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长河-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以上,受影响的人口达到4亿。在这种情况下,国家要建设生态文明,荒漠化问题是最为严重的一个问题,也是最为急迫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易于发生荒漠化问题的干旱、半干旱以及亚湿润干旱地区面积,大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自然和人为因素的交替作用,使得荒漠化成为这里严重的生态问题。沙化土地的治理已经…势在必行,目前,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土地沙化已经…涉及我国18个省区,数十万人由于沙化问题不得不生态移民,数百万亩耕地因沙化而撂荒。
位于河北省怀来县的这片沙丘面积大约1300亩。从山上望去,沙丘与村庄紧紧相连,很少有人知道这片沙丘从何而来,但是,很多人都知道,这个被称作天漠的地方与北京的直线距离只有70公里。
据20世纪90年代统计,全国沙化土地面积正以每年3436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相当于每分钟去失去9。8亩土地。
编导手记
干涸的土地——民勤手记
《大漠长河》总导演…樊志远
民勤的数字
奔赴民勤的时间,是2010年1月10日。从北京出发,在乌海住宿一晚,第二天继续向民勤前行。
车过沙坡头,就看到了呈“几”字形的黄河,从那时起,雪花开始飘落。
进入甘肃境内,雪不再下,但往日的积雪仍旧披挂在远近的田地与沙坡上,从未见过沙漠中如此大面积的雪,从车内遥望远处雪白斑驳的山峦与沙地,有些不在尘世非人间的感觉。
积雪路面比较难走,路上,看到一辆轿车…倒在路边,又遇到一起事故,大大拖延了我们进入民勤的时间。晚上6点半左右,我们到达民勤。
民勤地处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腹地,面积2385万亩,沙漠面积1205。88万亩,荒草地面积969。12万亩,绿洲面积仅210万亩。其中腾格里沙漠在民勤境内的面积315万亩,占腾格里沙漠的4。9%;巴丹吉林沙漠在民勤境内的面积885万亩,占巴丹吉林沙漠总面积的13。5%。
民勤年均降水量110毫米,蒸发量2644毫米,年均风沙天气139天,沙尘暴天气37天。
民勤全县辖18个乡镇,总人口31。1万,总面积1。59万平方公里。其中荒漠及荒漠化土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4。5%。石羊河是民勤县唯一的地表径流。
到达民勤之后,当地陪同人员给了我以上的数字——这数字透着冰冷,让人感到恐怖。
史前时期,祁连山冷龙岭的冰川融水,从石羊河和金川河注入民勤盆地,形成面积约1。6万平方公里的潴野泽,一直到明清时期,民勤还有大小湖泊160多个,如今全部干涸。20世纪50年代石羊河出山径流量达17。84亿立方米,注入民勤的约5。42亿立方米,但是到了90年代,石羊河出山径流量约12。89亿立方米,而注入民勤的只有0。94亿立方米,平均每10年减少1亿立方米。
民勤在西汉时期湖泊面积达4000平方公里,时称潴野泽;至隋唐时分为东西二海,面积1300平方公里;明清时期称青土湖,最大水域面积400平方公里,1959年青土湖干涸,湖底的沙土裸露,成为民勤北部最大的沙区。
为了农业灌溉,石羊河中上游筑坝引水数量迅猛发展。民勤来水量急剧减少,这迫使民勤人大量打机井抽水,最多时曾打机井10000多眼,造成地下水以每年0。4米至1。0米的速度下降。
面对沙害,民勤几乎没有还手余地了…
第16节,水少为沙
水少为沙
民勤县西渠镇东荣村,只剩下魏光财一家。见到魏光财时已经…快要日落,车在干枯的树丛中穿行良久,才进入魏光财的村庄。晴朗的天空下,土黄的房子,一个听到车声蹒跚着向我们走来的老人——这是我对这里的第一印象。
魏光财见到我们,憨憨地笑着,满脸的沧桑,让我在第一时间就选定他作为拍摄对象。
魏光财所在的东荣六社是个自然村,原…来有30余户。随着生态的恶化,六社的村民一户户远走他乡,只留下魏光财与妻子张菊花两人。从远处望去,魏光财家与周围坍塌的废墟唯一的区别就是依然挺立的电视接收天线,还有做饭时的袅袅炊烟。
张菊花耳朵失聪,魏光财与妻子的交流只能靠双手比划。寂寞,是两个老人共同的感觉。。19zs。
采访中,魏光财说,如果能够在村里打一眼深井,就能有水用来浇地,这样就能把原来走掉的村民再吸引回来,到那时大家就能一起治沙了。
这位老人并不知道,虽然在地下十七八米就可以打到地下水,但这些水碱性大,不能供人饮用,也不能用于灌溉,那些能够为人所用的水需要打到地下300多米。而打这样一口深井需要30万元。
在民勤,即使你有30万元,也未必能够打深井——由于上游用水过度,下泄到民勤的水已少之又少,县里的水都被集中管理。村民们每5天才能被集中供水一次。
民勤唯一的地表径流是红崖山水库中的水,这对于整个民勤来说少之又少——大量土地沙化,地下水位下降,民勤无水可用。土地的荒漠化逼着民勤人大量植树治沙,而过量的植树又会造成地下水位继续下降、土地继续沙化,民勤陷入了矛盾之中。
民勤人的悲壮在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明知过量植树不好,但为了防风治沙却只能采取这样的办法。
在民勤,我听到一个故事——由于民勤水源紧缺、沙害严重,很多村民陷入贫困状态。一个民勤女孩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武威市的一所卫生学校,但是由于家里没有钱,无法上学。失学的女孩在农闲时向母亲提议,希望家里不要再种棉花,而改种些黄河蜜瓜。母亲问为什么要种蜜瓜,女孩说,黄河蜜瓜贵一些,将来卖了钱,我好买一张去武威的车票,去看一看我考上但不能去读书的学校,看一看它究竟在哪条街上、校门朝哪个方向开,这样,我就死心了,不再想上学了。这个故事差点让我落泪。
没有水的时候,流的就是眼泪了——或许只有那些亲身经…历过缺水痛苦的人才能说出这样打动人心的话。
经…过多日的采访,我感觉到,沙与水对于民勤人来说并不仅仅是生活中的常事,更可能是早已融进他们血脉的东西。民勤人从出生就开始与沙、水打交道,这种交道一打就是两千多年,所有关于沙、水的问题都变成融进他们生命的东西。每个民勤人似乎从出生开始就知道水与沙——这种天然的联系外人无法想象。
民勤人说:“天下有民勤人,民勤没有天下人。”——意思是被沙害威胁的民勤人不得不离开家乡,四处谋生,以天下为家,而民勤本地由于荒漠化严重,却不能吸引任何外来人。
据说,民勤的小学中,有的老师在开学时会在黑板上写上一个“沙”字——这些老师是在用这种方式告诉孩子们民勤问题的所在——什么是“沙”,老师说,“水少为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