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与巴菲特共进午餐 >

第5部分

与巴菲特共进午餐-第5部分

小说: 与巴菲特共进午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对伯克希尔公司进一步的了解中,巴菲特发现公司还有另一个值得去投资的价值,那就是人力资源,也是可以用来“借鸡生蛋”的。这是个还没有任何人关注的因素,巴菲特看准了。他在接触公司各级主管的过程中,发现他们的管理层非常优秀。他们经验丰富,实力强大并富有朝气,很多有水平的人才还在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这个本来需要下大的投资才能够解决的人才问题,在伯克希尔公司不存在。公司只需要适当的组合一下就可以。他完全不用重新培训人员只要采取就地取材的方法,就可以让钱生钱了。
  巴菲特在综合自己的看法之后,立即采取了措施。加大对伯克希尔公司股票的购买。并且直接找到公司的大股东购买他们手上的股票。
  巴菲特的投资行动引来很多人的观望,他们不理解这个“猎手”在这片已经荒芜的土地上还能找出什么财富。在他们看来,这家公司就是只能往里贴钱而不能够见到效益的“泥潭”。
  而随着情况的发展,大家慢慢发现,这家公司在巴菲特的手中慢慢地变成了一个全新的企业。他以此为据点,正式向商场发起了他的总进攻。巴菲特坚信,伯克希尔一定会带给他好运的。
  在通过对伯克希尔公司一段时间的考察后,巴菲特于1965年5月10日正式对它进行了接管。只是,巴菲特另有算盘,他借用伯克希尔公司这个招牌,开始了他另外的计划。不久大家看到,伯克希尔公司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经营纺织业务的公司,而是演变成一个全新的投资实体。他原先看中的公司的人力资源,的确成为他的生财机器。即使巴菲特卧在床上,也不用担心那些人创造的财富流失到别处。这种杠杆原理,让很多的人和钱,都能有序地为他创造着利润。巴菲特巧妙地借用了它的“外壳”。在之后不到四年的时间,伯克希尔公司相继收购了一个联合企业和一家国家银行,业务扩张到包括海运、印刷、保险等方面。一个巨大资本王国的轮廓已经初见端倪。
  众所周知,伯克希尔公司成为巴菲特永久性的招牌,直到今天依旧长青茂盛。2002年《财富》杂志的一项调查发现,伯克希尔公司成为美国最受人尊敬的10家公司之一。巴菲特的眼光的确是独特而敏锐的。他“捕获”伯克希尔公司,并以此为平台,一步步将自己的事业推向顶峰。他那种无人可比的“嗅觉”和判断能力,尤其是借鸡生蛋手法的运用,令人惊赞。
  巴菲特常常幽默地告诉朋友们说:“我不喜欢劳动,尽管从小就被送到农场去锻炼,但是,我在那里没有扶犁耕地,只是多读了几本书。所以这个方面的缺陷就会得到另外方面的补充。无论成功的投资人还是投资机构,让钱生钱是最基本的赢利方式。只是我运用得多一些罢了。”
  在购买伯克希尔公司之后的漫长岁月中,即使巴菲特拥有上亿元资产,他也没有丢弃借鸡生蛋的手段。尤其是涉足保险业,更是他这种思维的具体表现,也使他运用这个手段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巴菲特以钱生钱,让钱在自己的左右之下持续不断地以惊人的速度积累,从而达到了让钱来为自己工作的目的。
   。 想看书来

5。想要看清市场,先要远离市场
“先生,市场的复杂性我们也是深有体会的。怎样才能看清市场的真面目呢?”麦克针对市场的变化,向巴菲特继续请教。
  “没有谁能够左右市场的变化,我们是它永远的配角。想要看清市场,先要远离市场。”巴菲特耐心地解释说。
  股市中的收益与风险并存,股市中从来不会有永远不败的投资者。当拥有股票的时候,就等于拥有两种可转换的结果:要么是增值,要么是亏损。在抛出股票之后升值,或在持有的时候价格下降了,都会让人懊悔。这种状况如同赌博,需要极强的耐心和毅力。很多人每天都是关注那些时讯消息、股市分析家评论、媒体介绍,等等。可是这些情况并不能使得人们有很大的收获。耐心看好自己的股票,巴菲特一直是持有这样的心态。他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尤其是对股票长期价值的预测有正确的判断。他不赞成每天每时每刻都盯在股市的收益上。认为这是不必要的行为。股市有短期波动和长期的波动行为,都是极为正常的。对于短期波动,要看那是不是在稳定发展情况下的波动?这样的波动能否影响到股市发展的总趋势?很多投资者一旦看到短期的波动,就往外抛售手中的股票,这是不明智的。如此操之过急,如果想要重新入市,就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巴菲特在投资之路上的心态,极富神秘色彩。他好像违背常理,但又是收获最大的。他常常说,想要看清市场,那就要先远离市场。
  似乎是身在局中,难以识得市场真面目。很多市场中的投资人,在市场发生很小的波动时,他们都“震感”强烈。这种感应束缚了他们的投资行为,使得他们迷失了自己投资的方向,最终被市场所愚弄。股市的变化是没有法度的,存在很多的缺陷、非理性,甚至信息和数据也是不一定可信的。所以需要每个投资者形成独有的判断方法和思考理性,自己去预测市场走向,在长期的投资中摸索到一些市场的变化规律来。
  远离市场才能够看清市场,以清晰的思维面对投资。这个方法巴菲特运用得非常之多,手段也非常之高。
  1968年7月,巴菲特给他的合伙人写信,对公司高达%的增长速度不是洋洋得意,而是充满忧虑。他担忧市场因为投机行为的猖獗而造成崩溃。他认为在长达十年里,美国的股票市场失去了理性和平衡。股票演变成为一种促销产品,每年都在不断地上涨。道·琼斯指数更是连年递增。几乎所有市场上的发起人、股票经纪人、雇员、顾问,包括投机者、其他市场转型的投资者等等,都积极参与到股市中来,借机发笔横财。事实上,市场也的确是让很多的投资者获得了巨大的利润。这种愈演愈烈的商业活动,令人无法去预测和分析它的发展趋势。
  对于公司伯克希尔的股票,巴菲特的估价是每股31美元,可是市场已经达到了每股37美元。狂热的投资人都认为股价就应该是很高的。这时候,富有理性的巴菲特看到的是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大局和未来经济市场所要承担的危险和衰落。
  巴菲特不久再次写信给他的合伙人,表示必须“远离市场”了。
  几乎没有一个人赞成巴菲特在赢利的最好阶段解散公司。但是,巴菲特去意已定。并在1969年正式宣布解散合伙公司。巴菲特对于经济前景的发展非常敏感,能够正确的把握市场的规律也是他成功的关键。他让自己的合伙公司提前收场,以免在股市危机来临之时再匆匆退场,留下不可收拾的残局。事实证明,巴菲特远离市场决策的高明。他站在市场之外,清晰地看到市场内部的无序混乱,市场必将走向颓废的边缘。
  当别人还在盲目之中时,他已经另辟他境,走上新的路程,做到成功转型。
  1987年美国发生的股灾,对于当时的每个投资者来说,都可以用“骇人听闻”来形容。在股市暴跌之后,华尔街上的投资者就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场面。有的人坐在办公室里举起手枪对准了自己的脑袋,有的人爬上帝国大厦的顶部准备跳楼。更多伟大的金融经理、企业董事长和股票经纪人资产一夜之间化为乌有。许多投资人闯进交易所闹事,甚至开枪打死经纪人。
  由于这次股灾的前兆不明显,没有几个人能够逃脱失败的命运。巴菲特的名言“当别人贪婪时,你要变得害怕”,在这里充分体现了它的价值。巴菲特认为,当大家都认为炒股是一个致富的门道,无视股市隐藏的巨大危机时,股指高估、股价奇高、股市过热、投机猖獗,这些问题随时会给投资者带来灭顶之灾。巴菲特是最早看到这一个隐患的投资人。他也采取了一系列的防范措施,所以在危机来临时,他把损失降到了最低点。
  在股市暴跌后的第三天,当多少投资者欲哭无泪之时,巴菲特却高兴地约他的朋友……《华盛顿邮报》的总裁凯瑟琳·格雷厄姆等一起到威廉斯堡参加一个宴会。在那里,他和朋友们度过了一个轻松而愉快的夜晚。
  巴菲特在这次巨大的股市灾难中能够全身而退。这仍然得益于他的市场观察力。他在希望看清市场的时候,就切实地远离市场,以使自己不被市场所束缚。在这次危机之前,他毅然将手中持有的《华盛顿邮报》、美国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美国广播公司的三支股票提前早早地抛出,尽管是亏损但没有受到太多的影响,避免了之后的大幅下降,从而保证了自己的投资利益。
  巴菲特认为,市场的走向不一定就是市场本质的反映,它只是投资者对市场预期发展趋势的反映;由于投资者不是理性的,他们的反映往往会给市场带来不确定因素,所以导致了市场更加不稳定。他认为在这个赌场中,其中的游戏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也彰显了巴菲特对市场从来没有遵守教条主义这个观点。
  

6。永远让自己的投资“密不透风”(1)
这次午餐,不时地有人来打断巴菲特与麦克的谈话,主要是政府的金融管理人员向巴菲特问候。但是,麦克和巴菲特的谈话还是在进行。接着,麦克问巴菲特:“现在的信息公开化,已经让很多秘密不是秘密了。投资还要重视保密问题吗?”
  “当然,”巴菲特立即接口,“否则,你还要受到新的损失。永远让自己的投资‘密不透风’,这是投资者必须遵守的法则。”
  不让别人知道自己的投资想法,这是巴菲特一贯的作风。巴菲特小时候就形成的“谨慎”性格,对他后来的投资很有帮助。而巴菲特对投资分析是守口如瓶,一直缄默其投资的细节,令很多人无法掌握他的真实情况。当然也引来人们更大的好奇。巴菲特却永远坚持这一点从未改变,虽然也有过动摇的时候,但最终他还是守住了自己的嘴巴。
  巴菲特说:“每当有人希望在我这里了解应该购买哪种股票,我都不能够去提供帮助。我的分析和判断只会保存在我自己的内心里。永远让自己的投资‘密不透风’,是绝对必要的行为。”
  巴菲特甚至认为,那些总是吹嘘自己拥有战无不胜的投资策略的人是骗子。而一个真正投资者是不会把自己的投资策略透漏出去的。这应该是投资行业的独特之处。
  巴菲特的姐姐谈到这点有很多的感触。她介绍说,巴菲特小时候就是“做事十分秘密”的,好比他13岁的时候出逃这件事情,事先就是“密不透风”的。在他和朋友回来之后,父母才了解到其中的情况。
  巴菲特的姑姑更是了解自己的侄儿。她认为,这是巴菲特的一个良好的习惯。这个习惯有益于他的投资道路。尽管这是很“得罪人”的。
  在巴菲特开始创办合伙公司的时候。他就对投资的分析和判断相当守秘。他明确地在合伙人会议上宣布,所有的投资人都不允许打探投资的具体情况。这些他最亲密的伙伴们,虽然向他投资了金钱,但是一直蒙在“鼓里”。他们只能够在年终的表单上知道自己的收入的提高。具体从何处从哪支股票上获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