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不知道-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ぷ鞫裕绕涫且愿舜蚪坏牢厣⒏缁嵛幕芮邢喙氐难Э疲孤实厮担呒兜难=逃⒉换岣舜锤裢獯蟮木赫攀啤8呒兜呐嘌凳窃谛幸道铮窃谛幸道锷院盏墓局校《蠢矗阋部梢匀ゴ笱Ы蓿苑梦恃д呋蚨了妒康男问健U馐保笱У闹饕庖逶谟谙蚰闾峁┝丝缙笠担踔量缧幸档母叨私涣髌教ǎ嗣窃谡饫锝涣鳌⑻教郑靶滤嘉莆障冉际酢H绻忝挥性谝桓鲎ㄒ道锏慕莺鸵桓鲂幸道锏姆⒔停愕牧邮平岷苊飨浴5谝唬愫苣盐鲜推渌峁┘壑担虼舜笱Р蝗菀茁既∧恪5诙词鼓憬チ耍芸赡艿貌坏较胍闹叮员鹑说木榉窒硪埠苣延泄裁蕴寤帷5谌弦岛蠛苣颜业焦ぷ鳌!xt小说上传分享
把优秀青年变成“问题青年”(2)
如果你当初是读本科的话,那是值得的。但是这种研究生教育是用来增加你手里的就业筹码的,而不是用来浪费你积累行业经验之良机的。所有以跟人打交道为核心的专业,行业竞争力更多的是经验的积累,而不是书本知识的丰富与学历的提升。
从金钱的角度来审视这一留学计划,对于大部分应用型硕士,不要指望有全奖,因为校方不需要通过发奖学金来鼓励国际学生来此“做研究”。因此,即便有各种资助可能,还是以自费留学的形式为主。读这些国外大学的学费可能是中国家庭的多年积蓄,不能不精打细算。有两种情况可以不考虑这种资金代价。第一,你来自亿万富翁家庭。第二,你不需要父母的投入,可以自己支付学费。
就你的情况而言,不是你不应该留学,而是你的这种留学计划应该适当推迟,才能产生更好的效果。不是你要上哥伦比亚才能成为最好的记者,而是你要成为最好的记者或者至少明显表现出这方面的潜力,那时候进退才会有更多的选择。
但是,如果我不马上去念哥伦比亚大学,而是先选择就业,我怎么能去最好的媒体,做最好的记者呢?她感到疑惑。
对,这才是我能跟你探讨的更有价值的问题,这才是你前途问题的核心。怎么样成为一个最好的记者,那些中国最好的记者能告诉你吗?不能!我能告诉你吗?也不能!
但我可以告诉你的是:第一,最好的人才是自我教育的结果,不是量化教育的产品。第二,做一个好记者的唯一途径就是不断地采访、写稿、发表(仅以平面媒体文字记者为例)。第三,成为好记者的重要途径,就是采访报道有重大新闻价值的事件,并通过自己的新闻报道来影响社会现实。你在这些方面做了什么准备呢?
她说,我在一家英文网站做人物专访,但影响力很有限。
我说,那么你的人物专访跟别人做的有什么不同呢?仅仅是完成任务式的,还是对此有什么特殊好奇心呢?有些记者做人物专访,你会明显感觉到其在探寻、在发问,以期望能获取有价值、有意思的信息,让两个人的话题都活跃起来。有些记者做人物专访,是一种没事找事的问法,有一搭没一搭,被采访的对象恨不得睡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
采访水平的区别吧。她说。
对,水平是有差别的,但我理解的最大差别在于,你为谁而采访?你是不是对你的采访对象,对你问出的问题真正感兴趣?比如我自己写东西,是因为我被一个问题深深吸引,我看到的是我们体制化的教育有时偏离了一些基本的常识。什么常识呢?社会的常识,人生的常识,人性的常识。我们没有必要将原有的教育体制一下子打翻重来,但是我要告诉所有可以听到的人,警惕你所接受的教育,不要全盘接受(尽管也无需全盘否决),它们可能会成为你很大的人生障碍。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把优秀青年变成“问题青年”(3)
正是因为我看到这种问题,才不休不止地絮叨,我是一个可以看出问题的“问题青年”!我们的教育培养了太多纯粹接受型的“答案青年”了,他们以为不需要批判,不需要不满,以为所有的问题终会有现成的、可被学校教育批量供应的标准答案。
有句话叫做“愤怒出诗人”,很有道理。一个艺术家艺术创作最旺盛的时候,是需要“有问题”的,需要问题带来的冲动。无数历史经验证明,一旦艺术家锦衣玉食,养在深闺,无所事事,那就到了他的艺术生命被扼杀掉的时刻!
扯了这么多废话,是想传递给你一个道理。伟大的记者来自于伟大的现实,来自于他/她对这个时代的真相与真理的追问,这些都不是甜腻腻的哥伦比亚大学光环能带给你的。
你必须深入到社会中去,感受最真实的人间烟火。你会被触动,你会被感动,你会被激动;你会感到人间的不易,你会感觉到人间的不平,你会感觉到人间的不幸;你有思想,但是你更有一副心肠,为了“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你感觉到自己应该做点什么,改变什么,报道什么,理解什么,追问什么……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种“老套”的说辞不知还有几个记者记得。最好的记者应该有最超拔的使命,这种使命感也许不是新闻学院所能教育出来的,可能也不是新闻理论可以堆砌出来的,而是从现实生活的血与汗、泪与笑、梦与情中凝炼出来的!
我讲了这么多,不是告诉你新闻的技巧——我根本不懂——而是和你探讨,最好的记者靠什么驱动,然后才是学习理论和技巧等这些东西。
靠什么驱动?现实问题!好记者必须是一个“问题青年”。假如她是一个“答案青年”,那就毁了!如果是答案青年,那就留在教育系统内继续爬升,做一个只会写官腔套话的新闻系教授吧。
我们接触过这类的人,比如本科三年内就可以荣誉毕业的人,却找不到工作,因为他除了学习什么也没干。还有一类人,是一家公司累死累活的优秀员工,公司倒闭或部门被裁掉,他再次投入市场也没有什么竞争力。不是说勤奋不好,而是说竞争力不只勤奋那么简单。
你非常优秀,不只学习好,甚至你能做英文的人物专访,这种英语程度就会给你带来好工作。但是你能否做到自己理想的工作?我看不一定。
为什么呢?请允许我说重一点儿,以达到刺激你的目的:因为你没有把自己的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真正要害的事情上,而平均分散了你的优秀。为什么你会这样做呢?因为你还是一个答案青年,是一个被动优秀型的青年。你优秀,但没有好奇,只知道升学。没有一个核心的问题来促成你敢于与众不同,用一根线索来整合你的优秀,使你卓然于那些只是普通优秀的泛泛之辈。
我说这番话的目的不在于教会你怎样成为最好的记者——我要知道就自己去干了。我就是要把你从一个毫无问题的“优秀青年”变成一个自我驱动的“问题青年”。然后,你离开我这里,这个真正的问题才会继续引领你走向最终更真实的答案。
这个问题在新闻现实中和社会现实中,不在新闻学院里,也不在新闻学课本中。你可以去采访艾滋病村,采访西部的环境污染,采访青年人如何沉溺于网络游戏,采访中国散户的股市沉浮……将采访的一切发表在《南方周末》上,发表在《南风窗》上,发表在《财经》杂志上,发表在你的博客上,发表在“天涯”等各种论坛上。这些对你的梦想才最有价值,站在中国新闻界的坚实大地和沉重现实中,你也才有足够的底气去申请最好的学校,它胜过你考五次GRE满分,成为北京市的###主席,副修三门专业,还年年考第一……
切记,不要为了承载优秀的盛名,而来不及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中科院见习孔乙己(1)
中科院见习孔乙己
中国大学毕业生的前途困惑与就业迷茫,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不了解自己,从未充分地发现过自己,从未在价值观和独特人格的层面确立自己,从未长大成人!
许荣是东北一所重点大学的生物学本科生,成绩虽非优异也还不错,由于在本科时所表现出来的较高“综合素质”,被学校保送为中科院直博生。她来到北京,在未来导师的手下做了一个月试验,并希望把试验中的阶段性成果写成自己的本科论文。一个月之后,她几乎崩溃了。
“那简直是蹲监狱式的生活啊!”她向我抱怨,“每天早晨进实验室,半夜才出来。不可想象,如果这样下去五六年,我怎么忍受得了呢!”
“这不是你自己的选择吗?”我问。
“我很痛苦,”她说,“这个直读博士的机会还是我花力气争取来的。当初学院要保送另一个人,但是她的综合打分在我之下,我参与了校园里的许多活动,做过学生干部,为什么我不能被保送,这不公平!于是,我找到院里的主管老师据理力争,赢得了本该属于我的荣誉。”
“这倒是奇怪,”我说,“难道中国研究生院的保送是靠评定‘综合素质’来筛选的吗?如果说本科录取强调“综合素质”,比如文体特长能够加分固然可以理解,但是申请入读研究生院时对专业的研究能力,即学术潜质的评定,应该才是最重要的指标吧?”
她对我的提问不置一词,还沉浸在自己深深的失望和痛苦之中。她说:“我不敢想象,未来五六年甚至六七年都这样生活下去!”
“你是真的不想做生物学家,搞实验室研究吧?”我问。
“当然!我从来就没有想过要成为生物学家,我只是想读个博士也不错,而且还是中科院的博士!”
“谢谢。恭喜你!”我说。
“恭喜我什么?”她吃惊地看着我,投来不信任的目光,“恭喜我得偿所愿地要读到博士?”
“不是,恭喜你在没有正式读博之前,就已经通过‘试穿工作’这种最先进的调查手段了解到你不适合。想想假如你毕业后才来到中科院,才发现生物研究并不像法布尔写的《昆虫记》那么充满生活情趣,想想你节省了五到六年的时间……恭喜你,马上放弃这个机会,还给你的同学!”
“那可是中科院的博士……”她悻悻地说,“很多人挤破脑袋挣抢的名额,我被保送了却要放弃!”
我说:“听说过让·保罗·萨特吗?他以‘我拒绝接受任何来自官方的奖励’为由拒绝了诺贝尔奖,我崇拜这么有个性的人。说实在的,这不是他的损失,而是诺贝尔奖的损失。作为上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比大多数诺贝尔奖得主更了不起。他已经不需要这份荣誉带给自己的光环,他已经超越了诺贝尔奖!
“你的想法也可以如此,你已经超越了中科院的博士——他们录取你了,只要你按部就班地读下来,不出什么大岔子,得到博士学位是自然的结果。但是你现在放弃它,毫无疑问是因为你可以有更好的路。决不是说放弃了,你就要在五六年后在一个低于中科院博士的水平上发展。”
中科院见习孔乙己(2)
“我能做什么呢?”
“我们不要谈空洞的问题。告诉我你都做过什么,此前对毕业后有过什么打算?”
“我只学过生物,学得也不是很好。当然可以做中学的生物老师,可是我不想做这个。”
“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