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保卫你的财富 >

第9部分

保卫你的财富-第9部分

小说: 保卫你的财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需求。我们将投入六千亿元来推进科技创新。我们将投入八千五百亿元,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金融危机还没有见底,我们将密切关注形势的变化,及时果断出台新的措施,使所有这些措施的效果产生在经济衰退之前。
  我们一直都在喊提升消费,可就是提升不起来,原因何在?最主要的是制约因素很多。这些年来,尽管经济飞速发展,但是中国老百姓手里并没有多少钱。钱在哪?中国税收每年连续保持25%~35%的增长,因此钱多在国家手里,而国民可支配收入却增长缓慢。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政府过去在民生方面欠账较多,孩子上学没钱,养老有顾虑,百姓买房子买不起,看病也很难,这些都体现了政府在民生方面的不足。比如,中国的养老金就存在很严重的空账现象,亏空数字是非常惊人的。2004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曾经披露过一个亏空数字,大概是25万亿,而且每年亏空的金额在以1千亿的速度增长。还有医疗也存在空账的情况。如果不尽快把这些亏空补上的话,会直接影响到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么多的不确定性存在,自然制约了老百姓的消费能力,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政府更多考虑一些改善民生的举措,是真正启动中国经济未来向内需消费市场转型的关键点。
  但是,我们不能指望这些政策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只有一步步来,稳妥应对,方能应对好本次危机。
  3。长远、艰巨的核心任务:危机中完成经济结构调整
  这场危机,表面上看是来自于外部需求的急剧收缩,给中国的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带来一些麻烦和困难。但本质上说,外部需求的收缩只是使我们固有的一些结构性的问题更早暴露出来而已。因为在过去30年里,特别是在最近一轮的经济增长周期,即2001年到2007年的这一轮经济增长中,中国经济固有的结构性问题,不仅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反而在某种程度上被强化了。
  这一轮经济周期中,中国的高增长多依赖于出口和投资,而作为“三驾马车”之一的消费却始终没为中国经济做出明显贡献。这三驾马车中,消费只占GDP的35%,只有美国的一半。而出口占33%,造成了严重依赖外部经济、受制于人的情况,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产能过剩;第三驾马车是政府的公共投资,占37%,主要是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等。
  尽管我国通过投资和出口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但也带来了环境破坏、资源浪费、生产要素价格扭曲和产能过剩等不良后果。中国经济不可能一直依赖出口和固定投资项目来推动高增长,这既透支了中国宝贵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造成中国经济增长的不可持续性,也使得经济发展受制于外部环境。因此,将经济增长点由投资和出口转向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是必要的。
  

让中国经济开好车(1)
本次经济危机必然会带来全球产业结构新的调整和分工。具体而言,一是借此机会调整产业结构,二是调整经济增长模式,中国政府和企业都应该主动出击,等待可能意味着死亡。可以说,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是金融危机留给中国最大的成果。
  为此,政府提出了“保增长、促发展”的宏观战略,拉动和扩大内需,以求改变过分依赖投资和出口的局面。“保增长”,不是为增长而增长,在“保增长”的同时,还要“上水平、增活力、重民生”。也就是说,要通过应对这场危机所进行的调整,使今后经济增长的质量有明显改善。
  “上水平”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结构调整和优化,二是发展方式转变,进而使服务业增加值、消费需求等上升,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等下降。这些指标的变化,就是经济增长质量提高或降低的具体表现。
  “增活力”是通过深化体制改革,改变经济增长的激励机制,以使经济增长获得持续的动力,充分利用这次危机产生的“倒逼”效应,加快以转变职能为主要内容的政府改革和以形成创新驱动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改革,为新一轮经济增长开拓更大的空间。
  “重民生”则是经济增长的归宿,是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和落脚点。“保增长”的目的之一就是要积极扩大就业,主要措施就是积极扩大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这就将经济增长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紧密结合了起来。
  这样一个增长的新模式,是需要分步骤实施的,我们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可以大体分为三步:第一步,就是通过目前大力进行的“铁公鸡(基)”投资,来防止经济大幅下滑,这个过程可能在2~3年内基本定型;第二步,更多的是在保障民生方面的投资,即加大保障房建设、医疗体系、养老金体系改革和新农村建设等的力度,这一步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投资启动消费,可能需要3~5年能取得较大成效;第三步是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调整基本完成,这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实现。
  4。制胜关键棋子:农村改革
  中国下一轮的增长需要依靠内需的扩展,问题的关键是,启动内需的钥匙在哪里?
  内需不足的成因很多,比如居民收入水平不高,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以及中国人传统的重积蓄、轻消费的观念等,但是其中一条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九亿农民被摒弃在消费大军之外。最新数据表明,2008年1~8月,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84392亿元,县以下的品零售额只有141463亿元,占比仅为20%。这表明,占我国总人口2/3的农村人口,其消费占全社会比重仅为1/5。
  如何将九亿农民纳入主流消费人群,这才是启动中国内需的关键。如果将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2008年为3万多亿)的比重能提高10个百分点,就意味着每年新增3000多亿元的消费需求,和我国24万亿元左右的GDP相比,这个新增数字显然不容小视。在目前的财政保障条件下,农户面临的困境是“看不起病、养不起老、顾不了小”,大量农户陷入了医保、养老和下一代教育构成的“三角压力圈”中。这意味着即便有多余的一点钱,农户也不会轻易用于消费,而是将钱用于保障,在“三角压力”未减轻之前,农户会抑制消费。启动内需也就变得困难重重。

让中国经济开好车(2)
所以,要解决长期困扰中国发展的内需问题,必须首先提高农民的收入,使他们有能力消费。毋庸讳言,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中国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但城乡差距却是越拉越大。
  目前,农村发展最突出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的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二是农民收入水平明显偏低,增收难度明显偏大,农民相对贫困在加速;三是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
  要解决上述问题,农村的二次改革就必须在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完善农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建立农民增收机制,以及缩小城乡差异、打破二元结构等方面下功夫。其中,改革的突破口又在于土地、户口和金融,特别是土地制度改革至为关键。现有的土地制度是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土地可以抵押取得贷款,农村土地就不行,这使得农民的土地、房屋等财产不能交易,不能形成资产,从而农民也就无法扩大再生产,只能维持小农经济模式。解决的办法是在稳定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使农民获得可以自己支配、处置的资产和房产,农民才有参加市场经济竞争的资本和立足之地,也才能把多余的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显然,耕地的集中和流转,是中国农业摆脱小农经济的束缚,进行集约经营的前提条件。
  改革开放30年后,中国经济走到转型的十字路口,土地改革再次成为中国经济的突破口。对于一个地少人多的大国而言,土地总是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扮演重要角色,这并不仅仅只是巧合。从微观角度看,新“土改”之后的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将是改造传统农业的起点:从宏观而言,新“土改”将赋予农民更多的权利与收益,成为拉动内需乃至整个中国经济的动力。
  同时,还必须废除城乡二元体制,真正做到农民和城里人同工同酬,享受同等权利。只有这样,城乡收入差距方能得以缩小,农民收入提高了,扩大内需也才有保障。
  “三农”问题牵涉到中国的发展大局。不提高占全国人口2/3的农民的经济文化生活水平、教育科技水平及参政议政能力,就根本谈不上国家的现代化、*化建设。解决“三农”问题也是解决其他影响中国长远发展问题的前提。
  农村改革,棋盘中的关键制胜棋,值得所有人密切关注。
  第四节中国可能的前景
  中国30年来的崛起,已经改变了全球经济格局。中国近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无疑居世界之首,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推动全球泡沫膨胀的流动性,其廉价商品也促进了全世界无节制的消费。在需求方面,中国对钢铁、铁矿石、煤、石油、谷类、油籽等商品庞大的需求,将这些大宗商品价格不断推高,直到2008年危机出现,才使得这些价格再次急速回落。
  那么,在这次危机中,我们可能面临的前景又是什么样的呢?
  1。告别GDP高速增长
  30多年来,中国经济以GDP年均10%的速度快速增长,这在世界上几乎绝无仅有。1997年之后,中国改革在前20年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各种矛盾逐渐系统化、结构化地呈现出来。城市化进程缓慢如初,城市失业浪潮加剧,农民仍然被禁锢在土地上。而此前,由于单纯的经济增长已经很难掩盖各种社会问题,中国人已经形成了一个共识,不保持7%以上的年增长速度,社会就不能稳定。这并非我们在吓唬自己,而是一个非常严酷的事实。因为如果不保持这样的经济增长速度,中国的失业、金融等一系列曾经被掩盖的问题就将暴露出来。

让中国经济开好车(3)
目前中国整体经济已经负担过重,以至无法保持8%的年增长率。此外,我们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也难以持续发展,难以支持这样的增长速度。在中国的经济结构中,投资占GDP 39%、内部消费占37%、出口占37%,而美国经济结构的相应比例为19%、70%和13%,内部消费稳居首位。按照经济学家*的看法,中国扩大内需对GDP增长率影响不大,一如美国扩大出口对GDP影响不大的理由一样。中国未来资本投资除铁路外,其他项目已接近饱和,出口增长率2009年起亦大幅放缓,只扩大内需对2009年GDP增长率影响有多大?我们知道,中国一年生产50亿双鞋,1000亿根筷子,而这些都是外向型经济带来的,在外需大幅递减的情况下,我们不可能仍继续维持这样一种低价值的生产模式,这就有可能使这种畸形的对外贸易发展模式崩溃。
  2008年11月,世界银行报告点明了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两个主要风险。一是国际因素,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加深,中国出口增长将呈弱势。世行预测,中国年出口增速将从113%降至35%,净出口对GDP增速的贡献将为…1%。长期作为中国经济火车头的出口行业,其增长将首次落后于整体经济。二是国内因素,2008年以来房地产销售量下降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