“相国大人,这样下去,魏国真就完了,我们得赶快想个法子才是!”
惠施却是一句话没有,两眼微闭,似乎陷入深思。
“相国大人,我们这就去见陛下吧!”朱威说完,不由分说,拉上惠施就朝王宫走去。
两人赶到御书房叩见惠王,未及张口,惠王即将话口堵上:“两位爱卿可是为赋税一事而来?”
朱威看一眼惠施,拜道:“陛下——”
惠王摆了摆手,止住朱威:“朱爱卿,你要说什么,寡人早已忖知了。不过,你们来得正好!”指着一旁的两捆竹简,“朱爱卿,你看看这是什么?”
毗人走过去,将两捆竹简拿到朱威前面,朱威打眼一看,正是公孙衍《兴魏十策》中的前五策。
惠王轻叹一声:“唉,公孙衍虽说为人不耻,先是因色杀人,后又叛离寡人,但一事归一事,所写之书倒是可读。不瞒爱卿,寡人昨夜又读一遍,里面许多东西涉及农、商,是兴国根本。你与惠爱卿拿回去好好琢磨琢磨,将书中可用之处选挑出来,共同拟定一个条陈。宫室要修,兴国根本也不能丢,惠爱卿,你说是吗?”
。 最好的txt下载网
争函谷秦公再谋魏 占草花庞涓首出山(6)
惠施叩道:“陛下圣明!”
“惠爱卿,若是没有别的事,与寡人对弈一局如何?”
惠施听出惠王是在逐客,拱手道:“回陛下的话,微臣得赶回去奉旨读书,待有空闲时,再来向陛下讨教!”
惠王顺口笑道:“嗯,惠爱卿真是说做就做,雷厉风行!好,既然如此,寡人也就不留你们了!”
惠施、朱威当下拜辞,各提一捆竹简退出御书房。
走出宫门,朱威怪道:“相国大人,方才您为何一句话不说?”
惠施长叹一声:“唉,木已成舟,能说什么呢?这两捆竹简,你先拿回去,就按陛下之意理出个条陈。眼下只能是亡羊补牢,能补多少,就补多少吧!”
“下官遵命!”
在陈轸的督促下,经过大半年的紧张施工,王宫正殿、偏殿的土木工程基本完成,下一步是装饰和环境美化、后花园、后宫工程等。魏惠王放心不下,于这年夏季亲临现场视察。看到基本落成的宫殿,魏惠王甚是满意,要陈轸加快进度,力争在秋后迁都。陈轸要求加拨五百金,魏惠王吩咐毗人从后宫费用里将这笔钱拨出。
三个月之后,在仲秋这日,陈轸回到安邑,奏报魏惠王宫殿落成。魏惠王大喜,当下带着太子申、公子卬、惠施、朱威、陈轸等重臣前往太庙,一是祭告先祖,二是请巫祝占卜,择选吉日搬迁新都。
祭拜完先祖,大巫祝启动仪式,正欲占卜,留在宫中守值的执事御史快马赶到太庙,将一个传檄呈送魏惠王道:“陛下,秦公传檄!”
魏惠王多少有些惊异:“传檄?他传什么檄?”
毗人走过去,接过传檄,呈予惠王。惠王仔细一看,脸色由惊转怒,继而涨成紫褐色,“啪”的一声将木檄摔在几案上。木檄在案上弹跳一下,正好落到惠施跟前。众臣不知发生何事,皆是一惊,面面相觑。
魏惠王震几怒道:“诸位爱卿,你们也都看看!”
惠施慢慢地捡起木檄,见上面写道:
嗟尔魏罃,身为周臣,欺天罔上,擅自称王,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周臣嬴驷特奉大周天子诏命,奉劝魏侯迷途知返,从速放弃王号,负荆至周室请罪。倘若执迷不悟,一意孤行,嬴驷只有顺承天命,率天下之民讨逆平乱,以正天道!
秦公嬴驷
惠施看过,传给太子申,太子申传给朱威,朱威传给公子卬,公子卬传给陈轸。看到诸臣逐一看过,魏惠王冷笑一声:“哼,一个乳毛小子,屁股尚未坐稳,就敢这么对寡人说话!”
公子卬忽一下起身,热血沸腾,大声叫道:“父王,儿臣请命征伐秦国,誓获此贼,以报河西之仇!”
魏惠王黑沉了脸,白他一眼,转过头去。公子卬拉不下脸,正不知如何是好,陈轸接道:“陛下,微臣有奏!”
魏惠王转过头来,看着陈轸道:“爱卿请讲!”
“以微臣观之,檄文不是秦公所拟!”
“爱卿可详言之!”
“惠文公即位不足两年,在秦地位尚未稳固,更没有公孙鞅、车英、甘龙、嬴虔一帮老臣辅佐,断不会公然向陛下挑战!前时差信臣樗里疾前来求和,可为佐证。至于这个檄文,听那语气,想是逆贼公孙衍所拟!”
魏惠王点了点头:“嗯,说下去!”
“微臣以为,公孙衍犯下灭门重罪之后,畏罪叛逃至秦,被秦公任命为大良造,接替公孙鞅之职。公孙衍无尺寸之功,却任高位,自然不能威服秦国群臣。公孙衍心中明白,因而急于建功立业,一是报效秦公的知遇之恩,二是借此压服众臣。公孙衍跟从白圭多年,熟知我国,自然会献此策。秦公年轻气盛,虽无孝公之才,却想建树孝公之功,自然与那公孙衍一拍即合!”
“爱卿可有应对之策?”
“微臣以为,我西有河水天险,东有函谷雄关,以秦人眼下之力,能奈我何!陛下尽可置若罔闻,听凭秦人咆哮。待陛下东迁大梁之后,腾出手来,再与秦公理论!”
争函谷秦公再谋魏 占草花庞涓首出山(7)
魏惠王沉思有顷,将头转向惠施:“适才陈爱卿所言,惠爱卿意下如何?”
惠施接道:“回禀陛下,上卿所言有失偏颇!”
这是惠施首次在公开场合否决陈轸,陈轸立时拉长了脸,瞪眼望着惠施。
“哦,何处有失偏颇?”
“此番秦公谋我,万不可等闲视之!据微臣所知,秦公已经派出使臣,结好韩、赵两国,共谋伐我!我虽有河水之险,崤、函之固,然而,假使秦、韩、赵三国同时兴兵,以眼下我之国力,万难应对!”
惠王惊道:“秦人结好韩、赵?”
惠施点头道:“是的,韩、赵两国已与秦人签过盟约了!”
惠王沉思有顷,半是责怪地说:“惠爱卿——你既已知晓此事,早该禀报寡人才是!”
“微臣知罪!微臣也是刚刚得知,本欲在今日上朝时禀报陛下,不想却被陛下召到此地来了!”
惠王巴咂几下嘴唇,无法再说什么,只好环视众臣道:“诸位爱卿,你们说说,秦人谋我,意欲何为?”
朱威拿起檄文,缓缓说道:“回禀陛下,从檄文上看,秦公这是逼迫陛下放弃尊号,重新对周俯首称臣!”
惠施亦道:“三国谋我,皆曰讨逆。所谓讨逆,其实就是对陛下称王一事心怀不满!”
魏惠王从鼻子里哼出一声:“哼,满也好,不满也罢,寡人既已称王,就无回头之理!诸位爱卿,你们可有应对之策?”
公子卬禀道:“启禀父王,儿臣以为,公孙衍若要谋我,必图阴晋。西河主将张猛与公孙衍私交甚厚,不宜在那里镇守。父王可调回张猛,另派他人!”
魏惠王点了点头:“嗯,卬儿所言在理。可调张猛前往大梁,应对韩、赵。只是这西河一线,谁人可守?”
“儿臣愿往!”
魏惠王沉思有顷,摇了摇头:“你还是待在寡人身边吧!惠爱卿,西河一线,你看谁去比较合适?”
惠施不假思索:“龙将军!”
公子卬急道:“父王万万不可,若论与公孙衍的私交,龙贾远胜张猛!”
魏惠王凝眉有顷:“西河防务一事,容寡人斟酌之后,再来定夺!”转向惠施,“眼下三国谋我,爱卿可有应策?”
“微臣有一策,或可平息这场兵事!”
“爱卿快说!”
惠施缓缓说道:“虽是三国谋我,但真正起意的只有秦国。陛下请看,”拿过笔墨和一张羊皮,在几案上摊开,刷刷几下画出一幅形势图,边画边说,“秦国囚居关中,西为戎狄,北为义渠,皆是秦国属国。西南是巴、蜀两国,皆有重山为障,东南是楚国,秦人已经抢得武关,夺得商於谷地,南顾无忧。秦公所忧者,唯有陛下。秦公若欲高枕无忧,或有大图,必须东出有路。秦人东出之路无非两条,一是经函谷关、崤关至洛阳,二是经临晋关渡河水。就眼下而言,这两条出路无一不卡在陛下手中。因而,微臣以为,秦人的最大敌人不是别人,正是陛下!反观韩、赵两国,与魏非但没有利害冲突,反倒是利益相关,唇亡齿寒。韩、赵之所以跟着秦国起哄,理由只有一个,就是名分。三家分晋之时,魏、韩、赵同为诸侯,如今陛下贵为天子,而韩、赵两家仍是诸侯,其心如何能平?韩、赵此前之所以惧我,是因为魏军强大。河西失利,韩、赵惧我之心全无,更认为应与陛下平起平坐!”
惠施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讲得头头是道,有条有理,众人无不叹服。即使陈轸和公子卬,也不得不服。
魏惠王点头道:“嗯,爱卿所言在理。以爱卿之见,寡人当以何策应对?”
“微臣认为,陛下可有三大应对方略:其一,增拨重兵镇守函谷关、阴晋、西河一线,防备秦人;其二,发展生产,扩军备战,招募贤才,增强国力;其三,结盟齐、楚。有齐在侧,赵不敢动;有楚在侧,韩不敢动。两家不动,秦人图我之心必懈!”
争函谷秦公再谋魏 占草花庞涓首出山(8)
魏惠王沉思有顷,点头道:“好方略!”
陈轸接道:“惠相国所言,句句在理。三大应对方略,前两个均无问题,最后一个,却是不通之路。”
魏惠王点了点头:“嗯,陈爱卿所言甚是。楚国不说,单是田因齐,就是个难缠的角儿,寡人与他已经多年没有来往了。”
惠施却似没有听见:“其实,真要结盟的话,有齐国一国也就够了。”后来觉得不妥,补充一句,“至于齐公难缠,微臣倒有一计,可让他主动与陛下结盟!”
“哦,爱卿何计?”
“亦尊田因齐为王!”
魏惠王惊道:“你是说,让寡人与田因齐平起平坐?”
“陛下,”惠施点了点头,“方今战国,重在实力,不在名分。所谓称王,不过是个名分。周室为王,可天下哪一家真正将其视为共主?既然列国所争不过是个空名,陛下又何必独占此名呢?如果齐公也来称王,韩、赵就会出师无名,结果只有两个,要么自己宣布称王,要么与魏、齐两个大国为敌!如果天下大国皆来称王,陛下就不会成为众矢之的!届时,天下相争,就会只拼实力、不论道义了!”
魏惠王沉思许久,目光转向毗人:“召太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