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年级,改变孩子一生的命运-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孩子的反应不灵敏时,通过初中数学的学习和锻练,孩子的反应就会变得十分灵敏;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一、学好数学——找到“窍门”是关键(2)
当孩子的思维没有逻辑性时,通过初中数学的学习和练习,孩子的思维就会变得逻辑性极强;
……
由此可见,学好初中数学也是孩子成功素质提升的关键,所以,让上初中的孩子学好数学就变得重要而紧迫。
那么,学好数学的“窍门”又有哪些呢?在我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很多成功孩子的经验,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供初中生及家长们借鉴。
方法一:把课本“吃”透
其实,不仅仅是数学,任何学科都是这样,把课本的知识“吃”透,考试时80%的分数就可以到手了。只是这一点在数学这一科目中表现得特别明显,为什么会这样说呢,我给大家举这样一个例子:
一天,一个孩子拿着他的课堂练习册找到我,问:“老师,这些题目我怎么都不会做呀,几乎是做一道错一道?”
我问他:“课本上的那些基本概念你都掌握了吗?”
“那些内容您讲课时我都听懂了,应该是掌握了吧!”这个孩子底气不足地说。
“别‘应该’掌握了,而是一定要掌握。不如你先把课本内容认真地看一遍再做这些题试试?”我认真地建议他说。
这个孩子听了我的建议,第二天,他一见到我便开心地说:“老师,看课本真灵耶,把课本看一遍再做题,练习册上几乎所有的题目我都会做了。
正如这个孩子所说的一样,把课本“吃”透就这么神奇,只要把课本上的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基本公式真正弄懂了,再做起那些课后题以及随堂练习册上的题来就会顺利得多。
有很多七八年级的孩子都会自认为,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内容他们完全听懂了。但其实,他们听懂的仅仅是老师的思路,而真正的知识他们并没有掌握。因此,当老师讲完课之后,再认真地把课本内容看一遍,包括基本的概念、基本定理的推导、基本公式的推导等,只有把这些内容掌握了,孩子才有“资本”去做那些课后题以及随堂练习册上的题等。
当然,有很多家长看到孩子做题总是出错,为了让孩子更熟练地掌握解题技巧,他们会专门为孩子买很多本课外辅导书,并规定孩子每天必须做几道题。其实,大多数家长的这些行为都属于盲目的行为,孩子做题总是出错,做家长的不帮助孩子寻找问题的根本原因,而是强迫孩子大搞“题海战术”,这不但不会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而且还会使孩子对数学产生厌烦情绪,进而对数学失去兴趣。
在我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在七八年级,孩子要想学好数学,最重要的就是吃透课本。因为七八年级的数学考查最多的还是基本定理、公式,以及这些定理、公式的变相运用等。所以,只要孩子把课本内容“吃”透了,把基础打“牢”了,数学取得好成绩是很容易的事情。
方法二:告诉孩子,在做题之前,把题目考查的知识点找出来
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孩子们学习数学的态度,我把他们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消极接受型;一种是积极主动型。
当然,并不是说消极接受型的孩子就是不好好学习,其实,他们之中的大多数都在认真地学习,但更多的时候,他们不知道如何去学,也不知道去学些什么。因此只能是老师讲什么,他们听什么;老师吩咐一步,他们动一步。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发生的事情是,在平时,这些孩子表现都很出色,认真听课、按时完成作业……但一到考试时,这些孩子的成绩就没有那么突出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总结成一句话,就是这些孩子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
一、学好数学——找到“窍门”是关键(3)
积极主动型孩子的学习时间并不会很长,有时他们甚至会做一些老师没有吩咐的事情,但正因如此,他们的学习效果很好。
我就曾教过这样一个孩子:
在一次数学小考前,我留出一节课的时间来让孩子们自由复习。大多数的孩子都在记公式、背定理,而李浩却一直都在翻一个本子,我走过去问他:“在看笔记?”
他不好意思地告诉我说:“是我自己总结的一些知识。”
我借过他的本子仔细翻了翻,发现这个孩子真是聪明极了。他把所有的定理、公式都总结到了这个本子上,并把每个定理、公式所对应的各种题型都总结在下面。
也就是说,不管是大考、小考,只要他把这个本子上的知识都复习一遍,整个学期,甚至整年所学的知识都已经掌握了。现在我终于明白这个孩子的数学成绩为什么会这样出色了。
这个孩子就属于典型的积极主动型的孩子,他懂得自己去总结学习的方法,并懂得用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去学习。其实,从这个孩子的事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在做数学题时,让孩子把题目所考查的知识点找出来,有利于孩子打开思路,更有利于孩子更牢固地掌握这些知识点。
当然,如果家长也引导孩子像上面事例中的那个孩子一样,把每个知识点所对应的题型都记录在一个本子,就等于让孩子把学的知识都“串”起来了,从而使孩子能够做到更系统地掌握知识点。
数学本来就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它的那些定理、公式之间都是有很强的逻辑性,甚至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推导与被推导的关系。因此,如果孩子用这种系统性的方法去掌握这些知识点,那孩子所学的这些内容就会变成一个“串”,因此,每次只需把这个“串”复习一遍,所有的知识就都会被孩子掌握了。
所以,建议家长们,如果你的孩子对数学还没有“感觉”,或者还没有找到学习数学的“门路”,家长们不妨用这种方法把孩子引导“入门”。
方法三:做数学题,掌握做题技巧最重要
有很多孩子都曾这样对我说:“老师,我最讨厌做选择题了,想半天、算半天,还是不知道哪个答案正确!”其实,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做一些选择题时,有很多孩子都是用“笨”方法,想呀,算呀,时间浪费了一大堆,但最后答案还是错误的。
出现这些情况的孩子一般都是没有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曾听一位很有经验的数学老师这样说:“做每道选择题的时间都不能超过两分钟,如果你超过了两分钟,只能出现两种情况,一是你用错了方法;二是你已经做错了。”在这里,我们不去讨论这位老师的说法是否夸张,但他确实向我们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用“笨”方法去做选择题是不可取的。
在我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这样一个问题,数学选择题考查的不仅仅是孩子掌握的知识,更多的时候,它考查的是孩子对知识掌握的灵活程度,以及孩子是否会运用这些知识。并且在很多时候,这些选择题的答案用“笨”方法是算不出来的,所以孩子必须要掌握解题技巧。
例如,数学选择题的解题技巧有以下几种:
1.排除法:排除法是做选择题时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即通过对选项中错误选项的排除,从而使正确的答案逐渐“浮出水面”。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有这样一道题:
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不可能是下面的哪个度数?
A.180度B.360度C.270度D.720度
其实,这道题考查的是凸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但利用排除法很容易缩小答案的范围。我们都知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度,因此A和B两个答案就可以很轻易地排除了。剩下的两个答案,通过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n…2)*180,其中n代表多边形的边数,很容易就可以算出720度是六边形的内角和,所以,这道题的答案选C。
2.代入法:在做选择题时,很多时候都会用要代入法,即把选项中的答案代入题目中的条件中去检验,符合条件的选项即是正确答案。
……
一般来说,每次考试之后老师在讲评试卷的过程中,常常会向学生介绍一些快速的解题方法。对此,家长除了要叮嘱孩子要认真听课、总结做题规律外,也可以一同和孩子探索解题的规律,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
当然,孩子仅仅是掌握选择题的解题技巧还是远远不够的,其它类型的题目也要讲究解题技巧,尤其在考试时,孩子更需掌握“顾全大局”的解题技巧。
我们学校的一个中考状元曾这样对我说过,他说:“老师,我差点就与‘状元’失之交臂。”我问他为什么,他这样告诉我:“在答数学试卷时,由于前面的速度有点慢,离交卷只有5分钟时,我还有一道6分的题目还没做,但我没有继续去做这道题目,而是放弃了这道题目,去检察前面的内容。但一检查我才发现,我选择题的答案还没有写在答题卡上,这时我才幸庆自己放弃了那6分的题目。”
这个孩子中考时的数学成绩是144分,仅仅丢掉了6分。但在这里,我们将要向他学习的是一种“舍小顾大”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仅只在数学科目的考试中,在任何一门科目的考试中都必不可少的。
所以,家长要想孩子取得好的数学成绩,不妨在平时就向孩子灌输这些观念。
二、文科科目学习——学会“记忆”是关键(1)
看到这个题目,很多家长们可能会奇怪:“孩子在初中的学习是不分文理科的,为什么要分文理科讲述学习技巧呢?”
其实,我之所以分文理科来讲述学习技巧,是因为文、理科的学习技巧有着很大的不同。在这里,我介绍一下文科和理科都包括哪些科目,不管孩子将来学习文科还是理科,数学、语文、英语都是必学科目,除此之外,文科的科目还包括政治、历史、地理;理科的科目还包括物理、化学、生物。
作为家长,我们都知道,政治、历史、地理等文科科目主要靠记忆,而物理、化学等理科科目主要靠理解,它们的学习方法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不同的科目应家长应引导孩子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
当然,引导孩子不同的科目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并不是在暗示孩子,从七八年级就开始考虑文理分科的问题。然而在生活中有很多家长却已经这样做了,例如从孩子刚刚读七年级开始,很多家长就一再强调:“一定要学好理科科目,学理科以后好找工作。”
其实家长们的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初中孩子的知识体系应该全面发展,如果孩子从现在开始就有了文理分科的意识,这很容易使他们放弃某些学科,从而造成偏科的现象。
因此,家长在引导孩子不同科目采用不同学习方法的同时,一定不要向孩子灌输文理分科的观念。
提到文科科目的学习,不管家长还是孩子,都知道记忆的重要性。因此很多家长常常这样教导孩子:“要想把文科科目学好,就得靠死记硬背。”然而,在更多的时候,“死记硬背”并不能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
就拿历史这一科目来说,很多孩子就常常这样向我诉苦:“老师,我真的认真记了,也认真背了,但那些历史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