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

第16部分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第16部分

小说: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习别人好的传统和习惯,不至于再听到这种话就会吓坏,觉得孩子是不是出了毛病。曾经有个笑话:儿子对父亲说,他将来要跟奶奶结婚,父亲很生气,说:你怎么能跟我的妈妈结婚呢?儿子反问:你能跟我的妈妈结婚,我怎么就不能跟你的妈妈结婚?知道了这些,我们就再也不会将这样的话当成笑话而大惊小怪了。         

※BOOK。※虹※桥书※吧※  第39节:一、是教育,不是招数(5)         

  2?孩子的快乐是教师走出职业的惯性   

  再来说说教师的职业,什么样的人能当老师,能吃教师这碗饭,那一定是热爱孩子热爱教育的人。我们可以不热爱服装而去卖服装,可以不喜欢种地而继续种庄稼,但是如果我们不喜欢教育,不喜欢孩子而去教孩子,那一定是一件极其糟糕的事。   

  因为教师的职业关系到一代又一代人的未来,关系到从教师手里经过的每一个孩子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的生活。不仅每一个人的一生对他们自己来说只有一次,而且每一个孩子对一个家庭来说都是一家人的天……尽管对教师来说,他可能只是几十分之一,几百分之一。   

  当某个教师忽视或者憎恨某一个孩子时,对教师来说,似乎他犯的错误并不是很大,但是对那个孩子和他的家庭来说却意味着全部。所以,一定是要有良知的,并且必须是热爱教育和孩子的人才能当教师。这样,我们才能像给孩子果冻那样为孩子捧来心灵的果冻。   

  第19层地狱   

  说起老师,让我想起一则笑话:一杀人犯死后被打入18层地狱,伤心得不得了。正在伤感之际,忽然听到脚底下有人唉声叹气。杀人犯很吃惊,就问:下面什么人?你住在什么地方?下面的人回答:我是教师,住在地狱的第19层。杀人犯更吃惊了,说:地狱不是只有18层吗?怎么出了个第19层?下面说:这是阎王特设的。杀人犯说:杀人就是最重的罪了,你的罪难道比杀人还要重吗?那人说:这你就不知道了,人有两条命,一是性命,一是慧命,杀性命仅伤肉体,杀慧命毁掉的可是灵魂啊。就因我生前误人子弟,杀了许多孩子的慧命,所以就被下到第19层了…… 虽是一则笑话,却道出了教师这个职业的全部内涵。   

  如果从人的本质上讲,慧命的确要比性命重要。为什么说有的人死了还在活着,有的人活着却死了?指的就是这个意思。那个虽然活着但却死了的人,就是没有慧命。   

  这就是说,教师之所以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原因是在呵护、培植孩子智慧、情感的生命,要是做不到这一点,他就不配当一名老师。   

  说的一尺,不如行的一寸   

  做一个合格的教师,光有爱心是不够的,光有热情是不够的,能够寓教于乐也不够,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很高的悟性、平等的观念以及对于教育有非常到位的理解还是不够。做一个合格的教师,最重要的是要掌握一种手段,一种具体的操作方式,要使孩子能把知识化为智慧、把品格渗进心灵才行。否则,只是喊口号。古人讲,说的一尺不如行的一寸,就是这个道理。   

  操作,那种技巧,灵敏度,怎么说呢?我常常对老师说:在课堂上你是什么?你就是崔永元,就是张越。要像他们主持节目那样,灵敏地抓住每一个机会,进行深入地挖掘,打开一片天地,使课堂高潮迭起,使孩子得到一次又一次品格与智慧的洗礼。你说难不难?太难了。所以,在我们教育中心,来应聘的教师很多,能留下来的很少。培养成功的,根据目前的统计,比率大概是60∶1。   

  中国的教育改革不可能在一二十年的短期内成功,它必定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传统的势力太强大了。教育不像工业产品,引进一条生产线就能很快出产品。教育是改造人的事情,尤其是改造已经定型了的人,绝不会一蹴而就。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比如要改掉自己身上的一个小小毛病,需要反反复复还不一定能够改掉。那么教育呢?一旦你被传统的、应试的方式塑造了,改起来谈何容易!要是定型的老师无法改变,我们只好把希望寄托在未来的老师身上。可是,未来的老师谁在培养?传统老师。当那些培养传统老师的老师老了、退下去了,那些成长起来的老师仍然成了传统。就是这么一个怪圈。   

  当然,我也不是完全否认未来的老师会受到现代观念的影响,就是已经定型的老师多多少少也会受到一些影响,但是太慢,影响的力量太小。要是我没有搞过现代教育,没有亲自进行过教师培训,没有刻骨铭心的体验,我就不会这样说。         

※BOOK。※虫 工 木 桥 虹※桥书※吧※  

第40节:一、是教育,不是招数(6)         

  搞这种教育对老师的要求特别高,头脑要特别灵活。我们的课堂就像战场,你要占领一座山头,具体怎么占领?运用什么样的战术?怎样应对随时出现的各种偶然?全得看你有多大的智慧。你是司令官,整个过程没人指导你,也来不及指导,一切全看你了。这种课堂,老师的大脑快速运转,但是讲出的话却非常少。   

  但是,在这样做的时候,孩子根本不知道你的真实意图。我们讲课堂上老师与孩子是平等的,但这是人格的平等而不是说你要完全退到幕后,你要〃假装〃退到幕后,实际上你在控制全局,只是孩子不知道而已。他们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实现你的目标的。家长也不知道,就连那些观摩我们的课的老师也看不出来。这也像打仗,我老爸打仗打了许多年,抗日战争、南征北战、抗美援朝全打了。打的时候什么都不知道,上面要他们进他们就进,要他们退他们就退。多少年过去了,现在,看了反映战争的电影之后才明白:噢,原来为了这样;噢,原来为了那样。   

  许多观摩我的课的人说:唉,这么简单啊,看了一会儿就走了。这些人还停留在讲得多、讲得花哨就是好课这样的层面。新选的老师也是这样,一看太简单,不好好听,轮到他讲课,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这时候再来听我的课,感觉就不一样了。越听越觉得复杂、深奥、难以掌握。再上课,越上越难,难到上不下去,后来,有些人得了讲课恐惧症,有的干脆吓跑了。   

  世上事就是这样:越深奥的看起来越浅显,越复杂的看起来越简单,越困难的看起来越容易。你看崔永元做主持,表面上好像很轻松很容易,但是如果细细体会话的背后,太不简单了。这就叫四两拨千斤,拨万斤。一个难题,举手之间就解决了,而且引出了一片新的天地。   

  3?成人的义务是为孩子营造   

  一个美好的氛围   

  人是环境的产物,而环境又会显现出一种氛围。真正对孩子起作用的是这种氛围。老师是不是具有营造氛围的能力非常关键。这个氛围必须要有很高的文化含量,比如讲故事,这个故事如果从我们的老师嘴里讲出来就会形成一种氛围,但从一个文化品位不高、没有充分爱心的人嘴里讲出来,效果就会截然相反。   

  氛围并不是教室布置得多么美好,教学器材多么高档,氛围是老师身上散发出来的。如果老师不能散发这样的氛围,就无法吸引孩子,如果老师能够散发出这样的氛围,即使将孩子带进一座非常寒酸的小土屋里,这个小屋也会熠熠生辉,孩子的整个身心都会被老师吸引。老师的身体的语言,老师的形象、表情,老师的讲述、对答早使这个小土屋具有非凡的吸引力。相反,即便将屋子和器材置办得很好,而授课的老师不能营造氛围,这一切也会变成冷酷的刑具。   

  老师是什么?是种植孩子内心美好感觉的土壤。如果土壤营养丰富,庄稼就长得茂盛;如果土壤贫瘠,庄稼就会颗粒无收。   

  氛围的力量永远大于教育者的力量。孩子成长的氛围只有成人才能营造。成人营造什么,孩子就是什么,这就是我们古人所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心灵的果冻   

  氛围是怎样营造出来的呢?就是爱,就是智慧,就是老师所表现出来的口气、表情、身心等所散发出来的信息,是不是能够让孩子感觉到美好、祥和、关爱以及很高的文化品位……   

  老师作为整个场景中的一个部分,他如果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对孩子关爱了,他就有可能以一面旗帜的形象与孩子形成交流,孩子就会将他作为一个具有人性光辉的符号去爱戴,他自己也会受到人性光辉的照耀。要是老师总是在表演一个教师的角色,他的内心就不会有更多的空间去关注孩子的心灵。结果就是孩子配合他教学,而不是他帮助孩子成长。   

  所以说,当老师站在讲台上的时候,实际上是忘我的,是没有自我的,老师的心里只有孩子。而当老师的心里只有孩子的时候,他就成为教室场景的一个部分了,就成为教室的环境了。         

。▲虹桥▲书吧▲  

第41节:一、是教育,不是招数(7)         

  比如说,一些成人都要教孩子懂礼貌,见了所有的叔叔阿姨都要问好,临走的时候都要说再见。我们调查了一下,其实所有的孩子对这件事情都痛苦万分。   

  但是我们又不能让孩子没有礼貌。怎么让孩子有礼貌呢?我们规定,所有的老师见了孩子都得先问好。因为成人已经有了多年的知识学习,心智成长也已经完成,并且有很好的文化修养。孩子还是一个脆弱的小苗子,没有多少经验与社会阅历,为什么成人不先问候一个不是成人的人呢?所以,我们要求所有的家长不要逼着让孩子跟老师说再见,向老师问好,而是老师必须先向孩子问好。如果这个孩子向成人问好了,成人没看见,有人告诉他了,他要立刻撵上去说:对不起,我刚才没听见你问我好。得补上,否则孩子就会受到伤害。   

  后来所有的孩子见了老师都主动问好,一边喊着老师好,一边挥着手就过来了。礼貌已经成了他们的人格状态了。甚至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有一个孩子在幼儿园,老师正在罚她站,突然看见有个老人正在窗外朝里面看,她便大喊一声〃奶奶好!〃引得全班一齐跟着向那位老人问好。   

  纪律也要从孩子的内心入手,外在的约束必须建立在内在认同的基础之上。我们有个老师非常爱孩子,孩子怎么闹都不发火。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孩子不尊重她了,胡闹,课堂上吵成一团。有一次,她哭着对我说:李老师,我当不了这个老师了,我想辞职。   

  于是我就示范给她看,我没喊着让孩子们安静下来,也没逮住一个不守纪律的杀鸡给猴看,但是孩子很快就安静下来不闹了。三两下,就把那个班整顿得井井有条了。   

  纪律是什么?纪律,是人类的一种素质。老师要是将纪律作为一种素质在孩子心中建立起来了,那他就会在所有的场合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加以遵守。纪律的建立不能靠老师的威严,也不能只靠严格的规定。纪律是人的心灵里的一种声音。作为群体生物,人天生就有着对纪律对秩序的渴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