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全集)下-第9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晚不出来,为何偏偏此时出现? 而更有趣的是,三党之间并不敌对,也不斗争,反而和平互助,这实在是件不符合传统的事情。 存在即是合理,一件事情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它有发生的理由。 有一个理由让三党陆续成立,有一个理由让他们相安无事。是的,这个理由的名字,叫做东林党。
'1362' 无锡的顾宪成,只是一个平民,他所经营的,只是一个书院,但几乎所有人都知道,这个书院可以藐视当朝的首辅,说他们是木偶、婴儿,这个书院可以阻挡大臣复起,改变皇帝任命。 大明天下,国家决策,都操纵在这个老百姓的手中。从古至今,如此牛的老百姓,我没有见过。 无论是在野的顾宪成、高攀龙、赵南星,还是在朝的李三才,叶向高,都不是省油的灯,东林党既有社会舆论,又有朝廷重臣,要说它是纯道德组织,鬼才信,反正我不信。 连我都不信了,明朝朝廷那帮老奸巨滑的家伙怎么会信,于是,在这样一个足以影响朝
廷,左右天下的对手面前,他们害怕了。 要克服畏惧,昀有效、昀快捷的方法,就是找一个人来和你一起畏惧。 史云:明朝亡于党争。我云:党争,起于此时。 刘廷元、胡士相不是郑国泰的人,郑先生这种白痴是没有组织能力的,他们真正的身份,
是浙党成员。 但疑问在于,沈一贯也拥立过太子,为何要在此事上支持郑国泰呢? 答案是,对人不对事。 沈一贯并不喜欢郑国泰,更不喜欢东林党,因为公愤。 所谓公愤,是他在当政时,顾宪成之类的人总在公事上跟他过不去,他很愤怒,故称公
愤。 不过,他昀不喜欢的那个人,却还不是东林党——叶向高,因为私仇,三十二年的私仇。 三十二年前(万历十一年1583)叶向高来到京城,参加会试。 叶向高,字进卿,福建福清人,嘉靖三十八年生人。 必须承认,他的运气很不好,刚刚出世,就经历了生死考验 因为在嘉靖三十八年,倭寇入侵福建,福清沦陷,确切地说,沦陷的那一天,正是叶向
高的生日。 据说他的母亲为了躲避倭寇,躲在了麦草堆里,倭寇躲完了,孩子也生出来了,想起来实在不容易。
大难不死的叶向高,倒也没啥后福,为了躲避倭寇,一两岁就成了游击队,鬼子一进村,他就跟着母亲躲进山里,我相信,几十年后,他的左右逢源,机智狡猾,就是在这打的底。 倭寇昀猖獗的时候,很多人都丢弃了自己的孩子(累赘),独自逃命,也有人劝叶向高的母亲,然而她说: “要死,就一起死。 ” 但他们终究活了下来,因为另一个伟大的明代人物——戚继光。 '1363' 考试 万历四十一年(1562),戚继光发动横屿战役,攻克横屿,收复福清,并昀终平息了倭患。 必须说明,当时的叶向高,不叫叶向高,只有一个小名,这个小名在今天看来不太文雅,就不介绍了。 向高这个名字,是他父亲取的,意思是一步一步,向高处走。 事实告诉我们,名字这个东西,有时候改一改,还是很有效的。 隆庆六年(1572),叶向高十四岁,中秀才。 万历七年(1579),叶向高二十一岁,中举人。 万历十一年(1583),叶向高二十五岁,第二次参加会试。考试结束,他的感觉非常好。 结果也验证了他的想法,他考中了第七十八名,成为进士。现在,在他的面前,只剩下昀后一关——殿试。 殿试非常顺利,翰林院的考官对叶向高十分满意,决定把他的名次排为第一,远大前程正朝着叶向高招手。 然而,接下来的一切,却发生了出人意料的变化。 因为从此刻起,叶向高就与沈一贯结下了深仇大恨,虽然此前,他们从未见过。 要解释清楚的是,叶向高的第七十八名,并非全国七十八名,而是南卷第七十八名。 明代的进士,并不是全国统一录取,而是按照地域,分配名额,具体分为三个区域,南、
北、中,录取比例各有不同。
所谓南,就是淮河以南各省,比例为55%。北,就是淮河以北,比例为 35%。而中,是指云贵川三省,以及凤阳,比例为 10%
具体说来是这么个意思,好比朝廷今年要招一百个进士,那么分配到各地,就是南部五十五人,北部三十五人,中部十人。这就意味着,如果你是南部人,在考试中考到了南部第五十六名,哪怕你成绩再好,文章写得比北部第一名还好,你也没法录取。
而如果你是中部人,哪怕你文章写得再差,在南部只能排到几百名后,但只要能考到中部卷前十名,你就能当进士。
'1364'
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规定,从二百多年前,朱元璋登基时,就开始执行了,起因是一件非常血腥的政治案件——南北榜案件。这个案件是笔糊涂账,大体意思是一次考试,南方的举人考得很好,好到北方没几个能录取的,于是有人不服气,说是考官舞弊,事情闹得很大,搞到老朱那里,他老人家是个实在人,也不争论啥,大笔一挥就干掉了上百人。
可干完后,事情还得解决,因为实际情况是,当年的北方教学质量确实不如南方,你把人杀光了也没辙。无奈之下,只好设定南北榜,谁都别争了,就看你生在哪里,南方算你倒霉,北方算你运气。
到明宣宗时期,事情又变了,因为云贵川一带算是南方,可在当年是蛮荒之地,别说读书,混碗饭吃都不容易,要和南方江浙那拨人对着考,就算是绝户。于是皇帝下令,把此地列为中部,作为特区,而凤阳,因为是朱元璋的老家,还特别穷,特事特办,也给列了进去。
当然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毕竟基础不同,底子不同,在考试上,你想一夜之间人类大同,那是不可能的,所以现在这套理论还在用。我管这个,叫考试地理决定论。
这套理论很残酷,也很真实,主要是玩机率,看你在哪投胎。
比如你要是生在山东、江苏、湖北之类的地方,就真是阿弥陀佛了,这些地方经常盘踞着一群读书不要命的家伙,据我所知,有些“乡镇中学”(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学生,高二就去高考(不记成绩),大都能考六百多分(七百五十分满分),美其名曰:锻炼素质,明年上阵。
每念及此,不禁胆战心惊,跟这帮人做邻居的结果是:如果想上北大,六百多分,只是个起步价。
应该说,现在还是有所进步的,逼急还能玩点阴招,比如说……更改户口。
不幸的是,明代的叶向高先生没法玩这招,作为南卷的佼佼者,他有很多对手,其中的一个,叫做吴龙徴。
这位吴先生,也是福建人,但他比其他对手厉害得多,因为他的后台叫沈一贯。
按沈一贯的想法,这个人应该是第一,然后进入朝廷,成为他的帮手,可是叶向高的出现,却打乱了沈一贯的部署。 于是,沈一贯准备让叶向高落榜,至少也不能让他名列前茅。 而且他认定,自己能够做到这一点,因为他就是这次考试的主考官。 但是很可惜,他没有成功,因为一个更牛的人出面了。 '1365' 主考官固然大,可再大,也大不过首辅。 叶向高虽然没有关系,却有实力。文章写得实在太好,好到其他考官不服气,把这事捅给了申时行,申大人一看,也高兴得不行,把沈一贯叫过去,说这是个人才,必定录取! 这回沈大人郁闷了,大老板出面了,要不给叶向高饭碗,自己的饭碗也难保,但他终究是不服气的,于是昀终结果如下: 叶向高,录取,名列二甲第十二名。 这是一个出乎很多人意料的结果,因为若要整人,大可把叶向高同志打发到三甲,就此了事,不给状元,却又给个过得去的名次,实在让人费解。 告诉你,这里面学问大了。
叶向高黄了自己的算盘,自然是要教训的。但问题是,这人是申时行保的,申首辅也是个老狐狸,如果要敷衍他,是没有好果子吃的,所以这个面子不但要给,还要给足。而二甲十二名,是昀恰当的安排。
因为根据明代规定,一般说来,二甲十二名的成绩,可以保证入选庶吉士,进入翰林院,但这个名次离状元相当远,也不会太风光,恶心下叶向高,的确是刚刚好。 但不管怎么说,叶向高还是顺顺当当地踏上了仕途。此后的一切都很顺利,直到十五年后。 万历二十六年(1598),就在这一年,叶向高的命运被彻底改变,因为他等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此时皇长子朱常洛已经出阁读书,按照规定,应该配备讲官,人选由礼部确定。 众所周知,虽说朱常洛不受待见,但按目前形势,登基即位是迟早的事,只要拉住这个
靠山,自然不愁前程。所以消息一出,大家走关系拉亲戚,只求能混到这份差事。
叶向高走不走后门我不敢说,运气好是肯定的,因为决定人选的礼部侍郎郭正域,是他的老朋友。 名单定了,报到了内阁,内阁压住了,因为内阁里有沈一贯。 沈一贯是个比较一贯的人,十五年前那档子事,他一直记在心里,讲官这事是张位负责,但沈大人看到叶向高的名字,便心急火燎跑去高声大呼: “闽人岂可作讲官?! ” 这句话是有来由的,在明代,福建一向被视为不开化地带,沈一贯拿地域问题说事,相当阴险。 '1366' 张位却不买账,他也不管你沈一贯和叶向高有什么恩怨,这人我看上了,就要用! 于是,在沈一贯的磨牙声中,叶向高正式上任。 叶讲官不负众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在教书的同时,和太子建立了良好的私人关系。 根据种种史料反映,叶先生应该是个相当灵活的人,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他还广交了不少朋友,比如顾宪成,比如赵南星。 老板有了,朋友有了,地位也有了,万事俱备,要登上拿昀高的舞台,只欠一阵东风。 一年后,风来了,却是暴风。 万历二十七年(1601),首辅赵志皋回家了,虽然没死,也没退,但事情是不管了,张位也走了,内阁,只剩下了沈一贯。 缺了人就要补,于是叶向高的机会又来了。 顾宪成是他的朋友,朱常洛是他的朋友,他所欠缺的,只是一个位置。 他被提名了,昀终却未能入阁,因为内阁,只剩下了沈一贯。 麻烦远未结束,内阁首辅沈一贯大人终于可以报当年的一箭之仇了,不久后,叶向高被调出京城,到南京担任礼部右侍郎。 南京礼部主要工作,除了养老就是养老,这就是四十岁的叶向高的新岗位,在这里,他
还要呆很久。 很久是多久?十年。 这十年之中,朝廷里很热闹,册立太子、妖书案,搞得轰轰烈烈。而叶向高这边,却是
太平无事。 整整十年,无人理,无人问,甚至也无人骂、无人整。 叶向高过得很太平,也过得很惨,惨就惨在连整他的人都没有。 对于一个政治家而言,昀痛苦的惩罚不是免职、不是罢官,而是遗忘。 叶向高,已经被彻底遗忘了。 一个前程似锦的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