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拉美巨人 >

第103部分

拉美巨人-第103部分

小说: 拉美巨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美国中央情报局对卡斯特罗进行数百次的暗杀却均以失败告终后,在新的世纪已无法再实施这种遭到国际社会谴责的恐怖活动。另外,美国政府对古巴进行了几十年的经济封锁,一心要推翻西半球这个小小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一个美国模式的民主自由国家的梦想也始终未能实现。但是,由于卡斯特罗能够活到120岁,如果美国想在古巴实现所标榜的民主和自由,那还得再等上漫长的几十年。然而,到那时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2005年11月17日,卡斯特罗坦荡承认,在他去世之后,社会主义在古巴“可能会自我毁灭”。作为一种解决办法,他提议现在发起“一场5级飓风”,一场不管是对“大胆的部长”还是“新贵”,都“不留情面的”飓风。
  当天,卡斯特罗对古巴年轻干部讲话时,驳斥了“古巴现在没有人管理”的说法。他指出,“要让苏联解体和社会主义阵营解散的历史不再重演,就依靠我们自己”。
  卡斯特罗强调,腐败是古巴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之一”。他问道:“在古巴有多少种偷窃的方式?”卡斯特罗把一些直到2004年都在“控制着国家所有外汇”的官员,以及一些通过“黑市”和国家1995年开始推行的经济改革中“发展”起来的不法之徒,统统归纳为一个贬议词——“新贵”。
  在古巴这样的国家,政府的财政收支平衡实际上不容乐观。卡斯特罗表示,第一个错误“就是我们认为自己知道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卡斯特罗说:“我不害怕承担我应该承担的责任。”
  卡斯特罗警告说:“这个国家可能会自我毁灭,古巴革命可能会自我毁灭。但毁灭我们的不是他们(美国),而是我们自己。”对卡斯特罗来说,社会主义的连续性是“向民主过渡”的唯一可行选择。
  卡斯特罗是在美国中央情报局出台一份称他已罹患帕金森病的文件后,做出上述表示的。当天,他直挺身子站着对古巴年轻干部做了长达6个小时的演讲,此前还参加了一整天的国务活动。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持怀疑论的古巴知识分子评价卡斯特罗的演讲时表示:“卡斯特罗发起了另一场革命。由于委内瑞拉的支持、与中国的贸易合作及古巴自己找到了石油,古巴正处于经济上最好的时刻。”这位怀疑论者指出:“卡斯特罗在讲话中说的是所有人都了解的古巴真相,但这是他亲口承认的。从他的措辞来看,我认为我们可能正处于一场重大社会变动的前夜,这场社会变动足以与40多年前的那场相媲美。”
  卡斯特罗在讲话中表示,对于未来的规划,我还没有形成理论,“我们正在行动,正在向着一场全面的社会变革前进”。卡斯特罗强调:“我们的社会将是一个全新的社会。”他举例说,目前正在进行中的投资将堵上古巴的电力缺口,全国所有的热电设备都将被更换。“请相信我,大停电将一去不复返了”,卡斯特罗表示。大规模、长时间的停电是最让古巴人恼火的问题之一。
  卡斯特罗同时表示,可能会取消从1962年开始实施的凭票份额供应制。这种制度直到现在都是贫穷的标志物,而古巴人从40多年前就开始忍受贫穷。卡斯特罗向古巴人民承诺,“将能够主要依靠自己的工作和养老金生活”。而这在现在是不可能出现的。
  关于社会主义的连续性和向民主制度过渡这一两难问题,卡斯特罗希望以他自己的方式解决。他的敌人认为“这是不可能完成”,他的追随者觉得“他是时间可能不够用了”。尽管如此,卡斯特罗还是希望所有的古巴人都支持他的新改革运动,他引用剧本中的一句话说:“要么战胜困难,要么就去牺牲。”
  卡斯特罗是个最善于创造奇迹的领袖人物,包括年龄上的奇迹。他的一生充满了无数奇迹,可谓堪称世界之最。不管他的生命还有100年或是200年,但他的影响力不只是几百年,甚至也不只是几千年,也许只要有人类,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就会存在。这就是卡斯特罗的生命力。
  卡斯特罗在新的世纪里,不但活得更加容光焕发,而且将以更加充沛的精力和智慧与美国政府展开更加灵活多样的游戏。卡斯特罗这个震撼世界的奇人,在美国强大压力面前是不会倒下的。
  卡斯特罗将继续推动适合古巴国情的民主与法制建设、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建设、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的新的外交战略和策略,并率领古巴人民朝着经济繁荣、国富民强的方向迈进,不断攀登新的高度,走向新的辉煌。
  

后记
《拉美巨人—菲德尔·卡斯特罗·鲁斯传奇》几经周折终于出版并与广大读者见面了。此时此刻,我最难忘的是这本书在采访、写作和出版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中得到了古巴驻中国大使馆、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局、中国新闻出版总署的支持和审核。特别是古巴驻中国大使馆提供了大量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图片库提供了图片,在此对关心、支持和帮助该书出版的相关部门和个人表示由衷的感谢!
  作者
  2006年3月于北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