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嫁:倾城第一妃-第26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义父,锦姨做错什么了?您要赶她走?您瞧,您都把锦姨都弄哭了。”
说着,伸出小手拭去锦儿脸上的眼泪。
锦儿因君熙这么一个维护的举动,又喜又悲,一把就把这个自己疼进骨子里的孩子紧紧抱住,在潜意识里,她一直将君熙当作是自己那夭折孩子在疼,当年,她和爷是有过孩子的,可惜全是她不争气没有保住。
抹了一把泪,锦儿重新叩地:“皇上,就请您容我留下侍候君熙小公子吧……锦儿真的别无所求……”
“不必了,朕已误了你十年,不想再担误你……”
毕竟跟了十年,这几年,他不再碰这个女人,却也习惯了她的存在,因为她可以替他好好的照看君熙,替他省了不少心,可是,他终不能留下她,他的心里只有紫珞,任何女人待在他的身边,都不会有好结果,最重要的是,紫珞会不高兴。
一声痛彻心扉的哽咽溢出唇来,那是心碎的声音,锦儿反身抱住了君熙,情知再不可能改变男人的决定,今日一相离,再见无期。
君熙神情郁郁的看着变的无情无义的义父,以及伤心欲绝的锦姨,怎么也想不通义父为什么这么狠心。
待到他长大,受尽某个小女子的折磨以后,他才懂,原来这世上有种毒,叫做:爱情,一旦被荼毒,一辈子再难放下,会为那个命定的人,推翻一切,重新定位。
金晟无视君熙闷闷不快的眼神,走向紫珞。
凝儿一直局促的站着,因为见秦紫珞没有下跪,又想到他是自己的表哥,小时候,嘻闹惯了,何曾正正经经行过礼,一时之间,竟不知道要不要行跪叩之礼。
待看到金晟将视线落到了她身上,冷淡的眼神,让人不寒而栗,她心头一颤,忙急切的说道:
“晟哥哥……君大哥答应让我留下了,你,你别赶我走了好不好……真的,刚刚君大哥答应了……不信,你可以问!”
她好怕好怕晟哥哥将她也否决了,慌忙拉拉紫珞的衣袖,眼巴巴的希望她可以为自己说一句话。
“以后不要再叫君大哥,叫嫂嫂……”
面对这个稚嫩的小人儿,金晟心中或多或少有些亏疚,他舅母生前待自己极好,可自己终还是辜负了舅母的错爱,没有好好善待了这个丫头,娶她是错的,只是当初自己对什么事都不起劲,又知道这丫头几次三番的曾在舅父面前闹,这才马马虎虎娶了来。
大错特错了。
走近,他轻一叹,揉了揉凝儿的发,小时起,这孩子那么爱闹她,现在因为自己的刻意疏远,她再见到他时,总会拘谨。
“你想留下就留下……留在你嫂嫂跟前,好好学一学,日后,愚兄一定为你找个好夫婿。就像七儿一样,得一个可以真心真意待你的人,你这辈子才算活的不冤……”
凝儿差点就哭出声来——为什么啊,这辈子,难道他们就只能做表兄妹吗?
****
秋日如金子般灿亮的阳光,暖暖的照在身上。
俊拔傲然的新帝,没有再多废唇舌,伸手厚实而无力的大掌,自然而然的牵起秦紫珞素净的玉手,低语了一声:“我们回东阁吃下午茶!”
离去的身影,那么决绝!
在场的三个女人都有看到,这位威武霸气的帝王,在面对秦紫珞的时候,神色一下变的极其的柔软——冷硬中透露出来的丝丝温柔,就像乌云层中破射出来的一丝灿烂阳光。
可悲的是,这缕阳光从不肯眷顾她们。
程襄不懂,秦紫珞身上到底使了什么手段,可令这个硬如精钢的男子,为她如此倾心相待,痴心不改——
他不是凡夫俗子,他是不可一试的萧王,是君临天下的帝主,怎肯为一个女人,罢却六宫?一生只守她一人?
这就像一个天大的笑话!
她不相信,天下会有不偷腥的猫,一时痴迷,不代表会一世忠贞不二,她会好好活着,看今日这个光鲜骄傲的秦紫珞,来朝如何成为下堂妇。
历代皇宫里,但见新人笑,不见旧人痛,帝王的宠爱,最是不牢靠,爬的越高,摔下就越会知道什么是粉身碎骨的痛。
那一刻,程襄心里的诅咒绝对是恶毒的!
多年以后,她邂逅了一个游历江湖的布衣男子,她不理他,他拼命的追逐她,最后使了小小的计谋,终于将她娶走,倾以真心,许以真意,笑语盈盈在于桃花林里唤她“娘子”,她才明白,繁华富贵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得一知心人,白首不相离——两情相悦是前提。
而那个时候,洛京的皇宫已成一座空城,倾国佳人早已芳魂不在,孤傲的帝王独守宫殿,至始至终没有再娶。
这是怎样一份倾世之爱?
无人能懂,却为这位帝王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添上了最感人肺腑的一笔。
待续!
正文 萧王妃日记:心心相映,此情坚如金 30
十天后,北沧新帝金晟领五千护帝铁骑携女皇,浩浩荡荡摆驾入旃凤,僮门关韩战将军大开城门放其入关,并且另派了五万精卒,护送女皇归凤都,以显示老将军对两国联姻之事的拥护,同时,兵甲入京,也有威慑之意。
离开旃凤已经半年多,离开时,紫珞尚是摄政王,归来时,她是女帝——师婆雷厉风行,冒名顶替之下,将她逼上了至尊至贵的位置,并将整件事做的滴水不漏。
兵临凤城,师婆以“太师”之名,携着如今官拜抚军中郎将的父亲凌远,领文武百官至城门相迎。
道起师婆的威名,几十年前,曾经也是旃凤国内一响当当的人物,凤族的人哪个不认得这个文武双全的左丞相秦依玉,后来因为一场大故才远离了政权斗争。如今突然冒出来任“太师”一位,虽很突兀,然,其人名声赫赫,闻者皆惊,一时朝堂上无人敢不服。
回宫掌政的第一天早朝,金晟随紫珞一起上得金殿,紫珞命人在凤座边上另置一龙椅,众状见状皆不肯朝拜,当时就在朝堂上和金晟唇枪舌战,最后,紫珞和金晟二人联手引经据典将群臣驳的哑口无言。
最后,金晟还拿出了一件足让所有人都诚服的东西:传国玉玺。
*****
这传国玉玺,是千古以来帝王必争之宝,谁得玺者,谁才是真正的九华之主,要不然,就是名不正言不顺的造反之臣。
两百年前,旃帝带领五万旃地军卒及文武重臣,被沧地金族逼入凤地,娶了凤氏女子为后。
旃帝盛年而薨后,政权被凤氏皇后夺去,改国号旃凤,行凤地开放之风,以女为尊,几百年正统的旃氏王朝就此覆灭,从此这世上只有旃凤,而没有旃国。代表皇权的传国玉玺也就此落入谋权篡位凤氏之手,挟以玉玺,以正统皇帝自居。
然而,众所周知,后继皇位的女帝虽仍有旃氏血统,但经过两百年岁月的洗礼,血统早已不纯,各裂彊土的诸个帝主,皆以天子自居,谁都想得其之后,待一朝势大,便以明正眼顺的口号一统江河。
旃帝是被金氏驱逐而入的凤地,此种羞辱,没唇难忘,旃国虽灭,旃氏的皇族也在凤地落没,两国的关系却一直得不到改善,两百年了,民间倒有贸易往来,国与国咸有交往,起初的百年间还经常有流血冲突。
便是三十年前,也曾有过一次大的战事,最后因为领军的秦王发现云迟为对方主帅,而就此休了战事。
那一年,凤宫玉玺被窃,当时元凤女皇以为是北沧人所为,连累了云迟下狱,后来才查出内贼原来另有其人,最后,玉玺还是没能找到,就此失了踪迹。
三年前,北沧首富庞统便是因为得了那方玉玺而在南诏死于非命,从而导致了南北两国的一场战乱,但事实上呢,那玉玺是假冒的,真正的玉玺一直在云迟之手——
当年,云迟因为玉玺之故,被诬通敌叛国,云氏一族被抄斩,后云迟逃脱血光之灾,得了玉玺,再不肯献出。
这当中,云迟曾回去过一趟,干净利落的把自己的冤情悉数洗刷了,最后潇洒的拍拍屁股走人。
元凤悔之晚矣,末了,写了一封罪已书与云迟,希望她可以照看自己的幼子凤亦玺,可助他成年后复僻帝位,并将旃凤的凤脉宝藏图相赠。
再说那凤亦玺殿下之所以没遇害,那是有原因的。
据说:凤亦玺很小的时候因为身子不好,一出世便寄养于一世外高人处,极少人识其容颜,元凤女皇怕有人陷害自己的儿子,几乎很少让他回来探视。病殁之前,她更是怕有人会借机对他意图不轨,故意安排了替身前来送终。所以,后来被女皇折磨死的皇子是个冒牌货,真正的皇子早在云迟来探视的那回,改名展苍,被元凤女皇送到了云迟身侧。
云迟的心善,又因为凤亦玺拜的师父乃是她的师伯,说白了,他们是一宗同门的师姐弟,时元凤女皇又已薨逝,云迟不忍将其逐离,对外只申称收了一个异姓弟弟,带回了北沧。
后来,云迟将玉玺藏到了凤脉宝藏地,而开启宝藏大门的是五枚玉石,本全在云迟之手,去得北沧后遗落了三枚,如今经紫珞之手全部找回。
这番回来,路经宝藏地,紫珞已取回玉玺,朝堂上,她是故意借着金晟之手奉出玉玺,要的便是镇慑群臣的效果
数日后,朝堂上便传出了两国帝王一致商议的结果——两国合并,改国号为:沧旃帝国,两个月后迁都洛京,新朝改制,帝后临朝,旃凤大臣皆随女皇入沧辅佐,至于有关朝政细节问题则需要另外慢慢协商后再作决断。
这样的决定一经传出,既有赞同声,又有反对声,所幸一国之本的军队皆听命女皇,五虎大将皆表示拥护,文臣纵有牢骚,三下两下就被紫珞和金晟搞定——
加上,金晟在朝堂上所表现出来的帝王胸襟,一上来就折服了一大邦臣子,武文百官虽有忧虑,反应却还算平静,很快接受了这件事,纷纷开始筹备女皇和北沧新帝的婚事,以及迁都登位之盛举。
这件事,紧锣密鼓的安排了下去。
正当紫珞想松一口气的时候,旃凤南部,萧王联合南诏和西滇高山族欲挟小公主以要胁:若敢并国,他们便联合伐凤。
于是乎朝堂之上又起风云。
*****
策马至故地,已是半月之后的事,下面的人来回报说,已找到凌儿的行踪,就在安阳郡一处庵堂内藏身。
紫珞和金晟商议了一番,一面大张旗鼓的带兵前往,明着是要拿凤亦玺和萧融谈条件,暗地里,他们快马先至,想在谈判之前,把凌儿救下来,如此便不必受致于人,同时还想趁机将这个毒瘤,一次性割掉。
安阳郡,是凤亦玺的老穴,附近五六个城郡,如今则全都掌控在萧融的手上。
三年前,萧融本曾受过金晟一剑,本早该死翘,也不知凤亦玺使了什么法子,居然就把萧融救了回来——这厮之所以会如此的忠心凤亦玺,大概就是因为这个缘故。
凤亦玺被封为惠王后,紫珞就将这人自安阳郡调离,去了旃北之地与汉伦草原上的流寇打交道,为的就是不想他在这片地盘上坐大。
那年,他自安阳郡带出去的五六万人马,现已全部被朝廷所用,可凤亦玺到底还是留一手的,仍在安阳郡留了三万人马,当初听命于一个副将调遣,现在,紫珞知道真正在指挥这支队伍的是萧融。
这个萧融野心极大,早早拢络了青霞郡、海淮郡、石关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