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的态度呢?”他回答:“也有点儿。”我以为事情不过至此,所以按照一般的辅导思路,首先肯定了他们之间“友谊”的正常,纯洁,引导他怎样正确看待和处理发生在青春期阶段的这段感情,他也很理智地告诉我:“她现在无心学习,上课不专心,老看着我,我不希望她这样,怕影响到她的学习。”在越谈越深入之际,我提醒他:尽量避免单独相处,尤其不可以在父母不在时到双方的家里去。没想到他立即告诉我,已经趁父母不在时到家里去过了,而且谈的话题都是“那些事”(他就是这么说的),包括询问他的“遗精情况”,直至女孩子提出要跟他“玩儿”,他不解地问“玩什么”,答“玩你”。虽然据这个男生自己说“什么也没有发生”,但是却让这个女孩子对他很不满意,怪他不主动。因此他很迷茫,才找到我探寻解决的办法。
这是一个书生气十足的男孩子,也可能性心理发育确实滞后于女生。我帮他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尤其讲到可能出现的后果以及对个人前途的影响时,他不但听进去了,而且愿意接受我的建议,下决心冷静地想一想,理出个头绪后“退出这场游戏”。几天后,他又一次找到我,告诉我已经向那个女孩儿表明了“做普通朋友”的意向,然后全力投入到学习中去,为迎接全区第一次初三统考作准备。期中考试结束后,他把各科分数抄在一张小纸上,来向我汇报成绩,结果十分令人满意。这时候他庆幸的是及时找到了我来指点迷津,没有误入歧途;我感到欣慰的是,我帮助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年及时调整了航向,真正实现了防患于未然。
就在我正在电脑前敲这本书稿时,一份《新京报》摆在面前,一幅大标题吸引了我——《性教育课学生嫌洋老师保守》,副标题是:青春期教育讲座在八一中学举行,高一学生与美国专家问答交流。我只摘录该篇报道的其中一小段:“我想把现在的女朋友踢掉,我该怎么做?”“如果女朋友提出发生关系,我怎么应对?”短短半小时的提问时间,四五十张小纸条飞向讲台,其中甚至包括一些美国专家都认为“很敏感”的问题。这是昨天发生在北京海淀区八一中学的一幕。——怎么样?这篇报道是不是提醒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和评价今天的孩子们了?
3。对孩子,尤其对初中生不要轻易扣上“早恋”的帽子;家长,尤其是老师尽量少用或不用“早恋”的概念。我在前面提到过,对这个问题我是有过教训的,确实曾经对于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十分敏感,而且使出浑身的解数想把两个孩子拆开,结果不但徒劳,甚至适得其反。
2001年海淀某著名中学初一年级的一节公开课值得我们反思:一天,我的一个初一男生以十分亢奋的情绪告诉我“××中学上公开课,辩论‘早恋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您知道吗,最后‘早恋利大于弊’的同学获胜了!”言语中透着几分得意。我向学生阐明了我的观点:这节课的辩题有误,定位不准。对于初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讨论和引导的是“男女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让他们懂得交往中的对与错、是与非,学会文明规范自己的行为,而不应过早地、人为地把孩子引入关于“早恋”的困惑。我的观点立即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同,于是更加坚定了我的想法:对初一、初二的同学尽量回避“早恋”话题,因为没有那么多孩子在“恋”;即使心里有了“恋”的萌动,绝大多数孩子也会埋藏在心底,老师与家长手下留情,就让孩子保留那一份长大的喜悦;再退一步说,有些孩子确实有所表现,也不必大惊小怪,更不可小题大作,大人的平和心态才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前提。
我校一位年轻班主任有一天忧心忡忡、神情紧张地专门跑到三楼来找我,劈头就是一句:“关老师,您看这可怎么办呀?”随后从手掌心里拿出一个小小的小纸卷儿,展开一看是宽1厘米、长不过10厘米的一张小纸条,是学生传递过程中不慎落入老师手中的,里面就一句话:“×××,我特佩服你,所以这次口风琴表演我选了你。”这是一个女孩写给班里一个很优秀的男生的。这有什么好紧张的呢?我当时给班主任的建议有两点:一、不予理睬,当作什么也不知道;二、也可以安抚一下那位心中忐忑不安的女孩子“咱班×××确实很优秀,不只你一个人佩服,同学们都很佩服他。光是佩服还不够,应该向人家学习,你这种上课传纸条的做法,会引起他对你的反感……”过后的事实证明,什么也没有发生,相安无事,不过是老师的一场虚惊。
四 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
关于青春期的话题现在是铺天盖地,有人分析生理原因,有人解释心理变化,有人评论行为特点。我想强调的是,青春期是孩子生理迅猛发育期,心理断乳期的统称,是真真正正、实实在在的非常时期。而由孩子们口中说出的“更年期”,只不过是一种解嘲的说法,表达了对家长的不满与无奈。
我请教过医学专家,女同志的更年期绝大多数都发生在45岁以上,甚至50岁左右,40岁就进入更年期的绝对是极个别现象,不带有普遍性。而青春期的孩子年龄一般在12岁~18岁之间,他们的父母也就是40出头,基本还没有进入更年期。孩子们之所以提前给家长戴上更年期的帽子,是因为妈妈们管得多、管得宽、管得细,尤其是爱唠叨,总之爱跟孩子们较劲,招致了孩子们的逆反。但毕竟是妈妈、是长辈,孩子们只好无奈地说一句“我妈她更年期,特烦!”就在我与家长的实际接触中也切身感觉到,真正的“更年期家长”极少,造成“双期碰撞”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家长们缺少正确的教育理念,把说教当作最拿手的教育手段,恨不能用嘴说出一个称心如意的好孩子来。《现代汉语词典》上对“唠叨”的解释是“说起来没完”,这种没完没了地说,不用说孩子,谁碰上也会烦。所以我建议家长们往后退一步,不要跟孩子死较劲,也许反而会让您收到满意的效果。
张梦龙是今年初中毕业刚刚考上高中的学生。这孩子初一刚刚走进我的视线时,给我的感觉是白白净净、文文弱弱,性格略显内向的小男孩。时间长了发现他个性很强,不主动与同学交往,不能很快融入集体当中去,好像对谁都不信任,对老师、同学存有戒心。作为班主任我努力去接近他,关心他,却明显地感觉到他在应付我。这个孩子的个性激起了我的“征服欲”,他毕竟才十二三岁,我下决心一定要走进他的心里。于是我去进行了家访,发现张梦龙的爸爸妈妈简直就是既“望子成龙”又“恨铁不成钢”的典型。我用三个字来形容这对父母就是“爱、恨、急”。爱,我就不用多说了,我手里有他妈妈在孩子8岁时写的一篇随笔(知道我要出书,她把多年来教育孩子的一些感想、笔记都奉献出来了),抄录下来可见一斑。
有个儿子真好
儿子今年八岁了,八年的光景说快也快,说慢也慢。
对于孩子来说也可以一切都嫌太慢,而对成年人的我来说,岁月匆匆,快得出奇,就在这快与慢的不同节奏中,一个活泼的生命已然成长起来,望着长得如同一棵小白杨树般挺拔秀气的儿子,自豪感和幸福感时常流溢在我的心头。
我从心里庆幸我有一个儿子,尽管他没有出生的时候,我希望他是个女孩,然而当我无奈地望着他那毛茸茸的头发和亮晶晶的眼睛的时候,我又满心欢喜起来。
天底下的父母对于抚育孩子的艰辛记得最清楚,也忘得最快。在那说不清、理还乱,永远做不完的琐碎事务中,有时候我真羡慕那些保持两人世界的家庭,幸亏有了儿子,才使我懂得了为人父母的责任和滋味。
有了儿子,不管你在外面多么辛苦,多么繁忙,也要急急地奔回这个家,不管你多么渴望做的一件事,也要事先把儿子安顿好,不管家里家外发生了什么事,在儿子面前也要保持一份冷静……
儿了终于一天一天长大了。都说儿子长得像我。他爸说,瞧我儿子长得啥样,就知道他娘长得啥样。
真是可气,愣把儿子排在我的前面,嘻嘻、哈哈……
儿子和我很亲,他会偎依在我怀里,一句一句教我唱歌,一遍遍述说同学们之间的故事,他会搂着你的脖子说悄悄话。有时我和他爸逗他,我们就会成心气他,来个全家举手,当他看到我和他爸表示不同意的时候,他会举起双手和双脚,洋洋得意地说:“这个代表爸爸,这个代表妈妈。”
总之,有个儿子真好。看着他那充满天真幼稚的笑脸,你会把一天的劳累和烦恼统统忘掉。
恨,当然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恨,而是“恨铁不成钢”的恨,“爱之深,恨之切”的恨。我这儿有一份张梦龙去网吧玩后写的检查,下面有他妈妈的批语:“如果不好好学习,照这样下去,每年这壹万叁白花了!!!!!!将来怎么办!!!!!!!如果再有下回,那你看着办!妈妈心里真难受,于心何忍?对得起谁?”这字里行间,这13个惊叹号,是不是表达了一个母亲对不争气儿子的恨呢?
急,这是许多家长的通病,梦龙妈妈也不例外。表现形式也没有什么新鲜的,就是唠叨,已经引起了孩子的强烈逆反,再加上爸爸的暴力参与,几乎把孩子推向了自己的对立面,“你越说我越不听”。在家长一筹莫展之际,我介入了他们的家庭教育,“命令”父亲不许再使用武力,试着跟儿子沟通,与儿子交朋友;建议妈妈少些唠叨,多些鼓励。这两位明智的家长按我说的去做了,爸爸不再打孩子,有话好好说;妈妈努力克制自己尽量少说;背着孩子三天两头偷偷给我打电话,一来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变化,二来向我探询具体的教子之道。逐渐地他们发现孩子顺溜了,不那么顶牛了,有了进步的迹象。妈妈在尝到了甜头后,有感而发,写了一篇《鼓励是树立孩子自信心的一剂良药》,写出了自己从唠叨到鼓励的体会。
鼓励是树立孩子自信心的一剂良药
过去我们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有许多误区,一是批评多、表扬少;二是老拿别的同学和他比,比成绩、比纪律,比来比去孩子很反感,很自卑,严重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三是在他犯错误时,我们的做法就更显急躁,一付恨铁不成钢的样子……结果却不尽人意,上课时他走神,说话,学习成绩也时好时坏。成绩好的时候他兴高采烈,差的时候就垂头丧气。甚至不敢跟爸爸好好讲实话。
与其说初一是小学向中学的一个过渡,那么初二是孩子成长的重要阶段。孩子在北英中学,初二(4)班,北英中学是一个刚刚创立,是一个团结、严谨、求实、创新的好学校。初二(4)班则是一个“班风正,学风浓,不服输,争进步”的优秀班集体。负责他的老师是一位非常敬业,极其负责的优秀班主任,年级组长关承华老师。
关老师发现了孩子的问题后,主动找他谈心,及时和我们联系,而且不顾身体有病前来家访,了解孩子的表现及对父母的意见并商量解决的办法。
关老师发现孩子非常喜欢电脑,就从抓住这一特点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