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年级,改变孩子一生的命运-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期的孩子最不喜欢自己的感觉、情绪遭到别人的否定,所以,当他们的情绪遭到他人的否定时,他们的坏情绪只能是愈演愈烈。
青春期的孩子强烈需要他人的理解和接纳,当他人不是认为他的情绪莫名其妙,而是体谅并接纳他的情绪时,他心中的怒气就会消减一大半,并且他还会意识到自己以前坏脾气的冲动。例如,上面事例中的琪琪便意识到了自己的坏脾气,所以,用“妈妈,你今天做的胡萝卜馅饼好像比以前好吃”这句话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歉意。
方法三:通过正确的渠道让孩子了解必要的性知识
七~八年级,孩子的性意识已经萌芽,他们对“性”充满着好奇,总想想方设法地了解它。在中国现行的教材制度中,还没有专门的“性”教育课,所以孩子在学校并不能学到性知识,但是,如果孩子不通过正确的渠道了解必要的性知识,他们很可能就去黄色书刊、黄色网站上寻找那些令他们好奇的知识。因此,让青春期的孩子了解必要的性知识是必要的而且是紧迫的,而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个艰巨的任务就落在了家长身上。
大多数的家长都会抱有这样的观点:“对孩子进行性教育,这是多么难为情的事情呀!”“这些事情孩子长大后自然会明白!”……然而,据权威调查,大多数孩子性知识的获得不是从家长那里,而是从同龄的孩子那里、从黄色书刊、黄色网站上,正因如此,很多无知的青少年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四、七~八年级,孩子身体发育进入青春期(4)
因此,每位做家长的都要给予这件事情以足够的重视,让孩子通过正确的渠道了解正确的性知识。
那么,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家长应该如何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呢?
其实,在家庭生活中,家长有很多机会对孩子进行性教育。
一位妈妈的做法便十分聪明:
当儿子唇上的小胡须变得浓密、声音逐渐浑厚低沉时,她既没有慌张,也没有陷入对异性子女进行有关教育的尴尬。而是走进书店,精心挑选了一本内容健康、文字流畅的有关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发育的书籍,放在儿子的床头,并且告诉儿子:“你长大了,一些事情应当懂得,有空时把这本书读一读吧。”
还有一位母亲,在女儿第一次月经来潮时便将其中的道理及与此相关的生殖、生命常识一一讲解清楚。当然是妈妈和女儿单独谈的,谈话中没有一丝诡秘的味道,而是体现着生命科学的精神。
但在性教育方面,有些家长的做法却很不利于孩子成长:
一天,一位七年级的男生从卫生间出来后,惊奇地向父母宣告说自己的“小鸡”上长毛了!妈妈的反应很灵敏,严肃地对儿子说:“是吗?儿子,那我要恭喜你了,你长成大小伙子了。让我摸摸你喉结是不是也长出来了?啊呀,真是有一点了,你自己摸摸腋下,就是胳肢窝里,是不是也有毛了?告诉你,以后毛还会越长越多呢。不过,可别随便对别人说,自己的身体变化有些属于隐私,知道吗?”
这个小男生很严肃地点点头。
但就在这时候,爸爸发出了一阵笑声,并且不停地说:“你这孩子怎么这样傻呀,是不是缺心眼呀……”随着爸爸的笑声,孩子本来坦然的表情渐渐转变成不好意思,最后他的脸变得通红,他开始有点生气了。
孩子的妈妈对孩子的性教育堪称圆满,但却被孩子爸爸的那阵笑声破坏了。确切地说,这位父亲的做法有点失职。首先,这位父亲放弃了一次水到渠成与孩子进行性教育的机会,本来他可以因势利导,和儿子单独谈谈,告诉他一些男人的“秘密”,比如遗精现象、生命的起源等等。
其次,他的笑声使孩子很受伤害。这位父亲的这种做法,暗示了孩子触及了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将本来正常自然的事情变得似乎很不体面。也许孩子再也不会说这样的“傻话”了,但从此在他与家长的交流中彻底封锁了一条通道,这对孩子的顺利渡过青春期是很不利的。
方法四:向孩子灌输正确的恋爱观
到了七~八年级,出于对异性的好奇心理,很多孩子开始搭上了早恋这班列车。很多家长把初中生谈恋爱视为“洪水猛兽”,总想采取措施制止孩子的这种行为,但家长的这一做法很容易就会引起亲子之间的对抗,进而使孩子感觉到很受伤。
其实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发育越来越接近成人,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更加成熟,因此,遇到一些男女感情上的问题是很自然的事情。
我曾仔细研究过这些早恋的孩子,这些孩子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生活在“问题家庭”中的孩子,这些孩子往往在家里找不到爱和关怀,于是便想在异性身上得到补偿;
二是,自作多情型的孩子,这些孩子常常会认为某人对自己有意思,或者自己对某人有好感,因此逐渐走进感情的漩涡之中,甚至还会出现单相思的现象;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四、七~八年级,孩子身体发育进入青春期(5)
三是,没把心思全部投入学习中的孩子,这些孩子常常会感到精神空虚、寂寞,又不愿意学习,没有事情可以做,那就谈恋爱吧;
四是,随波逐流型的孩子,这种类型的孩子同样对学习不感兴趣,他们看到周围的同学在谈朋友,反正没有事情可以做,于是便跟随着“潮流”谈起恋爱来。
了解了孩子早恋的原因,家长应分析自己孩子早恋的具体原因,然后再根据具体的问题,采取具体的应对措施。
如果你的孩子属于第一种类型,家长首先要自我反省了,要给孩子足够的爱与关怀,并且尽量做到不要因为成人之间的感情问题而影响孩子。
如果你的孩子属于第二种类型,家长就要正确引导孩子,帮孩子快刀斩乱麻。
如果你的孩子属于第三、四种类型,那家长就应该帮孩子树立信心,激励孩子好好学习。
但不管孩子属于哪种类型,家长都不要用粗暴的手段去阻止孩子谈恋爱,而是要给孩子一个正确的恋爱观念。
上八年级的儿子谈恋爱了,爸爸没有对儿子的这种行为做任何评价,而是跟儿子讲起了自己当年的恋爱史。
“爸爸在上初中的时候也谈过恋爱,但是没谈几天,爸爸就‘失恋’了,原因是当时那个小姑娘嫌爸爸学习不好,说爸爸以后不会有前途。”爸爸很平静地说。
“那后来呢?”儿子好奇地问。
“后来爸爸考上了大学,到了一个大城市,而那个小姑娘却在那个县城里早早地嫁了人。爸爸觉得很幸庆,因为我在大学里遇到了那个值得我爱一生的女人。”
“那就是妈妈吧。”孩子笑着说。
“是呀,你看现在我和妈妈多幸福呀,还有一个这么优秀的你。对了,跟你好的那个女孩怎么样?”爸爸很自然地问。
“我不知道,我就感觉她很会关心人。”
“会关心人,应该是个很不错的女孩。不过爸爸给你一个建议,要想真正对这个女孩负责、真正对自己负责,那就给彼此一个期限。比如,等你们都考上大学后,再开始一段美妙的爱情也不晚呀!”
儿子认真地点点头。但不久后,爸爸就听说儿子与那个女孩已经分手了,儿子是这样与那个女孩说的:“我们要想对彼此负责,要先对自己的未来负责。”
对于这些早恋的孩子来说,父母的理解是把他们拉出感情旋涡最好的方法。这位爸爸做得非常对,他没有把自己放在高不可攀的位置上,而是用自己的经历去劝儿子,要把眼光放得长远一点。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父母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并不多。大多数的父母都认为“早恋猛于虎”,一旦发现了孩子“早恋”,就忙着责骂孩子,还有些家长向孩子灌输“早恋可耻”的思想。父母这样做的结果是,很多孩子因为父母的这种反应态度而叛逆:“你越不让我谈恋爱,我越谈!”甚至有些孩子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来。
所以,对于青春期的这些孩子,家长要给予他们足够的理解、关心和耐心,巧妙地与孩子沟通,让孩子敞开心扉。这样,父母想要向孩子传输的恋爱观才会深入到孩子的内心中去。
五、七~八年级,孩子心理成长的关键期(1)
一个七年级的女生,看到另外两名同学有说有笑,而且有时还说些悄悄话,她心里就不舒服,并且总认为这两位同学在说她的坏话。于是,趁别人不注意,她将这两位同学的书包扔到了楼下……
一个八年级的男生,学习成绩一般,在班里很少说话,但他记了厚厚两本日记,并且这些日记的内容大多都是“活着真没意思,还不如死了好……”
……
很多家长经常向我反映这样一个问题:自从孩子上了初中之后,他们的很多行为都变得很古怪,例如,孩子常常会表现出暴力倾向;孩子有时很自信但突然一下又变得很自卑;孩子经常会莫名其妙地不说话、不理任何人……
孩子的每种行为背后都隐藏着一定的心理问题。其实家长们反映的这些问题,还有上面的两个事例,都说明了孩子的心理出现了问题。到了七~八年级,孩子在心理上进入了一个关键期,这也就是教育学家所说的“心理性断乳期”。
中学阶段是人一生中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人的个性将在这一时期初步定型,而且很多的心理问题也会在这一时期显露出来,并将影响其一生的心理发展。如果在这一时期,孩子的心理问题不得到及时解决,那这种心理问题很容易演变成孩子性格的缺陷,孩子很可能就会变成第二个“马加爵”,影响孩子一生的生活和幸福。
在多年与这些初中孩子接触的过程中,我把这一年龄阶段孩子最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总结成了以下几点:
1.暴力心理。
孩子的暴力心理表现在行为上就是,对他人或自己进行伤害。现在拥有这种心理问题的孩子很多,他们经常因为一点小事不开心,就会对他人大打出手,或骂骂咧咧,有些孩子甚至以伤害、打击别人为乐趣。
2.抑郁心理。
抑郁心理是指一种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这些初中的孩子在学习方面、交友方面、与父母沟通方面等,都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难,如果这些问题和困难长久存在,就会导致孩子的心理负担过重,进而出现内向、寡言少语、情绪低落等现象。
3.多疑心理。
孩子的多疑心理表现在行动上就是敏感,很多孩子常常把别人无意中说的话、不相干的动作当作是对自己的轻视或嘲笑,并为此喜怒无常,严重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4.自卑和自信交替出现。
由于初中生尚不能确切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性格特征和智力潜能,他们很难对自己做一个全面而恰当的评价,而只凭一时的感觉对自己下结论。每当取得成绩时,他们就会认为自己很了不起;但每当遭遇失败时,他们又会因为自己的极度无能而自卑。其实确切地说,这些都是孩子不够自信的表现,都是孩子的自卑心理在做怪。
5.有自杀倾向及行为。
据有关调查研究表明,在小学阶段,孩子们的自杀倾向和行为是很少出现的;而在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