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

第22部分

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第22部分

小说: 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下就传说和姓氏两方面来说明氐族、羌族和两爨以及六诏的关系。   

  关于传说,只举陇坂和九隆的两个故事,试予以解释。我在上面已经说过因为氐族、羌族原来以陇山为其居住的中心,所以陇山以及陇坂九回几乎成为他们的一个象征,一般行役对于陇头的流水陇坂的九回,也不胜其幽怨之情。但是在岷山山脉的中部,古代邛人、莋人分界之处的邛徕山上,也发生了类似的故事。《续汉书·郡国志》广汉属国都尉严道有邛僰九折坂者,刘昭注引《华阳国志》曰:   

  道至险,有长岭若栋八渡之难,杨母阁之峻,昔杨氏倡造作阁故名焉。邛徕山本名邛莋,故邛人莋人界也。岩阻峻,回曲九折,乃至山上。凝冰夏结,冬则剧寒。王阳行部至此退。①   

  王阳的故事是很有名的,因为讲孝道的说到为人子者不登高不履险,莫不举王阳为典型的例子。王阳故事略见《汉书·王尊传》:         

虫工木桥◇BOOK。◇欢◇迎访◇问◇  

第53节:二 南诏史上的民族问题(4)         

  (尊)迁益州刺史。先是琅邪王阳为益州刺史,行部至邛徕九折阪,叹曰,〃奉先人遗体,奈何数乘此险!〃后以病去。及尊为刺史,至其阪,问吏曰,〃此非王阳所畏道邪?〃吏对曰,〃是。〃尊叱其驭曰,〃驱之,王阳为孝子,王尊为忠臣。〃②   

  像这样的九折阪就是陇阪九回,邛徕山也恰巧是邛人、莋人即氐族和羌族所在之处,应该不是偶然相合。这一个故事的后面,可能隐藏有一段民族迁移的历史事实在内。   

  其次说一说九隆的故事。九隆是哀牢夷的故事,见于《后汉书·西南夷传》及《华阳国志》。今举《后汉书》文如次:   

  哀牢夷者其先有妇人名沙壹,居于牢山。尝捕鱼水中,触沉木若有感,因怀妊十月,产子男十人。后沉木化为龙出水上。沙壹忽闻龙语曰,〃若为我生子,今悉何在?〃九子见龙惊走,独小子不能去,背龙而坐,龙因舐之。其母鸟语,谓背为九,谓坐为隆,因名子曰九隆。及后长大,诸兄以九隆能为父所舐而点,遂共推以为王。③   

  这与〃天命玄鸟、感而生商〃,同样是一种原始的感生神话。如若把沉木化龙等等神秘的外衣剥去,九隆故事便只说明这一民族系出陇山。九隆者九陇也,与汉人姓氏之有河内、河东等郡望同一意义,并无何等神秘之处。   

  两爨以及六诏源出于氐族和羌族,从姓氏方面也可以得到证明。氐族和羌族的姓氏是有不同的,其不同由于汉化之有深有浅。后汉书西羌传云:   

  其俗氏族无定,或以父名母姓为种号。①   

  羌族氏族虽然无定,然或以父名和母姓相连起来为种号,那还是有姓氏的,不过不一定为汉式的姓氏罢了。至于氐族情形,略见《魏略》。《魏略·西戎传》云:   

  氐人有王所从来久矣。……其俗语不与中国同,及羌杂胡同。各自有姓,姓如中国之姓矣。……多知中国语,由与中国错居故也。其自还种落间则自氐语。②   

  氐族因与汉族错居,多能说汉话,也效法汉人,有汉式的姓氏。氐族接受汉文化的程度比羌族要深一些,即比羌族进步一些,所以常有轻视羌族的表示。最突出的例子是苻坚拒绝姚苌要传国玺的一番话。《晋书·苻坚载记》纪此云:   

  苌求传国玺于坚曰,〃苌次膺符历,可以为惠。〃坚瞋目叱之曰,〃小羌乃敢干逼天子!岂以传国玺授汝羌也。图纬符命何所依据,五胡次序无汝羌名!〃③   

  氐族著姓如苻(苻洪、苻坚等)、杨(杨腾、杨难当等)、李(李特等)、吕(吕光等),都是有名的豪族,此外张(氐豪张熙)、齐(齐万年等)、姜、梁也号称大姓。而赵整、赵曜、尹纬、尹详之流,或则称为西州豪族,或则佐辅氐、羌首领如苻坚、姚苌其人,我以为他们也属于氐族。苻、杨、李、吕、张、齐、姜、梁以及赵、尹,都是汉姓。羌族的姓氏不如氐族汉化之甚。姚弋仲、姚襄、姚苌、金大黑、金洛生、雷恶地、雷弱儿、彭奚念诸人,取姚、金、雷、彭为姓,而宕昌羌的梁懃,就不一定以梁为姓了。越嶲大帅有高定元李承之,也是羌族之有汉姓者。①比较起来羌族姓氏之汉化不如氐族之显著,足见《后汉书·西羌传》和《魏略·西戎传》的纪载是相当正确的。现在再来考查一下古代云南白蛮、乌蛮的情形。   

  《蛮书》上说到白蛮姓氏的有下列几处:         

▲BOOK。▲虫工▲木桥▲书吧▲  

第54节:二 南诏史上的民族问题(5)         

  三、越析一诏也。……有豪族张寻求,白蛮也。贞元中通诏主波冲之妻,遂阴害波冲。(卷三)   

  青蛉蛮亦白蛮苗裔也。……有首领尹氏。……贞元年中南诏清平官尹辅酋尹宽求皆其人也。(卷四)   

  渠敛赵本河东州也。……大族有王、杨、李、赵四姓,皆白蛮。(卷五)   

  波州……故渭北节度段子英此州人也。故居坟墓皆在云南。(卷六)   

  这里的段子英,《蛮书》上没有说他是否白蛮。唐林宝《元和姓纂》卷九,二十九换段姓条诸郡段氏云:   

  左金吾大将军鄜坊节度段奇京兆人,生岌、嵩、,汾原节度检校兵部尚书祜,《云南状》云,魏末段延没蛮,代为渠帅。裔孙入朝,拜云南刺史,孙左领大将军,生子光、子游、子英。子光试太仆卿长川王生秀试太常卿。子英率府遂郡王神营州兵马使。   

  《姓纂》这一段文字不容易懂,疑有脱文。大致可以解释为段子英是魏代没蛮的段延之后。所谓魏代,不知指的是曹魏抑为元魏,总之无论曹魏或是元魏,都找不出征伐南蛮之事。后来如杨慎《滇记》认为大理国段思平先世为武威郡人。所谓没蛮以及武威云云,大约出于傅会,袭用汉姓,攀附武威一支。南诏既统一六诏,并吞两爨,对于西爨白蛮曾加以大规模的迁动,徙至永昌者达二十余万户,徙至其他地方者亦复不少。《元史·地理志》记有南诏徙民至会川的事,所纪约略如次:   

  会昌路永昌州 州在路北,治故归依城,即古会川也。唐天宝末没于南诏,置会川都督,至蒙氏改会同府,置五赕,徙张、王、李、赵、杨、周、高、段、何、苏、龚、尹十二姓于此,以赵氏为府主,居今州城。……①   

  其中如张、王、李、赵、杨、尹是氐族的著姓,也是白蛮的望族,这十二姓一定是徙来的白蛮,而段子英以及后来的段思平,也应是白蛮,亦即属于氐族。   

  至于《蛮书》提到乌蛮而有汉姓的只有下列两条:   

  蛮贼将杨秉忠、大羌杨阿触、杨酋盛,悉是乌蛮贼人。 (卷四)   

  独锦蛮乌蛮苗裔也。……其族多姓李。 (卷四)   

  唐代云南白蛮有汉姓可考者达十二姓,而乌蛮汉姓却寥寥可数;这正是氐族和羌族的情形。   

  故从地名上,从传说上,以及从姓氏上,都可以证明南诏史上的东爨乌蛮、西爨白蛮和六诏,是属于氐族和羌族。分别来说,白蛮属于氐族,乌蛮以及六诏属于羌族;南诏为乌蛮,故为羌族,大天兴国的赵氏,大义宁国的杨氏,大理国的段氏,大中国的高氏,都是白蛮,故为氐族。   

  《蛮书》记载石门路上竹子岭西有卢鹿蛮部落,属于东爨乌蛮。《元史》也说武定路有鹿蛮,博南县唐为卢鹿蛮部落,元于建昌路设罗罗宣慰司,有罗罗斯。卢鹿罗罗虽为乌蛮,和南诏却是分得很清楚的;两者同为乌蛮,而不能混为一谈。②         

▲虹▲桥▲书▲吧▲BOOK。▲  

第55节:三 南诏和天师道、氐族、北方语系语言以及吐蕃有关的几个问题的解释(1)         

  三 南诏和天师道、氐族、北方语系语言以及吐蕃有关的几个问题的解释   

  南诏本身属于羌族,氐与羌原来的关系相当密切,故南诏文化中之有氐族成分,是很自然的。同时南诏和唐同吐蕃也来往很密,所以唐文化同吐蕃文化对于南诏的影响也很深。本节不能作全面的讨论,只提出几个问题来谈一谈。   

  南诏文化上有一个问题比较费解,即是南诏崇信三官,和元以前〃云南未知尊孔子,祀王逸少为先师〃的事。唐德宗贞元十年(公元七九四年),西川节度使韦皋派巡官崔佐时至云南,与南诏异牟寻订盟,共攻吐蕃。《蛮书》载有此次订盟的《誓文》,略云:   

  贞元十年岁次甲戌正月乙亥朔,越五日己卯。云南诏异牟寻及清平官大军将与剑南西川节度使巡官崔佐时谨诣玷苍山北,上请天、地、水三官,五岳四渎,及管川谷诸神灵同请降临,永为证据。……其誓文一本请剑南节度随表进献,一本藏于神室,一本投西洱河,一本牟寻留诏城内府库,贻诫子孙。伏维山川神祈,同鉴诚恳。①   

  《典略》曾纪到汉灵帝熹平光和之际(公元一七二……一八三年)太平道五斗米道的情形:   

  熹平中妖道大起,三辅有骆曜;光和中东方有张角,汉中有张修。骆曜教民缅匿法,角为太平道,修为五斗米道。太平道者师持九节杖为符祝,教病人叩头思过,因以符水饮之。得病或日浅而愈者则云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则为不信道。修法略与角同,加施静室,使病者处其中思过。又使人为奸令祭酒。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习,号为奸令,为鬼吏,主为病者请祷。请祷之法:书病人姓名,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使病者家出米五斗以为常,故号曰五斗米师。①   

  异牟寻《誓文》开始就提出〃上请天地水三官〃,文末〃一本藏于神室〃就是《典略》的〃其一上之天著山上〃,〃一本投西洱河〃就是《典略》的〃其一沉之水〃,〃一本牟寻留诏城内府库,贻诫子孙〃就是《典略》的〃其一埋之地〃。誓文很明显地用三官手书方式,故南诏的宗教信仰确然为五斗米道,是毫无可疑的。古代云南又祀奉王羲之。元李京《云南志略》有云:   

  其俊秀者颇能书,有晋人笔意。蛮文云,保和中遣张志成学书于唐,故云南尊王羲之,不知尊孔孟。我朝收附后,分置省府,诏所在立文庙,蛮目为汉佛。②   

  明《寰宇通志》也说到张志成:   

  张志成昆明人,唐太和间入成都学王羲之草书归国人多习之。③   

  保和是南诏晟丰佑的年号,太和是唐文宗的年号,两者时次相当。但是太和三年,南诏正入寇成都,那时不可能派学生留学成都,张志成云云,疑是一种传说。不过这一传说也不尽是无根之谈,韦皋与南诏通好以后,南诏曾遣大臣子弟为质于皋,皋舍之于成都,咸遣就学。④张志成的传说大约是这样来的。元朝之在云南建孔子庙始于张立道,《元史·张立道传》云:   

  先是云南未知尊孔子,祀王逸少为先师。立道首建孔子庙,置学舍,劝士人子弟以学,择蜀士之贤者迎以为弟子师,岁时率诸生行释菜礼。人习礼让,风俗稍变矣。①   

  王羲之是天师道世家,有书圣之称,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