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龙床:大明王朝六位皇帝 >

第31部分

龙床:大明王朝六位皇帝-第31部分

小说: 龙床:大明王朝六位皇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匦牒偷姥Т蚪坏溃龀龌赜Γ砻魈龋薹ㄖ弥焕恚淝樾卧蛭奁娌挥小O裰旌裾眨杂氲姥嘧螅植还咭蹋餍云乒拮悠扑ぃ月傥芯蘩档姆绞嚼创锏椒磁涯康摹V旌駸幸埠苡幸馑迹缙谒谝獾姥В徐鑫渥诘梦实酆螅紫认氲降囊患拢褪俏约旱纳砀改刚渖系酆笞鸷牛庑形么ザ死窠痰淖韵嗝苤Γ窠谭彩乱孕⑽龋旌駸兴蛩菩行⒌溃辉傅绷嘶实鄱晌鹑说暮蟠窠潭杂诿制挚俚煤芩溃用稚纤抵旌駸斜匦胍孕⒆谥斓v樘之子的身份继承皇位才算合法———一边是孝道,一边是名分道统,朱厚熜为此与群臣往来相斗,双方引经据典,各不相让,搞到后来终归皇帝力量大,朱厚熜如愿以偿,但也真可谓焦头烂额———此即有名的嘉靖“大礼议”事件,其所起,完全由于如何解释道学理论是正确的。经此恶战,朱厚熜身心俱疲,加上其他一些事如“宫婢之变”的影响,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中年后完全转向仙学道术的钻研,关起门,沉浸在虚无的神仙世界里。
  

伪君子朱棣(49)
朱棣却有自己的应对方式,那就是阳奉阴违。他既不像朱允炆那样“中毒”颇深,对道学诚心信奉,一言一行都比照“圣王之道”;也绝不像朱厚照那样不管三七二十一,什么圣人之言,老子就是不侍候,不学、不听、不理睬,通通给我滚一边去!朱棣的方式是,该怎么做就怎么做,毫不手软、毫不顾忌,然而在言语上他却是比谁都正宗纯正的道学大师。说得雅致一些,这叫文过饰非,说得粗俗一些则是又当婊子又立牌坊。
  这实际上反映出朱棣是一个深刻的矛盾体。他不具备“仁柔”的心性,可又比较在意自己的名声,希望跻身“正派”君主行列,甚至是古往今来难得一见的伟大皇帝,而不愿意与荒淫无道的坏皇帝为伍。但朱棣并不在自身矛盾的夹击中痛苦,相反他倒是追求把这种矛盾练成一种独门功夫,其情形正类乎金庸笔下那个练“左右互搏”的周伯通;干出的事,绝大部分属于地道的“小人”,说出的话,却绝大部分属于标准的“君子”———在这一点上,历来帝王似乎无出其右者。
  奇怪的是,他自己对此竟然心知肚明。当皇帝后,有一次与翰林侍读胡广等人闲聊,他吐露了这样的心声:“为学不可不知《易》,只‘内君子,外小人’一语,人君用之,功效不小。”{185}此语出《易》“泰(卦十一)”:“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原意是讲事物应该刚柔互为表里。但朱棣之用于自况,却显然是在替他的表里不一作辩解。甚至他能想到用这句话自解,也真是让人钦佩不已———双手沾满鲜血的独夫不止他一个,但从没有哪个曾这样,做了很多坏事以后,还能找到如此漂亮的借口。
  大独裁者朱棣给自己搭的牌坊巍峨壮丽,高耸入云。倘并不了解此人一生所为,只读史书上记述的他的言论,你简直会相信这是上下五千年屈指可数的贤君之一,那样忧民爱民,那样敬仰天命,那样理性澄明,那样好德乐道。所有这一切,都集中在永乐七年他撰写并颁布的《圣学心法序》{186}里。
  《圣学心法》,据说是朱棣亲自编纂的一部“采辑圣贤格言切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要者”,专供其子孙学习之用的一本“德育教材”———这恐怕不可信,他老人家大约没这份闲工夫充当一名编辑家,而当系臣下“代劳”,却用了他的名义发表。不过,那篇序言应该是他自己捉刀,理由是文字并不高妙,观点也保持着他一贯言不由衷的特色。
  读读《圣学心法序》,很容易知道朱棣给自己究竟搭了怎样一座美轮美奂的牌坊。我从中撷取五段话,分别与他一生为人和行事的五个重要方面相关。以这些话,质诸他的实际做法,对照起来读,会非常有趣。
  第一段,谈“仁义为君”、“以德治国”:
  道德仁义,教化之源。善治天下者,以道德为郛郭【外城,比喻保障】,以仁义而为干橹。陶【陶冶、化育】民于仁义,纳民于道德,不动声色,而天下化如流水之赴壑,沛然莫之能御也。虽然,王者下之表,上以是帅之,下以是应之【君主应在道德上为人民做出表率】,故笃行躬钱【当系“践”字之误】,渐摩人心,此德化之实也。
  第二段,谈“以民为本”:
  民者,国之根本也。根本欲其安固,不可使其凋敝。是故圣王之于百姓也,恒保之如赤子【婴儿】,未食则先思其饥也,未衣则先思其寒也。民心欲其生也,我则有以遂之;民情恶劳也,我则有以逸之。
  第三段,谈“慎刑少杀”:
  明刑以弼教。终也,刑,期于无刑【最终而言,用刑的目的是有朝一日可以根本无须用刑】。先王之敬用五刑也,一则曰钦【恭敬,指态度庄重和严肃,不玩不亵】,二则曰慎,以见用刑之不敢以轻。故天下无滥狱过杀,而民罔不协于中【只要不滥用刑狱、少杀人,老百姓没有不心平气和的】,所以久安极治也。至若秦隋之君,用法惨酷,倚苛暴之吏,执深刻之文,法外加法,刑外施刑,曾何有忠爱恻怛【忧伤】之意?死人之血漂流愈多而奸愈作,狱愈烦而天下愈乱矣,失四海之心,招百姓之怨。
  

伪君子朱棣(50)
第四段,谈“富民之利,扰民之害”:
  经【治理】国家者,以财用为本。然生财必有其道。财有余,则用不乏。所谓生财者,非必取之于民也。爱养生息,使民之力有余;品节【衡量、鉴定】制度,使物之用不竭。下有余,则上何患于不足?下不足,则上何可以有余?故曰: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人君富有天下,亦必量入为出,守之以节俭,而戒慎于奢靡。……若夫衰世之主,极财用之费,穷耳目之好,朘【搜刮、剥削】民膏血,暴殄天物,民怨于下而不恤,天怒于上而不惧,欲国不亡,乌乎可得!
  第五段,谈“不穷兵黩武”:
  驭夷狄有道,谨边备是也。……毋先事以启衅,毋贪利以徼【求取】功。起衅徼功,损财耗力,中国罢【通“疲”】弊。
  “善治天下者,以道德为郛郭,以仁义而为干橹”,“圣王之于百姓也,恒保之如赤子”,“终也,刑,期于无刑”,“死人之血漂流愈多而奸愈作,狱愈烦而天下愈乱矣”,“民怨于下而不恤,天怒于上而不惧,欲国不亡,乌乎可得”,“起衅徼功,损财耗力,中国罢弊”……这些话字字珠玑,说得是何等好啊,天底下还有比这更正大光明、更高尚动听的至理嘉言吗?
  可是请注意,朱棣写下这些句子时,是永乐七年五月。
  那时,他早已屡兴大狱、滥杀无辜、恢复锦衣卫、任用大酷吏。
  那时,征服和吞并安南已然三载,正在如填无底洞般地消耗着国家和人民的巨大财力。
  那时,他已经四遣大臣、征调大量民夫在各地采木,紧锣密鼓准备再建一座京都。
  那时,以“耀兵异域”、宾服四方为目的,靡费无算的郑和远航,已进行过两次(永乐三年和永乐五年),马上就要搞第三次(永乐七年十月)。
  就在写下“毋贪利以徼功”这句话的当年,墨渖未干,朱棣北上抵达北京,着手调集兵马粮草,强迫数十万农民离开田地、家乡和亲人,即将发动对蒙古部落的第一次北征……
  在许许多多这样的事实面前,我们再去拜读《圣学心法序》的大哉煌言,能不充满作呕之感?
  “向也,南征北讨,出师连年,辎重牛马,耗散钜万。又江北困于营造,江南疲于转输……向也,料差日繁,饥者弗食,土木屡作,劳者弗休。养官马者或鬻子以偿驹,佃官田者或典妻以纳税。”此时,复以黄泽奏折所提出的指控,与《圣学心法序》的自我标榜相对照,你无法不惊讶于两者间的反差,是如此悬殊和刺目。
  你心底将浮现出一个字眼———只能是这个字眼:伪君子!
  十足的坏蛋,至少比十足的伪君子要好些。
  至少,十足的坏蛋并不会在祸害人间的同时,还额外向世界和历史索取名誉。
  【注释】
  ①故事大致说,杜太后病危时,召见赵匡胤,命其传位于赵匡义,再传赵廷美(赵匡胤四弟),三传赵德昭(赵匡胤子),理由是“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避免皇帝年龄太小)。赵匡胤依母命,并写下誓书,放在金匮之中密存。事见《宋史·列传第一后妃上》《宋史·列传第三宗室一》。
  ②③《明史》,列传第二十五。
  ④《太祖实录》,吴元年十月。
  ⑤《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四。
  ⑥《太祖实录》,洪武元年四月。
  ⑦《太祖实录》,洪武二年五月。
  ⑧《太祖实录》,洪武三年四月。
  ⑨《太祖实录》,洪武三十一年五月。
  {10}{11}《明史》,列传第二十七。
  {12}{13}{14}{15}无名氏:《奉天靖难记》,一。稿成于永乐年间,撰者佚名,然当为朱棣指使下结撰,因后之《太宗实录》卷一至卷九即在其基础上增改而成。
  {16}孟森:《明清史讲义》。
  {17}朱鹭《建文书法拟》前编,页四下。
  {18}宋端仪:《立斋闲录》,卷一。
  

伪君子朱棣(51)
{19}《建文书法拟》前编,页九下。
  {20}《明史》,本纪第四,恭闵帝。
  {21}《建文书法拟》附编上,页二十四,过金陵吊方正学诸臣。
  {22}顾起元:《客座赘语》,卷一,革除。
  {23}《野记》二。
  {24}王崇武:《明靖难史事考证稿》。
  {25}《建文年谱》,卷一。
  {26}对此,李贽《续藏书》卷五有评语,极好:“然在建文,但可谓能长养死难之人才,而不可谓能长养辅弼之人才也。”方孝孺等一身正气,但作为政治家却都不甚高明。
  {27}顾起元:《客座赘语》,卷一,革除。
  {28}黄佐:《革除遗事》,一。
  {29}朱睦:《革除逸事》,卷二。
  {30}史仲彬撰、徐兴抄:《致身录》。
  {31}有两种说法,一说朱允炆城破后在宫中纵火自焚,一说乘乱出宫流亡。
  {32}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33}谈迁:《国榷》,卷十二,惠宗建文四年壬午。另据《续藏书》,“逊国名臣”条目之下,单单有名姓者即近二百人,尚有四百余人没有留下姓名。
  {34}{35}《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
  {36}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册,176页。
  {37}《春秋左传正义》,卷十六,杜预疏,孔颖达注。
  {38}《论语·卫灵公》。
  {39}{40}《论语·泰伯》。
  {41}《明史》,列传第二十九。
  {42}{43}大岳山人:《建文皇帝遗迹》。
  {44}《明史》,列传第二十九。
  {45}朱彝尊:《明诗综诗话》(《静志居诗话》)。
  {46}《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六,奸臣。
  {47}孟森:《明清史讲义》。
  {48}{49}《明史》,列传第二十九。
  {50}《明史》,本纪第八,仁宗。
  {51}《续藏书》,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