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后现代经济 >

第14部分

后现代经济-第14部分

小说: 后现代经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同的品种。异质性选择的集合就是多品种,而同质性选择的集合就是单一品种。
  对于制度来说,品种是规则所面对的不同质的游戏(资源配置与利益分配)的数量。在一个经济系统中,资源配置与利益分配的种类的不同决定了制度模式的不同。
  产权制度:从企业到网络
  所有权的制度安排,一直是制度理论的核心。对于后现代经济的制度来说,解构产权理论成为中心的考虑。在解构之前和解构之后,产权的论域发生了转移。对于现代经济学来说,产权仅限于X点这个狭小的领域,关于所有权的文献汗牛充栋,但都只是关于这一点的讨论。对于后现代经济学来说,产权问题扩散到整个K区域。原有的以资本专用性为基础的产权,在广义的产权中只是一个特例。
  现代经济学产权理论的局限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也是最根本的一点,现代经济学产权理论是来自规模经济的产物,克服不了规模经济的先天局限性;它解决不了品种经济性的产权问题。例如,专有产权排斥网络效应,可一旦社会资本成为主要投入,专有产权难以适应这种局面。作为社会资本主要构成成分的信任,只能在整个网络*享,而不能被某一节点专有,既使这个点正好是最优化的X点。
  第二,现代经济学的产权理论只是局限于企业这一个点(X点)考虑问题,没有扩大到整个网络(K域)考虑问题。更确切地说,它不是没有考虑到网络效应,而是把外部性、网络效应当做要克服的不经济因素加以排斥。
  第三,现代经济学产权理论不可能针对后现代主义提出的象征资本进行有效的制度安排。它对于象征价值、象征交换、象征组织到象征资本的全线的制度安排,都处于失语状态。所有与象征相关的事物都与理性相反,具有非契约、边界不清(如虚拟企业)、文化性等有机的、异质的、心物一元的特点;象征与原子论格格不入,因此同原子论、契约论基础上的专有产权制度难以相容。但象征又是使网络中的个性化得以实现的关键,现代性理论在这方面存在根本局限。
  第四,在产权的激励机制方面,没有从需求层次上对生产者动机加以区分。这种制度设计只是聚焦于效用,把一切动机还原为效用,而不能针对意义价值进行制度设计,从而在制度设计的生产目的针对性方面存在重大局限,不能对产消合一进行制度设计。
  第五,在产权的信息机制方面,现代性理论(包括新制度经济学)把信息不对称当做常态条件,把委托代理模式固定化,不能适应“复归”模式①的制度设计要求,不能为消费者中心的模式、语义网络的发展等①预留设计空间。

第六章 后现代经济——制度(9)
第六,在制度的形式上,现代性理论局限于正式制度和正式规则的设计,难以对非正式制度、非正式规则和文化、习惯等进行有效反应,难以对制度本身的变革进行有效设计,难以对制度的语言学转向②进行反应。
  经济重心从企业转向网络,制度设计的重心随之从X点移向K域。
  品种经济性的产权设计,必须考虑离散区间的特点:将基础性资源(如基础设施)的共享与个性化增值产品分离。前者(基础设施共享)解决的问题,指向K域作为网络的协同有机化这一方向;后者(个性化增值)解决的问题,指向K域诸多离散节点的价值创造。
  品种经济性要求分享社会资本(社会网络),不同于工业化中的生产资料公有。现代性的公有制并没有区分社会资本与个人资本,而把资本当做铁板一块的东西。罗默已经注意到具有外部性、网络效应的知识,具有不同于物产的特殊性。在这里可能形成一个投入产出的黑箱,但即使是罗默,也只是得出把知识当做公共品,由政府加以投入的认识,而没有认识到社会网络的共享本身具有经济性,尤其是具有对于个性化增值的品种经济性。
  如果围绕开源软件进行制度设计,马上就会遇到这方面的问题。开放源代码,在开发平台上共享设计代码,这样做完全可以不是出于公平,而是为了效率。③这是与现代性条件下的公有制根本性的不同。这主要是因为,品种经济的首要优势不在于共享物质资源,而在于共享信息资源。这两种共享的生产力基础不同。
  公共品的制度解构与建构
  公共产品也有规模经济性与品种经济性的区别。对于公共产品来说,现代性制度的质的特点在于,只能对单一品种(比如四年一次的同质化最大利益表达,或同一个生产周期内最大化的共同需求)进行响应。在这个范围内部,人们比较不同制度的边际收益与边际交易费用之比,由低到高排列。无论怎么排列,制度只能对一种现象进行响应,这就是共同利益,相当于X点,只能在X点的运动轨迹上进行制度设计。
  后现代制度的质的特点在于,要对多品种需求进行规则上的响应。比如,顾客或公民提出共同利益之外的个别利益要求。游戏规则能不能在满足共同利益要求的前提下,一对一地响应他们的要求,而制度能不能满足这种游戏规则的要求。这就相当于系统在解决了以极限的方式(X点导数的方式)进行响应之外,能不能对K域这个社会网络的各个节点上的不连续的要求,符合经济原则地进行一一响应。这种经济性不同于仅适于X点轨迹的规模经济性,它是对K域进行复杂响应的范围经济性。
  此刻,我们需要重温波兰尼提出、马克?格兰诺维特发展的嵌入理论。嵌入的意思是经济嵌入社会,相当于将X点嵌入K集合。将原子化的契约行为,嵌入网络化的非契约行为(非正式契约,或非长期契约)。比如,在生意之外,存在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在法律之外,存在广泛的人民调解。后者降低了前者的制度交易费用;更主要的是,随着网络集合中的元素的增多、关系的交互,使协调成本不升反降,共享网络外部性。
  制度对网络中的节点进行反应,要求制度理论发生两个方面的转变:一是语言转向,二是关系转向。语言转向要解决的问题是,当我们把制度当做语形时,如何让它能响应不同的语义,回应委托方不同的利益要求。好的制度可以通过泛在的基础设施,相对低成本、高效能地响应委托方的个性化要求。关系转向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解决利益冲突中利用社会网络降低协调成本,使之比机械化的协调(正式制度协调、法律协调和科级协调)具有更高的效能。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六章 后现代经济——制度(10)
从发展趋势看,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的界限将日益模糊,两者的制度将出现趋同之势。
  制度的表征
  后现代主义者开门见山地指出,“制度事实上是世界三的客体”。①
  这是基于后现代经济中的意义的表述,意义将制度与文化联系起来。在布瓦索看来,“制度只能在所有有关人员可以理解的共同设想或世界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它不是政体内自发产生的,而是在共同的象征逐步清楚表达的基础上产生的,而这种象征本身是通过积累慢慢确立的。”②这里的象征是指存在于K区间的意义,理性的意义(逻辑)是它的特例。
  按照斯图尔特?霍尔更简洁的表述,“文化涉及的是‘共享的意义’”,“我们通过语言‘理解事物’,生产和交流意义。我们只有通过共同进入语言才能共享意义,所以语言对于意义与文化是极为重要的,它总是被看做种种文化价值和意义的主要载体”。③
  这里的文化和意义,都是理性资本(X点)在K域中的参照物。正如商品系统、金融系统是货币的主要载体,文化和意义的维度(世界三)也有自己的载体,这就是意义符号,语言(包括编码语言)是最重要的意义符号(货币是意义符号的一个特例,它只能表达特定的意义,即理性的意义)。
  “世界三”这种说法来自波普尔,与之对应的世界一是实体世界,世界二是主体世界,世界三是信息世界。对于知识来说,这三个世界的区别就好比大脑、精神和信息的区别。信息是心物一元的,它不同于主观的精神,也不同于主体。④我们把世界三当做信息空间。
  强调“世界三”这个独立维度和符号这种象征体系,暗示后现代制度与现代性制度的质的不同(当然它们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信息空间在我们看来,是异质性的空间、有机互联的空间,意义层面的制度,自然也要受制于空间和时间的基本范畴,在根本的层面上具有异质性、有机性的特点。
  因此,制度表征问题实际要解决的是,作为信息流的制度何以可能。包括它如何作为理性制度的解构而可能,如何作为表现于符号上的体系而可能。实质性的问题是,它与现代性制度在规律上有哪些不同。
  后现代思想中的制度观
  信息空间
  福柯在《不同空间的正文与上下文》中,比较了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中空间概念的不同:中世纪的空间是指定位空间,特点在地方化;从伽利略及17世纪起,空间的特点是延伸;现时代,空间的特点是基地:“今天,基地又取代了本来替代了定位的延伸。”这里所说的基地,相当于网络中的节点。人们“生活在一组关系中,这些关系描绘了不同的基地,而它们不能彼此化约,更绝对不能相互叠合”。这种异质的空间,构成了与工业化同质空间的区别。鲍曼(轻现代性、流动的现代性)、戴维?哈维(时空压缩)和吉登斯(组织媒介)也都认为空间、时间是现代性的关键词,现代性正是时间与空间的演变。
  新古典经济学信息充分假说背后,存在我们现在所没有发现的更大问题,在于使信息环境外生化,将文化理论贬低为经济解释的补充替代品。这导致忽略在市场失灵与政府介入之间还存在第三空间,这就是识知(波兰尼的概念,不是“知识”)的公共流动空间,要用不同于市场和政府的第三种组织形态—非扁平、非科层的网络治理来处理,用知识管理的方式来增进。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六章 后现代经济——制度(11)
《信息空间》认为,新古典经济学不能解释信息社会的财富问题:“因此当信息以其自己的权利变成一种形式的财富时,经济学发现自己乱了方寸,以错误的概念工具去处理信息现象。”
  《信息空间》认为根本的问题,出在新古典经济学背后所依据的时间和空间概念,仅相当于1860年物理学的时空概念,因此严重过时。以这种时空概念作出的经济学推论,对于信息时代来说,是不可靠的。①《信息空间》按新一轮现代化要求,对时空概念进行了重新梳理,将经济学中理性人假说对确定性(负熵现象)的解释扩展到了对不确定性(熵增现象)的解释,并由此将信息问题移向了经济解释的中心。
  《信息空间》通过“信息—不确定性—熵”这三位一体的概念体系,把信息流为什么能整合资金流和物质流的道理,从资源配置到制度安排,总结到了新的高度。将经济学镜头中聚焦于物、聚焦于钱,成功转向聚焦于信息。在作者看来,经济过程既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