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北宋·帝国书生意气 >

第17部分

北宋·帝国书生意气-第17部分

小说: 北宋·帝国书生意气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事古未有,每思辄长叹。
  我欲犯众怒,为子记此冤。
  下纾冥冥忿,仰叫昭昭天。
   。。

7.岳阳楼记
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后不久,便接到出知邓州的调令。不久又收到了老友滕子京的来信,信的内容是请范仲淹为他重修的岳阳楼写一篇记文。随信寄来的还有一幅描绘岳阳楼景色的《洞庭晚秋图》,以及唐宋名人吟咏岳阳楼的诗词歌赋。
  看到这位老朋友的来信,范仲淹不知是喜是忧。庆历二年宋军在西北遭遇定川砦大败,范仲淹派军驰援泾州,当时的知泾州滕子京出色地动员泾州军民为宋军提供军需物资,为泾州保卫战的胜利立下战功。
  第二年范仲淹被调回京城,便推荐滕子京知庆州。
  没有想到,不久就有一位驻扎在泾州的武官郑戬告发滕子京在泾州一役中滥用公用钱,监察御史随即指控滕子京在泾州耗费公用钱十六万贯,甚至怀疑滕子京贪污公款。与滕子京一起被控告的还有张亢,因为他用公用钱做生意赚钱。
  按宋朝的规定,泾州一年的公用钱不过七百贯,滕子京泾州一役所费竟是朝廷规定公用钱的200多倍,岂不是大有问题?
  其实不然。泾州一年的公用钱七百贯,其实是指正常情况下由中央财政中直接下拨的数额。但各地的公用钱,主要并不来源于中央财政,而是来源于各地财政,这部分的数额并不确定。此外,中央政府还对战时的边境州府特拨公用钱,这部分的数额往往远大于一般年度的公用钱。
  滕子京的公用钱,主要用于战争之后的酒宴犒劳羌族首领和士兵,又按当时边疆风俗,在佛寺里为在定川砦战争中死亡的士卒祭神祈祷,并抚恤死者亲属,收服边疆部族民心,这种做法在当时是得到朝廷允许和鼓励的。
  不过除此之外,滕子京可能还用这部分钱馈赠给了一些试图在西北边疆建功立业的游侠、游士之徒。《水浒传》中王进、史进、鲁达、杨志等投奔过的大、小种经略相公,也就是种谔和种师道,他们是种世衡的儿子和孙子,而种世衡正是范仲淹在西北前线最得力的助手。当时的西北前线,也活跃着很多像王进、史进之类的豪侠,或者有豪侠之气的书生。如宋代大儒张载当时就在前线游荡,试图建立军功,后来拜见范仲淹,范仲淹劝他不如回家读书,可成大器。滕子京本来就是任侠之人,很欣赏豪侠之士,于是将一部分公用钱就用在这些人身上。
  仁宗皇帝听说滕子京滥用公款,还有贪污嫌疑,就将滕子京贬为权知凤翔府,又派出太常博士燕度前往邠州(治今陕西郴县)审理此案。
  滕子京听说朝廷派人来查,怕牵连过多,决心一人承担此案,立即将账目销毁。燕度来到邠州,果然审问了很多无辜之人,闹得前线大将狄青、种世衡等人心灰意冷。但查来查去,发现滕子京用的公用钱大概是三千贯,具体用途因为账目销毁已经无从查证,但可以确定,滕子京没有贪污私吞。至于所谓的十六万贯,绝大部分是筹备粮草的军饷。张亢用公用钱做生意赚钱确有其事,不过所赚之钱主要用于购买军马,并未私入,而这是朝廷允许的。
  与此同时,范仲淹、欧阳修等人在朝中竭力为滕子京辩护。范仲淹说像滕子京这样能干的官员,在问题查清楚之前,绝不应该停职;滕子京如果真的有贪污行径,自己愿意同受处罚;自己也曾用军费作贸易,所赚之钱用于军务,有结余全部交公,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仁宗皇帝了解真相之后,已经不想继续追查。然而当时庆历新政刚刚开始,抹黑滕子京本来就是为了打击范仲淹,以王拱辰为首的一批人不愿善罢甘休,竟以罢朝威胁仁宗皇帝。
  仁宗皇帝不堪忍受臣僚之间无休止的争闹,结果将滕子京免去天章阁待制的官位,再将其贬到岳州这个穷小的地方了事。这就是《岳阳楼记》开篇一句“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的来龙去脉。
  没有想到,滕子京果然能干,被贬到岳州仅一年工夫,就将岳阳楼修起来了。等到范仲淹被贬到邓州时,范仲淹接到了滕子京交给他的任务,为岳阳楼写一篇记。
  《岳阳楼记》,其实是一位贬官写给另一位贬官的安慰信。文章的第一段夸奖了一番滕子京的能干,第二段则是根据《洞庭晚秋图》描绘了一番从岳阳楼观看洞庭湖的景色,只字未提岳阳楼的形制。第三、四段则写贬官的心情,有些人满腹牢骚,“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有些人则隐士心态,故作逍遥,“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最后一段范仲淹表明了自己的心态,说他既不发牢骚也不故作逍遥姿态,他的心里只有忧国忧民。这段话中国人差不多都会背诵: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这的确是范仲淹一生的写照。
  两年之后,滕子京卒于苏州任上,时年58岁。《宋史》中记载滕子京一生“倜傥自任,好施与”,去世时“家无余财”。
  又过了四年,范仲淹被调往颍州,途经徐州时不幸去世,时年64岁。去世之前,范仲淹也给朝廷写了一份《遗表》。一般的《遗表》都会请求朝廷照顾一下自己的几位子侄,范仲淹没有向朝廷提出任何请求,家里的事提也没提。
   。。

1、北宋第一大帅哥
狄青是北宋第一大帅哥。
  到底有多帅?帅到上战场不敢以真面目视人,怕敌人看到狄青长得太过秀美,嘲笑宋军无人,派了个奶油小生来打仗。
  在延州前后四年,狄青参加了大小战役二十五次,中流矢八次,每次战斗狄青都身先士卒,受伤后,仍顽强杀敌,屡立战功。战场上的狄青装束非常独特,披头散发,戴上青面獠牙铜面具,“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
  后来的小说家称,狄青的面具太过狰狞恐怖,敌军乍见,常以为是妖魔鬼怪,还没交战,魂魄早已吓掉三分,因此狄青每战必胜。
  按说,狄青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位帅到要戴上面具才敢上战场的美男子。四百余年前,有一位兰陵王也是“才武而面美,常著假面以对敌”。不过兰陵王并非兰陵的一位国王,而是东魏权臣、北齐奠基人高欢的孙子,兰陵王是他的爵位。一次大胜后,为庆祝胜利,武士们为兰陵王编了《兰陵王入阵曲》,所有人戴着兰陵王那样的面具边歌边舞。《兰陵王》后来还演变成了一个曲牌,宋人常常用来填词演唱当时的流行歌曲。
  听说有位神奇的面具将军将从前线凯旋京城,京城士女早已传说纷纭,热切地期盼着一睹英雄的风采。回到京城,狄青每次上街,都能吸引大批民众的围观,导致交通堵塞,其派头绝不亚于今天的超级偶像、天王巨星。
  渐渐地有人认出了这位俊美的狄将军。京中纷纷议论,原来狄将军就是早年皇家仪仗队的骑兵狄二郎啊,那时就因为长得太帅,马又骑得好,被皇上看中当了近卫骑的骑兵呢。听说后来犯了什么事,才到前线去打仗的呢,没想到仗也打得好……听说狄将军没考过进士,不过看来比考上状元还有前途呢……
  面具将军狄二郎的英俊潇洒,不但俘获了京城无数少女少妇的春心,就是皇宫中的贵妇公主也毫不例外。这样的传奇一直延续到狄将军的下一代。多年以后,宋哲宗时,皇帝为神宗的大长公主挑选夫婿,在文官圈子找来找去没有满意的。负责做媒的官员一时没了主意,只好向皇帝探听公主心目中的驸马究竟是个什么样子,皇帝告诉他们,“就是要长得狄咏那个样子”。这个狄咏就是老帅哥狄青的儿子,当时在宫廷里充当卫士。从此以后,小帅哥狄咏就被宋人称作“人样子”,就是“标准帅哥”的意思。
  

2.英雄不问出身
狄青因为在征西与平南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后来当上了枢密使。在宋朝,枢密使是总理级别的大官,皇帝之下军政的最高长官,并与宰相一起商议国家大事。
  狄青出身贫寒,他的一生成就全靠不懈的努力,他的故事,完全可以改编成一部中国男版的《大长今》。
  在演义小说中,狄青的曾祖父叫狄泰,是五代时后唐明宗的翰林;祖父叫做狄元,是宋太宗时的“两粤总制”,“威振边夷,名声远播”;他的父亲更是太原府总兵。总之狄青出身于一个显赫的武将之家。
  不过令人失望的是,狄青的真实出身,比小说中虚构的谱系要寒酸许多,以至于并没有人知道他父亲的名字。
  与狄青一起平定侬智高之乱的余靖,后来为狄青写墓志铭,其中写道,狄青有个远祖,是唐朝的名臣狄仁杰!狄青当上枢密使后,有一位狄仁杰的后裔,将狄仁杰的画像与其他文物档案奉献给狄青,以此作为狄仁杰是狄青远祖的确凿证据。
  没想到狄青老老实实地说:“我只是一时运气好当上了大官,无论如何也不能与梁公相提并论。”梁公是狄仁杰的爵位。狄青重重地赏赐了这位好心的同宗,然后将他送走。
  狄青字汉臣,出生于1008年。他的家乡在今天山西汾阳,这里以汾酒而出名。唐代诗人杜牧有诗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中描写的杏花村酒家就在今天的汾阳——宋代的汾州西河县。狄青的家,应该就在离杏花村不远的地方,一个叫做狄家社的村庄中。
  1933年的冬天,有一个叫白志谦的人奉命到汾阳县政府主管教育。出于对宋代名将狄青的崇拜,在公务之余,他写了一部狄青的小传,后来收入王云五先生主编的百科小丛书,于1936年在商务印书馆出版。这可能是至今唯一一部狄青的传记专著。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记载过狄青小时候的故事。说一次狄青的哥哥狄素与一个叫做“铁罗汉”的人在水边打架,被狄素扔入水中。人命关天,看看事态严重了,当地的保伍忙把狄素抓了起来。保伍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村委会主任一类的人物。这时,16岁的狄青出面说,杀“铁罗汉”的是他而不是狄素,再说什么狗屁罗汉可能还没有死呢。一番折腾后,“铁罗汉”吐出了数斗水,活了过来。保伍看看没闹出人命,也就不管了。
  苏东坡记载这个故事时,就说狄青“本农家子”,也就是说狄青是农民出身。后来狄青在村中当乡书手。宋代将乡村的民户分为五等,每个等户都要为国家白干活,乡书手是第四等户的差役,可见狄青家在乡村中也不算富裕。乡书手是负责文书事务的,差不多就是乡村中如有土地买卖、缴税收税的事情,乡书手就负责拿出表格让人家填好,然后在经办人一栏中签上自己的名字,诸如此类。
  但乡书手这种应付县里收税的文字工作并不是一份好差事。可能是因为狄青做人不够“灵活”,不太懂收税过程中的种种“潜规则”;也可能是因为狄青好打抱不平,像梁山好汉一样犯了什么事,总之,25岁时,他逃到了北宋的京师开封。到了开封走投无路,只好应募入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