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生设计在童年 >

第11部分

生设计在童年-第11部分

小说: 生设计在童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这个评估法分析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美国教育看中的是什么,具备怎样的综合素质的人才可能被认为“优秀”、“高素质”。无论生活在国内还是国外的华人,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尤其是有心出国留学的孩子和家长,都可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评估,对各方面进行必要的调整,使具备各种各样特长和特点的孩子都能成为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
  不过,应该提醒注意的是,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学生尽管可以进入好大学,但是,却并不一定都能够实现特定的人生理想和职业目标。比如,“学业素质”不高,但是由于“其他素质”较高,使得整体“综合素质”提高的学生,如果在大学期间依然无法提高“学业素质”,大学毕业后就难以进入对“学业素质”要求更高的医学院、法学院,也难以进入理工和商学院读研究生,尽管他们优秀的“综合素质”能够使他们进入理想的大学,但是可能无法实现更高一层的既定的人生目标。
  ( 本文原载美国《世界日报》2005年教育专刊 )
  

给她一个梦,点燃一把火(1)
女儿7岁那年暑假;我带她到哈佛大学去朝圣。跳到哈佛塑像前,她挺直身子说:“过10年,我再来的时候就不小了!”
  家长把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是很自然美好的愿望。先人们把自己未能实现的愿望和理想寄托在下一代身上,鼓励并帮助他们以符合科学规律和社会规范的方法去努力,去奋斗,去实现对文化教育的追求,对科学技术的追求,对美好富足的生活的追求,才有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才有了今天社会的发展。这正是家庭和社会美好未来的希望所在。
  人生总该有个梦,不妨给孩子一个梦想、一个目标,好让他们有自己的追求。在孩子的心中点燃一把火,让它燃烧,成为自己努力、奋斗的内动力——这是人生设计最重要的第一步。
  来美国3年后的暑假,我们一家三口和好友李先生一家,驾车北上,进行了来美以后最长的一次旅行。途经主要城市有:首府华盛顿、费城、大西洋城、纽约、底特律、芝加哥和加拿大的蒙特利尔、渥太华、多伦多等十几个城市。旅程共3个多星期,6 000多公里。
  启程时我们非常兴奋,一路高歌而去,沿途领略美国、加拿大的旖旎风光,如痴如醉。但我此行是醉翁之意在“哈佛”,抱着带女儿去朝圣,看哈佛,在她心中树丰碑、立壮志的想法。
  哈佛,30年前在我的心中只是梦而已。从家父床底下的书箱里收藏的旧版书中,常常能看到哈佛的影子。除了某总统、某名人出身哈佛外,还有许多未必流芳百年的成功人士、风云人物也都出自哈佛。多少年来,哈佛,只是梦;其实,就是在梦中也没有到过,毕竟,太遥远了。
  不想,十几年后,做梦一样地来到美国,离哈佛一下子近了许多,我竟然就做起了哈佛梦。不仅如此,与我在国内同一研究所的好友小尤,在哈佛攻读博士已两年多,他常来电催我到哈佛相见。
  其实,不敢梦想那是以前的事,自从全家到美国,这哈佛梦就开始悄悄地做起来了。我常对女儿说:
  “哈佛是全世界最好的学校,你要上哈佛。”
  “好好学习,以后上哈佛。”
  “上哈佛,我要让你上哈佛,一定要上哈佛!”
  变着几十种花样反复地讲,翻来覆去,就是那一句“上哈佛”。
  家长把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是很自然美好的愿望。先人们把自己未能实现的愿望和理想寄托在下一代身上,鼓励并帮助他们以符合科学规律和社会规范的方法去努力,去奋斗,去实现对文化教育的追求,对科学技术的追求,对美好富足的生活的追求,才有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才有了今天社会的发展。
  把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对他们说“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绝不羞耻。其实,正是解放思想,呼吁“改革开放”,以国际化的思维和规范,让下一代人更加努力地学习、工作、奋斗,走向世界,参与竞争,实现前辈没有实现的理想和目标,才造成今天中国的繁荣富强。这不正是家庭和社会美好未来的希望所在吗?!
  那种不对孩子寄予希望,对于自己不能实现的理想和愿望,悲观地认为孩子也不能实现,从而不要求和鼓励他们去实现的做法,实际上是一种悲观的、消极的自我麻醉。
  以前我在国内,梦想出国,但不敢让人知道,准备申请材料全是偷偷摸摸地进行,因为怕被别人冠以“出国迷”的“坏名”。
  现在到了美国,我梦想让女儿上哈佛,一开始,也不敢嚷嚷,因为怕背上“哈佛迷”的笑名。不过,带女儿去看看哈佛总可以吧。
  尤先生带着我们两家在哈佛大学里走了一圈,来到哈佛的塑像前停下。哈佛大学行政大楼前树立着英俊的约翰·哈佛的铜像。哈佛坐像高大的底座上刻着3行字:
  “约翰·哈佛”
  “创建者”
  “1638年”
  据说,这3行字里竟然隐藏了“3个著名的谎言”。10年以后,我重返哈佛,几次尾随一群群慕名而至的朝圣者,发现无论是哈佛学生还是旅行社导游,总是津津乐道地重述这有趣的“3个谎言”。
  第一,这个雕像并不是按约翰·哈佛本人的模样雕塑的,因为哈佛从未留下照片给后人,后来建造雕像时,只好找来一个英俊的青年权作模特儿。第二,哈佛大学虽然以哈佛的名字命名,但约翰·哈佛本人并不是学校的创建者,只是当年身为查理斯城执行长的哈佛把自己的一半财产和260册图书捐给学校。为了纪念他,就把这个前身名为剑桥大学的学校,改名为“哈佛大学”。第三,哈佛建校是1636年,而不是1638年。
  不过,无论如何,哈佛就是哈佛。
  哈佛已经不是梦,我们走进了以往只能在梦里见到的圣地。
  照张相吧!
  高倩第一个跳到哈佛坐像的底座旁,等待着我揿动快门。
  让她上哈佛是我的梦想,在我的长期灌输下,哈佛已经开始成为她的理想。她站在哈佛塑像的台阶上,直挺挺地立着,只是傻笑。
  据说,摸摸哈佛左脚上的鞋,会有好运气。我可是在10年以后重游哈佛时才知道这个不是秘密的秘密。这就是为什么常常看到有人拍摄手摸哈佛鞋子的照片。这座据说是全世界上照率最高的塑像,它左脚的鞋子总是焕发着与全身很不协调的铮铮亮光。不过,当时不到8岁的高倩就是仰头伸手也未必够得着。
  

给她一个梦,点燃一把火(2)
不知有多少人,一代又一代地,带着他们的孩子来这里朝圣,心照不宣地祈盼他们的哈佛梦想成真。
  这趟哈佛之行给高倩的印象是刻骨铭心的,哈佛在她幼小的心
  →    别看我这么小,过10年,我再来这儿的时候就不小了
  灵中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在她5年之后写的随笔中,对这次哈佛之行清晰的记忆和细腻的描写,说明这趟旅行对她的人生志向起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她写道:
  我们决定哈佛该是首先必须造访的地方。尤先生住在离哈佛校园仅几分钟的路程之处,他开车把我们送到学校。
  哈佛是美国最早建立的大学,她比美国具有更长久的伟大历史。
  倾听尤先生的介绍,我发现自己已对这所学校痴迷。生长在一个自幼不断地给我灌输学习与成功的家庭里,我能够理解身临其境的这所学校的完整含义。
  虽然当时我只有7岁,爸爸已经为我设计了我的未来,这所学校将是我今后人生中许多驿站中的一个。这次造访以后,哈佛大学作为我的一个家的想法已牢牢地在我心中留下烙印。
  尤先生一边告诉我们哈佛的生活,一边带我们参观这个美丽的校园。由于是暑期,学校还没有开学,校园里没有学生,因此,我们并没有看到很多人在校园里游逛。不过,我能想象出开学以后充溢着整个学校的氛围。
  我震颤着,希望有一天我也能成为这个世界的一员。
  离去之前,爸爸要我在校园里的哈佛塑像前留个影。大人们在一旁评论着,说我站在塑像旁看起来是那么小。
  我不理睬他们的唠唠叨叨,对他们说:
  “得了,别看我现在这么小,过10年,我再来这儿的时候就不小了!”
  大人们爆笑起来,他们对我的声明都很惊奇,不过我知道我是真的想要实现,并且有能力实现我的这个梦想。爸爸带着赞许的微笑,因为他知道尽管我只是个小小孩,但是我已经传承了他炽烈的热情与执著的灵魂。
  那天随后的时间,我们还造访了其他许多地方,但是,只有这个我想在我的人生中度过最重要的4年学习时光的地方,才让我觉得足以在我幼小的心里留下印记。爸爸对我所有的灌输总是汇集到这个目的地。这次造访,也让我在内心深处铭刻下这个他每每说教时最终总要强调的地方。
  ↑    像许许多多父亲那样,这个准哈佛爸爸带着4岁女儿来朝圣
  自从这次访问哈佛以后,哈佛铭刻在了她的心中,成了她梦中的一个重要驿站和奋斗目标。在她10岁生日那天,我举着摄像机,问她,你想说什么,她对着镜头的第一句话就是:
  “我要上哈佛,我要成为一名律师……我肯定,我行!”她瞪眼咬牙地发誓。
  至今,我还保留着这盘十几年前拍摄的录像带,它帮我清晰地追忆起女儿十几年来的成长历程,是成功的童年人生设计的见证。
  人生总该有梦想,给孩子一个梦想、一个目标,让她有自己的追求。
  给孩子一个梦,在孩子心中点燃一把火,让它燃烧,成为他们自己努力、奋斗的内动力——这是人生设计最重要的第一步。
  

哈佛有什么错(1)
上不上名校,上哪所学校,对前途、职业目标是否有利是因人而异的。至少,目前在美国是这样的。
  本科院校的选择可能影响终生的职业和前途。选择学校与自己的条件、实力、专业选择、人生目标、职业方向的设定密切相关。将来的目标是上著名的法、医、商学院的,本身有相当实力的学生,选择名校,选择哈佛,没有错。
  在国内,一般说,没有人认为上名校有什么错。名校的招牌很重要,名校可能决定一切,决定是否可以找到好工作,甚至决定一生的前途命运。
  我认为,在美国就不一定,上哪个学校,上不上名校,与今后的前途不一定十分相关,选校与自己的条件、专业选择、人生目标、职业方向有很大的关系,是因人而异的。我相信,今后,中国的选校思维也会朝这个方向变化。
  有位律师告诉我,她的女儿上了普林斯顿大学,但是,因为基础不够好,大学本科成绩较差,成了无法改变的记录。因为著名法学院很重视考生的本科成绩,后来,她遗憾地上了一所普通的法学院。
  女儿在全国性的活动中认识了与她同龄,家住佛罗里达州的一对双胞胎姐妹。她们是电影制作迷,在高中时期,她们自己编导并且摄制了一部据说很不错的电影。她们的理想就是成为专业电影编导。那年,两姐妹同时报考了哈佛大学和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双双被两所学校录取。她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4

你可能喜欢的