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重在到位-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目录(1)
推荐序一执行到位,事在人为
推荐序二做好了,才叫“做了”
前言到位:有效执行的核心
第一单元执行不到位,等于没执行1
第一章行百里者半九十3
最后步骤不到位,前面就是白执行3
一位著名企业家的当头棒喝7
执行越到位,越有发展前途10
奇妙的“30天荷花定律”13
第二章一着不慎,满盘皆输16
100…1=016
阴沟里为什么总容易翻船20
你不消除隐患,隐患就消灭你22
要格外重视变量24
第三章魔鬼总在细节中27
小处不可随便27
“想当然”最容易造成错误及悲剧30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32
细节体现在细致中35
第四章执行不到位,不如不执行38
执行不到位,会造成前功尽弃38
执行不到位,为对手赢得了先机41
执行不到位,会陷于自造的陷阱43
执行不到位,会加倍造成损失45
第二单元执行到位的三大要点49
第五章保证完成任务51
做好了,才叫做了51
不是“做事”,而是“做成事”56
按时、按质、按量58
敢对“死命令”负责60
第六章以合适投入获得最大成效62
“会道的一缕藕丝牵大象,盲修者千斤铁棒打苍蝇”62
“说不破一车书,说破一张纸”64
要事半功倍,不要事倍功半69
善于借势70
第七章方方面面圆满73
圆满:执行的最高境界73
向海尔的“一、二、三、四”法则学习78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80
挑剔的客户是让你圆满的贵人82
效果要圆满,做事需圆通84
第三单元这样执行最到位87
第八章执行要到位,责任先到位89
责任一缺位,执行必缺位89
一流执行必有一流把关91
让制度从墙上走下来95
航天精神与“零缺陷管理”97
第九章以结果思维引导和控制行为101
对结果负责,是执行到位的基本前提101
走出四大误区,强化结果导向104
以结果思维改善流程109
美国军队的“事后学习法”112
第十章越有操作性,执行越到位114
少一点“应该”,多一点“怎么办”114
以KISS法强化操作性118
以编码法强调操作性120
以定量法强化操作122
以程序化强化操作性124
第十一章考核与奖惩到位,执行才到位126
考核方式越优化,执行效果越理想126
给单位惊喜的人,单位一定要给他惊喜130
“慈不掌兵”133
从“先站到一边去”到“你终于懂了!”135
用末位淘汰制保证永久生机137
第十二章改“绝不可能”为“绝对可能”139
没有“不可能”,只是暂时没有想到方法139
向温州人的“三千理论”学习143
改换发问方式,就会柳暗花明145
四大要点全面解决问题147
第十三章要大团队,不要小团体151
单位靠前,自我靠后151
多一点换位思考,少许多矛盾扯皮155
在大局面前,人人学会让路157
面对工作抢着做,面对问题多承担159
第十四章领导者必当执行“领头羊”162
“首席执行官”的真正含义162
要当好领导,先学会被领导165
从问题的解决者转为有执行力的领导者166
第十五章让创新智慧与执行精神结缘169
执行要用手,更要用脑169
。。
目录(2)
重视“猴子理论”171
学会“换地方打井”174
用创新思维解决两难问题177
第四单元确保执行到位的五大理念179
第十六章这是我的责任!181
把责任放在第一位181
对工作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184
到位也包括“补位”185
为责任勇担风险187
第十七章“差不多”,差多了!190
永远不当“差不多先生”190
警惕“差之毫厘,谬以千里”193
将简单的事做到最好195
即使已经“没问题”,也要再次把关196
第十八章常说没事,就会有事常怕有事,就会没事198
疏忽是“内奸”198
冲动是“魔鬼”200
“一脚油门,一脚牢门”202
胆大还需心细203
有备才能无患205
第十九章假如一件事值得去做,就一定值得做好207
工作绝不打折扣207
培养“一步到位”的精神209
从用手到用脑,从用脑到用心212
额外的一点点,改变世界213
第二十章最想放弃时最不能放弃215
只有持续燃烧,才能将一壶水烧开215
放弃是惟一的失败217
成功就在于比别人多坚持一刻220
没有穷尽一切可能性,就没有资格放弃222
前言:到位是有效执行的核心(1)
几年以前,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了一本由一位美国著名企业家拉里?博西迪和著名管理顾问拉姆?查兰撰写的《执行:如何完成任务的学问》,当年便成为中国经管图书中最畅销的著作,并掀起了中国的“执行热”。
几年过去了,今天关于执行力的话题,又有什么新的趋势和特点呢?
经过多方面调查,我们发现一个十分值得深思的现象:当前,不管是众多大中型企业还是成长型的小企业,不管企业界还是政界,一方面是对执行越来越重视,另一方面却是在执行的过程中越来越困惑。
越来越重视的原因是:拥有足够的执行力,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根本关键,这已经成为众多管理者的共识。而困惑的原因则是尽管下了很大力气抓执行工作,但效果还是不明显。
这种需求与现实的矛盾,成了制约企业发展的巨大瓶颈。
在多次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机械工业出版社社长王文斌明确提出:执行力弱,其根本原因是执行不到位。“执行重在到位”,应该成为当代中国各界抓执行的根本理念。
于是,在王社长的亲自关心下,机械工业出版社决定再次掀起中国的“执行热”,其具体做法是:紧紧围绕“到位”这一焦点,将解决执行的问题引向深入。这样的想法,与我们近年来的思考正好不谋而合,我们当即决定立即撰写这本著作。
说来十分巧合,当初机械工业出版社刚刚出版《执行——如何完成任务的学问》时,我们就在北京大学的高级总裁班上,率先开设了执行力的课程。之后,我们又在中国航天集团、新疆油田等著名企业开设了执行力的课程。
在开设这些课程时,我们做了大量的调查,也得出同样的结论:中国很多机构尤其是企业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不是重不重视执行力的问题,而是执行能不能到位的问题。
如何确保执行“到位”,实际上已经成为众多管理者最苦恼、也最希望解决的问题。一些有见识的管理者,更把“到位”,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如希望集团总裁刘永行,就写专文强调:不到位,是中国许多单位工作的“病根子”。企业要更有竞争力,中国要更有竞争力,就必须在“到位”这两个字上,下足功夫。
在培训中,我们不仅深入了解和探究了引起执行不到位的种种原因,以及执行不到位的普遍表现,也总结了很多执行到位的经验与典型案例。这一些收集和总结工作,对我们写作此书有很大的帮助。
于是,通过一个多月时间的紧张思考与写作,这本《执行重在到位》的书就摆在大家面前了。
为了让读者更多地掌握本书的精髓和特点,有必要向读者介绍此书的几大特点
一,这是一本将执行问题深化、并归到根本的著作。
我们不妨将《执行》与《执行重在到位》做一些比较。这从两本书的副标题看得出来,《执行》的副标题是“如何完成任务的学问”,《执行重在到位》是“确保完成任务的关键”。也就是说:牵牛要牵牛鼻子,抓住了“到位”这两个字,才抓住了执行的根本,执行才会有真正的效果。
二,不重概念的分析与演绎,而重视可读性和实际操作。
本书没有强调过多的学术探讨,而更多偏向“如何做”,尤其强调执行者本人如何做。
为了让广大读者能用最有效的方式彻底提高执行能力,本书还大量采用了中外著名的执行到位故事,尤其对海尔、华为等著名企业抓执行的经典案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探究。这样,大家在学习这些案例的同时进行思考,必然可以得出执行到位的许多方法和技巧。
三,首次明确了执行到位的三大标准:
第一,“保证完成任务”。毫无疑问,这是执行到位的基本保证。
第二,“以合适投入获得最大回报”。这是进一步强调管理的有效性,像任何工作一样,只有以合适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回报,管理才是最为有效的。
前言:到位是有效执行的核心(2)
第三,“方方面面圆满”。这是执行到位的最高境界,这意味着执行无懈可击,并且没有任何副作用。
四,在阐述“执行到位”时,全面涉及到有关的4个方面。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王文斌社长与我们进行了很认真的交流,提出过许多指导性的意见。与此同时,机械工业出版社副社长李奇,对执行到位这一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他认为:执行到位应该体现在四个方面:观念、人才、方法和考核奖惩措施。我们十分认可他的观点。并在全书的有关章和节中,对四大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体现:
(一)观念:
本书的核心观点就是“执行重在到位”,为此,不仅在第一单元“执行不到位,不如不执行”中,对“到位”的重要性进行了全面阐述,而且在其他章节中,还有不少“如何确保到位”的观点,尤其在第四单元“确保执行到位的5大理念”中,提出了如“差不多,差多了”等理念,对此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二)人才:
打造一流的执行团队,是执行到位的关键。在“领导者必当执行‘领头羊’”、“要大团队,不要小团体”等章节中,都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
(三)方法:
不仅要敢干、坚持干,还要巧干,这就是执行的方法。第三单元“这样执行最有效”中绝大部分,都是讲述行之有效的技巧和方法,如“越有操作性,执行越到位”、“要事半功倍,不要事倍功半”
“改换发问方式,就会柳暗花明”“4大要点全面解决问题”等章节中的内容,都是能够直接让读者掌握方法的内容。
四,考核与奖惩:
考核与奖惩的措施永远是制定落到实处的保证。在“以结果思维引导和控制执行”、“考核奖罚到位,执行才到位”等章节中,对有关考核与奖惩的措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究。
在本书出版之际,我们除了对上述两位社长深表感谢外,还要特别感谢经管分社社长谢小梅,为了让编辑和出版此书达到最佳的效果,她不仅对书的内容提出了不少好意见,而且还做了大量细致的沟通工作。本书的责任编辑李新妞所体现的敬业精神和精益求精的态度,使我们很敬佩也很感动。机械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