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下 >

第158部分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下-第158部分

小说: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幕,买官卖官内幕,提成、陋规等等。为到达警醒世人的目的,他还坦白,自己身为言官,几个月之内,已经推掉了几百两银子的红包。     崇祯感动了,这都什么年月了,还有这样的人啊,感动之余,他决定在平台召开会议,召见韩一良及朝廷百官,并当众嘉奖提升。     皇帝很激动,后果很严重。     因为韩一良同志本非好鸟,也没有与贪污犯罪死磕到底的决心,只是打算骂几句出出气,没想到皇帝大人反应如此强烈,无奈,事都干了,只能硬着头皮去。     在平台,崇祯让人读了韩一良的奏疏,并交给百官传阅,大为赞赏,并叫出韩一良,提升他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     原本只是七品,一转眼,就成了四品。     我研读历史,曾总结出一条恒久不变的规律——世上的事,从没有白给的。 '1647'    韩一良同志还没高兴完,就听到了这样一句话:     “此文甚好,希望科臣(指韩一良)能指出几个贪污的人,由皇帝惩处,以示惩戒。 ”     说话的人,是吏部尚书王永光。     王永光很不爽,自打听到这封奏疏,他就不爽了,因为他是吏部尚书,管理人事,说朝廷贪污成风,也就是说他管得不太好,所以他决定教训韩一良同志。     这下韩御史抓瞎了,因为他没法开口。 
    自古以来,所谓集体负责,就是不负责,所以批评集体,就是不批评。韩御史本意,也就是批评集体,反正没有具体对象,没人冒头反驳,可以过过嘴瘾。     现在一定要你说出来,是谁贪污,是谁受贿,就不好玩了。     但崇祯似乎很有兴趣,当即把韩一良叫了出来,让他指名道姓。     韩一良想了半天,说,现在不能讲。     崇祯说,现在讲。     韩一良说,我写这封奏疏,都是泛指,不知道名字。     崇祯怒了:你一个名字都不知道,竟然能写这封奏疏,胡扯!五天之内,把名字报来!     事儿大了,照这么搞,别说升官,能保住官就不错,韩一良回去了,在家抓狂了五天,憋得脸通红,终于憋出了一份奏疏。 
    很明显,韩一良是下了功夫的,因为在这份奏疏里,他依然没有说出名字,却列出了几种人的贪污行径,并希望有关部门严查。当然,他也知道,这样是不过了关的,就列出了几个人——已经被处理过的人。 
    反正处理过了,骂绝祖宗十八代,也不要紧。     这封极为滑头的奏疏送上去后,崇祯没说什么,只是下令在平台召集群臣,再次开会。     刚开始的时候,气氛是很和谐的,崇祯同志对韩一良说,你文章里提到的那几个人,都
已经处理了,就不必再提了。     然后,他又很和气地提到韩一良的奏疏,比如他曾经拒绝红包,达几百两之多的优秀事
迹。     戏演完了,说正事:     “是谁送钱给你的!说! ”     韩一良同志懵了,但优秀的自律精神鼓舞了他,秉承着打死也不说的思想,到底也没说。    崇祯也很干脆,既然你不说,就不要干了,走人吧。     韩一良同志的升官事迹就此结束,御史没捞到,给事中丢了,回家。     然而昀伤心的,并不是他,是崇祯。 '1648'    他不知道,自己如此坦白,如此真诚,如此想干点事,怎么连句实话都换不到呢?     这个问题,没人能回答     但要说他啥事都没干成,也不对,事实上,崇祯二年(1629),他就干过一件大事,且相
当成功。     这年四月,刑部给事中刘懋上疏,请求清理驿站。     所谓驿站,就是招待所,著名的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王守仁先生,就曾经当
过招待所的所长。     当然,王守仁同志干过的职务很多,这是昀差的一个。因为在明代,驿站所长虽说是公
务员,论级别,还不到九品,算是不入流,还要负责接待沿途官员,可谓人见人欺。     所以一直以来,驿站都没人管。     但到崇祯这段,驿站不管都不行了。     因为明代规定,驿站接待中央各级官员,由地方代管。     这句话不好理解,说白了,就是驿站管各级官员吃喝拉撒睡,但费用自负。     因为明代地方政府,并没有办公经费,必须自行解决,所以驿站看起来,级别不高,也
没人管。     但驿站还是有油水的,因为毕竟是官方招待所,上面来个人没法接待,追究到底,还是
地方官吃亏,所以每年地方花在驿站上的钱,数额也很多。     而且驿站还有个优势,不但有钱,且有政策——摊派。     只要有接待任务,就有名目,就能逼老百姓,上面来个人,招待所所长自然不会自己出
钱请人吃饭,就找老百姓摊,你家有钱,就出钱,没钱?无所谓,你们要相信,只要是人,就有用处,什么挑夫、轿夫,都可以干。     其实根据规定,过往官员,如要使用驿站,必须是公务,且出示堪合(介绍信),否则,不得随便使用。     也就是说说。     到崇祯年间,驿站基本上就成了车站,按说堪合用完了,就要上交,但这事也没人管,
所以许多人用了,都自己收起来,时不时出去旅游,都用一用,更缺德的,还把这玩意当礼物,送给亲朋好友,让大家都捞点实惠。     鉴于驿站好处如此之多,所以但凡过路官员,无论何等妖魔鬼怪,都是能住就住,不住也宰点钱,既不住也不宰的,至少也得找几个人抬轿子,顺便送一程。     比如我国古代昀伟大的地理学家徐霞客,云游各地(驿站),拿着堪合四处转悠,绝对没少用。 '1649'    刘懋建议,整顿驿站,不但可以节省成本,还能减轻地方负担。     但问题是,怎么整顿。     刘懋的方法很简单,一个字——裁。     裁减驿站,开除富余人员,减开支,严管介绍信,非紧急不得使用。     按照他的说法,只要执行这项措施,朝廷一年能省几十万两白银,且地方负担能大大减轻。     崇祯很高兴,同意了,并且雷厉风行地执行了。     一年之后,上报执行成果,裁减驿站二百余处,全国各省累计减少经费八十万两,成绩显著。     不久之后,刘懋就滚蛋了。     这世上,有很多事情,看上去是好事,实际上不是,比如这件事。 
    刘懋同志干这件事,基本是“损人不利己”。国家没有好处,地方经费节省了,也省不到老百姓头上,地方吃驿站的那帮人又吃了亏,要跟他拼命,闹来闹去折腾一年,啥都没有,只能走人。 
    崇祯同志很扫兴,好不容易干了件事,又干成这副熊样,好在没有造成严重后果,反正驿站有没有无所谓,就这么着吧。     事实上,如果他知道刘懋改革的另一个后果,估计就不会让他走了,他会把刘懋留下来,然后,砍成两截。     因为汇报裁减业绩的人,少报了一件事:之所以减掉了八十余万两白银的经费,是因为裁掉驿站的同时,还裁掉了上万名驿卒。 
    崇祯二年(1629),按照规定,银川驿站被撤销,驿卒们统统走人。     一个驿卒无奈地离开了,这里已无容身之所。为了养活自己,他决定,去另找一份工作,
一份更有前途的工作。     这个驿卒的名字,叫做李自成。     换句话说,崇祯上台以后,是很想干事的。但有的事,干了也白干,有的事,干了不如
不干,朝廷就是这么个朝廷,大臣就是这帮大臣,没法干。     所以他很失落,很伤心,但更伤心的事,还在后头。     因为上面这些事,昀多是不能干,但下面的事情,是不能不干。     崇祯四年(1631),辽东总兵祖大寿急报:被围。     他被围的地方,叫做大凌河。     一年前,孙承宗接替了袁崇焕的位置,成为蓟辽总督。     虽然老头已经七十多了,但实在肯靠谱,上任不久,就再次巡视辽东,转了一圈,回来
给崇祯打了个报告。 '1650'    报告的主要内容是,关锦防线非常稳固,但锦州深入敌前,孤城难守,建议在锦州附近
的大凌河筑城,扩大地盘,稳固锦州。     这个报告体现了孙承宗同志卓越的战略思想。七年前,他稳固山海关,恢复了宁远,稳
固宁远,恢复了锦州,现在,他稳固锦州,是打算恢复广宁,照这么个搞法,估计是想稳固
沈阳,恢复赫图阿拉,把皇太极赶进河里。     想法好,做得也很好,被派去砌城的,是总兵祖大寿、副总兵何可纲。     在袁崇焕死前,曾向朝廷举荐过三个人,分别是赵率教、祖大寿、何可纲。     他在举荐三人时,曾说过:     “臣选此三人,愿与此三人共始终,若到期无果,愿杀此三人,然后自动请死。 ”     袁崇焕的意思是,我选了这几个人,工作任务要是完不成,我就先自相残杀,然后自杀。    这句话比较准,却也不太准。     因为袁崇焕还没死,赵率教就先死了。袁崇焕死的时候,祖大寿也没死,逃了。     现在,只剩下了祖大寿和何可纲,他们不会自杀,却将兑现这个诺言的昀后一部分——
自相残杀。 投降     带了一万多人,祖大寿跟何可纲去砌砖头了,砌到一半,皇太极来了。     皇太极之所以来,也是不能不来,因为当他发现明军在大凌河筑城时,就明白,孙老头
又使坏了。     如果让明军在大凌河站住脚,锦州稳固,照孙承宗的风格,接下来必定是蚕食,慢慢地
磨,今天占你十亩地,站住了,明天再来,还是十亩,玩死你。     所以,他亲率大军,前往大凌河,准备拆迁。     但祖大寿辛苦半年多,自然不让拆,早早收工,把人都撤了回来,准备当钉子户。     然而,当皇太极气喘吁吁地赶到大凌河城下时,却又不动手了。     他只是远远地扎营,然后在城下开始挖沟。     皇太极很卖力,在城下呆了一个多月,也不开打,只是围城挖沟,挖沟围城,经过不懈
努力,竟然沿着大凌河城挖了个圈,此外,他还很有诚意地找来木头,围城修了一圈栅栏。     如此用功,只因害怕。     鉴于此前他在宁远、锦州吃过大亏,看见城头的大炮就哆嗦,所以决定,不攻城,只围
城,等围得差不多了,再攻。 
正文 '1651'…'1700' '1651'    对于这一举动,祖大寿嗤之以鼻,并不害怕,事实上,得知围城后,他还派人在城头喊
话:     “我军粮草充足,足以支撑两年,你奈我何?”     皇太极听到了,并不生气,想了个很绝的回答,又派了个人去回话:     “那就困你三年! ” 
    所谓粮食支撑两年,自然是吹牛的,几天倒还成,而且祖大寿当时手下的部队,有一万多人,虽然皇太极的兵力是两万多,但以他的水平,守半个月没问题。     更重要的是,他还有个指望——援军。     大凌河被围的消息传来后,孙承宗立刻开始组织援军,先派了几拨小部队,由吴襄带头,往大凌河奔。据说后来的著名人物吴三桂也在部队里。     可惜,这支部队刚到松山,就被打回去了。     皇太极早有准备,因为他的部队,攻城不在行,打野战没问题,反正这破楼拆定了,来几拨打几拨!     孙承宗也很硬,这城楼修定了,就是用人挤,也要挤进去!     崇祯四年(1631),昀大规模的援军出发了。     这支援军由大将张春率领,共四万余人,奔袭大凌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