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的经济生活-第5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庆米价傍晚若干店铺高至850万元以上,更有高价1200万元,市民感受无比威胁,发生抢米风潮,被抢米厂、米店达70余家,失米7000余石。 7月8日重庆煤价本月1日起由每吨310万元增至890万元,3日起增至1270万元,5日起又增至1630万元,市民深感焦虑。 7月10日重庆花纱布又掀起涨风,棉纱市价今晨以6.5亿元开盘后,节节上升,连破7亿、8亿两关,到午盘升至亿。 7月11日成都报业印刷工资谈判未协,本日各报均被迫停刊。 8月4日重庆趸售物价指数7月份为万倍。 8月8日重庆自来水价,每担由4万元调为18万元,加上力资,平均每担为20万元。 11月9日飞机轮船票价均相继调整,照原价增加200%,财政改革已面临失败边缘。 民国38年(1949): 1月9日宜宾中原纸厂、乐山嘉乐纸厂因物价高涨,停止生产,职工失业。 3月2日金圆券不断贬值,500和1000元大钞大量出笼,各军政机关又将所领到的经费(金圆券)投入市场抢购金银、镍币、布匹、纸烟等货物,物价猛涨。按1948年8月币改前为基础,3月份生活费指数为3500倍,公教人员待遇只及105倍,高中教师月收入只等于1.6块银圆。
抗战胜利后的经济形势(3)
夹江造纸业有槽户500余家,近因物价上涨,被迫歇业,工人生活陷于绝境。各地煤铁业亦因此倒闭停工。 4月1日因政府大量发行5000元和1万元票面额的金圆券,并发行5万及10万元的定额本票,物价疯狂上涨。 4月7日成都物价一日之间上涨1.5倍。 5月14日渝国立院校教师说,订不起报,买不起书,吃不起饭。 (引自1946—1949年,四川、重庆物价大事记) 法币的崩溃 1937年抗日战争前夕,法币发行总额还不过14亿余元,在八年抗战期间,国民党政府利用法币不断扩大发行量来垄断全国经济,搜刮人民财富,兼以国土大幅度沦陷,税收骤减,一切军政费开支,惟依赖发行钞票。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夕,法币的发行额已达到5569亿元,为抗战初期的360倍。1946年7月,国共和谈破裂,全面内战爆发。国民党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实际收入只占预算的15%,于是猛增法币的发行量,以期平衡财政赤字。 黄金和外汇迅速消耗和外流。由于法币已经根本不能保值,所以在1947年2月,出现了抢购黄金美钞的风潮。到1947年4月,在短短的半年多时间里,法币发行额又陡增至16万亿元。 1946年9月外汇牌价:1美金=3000元法币;半年后即1947年2月牌价:1美金=1万元法币;再过3个月即1947年5月4日牌价:1美金=3万元法币。 根据《大众晚报》1947年7月30日的资料,在不同的年代100元法币能够买到: 1937年两头大牛,1938年一头大牛一头小牛,1939年一头大牛,1940年一头小牛,1941年一头猪,1942年一条火腿,1943年一只母鸡,1944年半只母鸡,1945年一条鱼,1946年一个蛋,1947年一只煤球或三分之一根油条,1948年4粒大米。 (引自《当代中国的职工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第9—10页,及《通货膨胀简论》,参看《中国物价史》第432页。) 随着打内战庞大军费开支造成的财政困境,随着国民党军队的节节败退,1947年底,物价上涨速度为法币通货膨胀速度的倍,1948年8月增大到10倍。 法币在市面上的流通量,从1945年8月的5000多亿元,猛升到1947年11月的34万亿元,再猛升到1948年6月的250万亿元;在接下来的一个半月里,更猛增到604万亿元,为抗战前的47万倍。这时甚至出现了500万元票面的大钞。由此物价暴涨,达到抗战初期的493倍。在上海,1948年6月吃一块大饼要3万元,甚至乞丐也不愿收千元以下的法币。 当时的物价,据有人日记,1948年金圆券发行前夕的8月13日,在上海理发一次为240万元,购茶叶一斤约80万元,买毛巾袋一件,120万元。 1947—1948年,黄金、美钞、物价轮番狂涨,法币不可避免最后崩溃。 按法币计算的最低生活费 1946年 1946年2月20日,国民党控制的报纸《前线日报》发表了一篇报道,根据社会调查的结果,认为当时上海等城市一个五口之家最低生活费为法币156000元(购买力大约合抗战前法币50元,今人民币1500元)。 当时计算出这个最低生活费的根据是:每月一个五口之家,需要消耗大米1石2斗价2万元,煤球4担2万元,柴一担3000元,油10市斤5000元,蔬菜和副食品每天1500元、每月45000元,车力(交通费)每月33000元,房租、医疗费等3万元,共计法币156000元。 1946年初,法币100元约合今日人民币1元。 此后通货膨胀加剧,法币继续贬值。 1946年夏季大米涨到每石4.27万元(法币),合每市斤267元;黄豆每市斤200多元,豆油每市斤800多元,菜油每市斤700元;猪肉每市斤1300元,白糖每市斤1100元,酱油每市斤362元,食盐每市斤160元;豆腐(每4块)71元;白酒每市斤800元,黄酒每市斤400多元;士林布匹每市尺1100元,龙头细布每市尺700多元。上海等城市一个五口之家最低生活费约为法币30万元。 1946年夏季,法币200元约合今日人民币1元。 法币不断贬值,在金融市场上已经丧失信誉,大笔交易通常采用“黄白绿”即金条、银洋、美钞(黄的是金,白的是银,绿色的是美元)。一根金条为十两,一两黄金相当于大约100银圆,一块银圆的购买力大约合今人民币30元。 也就是说,一根金条的价值大约合今人民币3万元。 1947年 1947年夏季大米涨价到每石36.9万元(法币),合每市斤2300元;黄豆也是每市斤2300元,豆油每市斤9000多元,菜油每市斤8000元;猪肉每市斤9500元,白糖每市斤6300元,酱油每市斤2800元,食盐每市斤1300元;豆腐(每4块)6000元;白酒每市斤7900元,黄酒每市斤4000元;士林布每尺9900元,龙头细布每尺6600元,都飞涨到前一年夏季的9—10倍。上海等城市一个五口之家最低生活费约为法币270—300万元。 1947年夏季,法币1800—2000元的购买力,约合今人民币1元。 1948年 物价继续大幅度飞涨。1948上半年大米售价平均每石1445万元(法币),合每市斤9万元;黄豆每市斤9万元,豆油每市斤44万元,菜油每市斤36万元;猪肉每市斤35万元,白糖每市斤23万元,酱油每市斤13万元,食盐每市斤7万元;豆腐(每4块)3万元;白酒每市斤25万元,黄酒每市斤13万元;士林布匹每尺18.5万元,龙头细布每尺28万元。
抗战胜利后的经济形势(4)
由此可见,1948年1—8月之间,法币又大为贬值,5—6万元才合今人民币1元。 国民政府的财政陷入绝境 1948年1月,国民政府公布公教人员待遇调整办法,按照三个月调整一次的“生活指数”发薪,如1948年1—3月份的生活指数达115000倍,薪金最高的教授实领薪金1000万余元,只够买五袋(220斤)面粉。从4月起,虽然月月“调整”生活指数,实际收入还是直线下降。 特别在1948年1月后,政府取消公教人员配售面粉办法,同时滥发十万元票额的大钞票,人民生活更陷于绝境。1948年4月,低级职工的薪金在100—380万元之间,而照当时物价,一天买两斤玉米面(每斤23000元),一月就得138万元。即使这些微薄薪金,还不能保证按时发给而经常拖欠。工友们在此极度贫困和饥寒交迫的窘境中,联合声明:“现在百物飞腾米珠薪桂之际,每月所入甚微,无法维持生活,况家有老少数口难得一饱。又值严冬季节,身上无衣,腹内无食,勤务甚虞……”迫切要求提高待遇。 。 想看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