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前后时光:孤独要趁好时光Ⅱ-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nership),而担任项目建筑师的则为香港建筑师王欧阳。朗豪坊商业大厦设计独特,大楼顶部建有半球状结构,并会于每晚不断改变灯光颜色。在我看来,朗豪坊商场内部,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个“天梯”一般的扶手电梯。这段连接4A字楼与8字楼的“通天电梯”是香港最长的商场扶手电梯之一。坐上这处“通天电梯”,可以看到对面墙上的大银幕播放的流行歌曲视频。镶嵌在商场内部的各类潮牌商铺,让这里成为旺角最为集中的潮流地带。谁又能去回首,朗豪坊前身,作为香港知名红灯区的旺角旧区里,夜总会、卡拉OK厅、按摩馆林立的场景?↑米↑花↑书↑库↑ ;http://www。7mihua。com
油麻地,温暖文艺心
因为要找百老汇电影中心(BroadwayCinematheque),所以去油麻地,夹在佐敦和旺角之间的油麻地往往会被忽略。以前做香港电影的硕士论文时,都没有去这里的库布里克书店(Kubrick)买书,反而是2011年两次去香港,都有去电影中心看电影;只是9月那次遇到电影中心的书店装修,有点遗憾。如今看到已经装修一新的百老汇电影中心和库布里克书店开门迎人,很窝心。这里依然是香港文化人、作家、导演、艺术家的据点,库布里克书店长期举办读书分享会、电影创作经验谈,所以你可能会在这里撞见文化人林奕华、作家陈宁、才女张艾嘉,抑或导演杨凡、作家迈克等等。而我亦欣赏电影中心在香港院线中坚持放映文化艺术电影,并且以合理的电影票价赢得很多知己观众。
绿色是百老汇电影中心的标志颜色,象征了一种生命力和创造力。来到电影中心,室外的电影海报不算新潮,但宣传的都是一些我偏好的文艺片,有点像我在巴黎艺术院线MK2撞到的场景。我喜欢电影中心外,绿色、白色相间的法式遮阳棚,显露了一种法国电影的浓情味道。由此我们判断电影中心的口味,必然是偏向花都左岸的前卫、浪漫、先锋而多情吧。我想到香港歌手黄耀明在一次演唱会上介绍接下来的演唱曲目时说的“我们在写这些歌的时候,都是一心想着法国的”—这句话用来形容港人心中的百老汇电影中心一点不过分。在我看来,这处百老汇电影中心像是独自开放的花朵,沐浴本港的阳光雨露,受到本地文化人的悉心栽培,茁壮成长,长成了香港本地的一朵文艺奇葩。
我记得2011年4月在电影中心看的一部加拿大电影《母亲的告白》。这部获得2011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法语片,有着一个错综复杂而野心庞大的叙述体系,过于沉重。看完后,我觉得它比获得2011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那部丹麦电影《更好的世界》还要好,好在一种电影结构,好在一种类似于自残的讲述机理。这种讲述方式的存在一部分是因为电影展现的是宗教冲突下人性的陨落和挣扎,还有一部分原因在我看来可能是导演自我经历的影响—我没有去查这部影片的任何背景资料,事后也没有,但在那种剥茧般的讲述方式下,人物与往事、现实和历史的交叠已经铸造了一个有着强大内在的光影世界。这真是一部荡气回肠,让人悲愤辗转的电影。油麻地外的阳光都照不透我看完这部戏后,内心的那种阵痛,那感觉就像被一个石头打中了头,或者在溺水身亡前拼命挣扎。
Chapter2 从旺角到太子(3)
那一个看完戏的午后,我和朋友Maggie就在电影中心库布里克书店的咖啡区域吃了简单的午餐—意大利面、一杯咖啡—让时光在油麻地的这一刻凝固,留下悠长意味。库布里克书店里的文艺书籍和杂志都是我们的心头好,在这样一个日子,有电影,有情绪,有咖啡和书籍的味道,已经足够。电影中心下面还有一间面积不大的音像店,这里有我喜欢的众多电影DVD和电影原声CD。那天,我先在库布里克书店买了台湾广告创意人许舜英的像砖头一般厚的《古着文本》和《购物日记》,香港词人、作家周耀辉的《突然十年便过去》,台湾出版的村上春树出道30周年纪念册子,并为朋友买了台湾出版的《PPAPER》杂志;其后在音像店买了法国片《ALoveToHide》(《隐藏的爱》)的DVD,为朋友买了希腊电影巨擘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原声CD:《尤利西斯的凝视》和《哭泣的草地》。我们当时在店里听到舒心的音乐,Maggie随即问了店员,然后买了两张《TheMemoryMachine》(《记忆机器》),一张送给我;我回来后,反复听,是非常indie1的专辑。
我想,此后百老汇电影中心应该是我经常会去的地方。有一晚,我在百老汇电影中心外等一场电影开始,约好的人却一直未到,我坐在花台上等到电影开场后半小时,电影中心工作人员把大门关上,我错过了在大荧幕上看一部短片集。那时,电影中心外的夜晚仿若是巴黎隐藏的小街道上身,两对男女在路灯下说了很久的情感,一些行人从眼前走过,幻化出一种法国电影的真情实趣。顺带一提,在油麻地可以造访灰色外观的油麻地警署,这处警署在1922年由上海街及众坊街搬迁至此,属于九龙区最古老的警署之一。警署楼高3层,其18世纪西式建筑风格属维多利亚式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以圆柱形开放式支撑物为特色,被香港古物咨询委员会评定为香港三级历史建筑。由于外形充满特色,油麻地警署吸引不少摄影爱好者到此拍照。此外,警署附近还有天后庙,而有着浓厚油尖旺地域特色的庙街、上海街都在百老汇电影中心和天后庙之间。我看到上海街上那一间依然在营业的80年代夜总会,外墙贴满了20世纪8年代风格的招贴画,一切都还是原来的样子,可以成为缅怀和寻觅早年香港电影滋味的去处。
太子味道,“一点心”意
“九七”前,每天在启德机场起降的航班总是在九龙城上空制造出巨大的噪音,那些划过九龙城建筑和居民头顶的飞机,像是随时可以和香港逼仄的高楼撞一个满怀。九龙城的那些民居楼宇真像是积木堆积起来的鸽子笼,牢牢实实,把上升的空间一寸一寸占满。我想到彭浩翔导演在电影《维多利亚一号》中拍摄的香港民居楼宇,都有一种压抑的姿态,仿佛正失去理智地疯长。新的公寓有着一身贵气,不可一世,旧的楼宇又给人一种杂乱错觉,仿佛被嫁接过,都不真实。随着“九七回归”,启德机场结束使命,政府开始拆建九龙城。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这里植根的非常本土的香港市民生活景观依然不可能被拆掉和移植走,地气和时时刻刻的挤压感依然存在,这才是九龙城。
从旺角再往九龙方向走,就可以置身于九龙城的地盘。2011年9月我住在太子(PrinceEdward)。朋友租住的太子老式公寓,狭小到只能容下他一个人,在洗手间里想转一个身都会觉得局促。即便是在如此狭窄的空间内,左邻右里依然保持每日的安静和克己,没有吵闹,每一个空间都被间隔出来,成全一个私密自我的寓所。清晨,我从朋友在太子的住所望出去,天空有大朵的白云飘过。很奇怪,周围全是高高的居民楼,但除了偶尔可以窥视到的对面高楼里晃动的人影,四下都安静,仿佛九龙城的那些沸腾和热闹都没有了。后来,我和朋友在他家楼下的街道散步,九龙城的人间烟火味道才显现出来:食肆里来来去去的食客,学生一族上学放学的身影,还有老妇人结伴买菜回家时那些闲言碎语—这些组成了一幅鲜活的九龙城图景,相当有人情味道。
Chapter2 从旺角到太子(4)
不过,要体验真正的九龙城味道,一定要搭乘公车去到狮子石道和侯王道,在这里才能接触到密实而真切的九龙城感觉。那些破败老楼下的老店铺依然在运作,熟悉的街坊邻里会在侯王道上的菜市场买菜,拉一拉家常,遇到熟悉的店家,会享受一些折扣。狮子石道上有一些餐馆,没有额外华丽的装修,食物就是最好的招揽客人的利器。一日,我约了香港文化名人马家辉,在狮子石道上的永珍越南菜馆吃午餐加采访。后来马家辉告诉我,九龙城虽然旧,但是香港人依然喜欢周末来这一带吃饭,这里的饭菜好吃,还有一种香港情调—本真的、原始的、未经雕琢的、远离浮华的。我那日在等待马家辉的时候,走入九龙城唯一的商场九龙城广场,那里有着凋敝萧条的景观,暴露出九龙城自己的频率—它也许根本不需要那些快速和流行的城市元素,守着侯王道上来来去去的香港人气就好了。e米e花e书e库e ;http://www。7mihua。com
2006年春节,我住在以前的启德机场对面的富豪东方酒店。2012年6月,我再走过这家酒店,又一次看到曾经风光无两的它,没有任何的人气,像是被遗忘了,跟对面荒废了的启德机场空地一般,沦落成一副孤魂野鬼的样子。只是,稍微加入一些想象,就可以想见富豪东方酒在“九七”前的风光体面,这栋酒店让我真切地感觉到了香港早年经济起飞时的豪气。现在酒店外墙已经完全暗淡,估计机场拆除后,客人随之减少。酒店的光辉历史随着对面启德机场的拆除而彻底结束,当年连接启德机场与这家星级酒店的天桥也已经荒废,现在剩下的桥段像是生了锈,无人搭理,横亘在公路上方。启德机场的空地就如斯被时光彻底抛弃了。
我对太子印象深刻,还因为朋友带我吃了这里一家茶餐厅的食物。餐厅名字叫作“一点心”(OneDimSum),是传统港式茶餐厅,供应早茶和午饭,价格很公道,师傅继承了上一辈精彩的粤式糕点和小食的做法,让食物保留了一种原生态的真实味觉,让人尝一口即会爱上这种味道—厚实,如娓娓道来的故事—配上店内杂乱的人声、匆匆忙忙的食客印象,给人的感觉不精致,但却传统。这家外表不起眼的“一点心”,午间时段需要提前订位置,不然就只能排队等待入场。不过我看到的餐馆外面排队的香港食客,倒是一副悠闲面貌,他们等待食物的心情显然不是急躁,应该是想慢慢品味吧。
至于我们那次点了哪些粤式小食,我忘记了,只记得味道。太子的这家“一点心”据说是声名在外,很多食客即使住在香港其他地方,周末也会来捧场。小店规模也一再扩大,据说还开了分店,但是朋友说,还是要到太子这家,才能吃到最正宗的味道。这点我非常认同—看看太子里错落有致的民居楼宇,以及街道面貌,还有哪里会比这里更加贴近香港人本来的生活风貌呢?就此熏陶出来的历史悠久的食物味道必然镌刻上原汁原味的质感,让人动容。食物虽是味觉产品,如若裹挟上了时光,浇入了地理风情,必然成为一种让人销魂的享受吧。
说回太子,我喜欢这个英文名字:“PrinceEdward”(爱德华王子)。我亦喜欢香港的其他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