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校区(二)--不死轮回-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停了下来,剧烈地喘息着,并仔细地环顾着四周。
高大笔直的松树将这片空地围成了一个很大的圆圈,空地上长满了荒草。在它的中央,有一个用青石堆砌而成的半人高的圆形小丘。
我警觉地四下张望着,虽然那条白影已经从我的视线里消失,但是我却总感觉到它就在附近,正在一个隐秘的地方监视着我的一举一动。
在这片杂草丛生的空地上依稀可以看到一些被砍断的树桩,很显然,这片空地是人工开凿出来的。为什么要在移栽之后又开出这样一片空地,那个青石堆砌的圆形小丘又是什么东西?好奇心促使我不由自主地朝着它一步一步迈进。
当我绕到这石丘的另一面时,突然一个黑影从林中窜出,以极快的速度朝着我迎面扑来,我还没有反应过来,那黑影就已到了面前。我本能地一个转身扑倒在地上,只觉得一股冷风伴随着一阵“啪嗒”声从脑后掠过。等我从地上翻身坐起时,一切又都恢复了平静,就如同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一样,那个黑影原来是一只猫头鹰。不过,很快我就被我眼前所出现的一样东西吓了一跳。
一块半人多高的青石碑正直挺挺地竖立在我的面前,上面赫然刻着几个红色的大字——“爱妻姚梦雪之墓”!原来这座青石堆砌而成的小丘竟是一座坟冢。
此刻,最后一缕阳光已随着月亮的升起而消失得无影无踪,借着银色的月光,我俯下身去辨认着墓碑上的那排落款,奇怪的是落款上只有立碑的时间而没有立碑人的名字,而落款的时间离现在并不远,“公元二○○四年三月十八日”。
这是一座新坟。奇怪,镜湖山庄去年就开始征拨这座山上的土地对这些坟地进行了迁移,为什么这里会有座新坟?
“姚梦雪,姚梦雪……”我反复地念着这个名字,这个躺在坟墓中的女人难道是……
想到这里,我不由往后退了几步,也就在这个时候,我猛然发现有两点火光正在我面前的松树林中闪烁着,并且慢慢地移动。
“鬼火!”乍然出现在眼前的这座坟墓让我无法控制住这种惊恐,急忙转身向来路跑去。
每次呆在这屋子我就会有一种压抑感,最后这种压抑会变成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惧。没有人和你说话,没有工作来分散的你的注意力,凌乱的空间阻挠着思维,寂寞的空气让整个人都要发疯。一回到这间屋子,大脑就会变得如同这房间一样一片混乱。我希望这种混乱能够让我不去想先前所发生的一切,可是我却错了。黑暗与寂静,寂寞与空虚,当这四者结合到一起时,往往会让我不自觉地联想到死亡。
黑暗,什么也看不到的黑暗;寂静,什么也听不到的寂静;随着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肉身化成了灰烬,精神化作了青烟,留给你的只是一座荒凉的坟冢。时间并不因你的消亡而停止,人们很快会从失去你的痛苦中解脱出来,并在岁月的流逝间逐渐把你淡忘,最后又必然地重复着你曾经走过的那条死亡之路。
这,就是死后的世界,沉沦在无尽的黑暗与寂静中,永远地沉沦下去,没有来生也不会有转世,看不到任何东西,听不见任何声音,感受不到一切!这,就是死后的世界,一片封闭的只有你一人的黑暗与无声的世界!
就这样躺在沙发上,继续去品味着死亡的意境,去思索着生命的价值,去感慨那必死之路的无奈。然后这些年所见到的各种死亡现场的场景一幅接一幅地闪现在眼前。那些死后仍然显露出为求生存而挣扎的表情以及在看到死亡瞬间而惊恐的各种神态,逐一呈现在我的眼前。在生时我们追逐着贪欲所带来的那种快感,追逐着精神与肉体欲望的满足,为了物欲我们消耗着生命,直到临死的那一瞬间才发现自己的结局其实无法改变。人间百态,归根到底只是一种消亡,或许这也是所有生命的悲哀。
在这样的感受下,我开始惊恐,心跳开始加快,最后终于无法忍受下去而坐了起来。
走到了电脑旁边,按下了机箱上的电源,接通了网络。幸好,在这人与人之间日益相对孤立的时代,还有网络这个新事物能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虽然那几乎是虚拟的,但至少可以打发掉那种因寂寞与空虚所带来的恐惧。
我随便点进了搜狐频道的论坛,聊天室在这个年代已经逐渐失去了它当初的那种魅力,或者可以说几乎成为了一个空虚的人们满足欲望的“牛肉场”,取而代之的是日益繁荣的bbs社区。
人是种很奇怪的动物,尤其是男人,在感受寂寞与恐惧的时候总是会希望能有一个懂得自己的女人来解读自己的心情,正是这样的一种情绪让我阴差阳错地进了一个名叫“女人怕鬼”的社区,又阴差阳错地看到了一篇名为“借尸还魂”的帖子。
当然,让我去点开这张帖子的原因并不是它的标题,“借尸还魂”并不算是什么新鲜的东西,在中国几千年来的神鬼传说中,经常被提及,尤其是蒲松龄的《聊斋异志》更是将其发挥得淋漓尽致。吸引我的是帖子标题后面的那两组三位数的数字——浏览数与回复数。一个很平常的话题却有如此高的人气,这不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
点开了帖子后,一个粗体大字的标题醒目地跳了出来——“借尸还魂——有关不死轮回的思考”。
我对此摇着头抱之一笑,心中默默地想着:“是什么人会这么无聊,竟然拿着这些茶余饭后的山海经来做论文,乍一看这个标题,还真像是那么一回事。”
不过反正闲着也是闲着,索性看看此文的作者到底是如何去论述这样一个不切实际的问题。一般来说,这种文章里唯一可取的地方就是诡辩之术,对于辩论的技巧,我一直饶有兴趣。
生命从其开始的那一瞬间起便注定了一个结果,无论她的过程怎样五花八门,无论她是属于何种类型的生命形式,最终的结局都是死亡。
有生即有死,有死才有生,生命就是在这种生与死的交替中繁衍生息。这就是每一个生命个体所必须接受的残酷的自然规律。越是高等的生物就越能体会到这种残酷,而对于大地万物生灵之主宰的人类来说,这种感受无时无刻不在冲击着我们的心灵,激荡起恐惧!贪婪的本性让我们无法割舍这个花花绿绿的世界,死后的烟消云散让我们总是无法去直面那一个必然时刻的到来。
在正常的情况下,在没有失去理智的前提下,没有任何人会欣然去接受来自死神的邀请,在面对死亡时,我们总是有着太多的无奈。
求生,是一切生命的本能,无论它的意识形态发展到如何的高度,这种本能是无法改变的。更多的时候,人类靠着精神这种无形的力量在抑制着自己的动物本性,从而构建起一个和谐的社会,但这并不就代表着本能的消失。就正如我们的繁衍是依赖于追逐两**合时所带来的那种快感的必然,如果没有这种原始的欲望,就不会有今天我们的存在。虽然我们如今已经掌握了无性生殖的技术,但这并不能成为消除人类对**追求的原始本能。婚姻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在文明的社会中得以诞生。因此,求生的本能让我们在几十万年的生命里程中不断追寻着永恒的生命形式!
我们害怕死亡,害怕那个未知的世界,在没有选择的无奈下,宗教成为了人们摆脱死亡恐惧的理想的信仰方式。从远古对图腾的崇拜到近代的各种宗教流派,无不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对死后世界的描绘。
在历代发现的墓葬之中,我们都不难发现在那个科学技术落后的时代,人们对死者除了缅怀之情外,还有着深深的畏惧。这种畏惧的根源来自于对自己无可选择的死亡的悲哀与人死之后的那个世界的未知。他们幻想着人死之后意识将继续存在于世上,并能以一种强大的力量去完成他们生前尚未完成的遗愿。最后在接受了神灵的审判之后再次轮回到世间,或许是留在仙界,回到神的身边过上永恒快乐无忧的生活。这种幻想正好揭示了人类对永生的向往,也因此冲淡了对死亡的恐惧,因为死在这种信仰下代表了一个新生的开始,即是生命的终点,也是生命的起点。不死的轮回成为了人们思想中的理想生命模式。
但是,随着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和马克思唯物论的诞生,彻底粉碎了人们对这种轮回的生命模式的幻想,肉体在毁灭的同时,意识随之消亡,更不可能有轮回。
不过,人类并未因此而放弃了寻找改变这种意识消亡状态的钥匙。人们开始寻思,如果能在死后保留下意识,那么轮回就有了可能。随着这种思想的产生,一个新兴的学术产生了,这就是建立在现代科学与古代神学之间的一个学科,也就是我们如今广为谈论但却并不入流的“灵学”。
在阐述我有关不死轮回的观点之前,说一下“灵学”是很有必要的,虽然我的论点并不基于“灵学”,但它多少对我有些提示。
所谓的不死轮回,当然不是民间传说的那样,死后经过阎王的审判以投胎的形式轮回到世间。不过“灵学”借鉴并发展了这种传说,它认为死后的灵魂的实质就是人的意识,而投胎的目的是为这种意识寻找其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那么人死之后意识没有了基本的物质载体,是借助什么来作为其必须依赖的物质基础呢?“灵学”从意识的形成和大脑的构造以及神经系统的电解析传导来试图寻找这一答案,可惜它的方法错了,以至于最后沦为了一种不被认可的神秘主义流派。而幸运的是,我找到了这种正确的方法。
正当我越来越对这篇所谓的学术论文感兴趣时,文章却突然嘎然而止了,只留下了一句如同大数学家费马在一张解释他的定律的便条上所留下的那句“我有了个绝妙的方法来解答这个问题,可惜这张纸太小”的如出一折的话——“介于时间关系,这种方法将在以后再向大家展示。”
“一个无聊的人的无聊的言论。”我摇着头关上了电脑,走进了卫生间,脱去那散发着汗臭味的衣裤,躺进了浴缸里。
part 2。
天气晴朗的时候,夏日清晨的阳光总是显得格外明媚,但是即便是这能令人精神振奋的晨光,当它通过我那唯一一扇能透过光线的气窗射进房间里的时候,也会变得颓废起来。
阴暗的房间不会因为这晨光的到来而变得明亮,相反光明与黑暗在我的这间屋子里形成了一种奇特而明显的怪异的布局。黑暗包围着光明,在光束中,飘荡着无数细小的尘埃。这样的环境,除了用压抑和诡异这两个词外,我实在找不到更恰当的词来形容。
如果你到我住的这间屋子,而又正好有幸看到这样一种场景的话,我想你一定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原来在特定的环境下,阳光比黑暗更能制造出恐怖的元素。”
在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