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第五项修炼 >

第25部分

第五项修炼-第25部分

小说: 第五项修炼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保持必要的张力
人们通常感到,谈论自己的愿景,哪怕是很清晰的愿景,也会有很大的困难。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非常清楚地意识到,我们的愿景和现实之间存在差距。“我想自己开个公司”,但是,“我没有资金”。或者,“我想从事我真心喜欢的职业”,但“我还得挣钱糊口”。这些差距可能会使愿景看似不切实际,或者纯属想象。它们可能会令我们感到气馁,或没有希望。但是,愿景和现实之间的差距,也是一种能量的源泉。假如没有差距,就没有任何追求愿景的行动的必要。其实,这个差距正是创造性能量的源泉。我们把这个差距叫做创造性张力(creative tension)。10
第8章 自我超越(7)
假设在你的愿景与现实之间,有一条橡皮带。如果拉伸橡皮带,它就会产生张力,这代表了愿景与现实间的张力。张力寻求做什么呢?只能是减小或释放。要减小张力,可行的方法只有两种:让现实向愿景靠拢,或是让愿景向现实靠拢。能够实现哪种方法,取决于我们是否坚持自己的愿景。
创造性张力的原理,是自我超越的核心原理,它融合了该项修炼的所有要素。然而,人们往往容易对其产生误解,例如“张力”这个词似乎就暗含了焦虑和压力的含义。但是,创造性张力并不会带来任何特殊的感受。它是一种力量,在我们认识到愿景与现实不一致时,这种力量便会发挥作用。
然而,创造性张力往往会导致与焦虑相关的感受或情绪,例如悲伤、沮丧、绝望、担忧等。这种现象时常发生,以至于人们很容易将这些情绪与创造性张力相混淆。人们会认为,创造的过程要完全处于焦虑状态。但是,创造性张力存在时产生的这种“负面”情绪,并非创造性张力本身;认识到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上述这些情绪,就是我们所说的情感张力(emotional tension)。
如果我们没能分辨情感张力和创造性张力,那就相当于预先降低了自己的愿景。愿景没有实现时,如果我们感到极度沮丧,我们可能会有强烈的冲动要舒缓这种沮丧情绪。最直接的舒缓方法就是:降低愿景!“哦,高尔夫球嘛,其实打75杆也没那么重要,我打到80多就很开心了。”
或者你会说:“其实我并不在乎能不能参加演出。反正我怎么样都是要当音乐老师来挣钱的,我只关注这个就足够了。”缓解情感张力的过程十分隐匿,因为它能在人们并不知觉的情况下进行。愿景是产生创造性张力的一个端点,也是我们任何时候都能完全掌控的一个端点,只要对它进行调整,情感张力总能得到舒缓的。我们厌恶的情绪消失了,因为它产生的根源,即创造性张力,被减弱了。于是,目标离现实近了一大步。从情感张力中解脱十分容易,我们作出的唯一牺牲,却正是我们真正想要的东西,即我们的愿景。
情感张力的作用机制,与第7章神奇科技公司中遭遇的目标侵蚀作用机制十分相似。创造性张力和情感张力的相互作用,会产生转移负担的现象,其过程类似于目标侵蚀的作用过程,可以用下图表示:
当我们的愿景与现实不一致时,它们之间的差距(创造性张力)可以用两种方法消除。图下方的负反馈过程代表“根本解决法”:努力使现实向愿景靠拢。然而,改变现状是需要时间的。这就产生了图上方的负反馈过程,它包括沮丧和情感张力,属于降低愿景、使其靠近现实的“症状缓解法”。
但是,愿景的一次性降低往往不意味着问题的终结。新的压力迟早会出现,会使现实离(新的、已经降低了的)愿景更远,于是降低愿景的压力又增加了。接着就出现了经典的“转移负担”现象。无法达成目标、产生挫败感、降低愿景、暂时减轻负担、又产生新压力、再降低愿景,这些环节构成了一个微妙的正反馈循环。结果,“负担”就越来越多地被转移到降低愿景上。
在神奇科技公司中,缓解情感张力的方式,是降低那些看似无法达到的关键的送货服务标准。标准的降低极难察觉,因为它是逐渐发生的。每一场危机,都使神奇科技的送货服务标准受到侵蚀,但相对于上一次危机过后的情况,侵蚀还仅又多了一点点。与此类似,个人目标的侵蚀也是在人们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发生的。为了能保持我们想要的各种关系,为了能保持我们想要做的工作,为了能生活在我们想要的世界中,我们一点一点地放弃了自己的梦想。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8章 自我超越(8)
组织对情感张力的承受力不足,就会侵蚀各类目标。每个人都不愿意做坏消息的播报员。于是,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假装坏消息不存在;或者还能有更好的办法,那就是降低评判标准,重新定义坏消息,使它不再那么糟糕,从而直接宣布胜利。
情感张力的作用机制,在人类活动的各个层面上都广泛存在。它是一种妥协的机制,一种带人走向平庸的机制。正如萨默塞特·毛姆(Somerset Maugham)所说:“只有平庸的人,才总是处于自己的最佳状态。”
当我们无法承受情感张力时,我们就不再坚持目标,而是放任它受到侵蚀。另一方面,当我们理解了创造性张力,并使其通过降低愿景以外的方式起作用时,愿景便成为了一股活跃的推动力量。罗伯特·弗里茨(Robert Fritz)说:“愿景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愿景能做什么。”真正有创新力的人,能够让理想与现实间的差距发挥作用,从而产生推动变革的能量。
以阿伦·凯(Alan Kay)为例,他是施乐帕罗奥多研究中心(PARC)的主任,这个研究中心从许多方面促成了个人电脑的诞生。事实上,凯的愿景是开发一种与众不同的机器,用他的话说,它叫做“活本”(dynabook),那是一种概念笔记本,能够与使用者进行互动。通过它,孩子们可以测试自己的理解能力,可以玩游戏,还可以将传统书本中静态呈现的内容和思路,按照自己的创意重新排布。但从某种意义上凯可以说是失败了,因为这个“活本”的愿景从未成为现实。然而,这个愿景使电脑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施乐帕罗奥多研究中心开发出的机器模型拥有视窗、下拉菜单、鼠标控制、图标显示(使用图像而非文字)等功能。在将近10年后,苹果电脑引进了这些功能,并将其商业化。
波士顿凯尔特人篮球队曾创造过13年中11次获得总冠军的非凡历史,该队当时的传奇中锋比尔·拉塞尔(Bill Russell),有自己给自己评分的习惯。每一场比赛结束之后,他都会给自己在1到100分之间评分。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的得分从未超过65分。按照现在大多数人受到的教育,如果用他们对目标的看法来评判,拉塞尔是一个悲惨的失败者。这个“可怜的人”打了超过1 200场球赛,却从未达到自己定下的标准!然而,正是为达到这个高标准所作出的努力,才使他成为有史以来最优秀的篮球运动员之一。11
愿景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愿景能做什么。
把握创造性张力,能够改变人们对“失败”的看法。失败其实就是一种不足,它显示了愿景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失败是一个学习良机,它能够澄清人们对现实的不当理解,能够揭示某些策略的有效性并不如预期,还能够提升愿景的清晰度。失败,并不意味着我们毫无价值或无能为力。埃德温·兰德(Ed Land)是宝丽来公司的创始人,并在该公司担任了几十年的总裁,他还是“一分钟”照相的发明者。他的墙上有一块字框,上面写着:
每一个错误都是重要事件,只是你尚未将它的所有益处变为自己的优势。
把握创造性张力,能够给人们带来毅力和耐心。一次,我们的讨论班上有个日本高管,跟我说起他眼中的日本人和美国人对待时间的态度有何不同。“来日本进行商务谈判的美国商人,往往发现日本人保守慎言、百般推脱,不能马上‘坐下来谈正事’。美国商人带着紧张的、精心计划的五日行程来到日本,他们希望能够立刻开始工作。但事与愿违,日本商人用茶道仪式对他们进行了礼貌的、正式的接待,却并不触及谈判的具体细节。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日本人保持这种慢节奏不变,美国人却受不了了,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一般坐立不安。对于美国人来说,”这位日本高管指出,“时间是敌人;而对日本人来说,时间是盟友。”
第8章 自我超越(9)
我们对抗的是现实状况。如果不是因为对现状心存厌恶,我们想要创造的东西就不会对我们产生如此大的吸引力。套用这个逻辑,我们越是害怕和憎恶现状,就越有“动力”去推动变革。“情况必须要变得足够糟糕,否则人们不会有任何根本的改变。”
上述这种认识会给人带来误解,使人认为根本性的变革必须在生存威胁下,才有可能发生。有的人把这种威胁称做“火坛”(burning platform)。这种危机理论居然能广为流传。然而,这也是对问题的过度简化,十分危险。在研习营和讲演中,我常常会问一个问题:“在座的有多少人认为,组织和个人只有在危机产生的时候,才会进行根本性的改变?”每次总有75%~90%的人会举手。接着,我会请大家假想他们已经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他们所有的渴望都得到了满足,没有任何工作上的问题,没有任何私人的问题,也没有职业上的、人际关系上的和社区层面的问题。然后我会问:“如果你过上了一点儿问题都没有的生活,你想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是变革—去创造一些新的东西。”这是绝大多数人的回答。由此可以看出,人性远比我们通常认定的要复杂。我们既害怕变革,又寻求变革。或者,如一位经验丰富的组织变革咨询师所说:“人们从来不抗拒变化,他们抗拒的是被改变。”
把握创造性张力,还能够使我们面对现实的整个立场发生根本性转变。现实不再是我们的敌人,而成为我们的朋友。对现实的准确而深刻的理解,与清晰的愿景同等重要。不幸的是,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习惯于带着成见去看待现实,并把偏见强加于自己的现实观。“我们学会了依靠观念,而不是通过观察,来理解现实,”弗里茨写道,“去假定现状与我们观念中预想的相似,比自己亲眼观察现状要来得方便。”12“进行自我超越修炼,首先要做的是对自己的愿景作出承诺,第二个关键就是对真相的承诺;这里面不能有半点臆造。”
对产生创造性张力来说,这两方面都同样至关重要。或者如弗里茨指出的,“真正有创造性的人深知,所有创造都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实现的。没有约束条件就没有创造。”
“结构性冲突”:你无能为力的力量
许多人,甚至是那些很成功的人,都有与自我超越修炼相悖的深层观念,只是他们常常意识不到这一点。要理解我的意思,你不妨试一试下面的实验。高声说出下面这句话:“我能够一点儿不差地根据我的愿望创造我的生活,包括所有方面—工作、家庭、人际关系、社区,以及更大的世界。”注意一下你心里对这句断言的反应,你大脑里面的“小话筒”在说,“这是在跟谁开玩笑呢?”“我才不信呢。”“个人和工作方面,还没问题—可‘社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