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鲁克管理经典-第10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推荐序一Managing for Results我总是感觉自己没有资格为德鲁克先生的著作写序,但是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分社的邀稿盛情难却,此外,作为德鲁克先生生前少数耳提面命过的中国人之一,我也有责任和大家分享我从他那里得到的启迪。
改革开放初期,德鲁克夫妇来过中国。对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人从战争创伤的心理阴影中复原的艰难过程,他遇到的中国人充满活力和乐观精神,这一点令他惊讶不已。十年前我刚认识德鲁克先生时,他告诉我,世界在苏联解体后,只有美国一国独强的局面是不健康的,应该至少还有另一股力量可以和美国互相制约,在俄罗斯、印度、巴西和中国这几个正在上升的大国中,只有中国有这种可能。他还说,中国可能向好的方向发展,也可能向坏的方向发展,因此在中国迅速培养大批有道德和有效的管理者至关重要。这也是他后来全力支持我创办彼得·德鲁克管理学院的原因。
德鲁克管理学院开办不久,有一位著名商学院的教授建议我们走精英教育的路线,收昂贵的学费,德鲁克先生反对这么做。他对我说:“中国固然需要大公司和领导它们的精英人才,但中国像任何国家一样,90%的组织将是中小型的和地方性的,它们必须发挥作用,单靠大公司,不能提供一个健康社会所需要的各方面功能。中国最大的弱点是作为一个大国,没有足够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但你们有一大批能干的人,这些人在实际磨练中学会了怎样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生存并取得了成效。他们可能只受过普通教育,也不是特别聪明和优秀,但却知道如何精巧地处理事情。这样的人可能有几百万,他们可以领导那些中型、小型和地方性的组织,他们将建设一个发达的中国。”
这段话透露出德鲁克先生对肩负中国未来的管理者,特别是对中小型和地方性组织的普通管理者的殷切期望。身为其中的一员,每当我回忆起来都深感责任重大。
我们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剧变时代,而且这些变化影响所及,已经没有国家、种族、文化和行业的界限。这时德鲁克学说中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尤其显得重要。德鲁克先生主张以创新这类演进的方式解决发展问题(剧变时期提供了更多的创新机会),他力图避免战争、革命和“运动”及其背后的强权与暴力给人类带来的苦难。他一生致力于在延续和变革之间寻求平衡,创新是保持动态平衡的变革手段,而延续的基础则是维系人类社会存在的那些普世价值观,包括同情与包容、诚实与正直,以及让个人享有自由与尊严并同时承担起责任。这些普世价值观并不是他的发明,它们深深地根植于每一种代表人类文明的信仰和文化中。另一方面,他通过自己的著述和咨询工作,示范一种他称之为“后现代主义”的观察与思考方式,这就是从理解全局或整体出发,寻找不同事物之间的内在关联性,达到把握和解决个别问题的目的。他的著作里没有令我们这些普通人望而却步的理论说教,而是把这些“大道理”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演绎,朴实无华地表达出来。
我想上述贯穿在德鲁克学说中的精髓所在,可能正是人们总是称他的著作为“经典”的原因。经典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值得人们一读再读,常读常新。它不会代替你做出决策,制订方案,但是它会帮你理清思路,从任何新事变中发掘本质,找到它们的历史渊源。。 最好的txt下载网
序言(2)
迄今为止,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分社可能是在国内翻译出版德鲁克著作最多,也是最认真的一家出版社。我不知道这给它们带来的经济收入如何,但是我知道这给成千上万渴望学习和成长的管理者以及知识工作者所带来的方便和欣喜,也可以猜想到由此华章的工作人员所获得的成就感。让我们衷心感谢他们,并向他们致以深深的敬意。
邵明路
彼得·德鲁克管理学院创办人
德鲁克百年诞辰全球纪念活动共同主席推荐序二Managing for Results德鲁克经营思想解读从某种意义上说,德鲁克的《成果管理》一书在整个战略管理理论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先驱的作用,也是德鲁克经营思想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严格意义上说,德鲁克经营思想主要集中体现在1954年出版的《管理的实践》、1964年出版的《成果管理》和1994年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上的论文《经营理论》等著述中。这些著述比较零散,人们理解和把握起来往往难度较大。但如果抓住一个主线条就比较容易把握——这就是解决营利性企业的经营问题必须以企业的宗旨为出发点和归属点。
企业经营实质就是引导消费、创造顾客
德鲁克(Drucker;1954)在其划时代的著作《管理的实践》中,回答了企业经营实质是什么这一带有哲学命题的问题。德鲁克认为,顾客是企业得以生存的基础,企业的目的是创造顾客,任何组织如果没有经营(business)或经营只是其业务的一部分,则不能称之为企业。德鲁克强调,企业存在的目的在于“引导消费、创造顾客”,因此,“企业的基本职能只有两个:市场营销和创造革新”,其他工作都是成本。其中,市场营销的目的在于充分了解顾客,将其潜在需求转化为实际需求,并提供相应的产品与服务。创造革新则是赋予人力、物力创造更大财富的任务,用超越过去的方法满足顾客需求。
Peter FDrucker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New York: Harper & Row Press; 1954; ch5应当这样说,德鲁克得出企业的经营实质就是“引导消费、创造顾客”这一结论与*、熊彼特的思想有关。
长期以来,市场经济和企业经营被一种概念所控制,即市场与厂商是被竞争这只“看不见的手”(the invisible hand)牵着走的,其思想基础就是市场需求决定企业生产。但是,提出企业经营实质就是“引导消费、创造顾客”,是因为这种思想潮流的基础是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力的改善是经常性的,而不是暂时性的,因为企业面临的革新压力也是经常性的。*的生产决定消费理论和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creative destruction)理论,表明市场与厂商也受到了一种不断增长的需求和生产技术的发展的引导。在德鲁克看来,对一个企业而言,企业想生产什么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顾客想要什么、需要什么?顾客的认知价值决定企业的一切。
从实质上看,德鲁克关于企业经营就是“引导消费、创造顾客”是与*关于商品生产的价值与使用价值之间的矛盾和生产决定消费的论述一脉相通的。回答企业经营就是“引导消费、创造顾客”这一命题应从企业的目的出发,从分析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入手才能破解。企业存在的目的一方面是要尽可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也就是要追求使用价值;另一方面又要谋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也就是要追求利润。这两方面是有矛盾的,这就是*所说的商品生产中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矛盾。在商品生产中,这二者在什么方向、什么程度上、什么条件下统一、结合起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组织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序言(3)
按照*主义的生产决定消费的观点,企业应当主动地、能动性地去适应市场,而不是被动地、消极地去适应市场,适应顾客的需要。因此,商品生产基本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生产,而不是消费,引导消费、创造顾客就是要去抓企业经营的主动性、能动性和预见性,充分发挥生产对消费的支配和决定作用。这个观点来自于*。奥地利经济学派代表性人物熊彼特也持这样的观点,德鲁克说得更干脆,即“引导消费、创造顾客”,质量管理专家约瑟夫·朱兰(Juran;1964)在《管理学突破》一书中也有类似的观点。也就是说,企业应当积极地去引导消费,吸引更多的订单,满足社会需要。德鲁克用了大量的事例说明,真正决定一个企业是一个什么样的企业,决定企业应该生产经营什么、生产经营多少,决定企业有无存在的价值和发展前途的,不是企业的利润动机,而是社会或顾客的需要。
德鲁克用大量的事例说明了在客观环境不断变化的过程中,经常保持企业活动与市场、顾客需要之间的平衡或动态均衡,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最根本性条件。可以这样说,在经济学和管理学界,德鲁克是提出这种思想的第一人。但是,德鲁克并没有停止他的脚步,他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态观点进一步论证了这一问题。德鲁克指出,从长远的、本质的、发展变化的和竞争的观点看问题,企业组织中的任何一项生产经营活动,只有同“引导消费、创造顾客”密切联系和结合时,才能具有明确的目标、丰富的内容、丰硕的成果和旺盛的生命力。德鲁克运用西尔斯(Sears)等企业的案例充分地论证了这一点:一个企业,只有当它坚定不移地把引导消费、创造顾客当做自己的宗旨、使命或首要任务时,才会摆脱困境,走上光明的康庄大道。德鲁克通过通用汽车公司的事例也说明了这一点。
德鲁克的伟大,不仅在于他的原创性思想,更在于他开出的针对性极强的药方。德鲁克认为,为了引导消费、创造顾客,企业及其所属部门、经营单位,都要在各项活动中十分注意市场营销和创造革新,都要十分注意各种财富和资源的有效利用,即要把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问题,放在头等重要的地位,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德鲁克在他的许多著作中继续阐述了这个思想)。这里,我们终于看清楚了,德鲁克主张的市场营销、创造革新、各种财富和资源的有效利用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实现企业组织的宗旨、使命,而不仅仅是利润。而宗旨、使命就是在哲学层次上回答“企业为什么而存在”的问题。
发动“引导消费、创造顾客”这场“经营观念革命”的,是美国哈佛商学院的教授西奥多·莱维特。他(Levitt;1960)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营销近视症》一文中指出:“管理当局必须把自己视为创造顾客、提供超值满意的人,而不是产品的制造者。”这表明,企业市场经营中优先考虑的应是创造顾客,而不是简单地生产产品。莱维特1975年回忆道:“《营销近视症》与其说是一篇学术文章,不如说它是一个宣言。它也不是一种新思想——彼得F德鲁克、约翰·麦基特里克(John BMckitterick)、罗·艾尔德森(Wroe Alderson)、约翰·霍华德(John Howard)和内尔·鲍德(Neil Border)都对营销观念做了最初的协调工作。然而,我的方法更多涉及企业经营政策的本质。”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序言(4)
Theodore Levitt“Marketing myopia”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60;38(7/8):45~56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neral Electric pany)的约翰·麦基特里克(John BMckitterick)1957年提出的“市场营销观念(Marketing Concept)”得到市场营销理论界的普遍认同。见:John BMckitterick“What is the Marketing Management Concept?” In The Frontiers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