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音传-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3。林派聚会
有一年,林海音为了让几位美国朋友了解中国饮食,她把台北南门市场的做春卷师傅请到家来示范做春卷皮。那天下午市场收了摊后,这位老师傅就带着全套行头到夏府,在院子里表演起来,而林海音早已炒好一大盆包春卷的馅。只见春卷师傅手上一大把软软的大面团,轻轻地往烧得热热的铁铛上一贴,一张薄薄的春卷皮就烤好了。林海音兴致勃勃地教大家包春卷,包好了春卷就下锅炸,美国朋友乐了,原来中国餐馆里的春卷是这么做成的。
林海音每次邀人吃饭,总是花些心思去构想,让大家尽兴,她自己也尽兴。她交友满天下,却不是认识就算了的泛泛之交,她会一直维持着,有一定深厚的经营,聚会看似热闹,但却有某种超越热闹之外的深度。
作家隐地写过一篇《到林先生家作客》,其中一段写着:
林先生为人热情侠义,乐于助人,喜爱朋友,若有文友从国外回来,她总会为这些远道回台的老友邀一些作家朋友聚聚,而相聚的朋友,总是由主客点名,主客想见谁,只要把名单开出来,林先生总有办法将主客想见的朋友一一约到。约会的场地不像现在一般人请客都订在餐厅,林先生请客一向都在她家里。而被邀的朋友,因为知道林先生好客,常会主动请求再带一两位朋友。结果,常常原先只准备请七八位朋友的,最后竟扩增至十几位。
那个年代,尚未爆发乡土文学之争,作家与作家之间,识与不识,都亲得不得了,老作家和年轻作家,男作家和女作家,本省作家和外省作家……全部都像一家人,见了面,有说不完的话,就算不爱说话的,只要到了林先生家作客,也会变得话多起来,有时大家还抢着说话,笑声穿插其间,加上主人林先生一口标准悦耳的京片子,个个成为快乐的客人,不到晚上十二点钟,总是舍不得离开这样笑意暖意满屋的夏林府。
到林海音家作客,谈得快乐,吃得快乐,她还会为朋友拍照纪念,三人一组、四人一组,最后在笑声中圆满地留下全体合影。三四天后,客人就会收到照片,林海音还在照片后注明时间、地点,让人永远怀念,奇怪的是大家脸上的皱纹都不见了,所以大家封她一个“无皱纹摄影家”的外号。
自从前几年林海音病倒以后,像这样“整套”的“林派聚会”就在文坛消失,那文学的风华只有在许多人的回忆中了。正如隐地说的:“我偶尔经过重庆南路的巷弄,特别是在夜里,常觉得那日式小屋还在,林先生正在请客,高朋满座,一屋子的笑声还在那儿传开着。”
一九七O年一个春天的晚上,在夏府那个日式小屋客厅有一次夜谈。那天是为了欢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夏志清教授和王洞新婚返台。夏志清当天神采飞扬,妙语如珠,而林海音特别烧了一桌好菜,加上大瓶绍兴酒,使餐叙热烈欢洽。林海音一如往常,照了许多照片,照片洗出来后,发现说话快、思想敏捷、一刻不停,老是“坐立不安”像是“放快了速度的电影”的夏志清先生,在大部分的照片中都模糊不清。夏志清教授的好动,有图为证。
那天夜谈结束前由诗人痖弦朗诵了当时远在美国丹佛城的余光中的一首诗《情人的血特别红》,大家在充满磁性的“情人的血特别红,可以染冰岛成玫瑰……情人的眼因过度仰望而变蓝……情人的心骄傲而可怜,能举起教堂的塔光,但不容一寸怀疑……”声中满载而归。
当天,夜深客人逐渐散去后,当时主编《幼狮文艺》的痖弦就在那个客厅访问了夏志清谈散文,深入精辟。(我也写了一篇记录当天聚会的录音《台北一夕谈》,发表在《纯文学月刊》。)那天夏志清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见解,他说,我们最早讲女人的衣服“漂亮”,后来形容女人的脸也用“漂亮”,现在连风景也用“漂亮”起来了。他认为“风景漂亮”的说法是不通的,这是一种词汇的堕落。
多年来,在林海音家的客厅里有太多太多的“台北一夕谈”,如果记录下来,会是一本有价值的“文人对话录”。
4。来客留言簿
林海音请客除了有朋自远方来外,有时也因某些主题而邀请的。像有一次为了出版喜乐先生的《喜乐画北平》,特别约了喜乐、小民夫妇,还有老北京夏元瑜、王蓝等人。那天吃过林海音做的涮羊肉后,喜乐就把他画的一幅幅老北京画,沿着客厅、饭厅、走廊,摆满了一地,大家一边欣赏,一边讨论如何编排,那是一个“京味儿文学”之夜。后来这本喜乐自写自画的《喜乐画北平》连大陆上的北京人看了都惊喜,因为它保存了老北京的风情。许多年后喜乐回北京了一趟,回来后他又到林海音家作客,他在“来客留言簿”上写下“北京探亲未见亲,在此才见亲”的感性留言。
还有一次林海音约了一批本省籍的文友来家里吃饭,有郑清文夫妇、文心、季季、心岱、黄娟等人,何凡下班回家,看见这么一大屋子客人,笑眯眯地说:“今天我们是台语片啊!”大家听了都笑了。
不只“台语片”,家里还有“客语片”、“日语片”……的聚会。有一次,林海音约了几位翻译日文的女作家夫妇:刘慕沙与朱西宁、岭月与林惟尧、朱佩兰与游礼毅,以及李佳纯。夜深离去时,朱西宁先生在“来客留言簿”中留下了“闹中取静,安稳清吉,岁月悠悠,亦大隐之趣”几个字。
在朱先生仙逝之后,看到留言簿上这几句话及他坚定的笔迹,特别让人有感触,想必这也是他和刘慕沙希望的生命情调吧!而那次聚会中的岭月女士,如今也已不在人世,怎不让人感叹岁月悠悠啊!
这本精致的黑色皮面“来客留言簿”,是许多年前林海音的表弟张光朴(当年旅京老作家张我军幼子)从美国来时送给她的。海音的子女每次返台,都会取出留言簿,看看他们不在的日子,夏家的客厅都来了哪些客人,留下什么样的感想。而每次读了留言簿,他们都感到父母亲充沛的生命力和丰富的人生。林海音的生活丰富天然、温暖有情,是她用心经营得来的。她和何凡结婚五十年金婚宴时,许多朋友来祝贺,宴会后,他们礼数周到地一一寄谢卡,上面的那一句“这是我们一生乐观奋斗的最佳酬报”,特别引人深思,给人激励。
一九九一年三月女作家罗兰在留言簿上为林海音留下了这样一段动人的话:“像我这样一切被动的人,接受你的友情于无形,接受你的慷慨直率为有形的典范,我学不到你,但你的模式使我这独来独往的人得到许多观念上的平衡。”
有一次,就在林海音的客厅里,她问罗兰说:“人家说我霸气,你觉得我霸气吗?”她又告诉罗兰她认为自己是个生活者,罗兰特别记得林海音说这话时的沉思表情。有一段时期,罗兰和林海音比邻而居,两家的后阳台相对,但林海音住的高一点,两人在后阳台说话,一个要低头,一个要抬头。有一年过年,罗兰把一张“恭贺新喜”贴在后阳台上,然后打了个电话给林海音说:“海音,请到后阳台来看啊!我给你拜年。”林海音到后面看到“恭贺新喜”很高兴。她进屋后隔了一会儿,也打电话给罗兰说:“罗兰,你也出来看啊!”罗兰出去抬头一看,原来林海音用毛笔写了“抬头见喜”四个字贴在墙上。
罗兰说:“海音说过,‘我这个人不藏私’,有一次我想自己出书就去请教海音,她非常仔细认真地一步步教我自己怎么找印刷厂、怎么叫纸、怎么找人经销,后来我真的自己出了好些本书,那是我感到最有成就的一段日子。” 。 想看书来
5。好吃、好谈、好朋友
林海音家的客厅不但有她那一辈的朋友,就是四五十岁的中生代,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也都爱上林阿姨、林奶奶家。邓佩瑜说:“夏伯母很真,有一种文人的天真,每次我们要拍照了,她总是最先打扮好了说:‘我准备好了,你们快点!’她也有一颗年轻的心,我们聊天谈到衣服、鞋子什么的,她总是兴致勃勃地在旁边听,在关键处插一句:‘我也要!’有时我们谈到工作上或生活上的事,她会很仔细聆听,而且很快地抓住重点,说出她的看法。很多女强人只做大事,不做小事,但她大事小事都做,小事做得细致,大事做得气派!”
作家杨泽初到夏府作客,看到在座皆是比他年长一辈的,心里有点忐忑,但他很快地就“在林先生可亲的笑容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编辑宋雅姿自称是夏府的“资深吃客”,最喜欢接到林阿姨亲笔邀请函,事前盼望,事后回味,她说:“喜悦可达一周,真是划算,就凭这份荣幸可知自己是个有福气的人。”
在“来客留言簿”上可以看到夏府的“资深吃客”还不少呢!留英作家游复熙、季光容夫妇留言说:“这是台北市最有人情味的地方。”
两岸开放后,《城南旧事》的林海音家,也是大陆文化界访客非常想拜访的地方。作家舒乙、邓友梅、金坚范、陈子善、指挥家李德伦,还有林海音的老师成舍我的公子成思危都到过林海音家,成思危还在留言簿上写下:“字字珠玑自生光,深情至性入文章。信手拈来皆佳作,不拘一格尽流芳。”邓友梅也留下:“林姐姐,在我最困苦的时候您的作品给了我安慰、信心和勇气,今天到您家中,发现我在台北也有了个像家一样可以得到温暖和安慰的。”
正如出版人陈远建说的,长久以来,夏府一直是全台湾艺文界人士的温馨之家,随着海内外以及海峡两岸的交流,夏府成为全世界华人艺文朋友温暖小聚的佳所。他说:“夏府两老的风范,是台北令人怀念的地方。”
一九九四年六月,中国大陆有一个十四人的儿童文学访问团来到台北,林海音邀集了北京的孙幼军、樊发稼、金波,湘潭的金振林,还有多位台湾的儿童文学作家林良、李潼、桂文亚等人来家聚会,这是一次难得的两岸儿童文学作家之夜。后来北京的金波在留言簿上写道:“我一直梦想着何时能到台湾来拜访您,没想到这个梦想这么快实现了。今天到府上,我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希望您和何凡先生常回北京看看。”
孙幼军也在留言簿上写下:“读您的《城南旧事》,总觉得我是顽皮的小孩时,就在北海公园的漪澜堂前的冰场上看见过您。”这样充满儿童风味的话。樊发稼留下:“四十多年前我第一次读您的作品,今天我第一次来您家,激奋之情无法用语言表述……您的许许多多作品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宝库。您的人品文品都是我们学习的楷模!”而台湾作家李潼也写道:“林先生的人美、声音美,生气勃勃更美,这动人的活气,是天生气质,希望也是能培养的——我暗里欣羡。”
林海音不但声音好听,更吸引人的是她永远不散的人生,俏皮风趣,勇于寻自己的开心,随便说什么都能成为众人注意力的焦点。到她家作客的人都觉得开怀。林海音像撒下一个网,许多人在林先生家的客厅里认识,成就许多文坛事。
何凡、林海音家的客厅,不只有中国客人,还有外国客人,美国人、德国人、澳洲人、韩国人、日本人,他们大都是研究林海音的作品或是来台湾学中文的,日本小姐山寺未希子就是其中之一。林海音曾说:“山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