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千里走三国 >

第16部分

千里走三国-第16部分

小说: 千里走三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菀濉肺难楣梗匆廊辉谟美费У难酃馍笫印度菀濉贰R晕抑苯袷澜缂负趺挥腥搜芯俊度菀濉返奈难Ъ壑担裁挥腥四芄欢炼獠抗诺涿奈难Ы峁购臀难б庖澹庋托纬闪艘恢址浅S哪奈幕窒螅憾妓怠度菀濉肥且徊客ㄋ孜难ё髌罚墒橇疃ゼ饧兜难д咭参幢啬芄欢闷渲械陌旅睢
  所以,真正有价值的问题是:《三国演义》为什么要设计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情节?在这些故事情节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历史事实和文学意义?又是什么原因致使我们不能发现问题与答案的所在呢?
  

东南风的象征意义(1)
在我看来,那年冬天发生的东南风,却无疑是诸葛亮借来的。想想看,曹操自西北而来,席卷荆襄,气焰何其汹汹!东吴才俊,向震失色,意志何其沮丧!刘备逃在夏口,朝夕不保,情势何其危急!时值寒冬,西北风肆虐,对于东吴的人民和苦难中的刘备而言,曹操何尝不是一股凌厉的西北风,令人不寒而栗?若非诸葛亮借来东南风,怎么可能挽救危局,赢来赤壁之战的胜利?
  当诸葛亮向刘备请命求救于孙权的时候,事实上已经开始实施他筹借东风的计划。从“舌战群儒”到“智激孙权”,从“草船借箭”到“七星坛祭风”,最后直到发生赤壁之战,都应该看作诸葛亮筹借东风的过程。
  有学者认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固然精彩,但出场的群儒之中,没有一个人的传记提及此事,因此可以断定是小说家虚构的伪历史。我却以为,当诸葛亮来到柴桑,面对东吴群儒力主降曹的言论,自然少不了激烈的舌战。出场的群儒未必是张昭、虞翻、步骘、薛综、陆绩、严畯、程德枢等人,所描述的言论和场景也可能有合理化虚构,但其中的历史真实性不可以被轻易否定。尤其是那场舌战所辩论的问题,颇是耐人寻味。
  张昭的问题是:“我听说刘备向来有复兴汉室之志,而先生亦有管仲、乐毅之才,怎么会有长坂坡之败,以至于亡命夏口,几无容身之地呢?”
  诸葛亮回答说:“刘琮投降曹操,刘备并不知情,值此危机关头,又不忍心乘机夺取刘琮的基业,故而南走当阳。又有十几万难民追随,刘备不忍离弃,至有长坂坡之败。虽败如此,犹见刘备之大仁大义也。况胜负乃兵家常事,当年高皇帝也曾屡次败于项羽,却在垓下一战成功,如今岂可因一时之败而论英雄呢?”
  虞翻又问:“曹操以猛将千员、雄兵百万,席卷荆襄,虎视江南。而刘备兵败于当阳,计穷于夏口,早晚生死难料,难道不害怕吗?”
  诸葛亮回答说:“曹操虽有百万之雄,实则是乌合之众,并不如想象的那样可怕。刘备虽然只有几千士兵,却依然无畏于曹操的人多势众,如今退守夏口,不过是等待时机罢了。东吴兵精粮足,又有长江之险,难道你还会因为害怕曹操而力主投降,甚至于不顾天下人耻笑吗?”
  薛综评论时事,说:“汉朝传世至今,天数将尽。如今天下三分,曹操已占其二,人皆有畏惧归顺之心。刘备不识时务,偏要与曹操做对,正如以卵击石,安得不败耶?”
  诸葛亮听了,义正词严地回答说:“我们都是汉朝的臣民,热爱国家是我们做人的本分。而今,你不寻思如何报效国家,一面在这里发表亡国论,一面试图趋炎附势于逆贼曹操。像你这样不忠不孝的小人,不值得我跟你说话!” 。。

东南风的象征意义(2)
又有程德枢大声说道:“诸葛先生虽然说得漂亮,却未必有什么真才实学。如此一味地卖弄口舌,就不怕天下有学问的儒者笑话吗?”
  诸葛亮回答说:“儒者有君子小人之别。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必不笑话于我。小人之儒,有如扬雄,屈身为王莽门下走狗,虽以文章名世,又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呢?”
  我之所以不厌其烦地把舌战群儒的过程复述于此,是因为我常常听到某些学者谈论历史,其中之观点,恰如张昭等群儒当年所论。可见当今社会文化,虽然名曰多元化,却也恰如三国之乱。而学者们自以为洋洋得意,殊不知他们的学问,比之张昭等群儒,并没有什么新意。我时常感叹说,倘若诸葛亮在世,也许会跟这些学者再来一次舌战。
  诸葛亮智激孙权,可见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三国演义》又别开生面地设计出一段诸葛亮智激周瑜的故事来,说曹操兴兵来犯,为的是夺取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周瑜是小乔的丈夫,听罢勃然大怒,离座指北而骂曰:“曹操老贼,欺吾太甚!”于是下定抗击曹操的决心。按照《三国志·吴书·周瑜传》的记载,小乔嫁给周瑜是建安三年的事情,到了赤壁之战则应该是三十多年的中年妇女。盛巽昌先生认为,曹操虽然好色,却不可能为了两位中年妇女侵略东吴。事实上在《三国演义》中,大乔和小乔不仅代表着东吴的妇女,也象征着东吴那一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一旦曹操占领东吴,东吴的妇女和土地必然惨遭蹂躏。以周瑜之血性,焉能不拍案而起?
  至于草船借箭,似乎是成语故事“自相矛盾”的改写。成语故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也?”而草船借箭,则是“以曹操之箭,攻曹操之军”,虽然是改写,却又别有新意。
  在曹操看来,刘备与东吴既然不臣,则与草寇无异。曹操挟有天子,以大汉丞相的名义,率领王者之师,征讨刘备与东吴,其势犹如离弦之箭也。谁想刘备与东吴针锋相对,指责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岂非“以曹操之箭,攻曹操之军”耶!草船借箭,大约是说诸葛亮善于顺势而为,借力使力,一方面建立孙刘联军在政治上的优势地位,一方面形成对曹操以牙还牙的攻击力量。唐朝王周有《赤壁怀古》一诗云:“帐前斫案决大计,赤壁火船烧战旗。若使曹瞒忠汉室,周郎焉敢破王师?”说的就是此中的奥秘。
  而“七星坛祭风”,很可能是临战前一种祭拜天地的仪式,或者是激励士气的一种方式。当曹操大兵压境,人皆以为必败之时,诸葛亮以他大无畏的勇气和智慧,激励了东吴将士们的斗志。令人闻风丧胆的西北风,顿时转换成了大义凛然的东南风。所以我说,在那样危急的历史关头,东南风其实象征着一种被正义所鼓舞的勇气,以及一种敢于以弱敌强的力量。
  战争的局势在发生逆转,天气也在发生逆转,意识界的东南风与自然界的东南风会合在一起,最终决定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在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里,原来隐藏着这么一段真实的历史。所谓东南风,既是历史,也是对历史的虚构。而正是这种对历史的虚构,让一段真实的历史故事,开放出了寓言似的芬芳。
   。 想看书来

曹操的大败局
我想到乌林去看看,便上了车,从轮渡过长江,去寻找历史的遗迹。据冯金平先生介绍,1973年春天,有放牛娃从路边的墓穴中,挖掘出造型别致、制作精良的青铜马镫一件,堪称稀世之宝,现收藏于洪湖市博物馆。自1950年代至今,乌林及其周边地区在开河、筑路、建房、修桥和平整土地等工程中,发现了多处古文化遗址和数以千计的古代墓葬,其中包括汉朝遗址数处、汉朝墓葬数百座,并且出土了东汉时期的青铜短剑、青铜矛、青铜箭镞、青铜带钩、铁剑、铁刀、铁箭镞等许多军事用品,与长江对岸赤壁山的出土文物并无二致,可以互为历史的印证。“我现在就带你去看看那些遗址。”冯金平先生说。
  “红血巷”是冯金平先生感到奇怪的一个地名。赤壁大战时期,此处是长江边上的一条港汊,后来因为水质浑浊而有黄红之色,人们便以为里面有死人的血液。冯金平先生说,按理应该叫做“红血港”才对,为什么叫做“红血巷”呢?我们在另一块地名碑上找到答案,那个地方叫做“曹操湾”,地名碑上却写作“曹操弯”。冯金平先生恍然大悟说,原来曹军怕水,凡是沾水的地名都去掉了水字边。
  让冯金平先生印象深刻的,还有一处遗址。1970年代,此处挖掘渠道,发生塌方,赫然出现一片白森森的人马骨头,因此被命名为“白骨塌”。冯金平先生旧地重游,找了好久,终于在乌林镇江嘴村的一座配电房旁边找到了“白骨塌”的地名碑。
  从“白骨塌”往西南方向几里地,有一地名为“万人坑”。据说这里曾经埋葬过无数的曹军士兵,如今则变成了一处大水坑,水质浑浊而泛草绿色。我们站在水坑旁边凭吊,想象着当年“赤壁鏖兵,火烧乌林”的惨烈景象,甚至忍不住黯然神伤。
  直到今天,这场战争依然有许多费人猜疑的地方。曹操经略江南,号称猛将千员、雄兵百万,而且还保持着战无不胜的辉煌记录。孙权这边,《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说是两万人,《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说是三万人。刘备呢?在长阪坡死里逃生,身边只有几十名亲随。另外,关羽率领的水军大约有两三千人,江夏太守刘琦大约有一万多人。孙刘联军的总兵力,不过四万多人的规模。在一场东南风的帮助下,孙刘联军居然能够以四万多人打败曹操的百万大军,真是匪夷所思啊!
  有学者考证说,曹操投入赤壁大战的兵力,其实只有二十六万人。可是,就算是二十六万人,跟孙刘联军的四万多人相比,也无异于庞然大物啊!更何况他还有留守在许昌大本营的军队,还有派遣在各个占领区的驻军,其势力之雄壮可想而知!因此,兵员上的数目,不是关键问题。
  曹操为什么会惨遭赤壁大战的失败呢?《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有一段很隐约的记述,只有23个字:“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卒多死者,乃引军还。”现代的学者们根据这个信息推断,曹操虽然兵员庞大,却因为瘟疫丧失战斗力,最终不得不引军退去。可是,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瘟疫呢?
  有些学者认为是发生了大面积的流行###冒。历史学家黎东方先生就提出过这个说法。我感到奇怪,曹操的军队来自北方,在北方不感冒,跑到南方来感什么冒呢?这个说法明显不靠谱。
  也有些学者认为是血吸虫病。这些学者可能不了解血吸虫病的基本情况。我是湖北人,有的亲戚就患有血吸虫病。血吸虫病是一种病原体为血吸虫的寄生虫病,通常在每年四月到十月这段时间感染人体致病。这种病有很长时间的潜伏期,人与人之间、人与牲畜之间不会互相传染。赤壁大战发生在冬天,曹操的军队不可能突然地、大面积地发作血吸虫病。
  还有,这场瘟疫来得也实在奇怪——既然曹操的军队出现了大面积的感染,为什么孙刘联军却没有出现任何不良反应呢?莫非,孙刘联军有什么良医妙药,从而使得全体将士具有了某种神奇的免疫能力吗?
  那究竟是一场什么瘟疫呢?为什么对于这样重要的细节,《三国志》竟然没有具体的记述呢?大家再仔细看看这23个字:“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卒多死者,乃引军还。”这里面有内容,很有嚼头的。意思是说,赤壁之战在前,瘟疫在后,不是瘟疫导致了曹操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