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第5部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5部分

小说: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卢沟桥事变与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 
1937年7月7日,发生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由此开始。日军相继占领了北平(今北京)、天津、太原、上海、南京、武汉、广州等一大批城市。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表终战诏书。日本侵华战争最终遭到彻底失败。 
侵华日军的严重罪行 
首先,制造惨绝人寰的大屠杀。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 
其次,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与财富。 
再次,强制推行奴化教育。 
§第二节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1932年4月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中央政府宣布对日作战。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1937年8月,国共两党达成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不久改成第十八集团军)等协议。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第三节 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一、 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从1937年的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中国抗战处于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军队组织了淞沪、忻口、徐州、武汉会战等一系列大战役。1938年3月,李宗仁等部实施台儿庄战役,取得大捷,歼灭日军1万余人。 
二、 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1937年9月,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主力在晋东北平型关附近伏击日军,歼灭1000余人,取得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重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到1938年10月,八路军和新四军同日、伪军作战1600多次,毙、伤、俘敌54000人。1939年冬至1940年春,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1941年1月,国民党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制造了皖南事变。1943年春,国民党顽固派策划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由于共产党及时进行揭露和斗争而被制止。 
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持、扩大和巩固,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进步势力主要是指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中间势力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 顽固势力是指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抗日派,即以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国民党亲英美派。 
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即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各占1/3。 
§第五节 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1945年9月3日,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纪念日。1945年10月25日,被日本占领50年之久的台湾以及澎湖列岛,由中国收回,这成为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重要标志。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战场年平均牵制日本陆军的74%以上,最高年份达90%。日军在海外作战中损失的287万人中,有150万人伤亡在中国战场。中国坚持持久抗战,抗击和牵制着日本陆军主力,大大减轻了其他反法西斯战场的压力,为同盟军队实施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作为亚洲太平洋地区同盟军对日作战的重要后方基地,还为盟国提供了大量战略物资和军事情报。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第一,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第二,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第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第四,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 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第二, 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第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 
第一, 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 
第二,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第三, 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 
第四, 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决不惧怕战争。 
第五, 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认识抗战胜利后的复杂形势及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准备自卫战争的方针,重点把握三种建国方案的较量、斗争、结局及原因。
§第一节 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 
1946年6月底,国民党军以进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挑起了全国性的内战。在1946年6月至1947年6月的一年稍多一点的时间里,人民军队处于战略防御阶段。战争主要在解放区进行。国民党军被迫放弃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而改为对陕北、山东两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第二节 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 
1947年7月至9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和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解放区广大农村迅速掀起土地制度改革运动的热潮。    在国民党统治区,以学生运动为先导的人民民主运动也迅速地发展起来,成为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抗战胜利以后,民主党派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比较活跃。中国各民主党派的政纲不尽相同,但都主张爱国、反对卖国,主张民主、反对独裁。中国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采取了积极的争取和团结的政策。
§第四节 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自1948年9月12日开始至1949年1月31日结束,共歼灭国民党军队的有生力量154万余人,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延续了22年之久的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下编——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今) 】

※ 综述 辉煌的历史征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9至1956年的社会主义改造及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及实践成就。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国历史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第一,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 
第二,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 
第三,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 
第四,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第五,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 
新中国成立初期,也面临着许多严重的困难和一些紧迫的问题。 
第一, 能不能保卫住人民胜利的成果,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第二, 能不能战胜严重的经济困难,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第三, 能不能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第四, 能不能经受住执政的考验。 
为了解决上述面临的迫切问题,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着重抓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 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 
第二, 领导国民经济恢复工作。 
第三, 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第四, 加强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二、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史进程 
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这七年,是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时期。 
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夕,是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      
从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这十年,是“文化大革命”时期。 
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至今,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性成就 
第一, 从争取经济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第二, 从赢得政治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三, 从打破封锁到全方位对外开放。 
第四, 从“小米加步枪”到逐步实现国防现代化。
※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了解和认识这七年的社会性质、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重点把握三大改造的历史经验和意义。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都是由工人阶级领导的,因而都具有社会主义因素。
1949年至1952年期间,在着重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的同时,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实际上也开始实行。 
第一, 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第二, 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第三, 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造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 
§第二节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中共中央于1953年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明确规定:“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国内外条件 
第一,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 
第二, 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 
第三, 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一个必要条件。 
第四, 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第三节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一、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社会主义改造是围绕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任务进行的。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党和政府采取的实际步骤总是力求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以便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不允许对生产力造成破坏。正因为如此,社会主义改造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