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皮卷智慧全集 -经典黄金珍藏版-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嘿嘿,真没想到,我一下子就爬到半山腰了!真够厉害的了。不过,我已经爬得这样高了,也真够辛苦的;说到成绩,我自估一下,也不能算少。那么,这以后的一半山路,我就是要别人用小轿子来抬,也不算过分吧!这点资格,我还是应该有的。”他这样想着,也真的这样做了。于是,他老坐着休息,等人家用小轿子去抬他上山顶。可惜,似乎并没有人去抬他。假如他自己不上山去或下山来,也许他一直要在都坐在那儿等下去。
只有第三个人,似乎是一个平平常常的人,大概因为他是平常人罢,他觉得爬山可并不是那么容易,然而也并不太艰难,而以为别人能够爬,他也就能够爬,所以不必把自己看得一无用处,也不必忽然又把自己看得如何如何地了不起。这样,人们看见,他只是一步一步地爬上去,也就一步一步地接近那山顶;而最后,只有他最终爬上了山项。
第三个人之所以能够最终爬到山顶,就是因为他愿意付出必要的努力,能够“步步为营”,一步步稳健地接近山顶。
《向你挑战》的作者廉·丹佛指出:爬山虽然不那么容易,然而也并不太艰难,只要你一步一步地爬上去,就能爬上山项。在事业上也是同样的道理。在前进的征途中,千万不要一遇到阻力就停下来,轻易地放弃。
在所有那些最终决定成功与否的品质中,“坚持”无疑是你最终实现目标的关键。
人们总是责怪命运的盲目性,其实命运本身还不如人那么具有盲目性。了解实际生活的人都知道:天道酬勤,命运掌握在那些勤勤恳恳地工作的人手中,就正如优秀的航海家驾驭大风大浪一样。对人类历史的研究表明,在成就一番伟业的过程中,一些最普通的品格,如公共意识、注意力、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等等,往往起很大的作用。即使是盖世天才也不能小视这些品质的巨大作用,一般的就更不用说了。事实上,正是那些真正伟大的人物相信常人的智慧与毅力的作用,而不相信什么天才。甚至有人把天才定义为公共意识升华的结果。一位学者指出,天才就是不断努力的能力。约翰·弗斯特认为天才就是点燃自己的智慧之火;波恩认为“天才就是耐心”。
瓦特可说是世界上最勤劳的人之一,他的生平证明了,所有他的经验都确认了这么一个道理:那些天生具有伟大精力和伟大才能的人并非一定就能取得最伟大的成就,只有那些以最大的勤奋和最认真的训练有素的技能——包括来自劳动、实际运用和经验等方面的技能去充分发挥自己才能和力量的人才会取得伟大成就。与瓦特同时代的许多人所掌握的知识远远多于瓦特,但没有一个人像瓦特一样刻苦工作,把自己所知道的知识服务于对社会有用的实用操作方面。在各种事情中,最重要的是瓦特那种对事业坚忍不拔的探求精神。他认真培养那种积极留心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的习惯,这种习惯是所有高水平工作的头脑所依赖的。实际上,埃德奇沃斯先生就对这种观点情有独钟:人们头脑中的知识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更多地是由早年时代所培养起来的留心观察的习惯所决定的,而不是由个人之间能力上任何巨大的差别来决定的。
甚至在孩提时代,瓦特就在自己的游戏玩具中发现了科学性质的东西。散落在他父亲的木匠房里的扇形体激发他去研究光学和天文学;他那体弱多病的状态导致他去探究生理学的奥秘;在偏僻的乡村度假期间,他兴致勃勃去研究植物学。在他从事数学仪器制造期间,他收到一个制作一架管风琴的订单,尽管他没有音乐细胞,但他立即着手去研究,终于成功地制造了这架管风琴。同样,在这种精神的驱使下,当执教于格拉斯哥大学的纽卡门把细小的蒸汽机模型交给瓦特修理时,他马上投入到学习当时所能知道的一切关于热量、蒸发和凝聚的知识中去——同时他开始从事机械学和建筑学的研究——这些努力的结果最后都反映在凝结了他无数心血的压力蒸汽机上。
天赋过人的人如果没有毅力和恒心作基础,他只会成为转瞬即逝的火花;许多意志坚强、持之以恒而智力平平乃至稍稍迟钝的人都会超过那些只有天赋而没有毅力的人。正如意大利民谚所云:“走得慢且坚持到底的人才是真正走得快的人。”
那些最能持之以恒、忘我工作的人往往是最成功的。
奥格·曼狄诺指出:人人都渴望成功,人人都想得到成功的秘诀,然而成功并非唾手可得。我们常常忘记,即使是最简单最容易的事,如果不能坚持下去,成功的大门绝不会轻易地开启。除了坚持不懈,成功并没有其他秘诀。
以勇气、决心和乐观的心境对待失败
以勇气、决心和乐观的心境对待失败
《从失败到成功的销售经验》的作者弗兰克·贝特格指出:成功,需要一种从一个失败走到另一个失败,却能够始终不丧失信心的能力。成功是一位贫乏的教师,它能教给你的东西很少。我们在失败的时候,学到的东西最多。因此不要害怕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没有失败,你不可能成功。那些不成功的人是永远没有失败过的人。
在商业领域,期望自己事业成功,仅有学校的智慧是远远不够的,你还必须具备街头的智慧。生活是最严厉的老师。与学校书本教育的方式完全不同,生活的教育方式是:你得首先遭受挫折,然后从中吸取教训。大多数人由于不知道如何犯错误和从错误中悟出道理,所以只是一味地逃避错误。他们却不知道,这种行为本身已铸成大错。还有一些人犯了错误却没能从中吸取教训。这些都是为什么有如此多的人总是循环往复地犯着自己以前曾经犯过的错误。他们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错,就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在学校,你可能会因为没犯错误而被认为是聪明的学生;而在生活中,你的智慧恰恰是因为你犯过错误,并且能从中吸取教训。如果一个人真正从所犯的错误中吸取了教训,那么他的生活就会发生改变。那么,他获得的就不是经验,而是智慧了。
在犯了错误之后,绝对不要采取下面的行动:
(1)说谎或否认、掩饰自己的行为
说谎的人总是说:“我没做那件事,”或者“不,不,不,那不是我干的”,或者“我不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还有“我发誓……”之类的话。还有一类人犯了错误后,习惯于说:“噢,这没什么大不了的,情况会好起来的。”或者“出错了吗?哪里出错了?”或“不要着急,事情会如你所愿的。”
(2)指责别人,开脱自己的责任
这类人犯错后往往会说:“这是你的错,不是我的错”,或者“如果我妻子花钱不大手大脚的话,我就不会落到如此的地步”,或者“如果没有孩子拖累的话,我早就很富裕了”;他们也会说:“顾客只是没有注意到我的产品”,或者“我的雇员对我不忠实”,“他们说得不清楚”,还有“这是老板的错”等等。还有些人会说:“因为我没受过良好的教育,所以我的事业不如意”,“如果再给我点时间的话,我会做好的”,或者“噢,我再不想变富了”,或者“人人都这样,我为何不可……”
(3)半途而废
半途而废的人经常说的话是:“我早就告诉过你那样做不管用。”或者“这件事太难了,不值得我投入这么多的精力,还是换个简单一点的吧!”或者,“瞧,我都做了些什么啊?我不想自找麻烦了。”假如一个人说:“我所得到的教训就是再也不那样做了。”那么,这个人也许还没有领悟到犯错误的重要性。如此多的人活在一个贫穷的世界里,是因为他们不断地对自己说:“我再也不那样做了。”而不是说:“我很庆幸自己犯了错误,因为我从这次经历中受益不浅。”避免犯错误或浪费犯错误机会的人,不能算具备较高的智慧,在事业上的成就也会受到限制。
奥格·曼狄诺说,人应该是成功而非失败的。如果能确信这一点,我们必然会充满信心,并且了解跌跤并不是什么可耻的事,而是迈向成功的另一个机会。
重要的是能以勇气、决心和乐观的心境继续努力。经验教育我们:只要我们持续地用力敲门,它最后总会开的。
失败常常会转化为胜利的祝福。因为:首先,它能使人们放弃那一旦实现就将造成不幸或彻底崩溃的目标,不管这目标之制定是否经过深思熟虑的过程;其次,它可以打开新的机遇之大门,并通过试验—错误—再试验的方法,给人们提供现实生活的有用知识;最后,它能让人们发现什么是过时的方法,给那些骄傲自满者注入一针清醒剂。
失败到底是福佑还是惩罚,这要看个人对它的反应。若某人能够将失败看作命运之手对他的无形引导,并接受这一信号,把自己的前进方向调整到正确的轨道上,那么失败对他来说就是福佑;若某人将失败看作是天意对他本身软弱与无能的暗示,而从此心灰意懒,那么失败对他来说就是惩罚。如何对失败做出反应是极其关键的,它决定着整个的命运,但总是在个人的完全控制之中。
没有谁能够免于失败与挫折,有的人在一生中会跟它们打很多次交道。但是,每个人也同样地具有以自己的主观态度来对失败做出适当反应的特权与方法。
不由人的主观意志加以控制的环境会导致失败。这样的例子有不少。但是,没有任何一种环境,能阻止人们对失败做出最有益于自己的反应。
只有少数人能从经验中得知坚忍不拔精神的正确性。这些人承认失败只是一时的,他们依靠不衰的愿望而使失败转化为胜利。我们站在人生的轨道上,目击绝大多数的人在失败中倒下去,永远不能再爬起来。对此,我们只能总结说,一个人没有毅力,那他在任何一行中都不会得到成就。
要相信苦难不会持久
要相信苦难不会持久
在奥格·曼狄诺的演讲中,经常提到罗伯特·斯契勒的故事。
一天,罗伯特·斯契勒来到芝加哥,要向一群中西部农民发表演说。虽然他满腔热诚,但很快便被他们凝重的面色泼了一盆冷水。他们强作热情地接待罗伯特,其中有位农民告诉他说:“我们正过着艰苦的日子。我们需要帮助。我们最需要的是希望。给我们希望吧。”
在罗伯特开始演讲前,主持人向这些听众作介绍,他把罗伯特形容为一个成功的人,但是听众不知道,罗伯特也曾走过他们现在所走的路。
罗伯特的童年是在中西部的一个小农场里度过的。他的父亲本来是一个雇农,后来积够了钱才买了一个65公顷的农场。经济大萧条时,罗伯特还只有三岁。那年冬天,他们有时连买煤也没钱。那时候罗伯特也要工作,他要爬进猪栏,捡拾猪吃剩后的玉米棒子,用来做燃料。那些日子真苦啊!
第二年春天,又遇到严重春旱。罗伯特的父亲准备把辛辛苦苦留起来的几斗宝贵玉米用作种子。
“种了可能枯死,何必还要冒险去种呢?”罗伯特问。
他父亲却说:“不冒险的人永无前途。”
于是,他父亲把留起来的最后一些玉米粒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