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中国很高兴 >

第1部分

中国很高兴-第1部分

小说: 中国很高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序言 我们高兴,我们在路上(1)
章 夫
  我们高兴,因为我们在路上……写下这个题目,是想进一步开宗明义阐释《中国很高兴》这个看似大白话的书名。
  我们高兴,是因为我们已经有了清醒的头脑看世界,审判犹如一把锋利的刀刃掌握在每一个人手上,我们能够感受残酷,也能抵触阴暗处潜藏着的温暖。因此,我们不用窥探这个游戏的世界,更不用打捞或预测种种的游戏规则……我们高兴,是因为我们洞察到了自身内隐的不足,甚至是隐患,甚至是更大的陷阱…… 我们高兴,是因为我们真实地暴露了那么多的不高兴,所以,我们有了释放和从容,有了解决问题的淡定和不迫……我们高兴,是因为我们正在阔步走出不自信的阴影…………一定意义上讲,虽然有时我们不被理解,甚至误解缠身;虽然有时我们深感行路难趟,甚至步履维艰;虽然我们能听到不同的声音,甚至这些声音还会无限放大;如是楚大夫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所有的一切都能化解,我们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或许我们的眼里交织着希望和失望,心里隐藏着喜悦和悲凉……这些都无关紧要,因为我们在路上。
  虽然长路漫漫似无尽头,但是我们已经走在宽阔的路上。所以,我们不要说我们不高兴。我们应该是很高兴的,我们高兴的支撑点是5000年的文明。因此,我们很高兴地相信,中华民族会越走越远……2历史是螺旋式上升的,唐太宗曾经辩证地说过:“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一百多年来,经历了几十年的内求统一、外抗强敌,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们才真正与现代文明渐行渐近不可逆转。
  ……什么因素会给这个年份的经济运行打上最深的烙印?一个人物?一个政策?
  一个事件?我想说,最大的可能是一种观念——新的发展观。
  “提高执政能力”。自*十六届四中全会闭幕以后,这句话迅速成为被引用极为频繁的语句,自那时候起,“科学发展观”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新生词汇。
  3如今我们已经习惯于在不同的场合谈论“国际视野”、“世界眼光”……于是乎,“跳出××看××”很容易成为我们的口头禅。以为我们在口头禅“跳出去”就“国际化”了,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还有些夜郎自大。我们的身和心都死死围困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驻足四顾的视野毕竟有限,谁还能看得更加辽远?
  有时我们的情绪是激动的,但由于脚上的镣铐太沉,使得我们很难挪动步子,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就是我们经年久远的自画像。
  其实,我们已经用百年的时间向世界靠拢了。虽然我们传承着老祖宗的聪灵,也曾一度以为世界的所有都是我们的“纳贡国”。但我们自从知道了“西方”这个概念之后,我们的眼界开阔了,特别是“八国联军”给我们的印象太过深刻。故而有专家说,中国是从古代直接被西方“打入”近现代的,是带着屈辱与怨恨的心情向西方学习的。因为打不过别人,不得不俯首称臣低眉顺眼来适应“西方”,从“师夷长技以制夷”而全方位地向“西方”学习。如此,刀枪不入的冷兵器在坚船利炮的热兵器面前,谈论胜负已经失却任何意义,因为人类丢下生与死,战争的本身不过是一场强与弱的较量。 。 想看书来

序言 我们高兴,我们在路上(2)
历史上的读书人面对“当前的问题”都喜欢“背对未来,面对历史”,从历史的典籍中,尤其是五经当中寻找对当代问题的解答。包括清代大学问家龚自珍,也自称“我没有什么新药方,只是贩卖古时的东西”。还有一个明末的顾炎武,面临当时那么多的问题,也只是寻找古代的东西,毕其一生留下一部寻古方、治新病的《日知录》……这也难怪我们的那些保守派们,三纲五常之下的君君臣臣,还有什么“新东西”可言?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背对未来,面对历史”到“背对历史,面向未来”,直接原因是因为打仗失败了。应该正视“当下”,才有“未来”。最好的办法就是学习西方。可以说,这个非常之时的“未来”,就应该是西方了。于是乎,这个时候“经济”这个词的含义,已经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经邦济世”了。
  中国发展中的某个阶段,套句《红楼梦》中的话来形容:“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自鸦片战争以来,是西风渐盛、东风渐弱的过程,到“五四”前后,西风彻底压倒了东风。甚至于“全盘西化”的口号也提了出来。
  此时此刻中国人的心态是十分矛盾和复杂的,传统文化被说得一无是处,照搬西方文化又屡屡“水土不服”……民族的心灵仿佛瞬间从博大精深变得空虚落寞了。
  套用*·韦伯的话来说,向西方学习只是一种“工具理性”而非“价值理性”。
  4叩问历史,远的我们或许记不住了,就说百年间的事吧。20世纪100年的总成绩单上,我们看到,大国的复兴,在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事,但中国做到了。
  1918年是近代中国一个最好的风向标,是年底,中国一个半官方的考察团访问欧洲,代表团团长就是大名鼎鼎的梁启超,团员都是中国年轻的一代知识精英:蒋百里、张君劢、丁文江等。
  考察团此举有双重目的,其一参加巴黎和会,其二是拜访当时欧洲的一流知识分子。西方思想已大量涌入中国,他们迫切想从对方身上获得更直接的指教。
  此刻欧洲的景象,比中国代表团在和谈中受到的挫败感更令梁启超触景生情:他们参观了曼彻斯特的工厂,巴黎的巴士底狱,拜访了伊奥肯、伯格森的哲学家,在阿尔卑斯山等待日出……欧洲给予他“一片沉忧凄断之色”之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摧毁效应,比他想象的更严重。“谁又敢说那老英老法老德这些阔佬,也一个个像我们一半叫起穷来。靠着重利借债过日子?”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里如是写道:“谁又敢说那如火如荼的欧洲各国,他那曾很舒服过活的人民,竟会有一日要煤没煤,要米没米,家家户户开门七件事都要皱起眉来……”这颓败景象甚至动摇了梁启超一直以来的信念。他从内心深处发出“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其禀赋原来是很雄厚的”感叹。自从1895年公车上书之后,西方,尤其是英、德、法为代表的欧洲,一直是梁启超那一代知识分子心目中的偶像——欧洲象征着科学、进步、理性,古老的中国应向她们学习。所以,直到1903年前往美国访问时,梁启超仍坚信,中国离西方世界的距离太大了,仍有漫长的路要走。但此时,梁启超开始觉得西方走得太过了。它不是他眼中的共和  制、物质昌盛、科学进步的希望,而是军国主义与帝国主义的贪婪与野心,他感慨地说“谁又敢说战前我们素来认为天经地义尽善尽美的代议政治,今日竟会从墙脚上动摇起来”,“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直到70年后的今天,“70后代表学者”许知远帮我们作出了如下的解读——人们记住了梁启超情绪激动的“科学破产”,从来没有注意到他后来的冷静补充:“读者切勿误会因此菲薄科学。我绝不承认科学破产,不过也不承认科学万能。”人们仅仅记住了梁漱溟的“东方注重精神、西方注重物质”,“世界未来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的片面论断,而不知他想表达的是对过分功利主义的警觉。同样的,丁文江、胡适对科学精神的捍卫,也经常被误解为仍然相信“科学的万能”。 。。

序言 我们高兴,我们在路上(3)
一些西方人的悲观论调也确认了他的疑惑。一位美国记者塞蒙氏对他说,西洋文明已经破产了,他回美国就关起门来,等着中国文明输入进而拯救他们。
  我们来进一步看看这位“中国70后”是怎样顺着历史的逻辑,来深刻解读近百年前那段经典的历史的——46岁的梁启超用了大半生时间,试图向西方寻求中国重生之路,西方既令他充满希望,又让他沮丧。但此刻,欧洲的溃败似乎给他某种少见的信心,他准备要重估被他猛烈批判的中国文化遗产。这种信心还转化成自我陶醉,他对中国发出了这样的呼喊:“我们可爱的青年啊!立正,开步走!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地喊救命,等着你来超拔他哩。”当时的中国国内,很多人分享了他类似的情绪。比他更年长,曾经是亚当·斯密、赫伯特·斯宾塞的热烈翻译者的严复,在1918年给朋友的信中写道:“……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这种情绪最终在1923年演化成一场“东方与西方”、“科学与玄学”的论战。如今看来,这场激情洋溢、人数众多的论战,混乱而经常错过重点,双方的论述经常被对方简化。
  这场论战,也显示了日后中国很多争论的特征——它是高度一元思维的,结论总是非此即彼。科学获胜了,但是胜利中又充满了苦涩。
  今天我们回过头来仔细凝视那段历史的话,就会深切地感受到,那是个内心焦灼的年代。因为中国在军事、经济与制度上的失败,让中国渴望学习外来文明,这种学习后来转化成某种迷信;但是它内心的骄傲与愤懑又时时涌现出来,变成不切实际的自我安慰和满足,从而去美化狂妄的现实。
  5在印度做哲学研究的萨帕瓦利·拉达克里希南曾感慨“历史写作是一种创造活动……给我们一种生命的共鸣”。或许正是这样的共鸣,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现实的逼人。事易时移,时过境迁,这种“逼人”让大洋彼岸感受得更为直接。
  2009年2月17日,美国著名智库——战略和国际研究中心(CSIS)对名为“亚洲地区主义的战略性观点”的调查报告组织研讨。这一始于2006年的调查报告,通过访问亚太地区9个国家的“战略精英”,主要研究“亚洲地区主义”,这9个国家分别是:美国、日本、韩国、中国、泰国、印度尼西亚、印度、澳大利亚及新加坡。
  智库——战略和国际研究中心调查发现,9个国家的“战略精英”普遍预期中国地位会显著上升。他们虽不是政府官员,但都在各自领域内拥有相当的影响力。
  以下的问题和结果都很有意思,我们不妨看看——“10年之后,哪一个国家会成为在亚洲影响力最强的国家?”对于这一问题,的受访者给出的答案是中国,31%的人认为是美国。
  对于“今后10年,自己国家与哪一个国家间的双边关系最重要”的回答,约59%的受访者认为,本国与中国的双边关系将是最重要的,认为与美国关系最重要的人占36%。在回答这一问题时,77%的中国受访者认为,中美关系是最重要的,美国受访者中持相同观点的人达76%。只有16%的美国受访者认为,10年后日本将是对美国最重要的亚洲国家。
  这一组数据和百分比,透露出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中国的大国地位已  经突显,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正在呈上扬趋势,中国的话语权正在日复一日影响世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