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达坂城-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北京户口又有多大用?通过与留京的外省大学生远缘婚配,使自己的孩子聪明漂亮起来,才是土生土长北京人的当务之急。别老戴着有色眼镜看外地人,那些考到北京来的外省大学生都是各省市的最优秀的学生,能毕业留京的又是其中的佼佼者,是百里挑一的精英,他们的整体素质远高于土生土长北京人,即然如此,你就必须放下架子,与这些外省大学生远缘通婚,于国于己都有利。
当然〃达坂城效应〃不仅能产生高素质的下一代,还可产生全方位的〃杂交优势〃,世界上经济最繁荣的城市,往往也是四面八方外来移民混居的城市。在北京,各个省市、各个民族的外来移民聚集一堂,各种文化、各种技艺、各种思想、各种风俗在一起的碰撞和交融,必然导致他们之间相互学习和交流、相互激励和竟争,必然会形成新的思想火花,促进各个层次、各个领域的创新与发展,有力地推动北京社会与经济的发展。
。§虹§桥 虫 工 木 桥 书§吧§
第52节:不去北京去哪里(1)
(二) 不去北京去哪里
现在北京诸如国家大剧院、奥运场馆之类公共建筑每年施工量竟超过欧洲各国的总和;上海20层以上超高层建筑数量(3000多栋)竟比美国西海岸此类高层建筑的总量还要多,而且上海再建未完工的20层以上超高层建筑数量也多达1000多栋。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大量热钱和外来投资源源不断涌入,富豪多,高收入者多,到处大上项目、大兴土木,于是从开餐馆、开出租到捡破烂、擦皮鞋,样样生意兴隆,养活了很多流动人口。于是在很多外来流动人口看来,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遍地是赚钱的机会,遍地都可捡钱,有人夸张地形容钱都要淹没到脚脖子,大量外来人口自然不请自来,蜂拥而入,卡都卡不住,往往越卡越多。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落后地区,外来投资很少光顾,经济发展滞后,就业机会少,下岗工人多,穷人多。开餐馆往往无人光顾、开出租无人乘座,就连捡破烂、擦皮鞋都没生意,人们生活贫困,度日艰难,有谁愿意去!
所以,在中国发展中,不平衡性现象非常突出,越是像北京、上海之类的大城市发展越快,越是落后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发展越慢,差距越来越大。
特别是北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享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国内任何一个大城市无法与之相比。
2005年初,关于首钢搬迁的消息很热,已经初步确定搬迁到河北唐山。北京一家媒体很放心的告诉北京市民,对于外界关心的税收问题,首钢董事长朱继民表示,国家税务总局已经批准了首钢享受国家特殊政策的申请,即企业所得税还在总部所在地的北京交,这些税有多少呢?媒体报道,每年约20亿元……你看,准备外迁的企业却已经敲定将所得税留在不再生产钢铁的北京。这样美好的北京,谁不愿意去呢?
据新华社消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经国务院正式批复通过。在这张千年古都的未来发展蓝图中,北京城市发展目标确定为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城市、宜居城市。
根据规划,北京将按照中央要求,做好〃四个服务〃,强化首都职能,以建设世界城市为努力目标,不断提高北京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首都在国家经济管理、科技创新、信息、交通、旅游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发展首都经济,不断增加城市的综合辐射带动能力,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形成传统与现代文明交相辉煌,具有高度包容性的、多元化的世界文化名城,提高国际影响力,创造充分就业和创业机会,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创建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的首善之区。
§虹§桥书§吧§。
第53节:不去北京去哪里(2)
看来北京的明天会越来越美好,这样美好的北京,谁不愿意去呢?
去不了美好的北京,去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也不错。据06年3月6日《中国妇女报》报道(萍者:能怪大学生往发达地区跑吗):2006年3月,广州市人事局和广州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办了一件大好事,以相当大的规模主办今年应届高校毕业生系列供需见面会,激起了春节过后应届毕业生的第一次求职高峰。不过,看到相关报道,我的心里却很不是滋味。求职的学生实在是太多了,达到近5万人次,数千学生甚至入不了场。我想,就算挤得进去,毕竟僧多粥少,那些一处处挤着递简历的学生,他们心头的滋味一定不好受吧?广州的学生还好些,最惨的是来自经济不达地区的学生,当地找工作难上加难,不得不转战南北,光路费就是一大笔大负担,还不知递了简历有没有下文。
别以为入了名校就进了保险箱。北京师范大学的名头够响了吧?去年该校物理系的一名本科毕业的女孩子因为找不到工作,最后不得不出国留学,她的人生理想并不算离谱,只是想象自己的父母一样做一个教师,可她东奔西走,到处递简历,连一点回音都没有。正当她忧心如焚的时候,美国的一所大学愿意录取她,并且每年提供3万美元的奖学金。这位女大学生心有不甘:〃我并不是一定非要出国不可的。可是,在北京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啊!〃
有人可能会说,这位女大学生如果不是一定要在北京找工作,到中小城市去,靠北大的声望,找一个教师的职位,轻而易举。或许是对的,但也不一定。我 一个亲戚,早些年大学毕业,那时大学尚未扩招,他为人持别本分,只想回老家的一个小城市找一份工作,只要不像父母种地就行。已经是最低要求了,没想到,那个小城市经济不发达,职位相当有限,花了一笔钱才找到一份工作,最离谱的是,这份工作只是挂个名,不发工资,后来,他不得不离开家乡,来到广东闯世界。现在,几年过去了,虽然不是富翁,也称得上小康,和在家乡时的窘迫相比,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很多媒体一个劲责怪大学生尽往北京、上海发达地区挤?质问大学生为什么不去西部、中小城市及乡镇就业,这些媒体的记者大都身处大城市,他们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他们也不看看现在中国经济发达的地区集中在沿海地带,特别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内地主要是省会一级大城市经济较发达(如成都市国民生产总值占四川省三分之一),这些地方才能最大限度吸纳人才,而且提供较高的报酬和更多的发展机会。而落后地区不但经济状况差,报酬偏低,而且官僚机构臃肿,腐败与不公正也相当猖獗。社会风气每况愈下,任人为亲,裙带关系盛行,没有关系,没有门路,就寸步难行,大批企业倒闭破产,百姓度日艰难。每次回家老家(某个小县城)探亲,我都会从亲友口中听到不少小民百姓的辛酸故事,好像到了另一个世界。这是在大城市的人所体会不到的。
◇。◇欢◇迎访◇问◇
第54节:不去北京去哪里(3)
今年两会期间,青海省代表程苏对财政部部长金人庆说,扩招后大学毕业生每年增多,由于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就业岗位十分有限,大量农村生源毕业后无业可就,无力偿还助学贷款,家庭付出的巨额投资得不到合理补偿,〃新读书无用论〃正在西部地区滋生。
金人庆部长插话道,大学毕业生也要转变观念,不要非要到大城市,不要非要到传统的好单位,不要总想着非要到某单位不可。
程苏代表回复金人庆部长说,我们有些算是暂时就业的毕业生干的是农民工干的活,累死累活,每月才五六百的收入。
程苏代表认为,严峻的就业形势加剧了农村的贫困化,程苏说:〃目前,西部地区大学生越多的地方,贫困家庭越多,脱贫致富成为一句空话。〃她告诉记者,即便是部分已就业的,其收入也很低,与上大学期限间的支出很不成比例。
其实,正如程苏所言,在就业过程中。贫困农村生源毕业生往往处于劣势,就业工种差,很多大学毕业生做的是农民工的活,起薪低,享受不到最基本的保障,再加上求职成本越来越高,很多毕业生无力支付,养活自己都成问题。
〃每个月五六百元的收入,还要支付伙食费300元,房屋租金一二百元,〃一个刘姓毕业生曾告诉程苏代表:〃我养活自己都很困难,已无力还债、还贷,更不可能给家里有什么资助。〃
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状已成为贫困地区农民群众心头痛,西宁市回族中学副校长拜秀花代表告诉记者,当前,不少农民认为供养子女上学得不偿失,破费巨额资金上大学,毕业后仍然是回家种地,还不如早早辍学,干活打工挣钱实在。
程苏代表说,在青海,有一些学生家长找到学校,非要让自己大二、大三的孩子退学不可。
拜秀花心情沉重地给记者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拜秀花曾教过的一个学生考上了大学,而学生的家人却不给他交学费,逼他辍学,学生找到曾是自己班主任的拜秀花,希望能够帮助他说服家人让他继续深造,拜秀花找到学生家长:〃孩子成绩那么好,干吗不让他上大学?〃谁知该学生父亲的一句话就让她无言以对:〃家里穷交不起学费困难是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孩子毕业后,工作在哪里?〃
青海省乐都县1998年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中,尚有15个大学生毕业7、8年后还未找到工作。2003年全国高校一次性就业率为70%,而经济欠发达青海一次性就业率仅为45%。就算找到工作,大都是月薪不超过1000元的低薪,这对那些缴纳高额学费和靠助学贷款完成学业的农村学生来说,的确是得不偿失。
无论从青海,还是从其它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情况来看,对来自落后、贫困地区的大学生来说。回到家乡就业往往是死路一条,他们不去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大城市就业又能去那里。对这些大学生来说,他们多来自贫寒之家,贫困家庭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如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就会使贫困家庭雪上加霜乃至倾家荡产,青海的情况证明了这一点。一旦他们就业,并找个收入高点工作(月薪1500元以上),就可一人就业、全家脱贫。所以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大城市应放宽外地大学生的就业限制,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BOOK。◇欢◇迎访◇问◇
第55节:不去北京去哪里(4)
实际上早在2002年,教育部、公安部、人事部、劳动部和社会保障部就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分配时,取消进人指标、户口指标限制,取消限制高校毕业生合理流动的政策规定,允许高校毕业生跨省(区、市)、跨地就业。
但这项通知这几年执行得很不理想,有的大城市就是拒不执行或附加种种限制条件,北京胆子更大,带头违反这项通知。2004年3月,北京人事局发出通知说,针对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大幅增加、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