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巨人默多克-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澳大利亚派出了人数多达
33万的志愿者,参加了一
些激烈的战斗,伤亡率甚至高于许多欧洲参战国家。
1915年
4月
25日,一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联军在达达尼尔海峡的加里
波科登陆,他们被由穆斯塔法·凯末尔率领的土耳其军队压在了一处陡峭的
悬崖峭壁下面,死伤达
16万多人。
谁应当为此血腥的屠杀负责?许多澳大利亚人认为是英国将军们的责
任。
年轻的凯思,勇敢的战地记者,因为对英国人的命令感到不安,踏上了
去加里波利的路途,并不顾英国人的“军事审查”,记录下了真实情况。其
结果是,正如英国司令官所回忆的,对土耳其的战争被放弃了,并成立了一
个皇家委员会调查这场战争。有人甚至说,是凯思导致了英国政府的垮台。
这件事情对鲁珀特的影响可能是巨大的。
1915年,凯思被任命为澳大利亚一家新闻机构驻伦敦的记者和编辑,他
父亲的老朋友、当时的澳大利亚总理安德鲁·费舍尔,授权他在去伦敦的途
中,在埃及停留一下,以便调查澳军队关于他们的信件延误的抱怨。
在开罗,凯思。默多克给达达尼尔远征军司令官汉密尔顿将军写信,要
求允许他采访加里波利前线,他向司令官保证,将遵守新闻检查规定。汉密
尔顿同意了。
1915年
9月
2日,凯思到达了汉密尔顿将军的司令部,这是联军登陆后
的约
4个月。汉密尔顿后来回忆时说:“一位眼珠黑黑的、思维敏锐、很会
讲话的年轻人,他说他对士兵和战斗一无所知。”他还对汉密尔顿解释,他
对澳大利亚的责任,以及为什么用笔比用来福枪做得更好。这些使这位英国
将军感到有些不舒服。
凯思在那个地区呆了不到一周,大部分的时间他呆在记者站里。在那里,
他与伦敦《电讯报》的记者埃里斯·巴菜特混得很熟,成了好朋友。巴莱特
同样也是一位不同寻常的战地记者,消息灵通,他将自己听到的所有重要消
息都记录下来,并透露给凯思。
同样也是一位不同寻常的战地记者,消息灵通,他将自己听到的所有重要消
息都记录下来,并透露给凯思。
在紧急情况下,凯思给自己的总理费舍尔写了一封长信,这是一份非常
有力的文件。这封信的语言尖刻,夸大其辞,有许多不实之处,将伤亡夸大
了
40%。他在信中还没有根据地指责英国军官,说如果士兵掉队,他们就“朝
自己人开枪”。说他们把年轻人投入了战争游戏,这些士兵忍受着肉体和精
神的折磨。“我不应评价汉密尔顿,但事实是明摆着的,有无数的事例可以
证明他的无能,他唯一可以做的事就是以无能来谋杀”。与此相反,他赞扬
了澳大利亚人,“我可以告诉你许多关于澳大利亚军队的真实情况。。”
凯思原打算只把他的信给澳大利亚总理,但在伦敦,他将他的故事告诉
了《泰晤士报》的一个编辑。该报的老板是洛德·诺斯克利弗,他于
1908
年买下了《泰晤士报》,成为最早的报业大王之一。他一直反对英国政府在
达达尼尔的角逐,而这位记者的信,成为诺斯克利弗用来向政府施加压力的
工具。
在诺斯克利弗的鼓动下,凯思将他给费舍尔的信的副本寄来了,成为一
份内阁文件。经过英国内阁的讨论,认为凯思的信虽然有一些错误,但必须
采取某些行动以改善达达尼尔的情况。
尽管汉密尔顿将军力图证明这封信里所说的许多情况都是不真实的,但
他还是被撤换了,取代他的是查尔斯·蒙罗将军。不到
3个月的时间,澳大
利亚军队从这个半岛撤出了。
很难估价凯思这封信的影响。这一系列事件使凯思在伦敦和澳大利亚都
成了一个不同寻常的人物。幸运的是,直到他去世
15年后,这封信才被公开
发表。他后来也承认,他犯了一些错误,夸大了事实,并为此感到遗憾。从
他第一次访问英国时,他就对英国人非常痛恨。当时,他在伦敦没有找到医
治他口吃的办法,又没有工作,他把罪责推到了英国人身上,而澳大利亚士
兵在距离海滩三英里远的地方“遭受屠杀”也加深了他的这种仇恨。
1989年,当鲁珀特被问及他父亲的那封信时,他回答说:“那是一封伟
大的信,它也可能有些不太公正,但他改变了历史。。”
1990年
3月
3日,伦敦的《泰晤士报》刊载了两篇长文,纪念加里波利
登陆战役
75周年。第二篇文章的标题是《终止了一场战争的记者》,颂扬凯
恩·默多克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称他“几乎是一手停止了战争”。由于他
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凯思在澳大利亚成了一个著名人物,一座纪念碑。他
的儿子鲁珀特·默多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长大的——他的父亲是一个具有
传奇色彩的了不起的英雄。
50年代,澳大利亚最有名的作家西德尼·诺兰曾描述过加里波利的故
事,“作为现代澳大利亚伟大的里程碑,是当时澳大利亚人都经历过的感人
至深的事件”。80年代,鲁珀特资助拍摄了一部爱国主义影片《加里波利》。
凯思在伦敦度过了战争其余的时间。他对他的“杰作”自鸣得意。在比
利·休斯接替安德鲁·费舍尔担任澳大利亚总理之后,他任命凯思·默多克
为澳大利亚驻伦敦首席非官方通讯员。当休斯来到伦敦时,凯思举行了超级
私人晚会,有劳埃德·乔治和诺斯克利弗参加。凯思的感觉简直是妙极了,
在诺斯克利弗那里,他学到了许多报业知识,他后来将这些知识用于自己的
事业,并传授给了他的儿子鲁珀特。
为澳大利亚驻伦敦首席非官方通讯员。当休斯来到伦敦时,凯思举行了超级
私人晚会,有劳埃德·乔治和诺斯克利弗参加。凯思的感觉简直是妙极了,
在诺斯克利弗那里,他学到了许多报业知识,他后来将这些知识用于自己的
事业,并传授给了他的儿子鲁珀特。
在
l909年的帝国新闻联盟会议上
见过诺斯克利弗,但当时他还没有机会认识诺斯克利弗,他给父亲写信说,
原因是他“没有一件像样的礼服”。
诺斯克利弗成了凯思·默多克的好朋友,他对凯思的生活产生了最重要
的影响。他们之间的关系既是朋友,又如同父子。诺斯克利弗让凯思担任了
联合电报公司的伦敦分部的编辑,年薪
1200英镑,合同是三年。凯思的工作
非常出色,并且将新闻业务扩展到了印度和南非。同事们都认为他是一个雄
心勃勃,热情奔放的澳大利亚人。
到了
1920年,凯思引起了墨尔本《论坛报》和《泰晤十周报》公司总裁
的注意。公司总裁给他提供了《论坛报》编辑职位,年薪为
2000英镑。诺斯
克利弗敦促他的门徒接受了这一职位。
《论坛报》最初是一份早报。
1869年,戴维·希姆买下了它。将其改为晚报后又卖掉了,因为他自己
有一份早报。即《时代报》,这样就等于消灭了一个竞争对手,当凯思接手
时,《论坛报》的发行量达到约
10万份,它的第一版是下午两点半开印。第
二版是
4点开印,城市外面的故事通过电话传人电话间,记者迅速将稿子念
完,以节省电话费,再由电话间打印下来,然后送到编辑部,进行必要的加
工、润色,甚至重写,最后才能交给印刷车间,排成铅字,印刷出版。
这份报纸没有竞争力,它的版面设计很差劲,文章缺乏特有的风格,很
乏味,内容枯燥,不充实,并且不重视新闻版。有时印刷负责人出现在编辑
部里,告诉编辑:“文章似乎没有结束。”管理着报纸的是印刷者,而不是
记者。
在凯思·默多克到来之前,记者们被报纸的老板认为是没有多大用处的,
几乎是吃闲饭的人。凯思改变了这些。他认为记者应当是绅士,而且他自己
也试图这样对待他们,很快,他开始张贴公告,每天批评某人,或是表扬某
人,让记者们知道,他是注意他们的。
当他担任主编后,他开始加强《论坛报》商业方面的管理,并按照诺斯
克利弗的建议,开设了一个妇女专栏,建立了竞争机制。他压缩了评论的篇
幅,使文章灵活、明快。出于对墨尔本正统势力的蔑视,他甚至进行了一次
漂亮的进攻。在他就任编辑的几个月后,在墨尔本的小科林斯大街,发现有
一个年轻姑娘遭强奸后,被残忍地杀害了。《论坛报》用很大的篇幅报道这
一事件,用大标题,甚至悬赏,要求人们提供破案的线索,这一系列举动使
其发行量大增。
在凯思·默多克的手里,《论坛报》的发行量一年内从
10万份增加到约
14万份,就连一个批评者都写道:“确实,他干得很漂亮。”但并非每一个
人都承认这一点。有人指控凯思·默多克是一个“黄色记者”,说他把英国
《每日邮报》的方式的新闻带进了澳大利亚。默多克对此不以为然。他在给
诺斯克利弗的信中说:”我希望我做到了。”
澳大利亚新闻界的竞争一直是相当野蛮的,他使《论坛报》成为更积极
地进行竞争的一份报纸。诺斯克利弗到墨尔本访问了凯思,在《论坛报》的
董事会的成员面前,高度地称赞“他为该报纸找到了赚钱的唯一途径”。他
说:“你们必须支持他,这个年轻的默多克是值得你们支持的。”
董事会的成员面前,高度地称赞“他为该报纸找到了赚钱的唯一途径”。他
说:“你们必须支持他,这个年轻的默多克是值得你们支持的。”
《论坛报》集团的董事们非常高兴。1926年,他们让凯思成为董事会成
员。两年后,他又成了执行董事长。
1929年,他让《论坛报》集团收购了
SBD电台,因而也使《论坛报》集
团成为澳大利亚第一家进入广播事业的报纸出版商。他还引进了新式的印刷
机械,出版了第一份广播画报。
凯思注意到在美国已经出现了全国范围的报纸“连锁店”,他也决心在
澳大利亚建立起这样的网络。在他的领导下,以《论坛报》为基础的一个辛
迪加,先是“接管”了西澳大利亚,然后又在阿德莱德发动了新的“战争”。
经过残酷的竞争,他先是买下了《记事报》,然后又“劝降”了早报《广告
商报》和晚报《阿德莱德新闻》。他成了《广告商报》的总裁,《广告商报》
成了他的领地,他开始封侯,挑选了一个名叫劳埃德·杜马斯的年轻人担任
主编。《广告商报》有限公司和新闻有限公司仍是处于独立状态,各自有自
己的股东和工厂。
1933年,凯思加入了阿德莱德新闻公司的董事会。这时,布里斯班的两
个早报也加入了这一集团。凯思还在塔斯马尼亚买下了很大一片森林,并开
始创建澳大利亚新闻纸制造工业。这时,他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诺斯克利
弗的年轻人”了,他是凯思·默多克。
到
20年代未,在他
40岁时,看起来他有可能不会结婚,将过一辈子的
单身汉生活了。他执著地、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独自生活。他在墨尔本郊区
买了一栋大房子,有一个仆人。他在伦敦进入诺斯克利弗的小圈子时,染上
了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