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直面内心的恐惧 >

第5部分

直面内心的恐惧-第5部分

小说: 直面内心的恐惧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英语中的“滚出我的体系”(to get it out of one’s system)。
  一个少与他人接触,觉得自己的存在饱受胁迫的分裂人格者,突然之间发起火来,不难想象有多可怕。他们不再是原来的那个人,如同通讯中断,与原先的人格没有关联。当他索取本能欲求时,根本不为别人着想。从其性行为即可看出他们的忿与怒,在无法融入一体的感情世界里,共同生活的情感被抽离,只剩下生理欲望。缺少同理心的他们,是不可能从这种残酷情形中紧急煞车的,所以,他的怒火只是宣泄内心的分崩离析,不受牵制,事后也不会有任何的不好意思。没有安全感的分裂人格者无法想象自己的行为会对别人造成什么影响,认为自己“只不过”稍加抵抗罢了,不把别人的感受放在心上。他们不知道自己苛刻、伤人和粗暴。有一篇关于一位青少年杀了一个小男孩的报导,当被问起杀人的动机时,青少年耸了耸肩说,他其实没啥特别的理由,只觉得那男孩有点儿烦。一个孤独、不与人共同生活的人,从潜伏已久的愤怒爆发出来的恨,往往使被牵连的人一头雾水,而且极度危险。和无法融入感情的性欲一样,他们把自己的行为合理化,无所不用其极。《巴曲的自画像》(Selbstportr?樱 des Jürgen Bartsch)中有耸人听闻的例证。
  美国心理学家辛载(Kinzel)认为在牢里蹲着的人的攻击性是一般人的两倍。有攻击性的人——我们将之归纳为分裂人格者——一旦恼火起来就超出常规,陷入慌乱之中,变成狂暴的攻击者。有一位病人曾经生动地叙述分裂人格者的世界:“谁打破我的距离,我就恨死了他。”这让我们想起《假想敌》(Das sogenannte B?觟se)中,作者罗伦兹(Konrad Lorenz)所描写的动物,当它们的势力范围被侵犯时,立刻扑上前去的反应。
  分裂人格者没有安全感,孤立无援,因此心生猜忌,把别人的亲近当作威胁,一开始他觉得害怕,然后用攻击作为响应。明白分裂人格者对生命的基本态度后,他令人费解的举止也就有了答案。不经修饰、抽离自己、分裂的愤怒可以演变为暴力行为,如果有人向他逼近,他可以像踩死一只讨人厌的虫子一样把他消灭掉。他所有的本性及欲求都与人无关,于是将自己的情绪合理化,变得反社会,犯下罪行。
  即使不举这些比较极端的例子,对分裂人格者而言,控制怒火还是一件难事。通常他们不需要忍耐什么,受苦的是他们周遭的人、事、物。原本只是要排解害怕的情绪,到了他们那儿,就变成了乐趣无穷的攻击行为,一意孤行,所有残忍可怕的手段都派得上用场。性虐待、粗暴、尖酸刻薄、极度冷漠、不可亲近、玩世不恭,翻脸比翻书还快,拒人于千里之外。他们也欠缺掌控自己怒气的“中音”,不会衡量情况,只看表面,以他们的生活来看,他们认为自己的行为合情合理,并无不妥。
  

目的二:争取
分裂人格者的攻击性还有另一种功能,他用愤怒来抵拒保护(也可解释为“不打不相识”),借着展开攻击,因此与人有了接触,这似乎是他唯一的桥梁。攻击是他争取某样东西的方式,与青春期生涩地追求异性的情况差不多。分裂人格者把害怕与渴望混为一谈,把青涩的温柔情意藏起来,变成粗糙火暴的攻击行为;他害怕面对尴尬,随时准备撤退;遭到拒绝或担心被拒时,原来的好感顷刻变成反感,对什么都不在乎。
  分裂人格者的朋友得注意了,他们的攻击行为也有可能是一种追求和争取。他们易怒,拙于表达情意与正面的感觉;就是因为他们不与人来往,自己也显得很没信心。根据我们从事心理治疗的经验,如果我们给他们足够的时间,慢慢地把心底的沟渠填平,他们会有认知自己愤怒情绪的能力,从而学习如何与人相处。
   txt小说上传分享

敏感的新生儿:分裂人格的成因
所有的创伤殊途同归,都会让婴儿从一开始就抗拒这个世界,保护自己,或者对这个世界感到失望。
  要怎样才能把分裂人格者害怕付出,誓死捍卫“自转”的生活方式以便保护自己的人格形成过程说得清楚呢?
  他永远处于细致敏感的情境,寂寞、脆弱、心灵容易受伤。他刻意与周遭保持距离,别人的身体或心灵靠近他,会引发他类似雷达般精微的反应,随之而来的情感登堂入室,都让他觉得“太吵了”。距离之于他有绝对的必要,这样他才能处于其中并且活下去。距离给他安全感,觉得受到保护,别人不得其门而入,不会一下子就闯进来。他在自己的世界里很放得开,不设防,划定范围,有的时候为了避免被外来的刺激所淹没,他也会关起一两扇窗。
  也有一种可能,他处于一种强烈的机械式膨胀、暴力诉求的情境,不太喜欢朋友,也缺少社交的能力。别人眼中的他,当然显得既麻烦又不受欢迎。与他来往,我们常觉得不受重视,老是被斥责,无法获得他的肯定,也不被他所接受,最后只好退出。这就是分裂人格者典型的特征。
  一个小孩如果一开始就对他的父母失望,尤其是母亲,将会影响他的身体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也许他的性别不对,或者母亲照顾他十分吃力,以至于无法全心全意爱他;不在计划中诞生的孩子也常有这样的遭遇。
  再往下看,环境是形成分裂人格的关键。所以,我们有必要谈一谈婴儿诞生之后,以及生命初始的几个星期中所处的情境。
  

不被照顾
和其他动物不同,一个小孩出生以后,无法自力更生的时间非常长,所以极其依赖周围的人。波特曼(Adolf Portmann)因此说人类都是早产儿。
  要让一个小孩好好长大,必须有人照顾,这个小小世界必须是他能接受的,并且让他渐渐产生信赖感。要根据他的年龄满足他存活的需求。幼儿需要的是一种被保护、被扶助以及快乐的气氛,这样,成长的条件才会在他身上生根。小孩若是没有这样“天堂”般的感觉,要什么(没)有什么,就无从培养信心,当要对生命有所付出时,他会有被吞噬的恐惧。
  奇怪的是,我们对小孩生长的必备条件所知太少,常低估他们的个别差异以及行为能力,我们也忽视外来影响在他们身上产生的作用。瑞士小儿科医师史汀尼曼(Stirnimann)对新生儿做的实验令人印象深刻,他的著作《新生儿心理学》(Psychologie des neugeborenen Kindes)有几段相关的叙述:“还算严谨编写的书中……认为六周大的婴儿根本对疼痛没有感觉……事实不然。在一个谨慎进行的实验中我注意到,婴儿出生几天后,接受第二次预防注射,在消毒的时候就开始哭了。”关于记忆:“……出生前的记忆会保留下来:夜班护士发现家里开店的婴儿一直到半夜还清醒着,不哭也不闹,而面包师傅的小孩常在凌晨两三点时就显得骚动不安。母亲白天干什么活儿,晚上几点休息,婴儿早在出生前就习惯了这样的动静规律。”
  还有很多值得研究,从史汀尼曼的观察得知,我们太疏忽新生儿的敏感、知觉以及情感,以为照顾他,给他食物,为他清洁等事情比较重要,认为对新生儿来说这应该足够了;其实不然。经过详细研究童年生活,尤其是弗洛伊德及其弟子的心理分析,加上行为研究,我们得到了全新的观点。感谢这些专家,因为他们的研究,我们才晓得婴儿刚出生的几个星期中所得到的印象及经验有多么重要。
  1810年,歌德与柯内博(Knebel)谈话时曾经提及:“有一件事我们做得很糟,那就是对婴儿最初始的教育太外行。殊不知这对小孩的个性以及将来成年后的生活,有绝大部分的影响。”然而,多年来我们任由诸如此类的高见散置一旁,没有深入研讨。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不被关爱
今天我们知道,婴儿除了不可或缺的各种照顾之外,他还需要温暖、关爱、适当的刺激,例如安静稳定的成长环境,这样他才能够自信、活泼,有责任感。其中最重要的是要给婴儿足够的身体接触,让他感受温情。
  若是婴儿初始的世界让他害怕不安、空洞、被侵扰,他就会畏缩、被吓退了。太早以及过于强大的不信任经验,使得他无法信心满满迎接世界。婴儿经常长时间独处,世界空茫一片,刺激太强或印象过于繁杂,都可能形成分裂人格,他与世界的关系已蒙受损害,只好退回自己的壳中。
  史毕兹(René Spitz)以孤儿院长大的小孩做实验,一出生就与母亲长时间分离,或者很早就经历母亲离去的小孩,即使平均一位保姆照顾10个孩子的孤儿院提供最有营养的食物,无可挑剔的卫生清洁环境,在小孩成长过程中仍然有难以弥补的创伤。被冷落或被太多刺激吓坏了的孩子,或许晚熟、单向发展、表现落后于人,或许有着与年龄不成比例的早熟。因为他们的生长条件不是太过就是不足,因而萌生幼龄不该有的恐惧心理。
  不被爱或者父母不希望有却自动来报到的婴儿特别容易形成分裂人格。有的孩子长期生病住院,或者经历过母亲离去的创伤也都容易形成分裂人格。母亲不爱、不在乎小孩;母亲太年轻,个性未臻成熟;母亲没时间,把孩子交给冷漠的人照管的“金丝雀小孩”;母亲生产后很快去上班,小孩长时间独处,无法给孩子关爱的例子都一样。
  

过多刺激
婴儿时期缺乏关怀与爱是形成分裂人格的一个主因,同样的,过多的刺激,譬如母亲不让婴儿安静,不知道孩子究竟需要什么,则是另一个主因。这么说有些模棱两可,我们应该深入探讨: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四周环境应该很坚强稳定,让他无忧无虑,然后逐渐赢得他的信赖。熟悉是信任的基础,假如照顾他的人经常换面孔,环境变化频繁,感觉器官应接不暇各种刺激,他将无法一一吸收(例如收音机或电视机不断发出的噪音,光线太亮,睡眠时亦同,过多累人的旅行等)。这样的母亲以及这类的骚动,都会侵犯到婴儿对安静以及独处的需要。做母亲的不停地和孩子玩,抱着到处走,不给小孩有建立自己规律的机会,也会让婴儿搞不清楚状况,吓得缩回去。
  另一种情形是孩子的器官尚未发育完整,就苛求他达到某些目标,也会形成分裂人格。还没学会处理自己问题的小孩,不得不周旋于难搞定或个性不成熟的大人之间,他于是很早就学会了嗅出硝烟,察言观色,以便备战,或者避免让灾难降临到自己身上。没错,他们因为里里外外都没有依靠,只好把父母的责任揽过来,扮演自己的父母亲。对小孩而言,这个负担当然无可言喻的沉重。他还来不及发展自我,父母的角色就强加到他身上,他必须了解成人的世界。他自己还是个小孩子,却得处处设想周到、斡旋其间、理解并且权衡局势。他为别人而活,而不是为自己而活。如此一来,不仅他的童年被窃取了,他的本质也没有获得良好的发展,属于生命基础的安全感因此残缺不全。
  我们活在世上,尽量不让自己受到伤害,一如齐格菲(Siegfried)在龙血中沐浴①,为的是不让世人识破他的弱点,然而人的脆弱无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