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北京三千年-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神秘的明代皇帝葬仪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了推崇皇权,恢复了预造陵墓的制度。他将陵墓形状由以前的方形改为圆形,以适应南方多雨的地理气候。明成祖迁都北京以后的明代诸皇帝的陵墓区大都集中在北京的天寿山,统称为“明十三陵”。
明代前期严禁后妃参政,这个政治特点在葬制上也有所体现。在明英宗以前,除皇后附葬帝陵以外,其他宫妃大多殉葬而死。明朝这种残酷的人殉制度,一直到明英宗后才被废除。
明代对陵寝的保护,比以前更加严密和制度化。比如,图谋要毁山陵的,不分主谋从谋一律凌迟处死;偷盗大祀神祗中御用的祭器、帷帐等东西一律斩首;山陵内盗砍树木的斩首,家属发配边军。另外,明代专门设有神宫临军,专门掌管陵寝保卫。还设有一卫驻兵屯军保卫陵寝外部。
值得一提的是,明代北京老百姓的葬礼以土葬为主,兼行火葬。北京地区流行火葬大体始于辽代。在北京已发掘的辽墓当中,曾发现火葬,是火化后又将骨灰葬入的大型坟墓。这是北方民族与汉族习俗融合的结果,当时在汉族中尚不普遍。到了元朝时,火葬较为普遍地在北京流行。所以明代仍是火葬与土葬并存。
一般说,大户人家是土葬,而贫穷市民多用火葬。可见,火葬所以在北京流行,一是北方民族的影响,二是由于北京信佛教的人很多,佛教提倡火化;三是与当时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土地有限有关,所以连皇室宫女死后也用火葬。
。。
明成祖为何迁都北京
自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开始,中国历代的首都大都建在北方。元代以前,长安、洛阳、开封都曾做过都城,其中长安的时间最长、朝代最多。南方的城市,如南京、杭州等也曾做过都城,但在南方建都的王朝,大都是偏安朝廷或是短命王朝,远没有以北方为都的朝廷国祚长久。唯一的例外是明朝,朱元璋灭元之后把都城定在南京,但是朱元璋死后没过多少年,他的四儿子朱棣就迁都北京,明王朝也得以国运昌盛、统治长久。
朱元璋选定南京作为都城的原因,主要和他的出身有关。朱元璋出生于安徽凤阳,以江浙一带为根基夺去了元朝江山,自然对南方特别看重。但是,朱元璋定都南京的决心并不坚决,他毕竟是一个具有宏图伟略的皇帝,深知以南京为中心难以有效控制全国,更难以应对北方边疆外族的不断入侵。朱元璋采用了“封王”制,把自己的儿子分封到北方各边,担负起剿抚夷狄的任务。
朱元璋在位期间,两次分封诸子为藩王。藩王各拥重兵,坐镇一方,其中尤以秦、晋、燕、宁诸王势力最强。1392年,太子朱标病逝后,朱元璋立长孙朱允炆为皇太孙,这就是后来的建文帝。老皇帝担心皇孙年幼难以控制功臣勋旧,于是将大臣们诛杀殆尽,但没想到驻守各地的藩王们日益强大。1399年,燕王朱棣以尊祖训,诛“奸臣”齐泰、黄子澄,为国“靖难”为名,发动争夺皇位的战争。四年后,朱棣攻陷南京,宫中起火,建文帝朱允炆失踪。
朱棣攻下南京后,自己继承皇帝位,是为明成祖。他下令大肆捕杀建文帝的旧臣齐泰、黄子澄等人,将他们全部族诛,妻女或发配边疆,或卖为奴婢。朱棣还下令修改建文帝颁布的一切成法和官制,改革中央行政机构,建立厂卫,以表明他起兵目的在于恢复祖训,而不是为了夺权。
由于攻陷南京的时候建文帝神秘失踪,明成祖朱棣时刻不能安心,他一面清理南京建文帝旧党,一面开始经营他的军事与政治根据地北平。即皇帝位的当年,朱棣就改北平为北京,为日后的迁都做好准备。
北京曾是辽、金的都城,政治军事地位突出。元代把首都也定在北京,称为大都,北京更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元朝末年,受到常年战乱的破坏,北京经济凋敝,人口减少,但是其政治、军事重要性却丝毫没有减弱。当时,明朝政权还没有完全稳定,特别是在北方地区,退守到漠北的元朝残余势力一直想打回北京,对明王朝构成了最大威胁。为了能更有效地组织力量,抵抗元朝残余势力的侵犯,明成祖朱棣决定将都城迁到北京,而南京则变成了陪都。
朱棣首先为北平正名,有意提高北京的政治地位。1403年,礼部尚书建议把北平改为北京,迁都北京。朱棣认为,天子居北,正是居重御轻,可以加强北部边防,就采纳了这个建议。他知道迁都是一件关乎国家兴亡的头等大事,迁都的事情进行得相当审慎。
朱棣迁都北京是有其深刻的原因的。做燕王的时候,朱棣在北京镇守经营二十余年,根基雄厚,对北方的地理人情也相当熟悉,定都在此自然更能巩固统治。朱棣在南京大肆残杀建文帝旧臣,激起了江南各界的强烈不满,朱棣深知稍有风吹草动,这些人可能就会向他发难。而且建文帝一日未见,他的心头大患就一日未除。建文帝在南京根基深厚,朱棣更不愿在南京常呆。
对于迁都之事,朱棣做了大量的准备。早在永乐元年,朱棣就多次命令将江苏、浙江、山西等九省大批富足的居民迁到北京,充实都城,又在昌平营建陵墓,打算死后葬于北京。朱棣命令文武大臣讨论营建北京城的方案,前后从全国各地招来20多万工匠、上百万的民众和上万的军队参与北京城的营建,建城所需材料也是采集于全国各地。
营建北京,主要是建设宫城和皇城,也就是紫禁城和中央政府官署。为了节省,朱棣营建的紫禁城建在元代皇宫的旧址上,但面积比元代大了很多。紫禁城城墙高十余米,在东南西北的正中分别有东华门、午门、西华门、神武门四座城门。午门南面是皇城的南门,称承天门,就是今天的天安门。皇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紫禁城中的宫殿分前后朝:前朝(外朝)有皇极、中极、建极三大殿,后朝有乾清宫、交泰殿、保宁宫三大殿。六座大殿都位于全城的中轴线上,布局非常严整。朱棣营建的紫禁城,构成了今日故宫的基本格局,后世历代历朝都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营建的。
经过多年的修建,北京宫城与皇城终于基本建成。1420年,明成祖朱棣正式将首都迁往北京,原首都应天府改为南京,作为副都。此后,明朝一直以北京为首都,南京为副都。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明清皇帝的登基之礼(1)
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禁地,从明永乐皇帝朱棣到清宣统皇帝溥仪,共有明朝十四帝、清朝十帝,这里曾经作为24位皇帝的家,古代中国人认定天帝住在天上的紫微垣,天子的住地因而得名紫禁城。每逢春节、冬至及皇帝生日,或者皇帝登基、大婚,宫室都要在太和殿举办盛大的典礼。而其中最重要的典礼,莫过于登基大典,登基大典标志着旧统治者统治的结束和新统治者接管权力的开始。那么这种典礼是怎样举行的呢?
在明代皇帝中,明仁宗朱高炽是第一位在天安门城楼上举行登基大典的明朝皇帝——从这个角度讲,他才是紫禁城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任主人。明朝皇帝的登基仪式在《明史·礼记》中称为“登极仪”,在当时的背景下,这毫无疑问是国家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因此在封建礼制中,对此作了详细的安排和规定。
《明史·礼志》中记载:“先期,‘司设监’陈御座于奉天门,‘钦天监’设定时鼓,‘尚宝司’设宝案,‘教坊司’设中和韶乐……”
这是仪式前期的准备工作,所谓司设监、钦天监、尚宝司、教坊司,都是当时礼部的直属机关,“司设监”相当于今天的后勤部门,下设总理、管理、佥书、典簿、掌司、写字、监工等员。“钦天监”的工作就是观察天象,推算节气,制定历法。有监正、监副等官,向皇帝汇报所谓的“天意”;尚宝、教坊两个部门一个负责设备的安置,一个负责仪式中的文艺演出。这几个部门是筹备“登极仪”的主要机构。
“是日,早,遣官告天地宗社。皇帝具孝服告几筵(陈设祭品的桌子,前面列有先帝、神灵的牌位)。”这是仪式的序幕。先要由礼部的官员分别到天坛、先农坛、太庙告知祖先。“至时,鸣钟鼓,皇帝衮服御奉天门。”明朝的皇帝只有在特别盛大的仪式中才穿黄色的衮服,他们日常所穿的是黑色绣龙形的常服。身着黄色衮服的洪熙皇帝登上天安门城楼后,登基仪式才算正式开始。
早就等在天安门前的官员都身着朝服,在“洪胪寺”官员的引导下,他们经过金水桥进入紫禁城。但这时他们还不能进入“奉天殿”,因为皇帝还在奉天门上做祷告,所以,大臣们只能留在午门外的广场上。他们以“文东武西”的方式跪在御道的两侧,等皇帝和各路神仙沟通完毕后从“奉天门”上下来。
明仁宗从天安门城楼上下来后,进入“奉天殿”就座。大臣们这才依官阶高低鱼贯进入,对新皇帝上表道贺。然后,“司礼太监”正式宣读诏书,确认新皇帝的身份。一届王朝就此拉开序幕。这个仪式自此就被确定下来,明代皇帝的登基都大体沿用了这套规矩。换句话说,天安门广场见证了几乎所有明王朝帝王的尊荣。
1644年4月25日上午,李自成起义军由德胜门进入皇宫,终于推翻了统治276年的朱明王朝。1644年6月3日,在山海关一片石战役中战败的李自成回到北京仓皇登基,在武英殿举行登基典礼,封妻高氏为皇后,派丞相牛金星至天坛代为祭天。但第二天一大早就匆忙离京,向西奔逃。自入城到离京,“大顺”政权仅存在了42天。
清朝入关后,曾举行过十次大典,这十次大典中,有两次是特殊情况,一次是顺治元年爱新觉罗·福临的登基。祟德八年(1643年)八月九日,清太宗皇太极猝死于盛京(沈阳),在一场混乱的王位之争后,年仅6岁的福临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八月二十六日,福临在大政殿登基,并向蒙古、朝鲜送去即位诏书,布告天下。第二年,福临的叔叔多尔衮,在明朝驻山海关总兵吴三桂的接引下,统帅八旗劲旅走出白山黑水,跨过山海关,大败李自成农民军,迅速攻占北京。同年九月,福临和清皇室人员由沈阳抵达北京。十月初一,福临在臣僚的簇拥下,亲到京师南郊告祭天地,即皇帝位,正式颁诏天下,宣布清王朝对全国的统治,改年号为顺治,这一年为顺治元年。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明清皇帝的登基之礼(2)
清朝初期,皇子之间夺取皇位的明争暗斗相当激烈。为了缓和这种矛盾,雍正朝开始采取秘密建储的办法,即皇帝生前不公开立皇太子,而秘密写出所选皇位继承人的文书,一式二份,一份放在皇帝身边;一份封在“建储匣”内,放到乾清宫正殿由清代顺治皇帝御笔亲书的“正大光明”匾的背后。皇帝死后,由顾命大臣共同取下“建储匣”,和皇帝秘藏在身边的一份对照验看,经核实后宣布皇位的继承人。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帝,都是按此制度登上宝座的。到了清代后期,由于咸丰皇帝只有一个儿子,同治和光绪皇帝没有儿子,这种秘密立储的办法才失去其意义。
另一次特殊的情况是嘉庆帝的登基。因为是其父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